-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新人教版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 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 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齐声读) (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 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 (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如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 6.生看画面,师描述: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课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 (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青年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有了责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 (2)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4 同学们,这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此时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觉呢?(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7.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指名读、齐读。(读出充满希望的感觉) (2)男女分组赛读。 (3)从“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吧! 三、课堂延伸:交流春联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春联,全班齐读。 3.教师指导书写课后生字“旧、符”;生写,师评价并随机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和踏青出游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去看看吧。(板书:清明) 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韵味和节奏。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课件出示古诗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课件出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的解释,并配相应图片。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课件出示古诗3、4行) (1)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2)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4 3.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4.思考: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逝世亲人) 5.自由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6.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诗句—懂诗意—品诗味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人王维就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课件简介诗人王维。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2.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课件出示重阳节简介)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与诗句相对应的图片,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过渡: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每逢佳节,作客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就更加强烈了。 (3)让我们带着思念之情来朗读吧!(男女读、小组读) 2.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佩戴着茱萸登高,遗憾的是唯独缺少了我一个人。) 3.感受古诗的韵律: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它表现出来。 课件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 四、记忆识字,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自主识字。 2.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独”的部首是“犭”,“异”的上半部分是“巳”。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 [教学板书] 9.古诗三首 元日 春节 热闹欢快 清明 清明节 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 思亲、思乡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都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很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以不同的诵读方式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交流读完古诗的感受,体会古诗的意境。 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