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文言虚词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二)文言虚词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 题。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他日,不能具粞,曰: “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 “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 无资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 为生。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子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以.吊我 者吊天下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如之何. 何:副词,怎么 (2)然则七糠而.三粞 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3)何其贫若.此也 若:动词,像 (4)意者其无资身之能乎. 乎:语气词,吧 (5)今吾与.子在涸泽之中 与:连词,和 (6)无所.资以为生也. 所:代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也:助词,表判断 (7)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以:介词,用 乎:语气助词,表示反问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 译文: (2)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 译文: 答案:(1)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掺在一起吃都凑不够,你靠什么活下去呢?(关键点:而、 奚以、生) (2)因为江河里的水广阔无边,干涸的水塘水很浅。(关键点:以、之、广、涸) [参考译文] 这一年饥荒,唐子的妻子说:“没有米吃了,怎么办?”唐子说:“吃碎米吧!”过了 几天,连碎米也不够了,唐子说:“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掺在一起吃吧。”过了几天,还是凑 不够。唐子的妻子说:“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掺在一起吃都凑不够,你靠什么活下去呢?”唐 子说:“既然这样,那么七成米糠和三成碎米掺在一起吃。”邻居中有看到这种情况的人, 忧心忡忡地慰问唐子说:“你不是当官的吗?为什么如此贫穷?看来大概没有养活自己的能 力吧?”唐子说:“不是这样的。鱼在江河里,就忘记用来生存的本领;它在干涸的水塘里, 就失去用来生存的本领。因为江河里的水广阔无边,干涸的水塘水很浅。现在我和你就像鱼 儿在干涸的水塘里,所以没有什么方法来维持生活。你为什么不用慰问我的态度去慰问天下 人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3~4 题。 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 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 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 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少恩而.虎 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 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请先取韩以.恐他国 以:连词,用来 (2)与.韩非谋弱秦 与:介词,跟 (3)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乃:副词,辅助判断 (4)赂其.豪臣 其:代词,诸侯国的 (5)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则:连词,表承接 (6)秦王为人,少恩而.虎狼心 而:连词,表并列 (7)天下皆为.虏矣 为:介词,表被动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 译文: (2)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 译文: 答案:(1)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 行出其不意的袭击。(关键点:以、之、但、翕、出不意) (2)秦王发觉,坚决劝止,让他做了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并全部采用了他的计谋。(关 键点:固、以为、卒、其) [参考译文] 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他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 韩国。韩王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 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 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灭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 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 从了他的计谋,会见尉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尉缭说:“秦王这 个人,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反口吃人。我 是个平民,然而他接见我时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 都成为他的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发觉,坚决劝止,让他做了秦 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并全部采用了他的计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6 题。 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时方用兵,总督驻 高要。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①畀之。师中索 榕树枝制绳以燃炮,军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总督王国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 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②,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 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 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且.古者蒐苗狝狩③,各有其时。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 之清尘,岂能无万一之虑?”疏入,上甚怒,宣雍建入,谕以.阅兵习武之意。雍建奏对不失 常度,上意亦解。 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并镇广东,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 且两藩并建,供亿维繁。今川、贵底定,请移一藩镇抚其.地,俾粤民甦息。上寻命继茂移镇 福建,雍建发之也。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注] ①肴馔:祭祀的酒食。②世祖:清顺治帝。南苑:清皇家猎场。③蒐苗狝狩:春 夏秋冬的狩猎活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吏虑其逃,絷之.官廨 之:代词,他们 (2)语不逊,雍建笞之. 之:代词,他 (3)昨因.圣体违和 因:连词,因为 (4)乃.回宫未几 乃:但是,却 (5)且.古者蒐苗狝狩 且:连词,再说 (6)设使兽起于.前 于:介词,在 (7)谕以.阅兵习武之意 以:介词,把 (8)请移一藩镇抚其.地 其:代词,那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总督王国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 译文: (2)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且.两藩并建,供亿维繁。 译文: 答案:(1)总督王国光因为这件事称赞杨雍建方正刚直,特意上疏推荐。(关键点:以是、 方刚、特) (2)杨雍建上奏疏条陈广东侵扰百姓的八大政事,认为都应该立刻革除。况且两藩王共 同镇守,供应繁多。(关键点:亟、且) [参考译文] 杨雍建,字自西,是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中进士,被授予广东高要知县。当时正有 战事,总督王国光驻军高要县。军队征集民夫,官吏担心民夫逃跑,把他们绑起来押在官署 之中。在除夕之夜,杨雍建让民夫搬到堂下的廊屋中居住,撤去祭祀的酒食送给民夫食用。 军队索要榕树枝制作绳子来点炮,军中的官吏宣读文书征收,言语不逊,杨雍建鞭打了他。 总督王国光因为这件事称赞杨雍建方正刚直,特意上奏疏推荐。杨雍建任官刚刚一年,就被 提拔为兵科给事中。 顺治十六年春,清世祖顺治驾临南苑打猎,杨雍建上奏疏谏言:“前些日子因为皇上身 体不适,传旨正月在太庙祭祀,派遣官员致祭,到了那天皇上身体恢复康健,就亲自前去太 庙祭祀,这是非常重视祭祖大典的美好情意啊。但是回宫不久,又驾临南苑打猎,天气还很 寒冷,到郊外原野上驰骋,恐怕不是谨慎起居的方式。再说古时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各有 规定的时间。如果野兽突然出现,马受惊狂奔,惊了您的车驾,怎么能不考虑万一的情况 呢?”奏折呈入,皇上大怒,宣召杨雍建入朝觐见,告诉他自己狩猎是阅兵习武的用意。杨 雍建奏报回答不失常态,皇上才怒气消解。 当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共同镇守广东,杨雍建上奏疏条陈广东侵扰百姓的八 大政事,认为都应该立刻革除。况且两藩王共同镇守,供应繁多。现在四川、贵州安定了, 希望调移一位藩王镇守安抚那里,让广东百姓休养生息。皇上不久就命令耿继茂调出广东镇 守福建,这是杨雍建引发的啊。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8 题。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 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 “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 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 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 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 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人莫之.知 之:代词,他 (2)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以:介词,把 (3)唯父昶异焉. 焉:相当于“之”,表对象 (4)今日当与.汝言 与:介词,和,跟 (5)因.共谈《易》 因:副词,于是 (6)意甚爱之. 之:代词,指那匹马 (7)步骤不异于.济 于:介词,表对象,和 (8)其俊识天才乃.尔 乃:用在判断句,起确认作用,是,就是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译文: (2)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 译文: 答案:(1)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十多天谷物,再和王湛比试。(关键点:取、与、之) (2)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 才行)啊。(关键点:何以、别、就、封) [参考译文] 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 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他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哥哥的 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叔拿这个干什么呢? 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不好的时候,偶尔又看一下罢了。今天应该和你 说说了。”于是共同谈论《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 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 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 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 十多天谷物,再和王湛比试。王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 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只有在靠近 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 济的马摔倒,王湛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是这样。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0 题。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进士,授直隶东明知县。东明当河,决后,官 舍城垣悉败,民居殆尽,遗民依丘阜,仅数十家。素蕴至,为缮城郭,招集流亡,三年户增 至万余。山东群盗任凤亭等剽掠旁郡,扰及畿南。素蕴设计降其渠,散其胁从。十七年,举 卓异,授四川道御史。疏言:“臣言官也,宜以.言为事。然今天下所患,正在议论多而.成功 少。国家建官分职,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 端本澄源之.要也。” 十八年,圣祖即位,辅臣柄政,出素蕴为川北道。三桂见素蕴前奏,恶之,具疏辨,并 摘“防微杜渐”语,谓意含隐射,语伏危机。诏责素蕴回奏,素蕴言:“防微杜渐,古今通 义。臣但期藩臣每事尽善,为圣世纯臣,非有他也。”下部议,坐素蕴巧饰,当降调,罢归。 居十年,三桂反。尚书郝惟讷言:“素蕴首劾三桂,云当防微杜渐。在当日反状未形, 似属杞忧。由今观之,则素蕴先见甚明,且为.国直陈,奋不自顾,其刚肠正气,实有大过人 者!亟宜优录。”乃.命发湖广军前,以原品用。会丁父忧,服阕,乃赴军前。康熙十七年, 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应三桂。大军运饷,自襄至房、保路险狭,舟车不通,岁调 襄阳、安陆、德安三郡丁夫担负,饷苦不继。素蕴访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按行山谷开饷 道,由是水运通利,省丁夫什九,军乃无乏。二十六年,授安徽巡抚。会岁饥,上疏请赈, 甫拜疏,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寻调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疏请蠲免武昌等 属三十二州县钱粮,上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会督抚勘灾。舒淑至武昌,素蕴适患暑疾,寻称病 乞休,上疑其托疾,夺官。命甫下而素蕴已卒。 先是,湖北郡县疾苦最甚者.,如应城谷田科重,监利一年两赋,为民害数十年。素蕴得 其实,条为两疏。未及上而病革,口授入遗疏,曰:“此疏行,吾目瞑矣!” (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七》,有删节)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宜以.言为事 以:介词,把 (2)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 而:连词,表转折 (3)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 则:连词,那么 (4)俾人人得展其.才 其:代词,自己的 (5)尤端本澄源之.要也 之:结构助词,的 (6)且为.国直陈 为:介词,为了 (7)乃.命发湖广军前 乃:副词,于是,就 (8)湖北郡县疾苦最甚者. 者:代词,……的地方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但.期藩臣每事尽善,为.圣世纯臣,非有他也。 译文: (2)素蕴访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按..行山谷开饷道,由是水运通利,省丁夫什九..,军 乃无乏.。 译文: 答案:(1)我只期望吴三桂等藩臣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做圣祖您的纯正的臣子,并没 有其他的意思。(关键点:但、为) (2)杨素蕴访察到谷城有条小溪,可使船只通过,于是就实地去察看,在山谷中开凿运 粮道路,由此水上运输通达便利,节省丁夫十分之九,军队就再也不缺粮食了。(关键点: 乃、按、什九、乏) [参考译文] 杨素蕴,字筠湄,是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考中进士,授官直隶东明知县。东明面对着 黄河,(有一次)黄河决口,公家房舍、城郭全部败毁,百姓房屋庐舍几乎全部倒塌,剩下的 百姓依靠着山丘,仅剩下几十家。杨素蕴到任后,修缮城池,招集流亡的百姓,三年之后, 人户已达一万多。山东境内以任凤亭等人为首的各路盗贼抢劫掠夺东明旁边的郡县,扰乱到 直隶南部东明一带。杨素蕴利用计谋诱使他们的头目投降,解散那些被胁迫跟随的人。顺治 十七年,杨素蕴以治绩卓著,授官四川道监察御史。他上书说:“我是言官,应当以向皇帝 进言为事务。但是现在天下人担忧的,正是在于臣子们议论的多但做成事情的很少。国家设 立官职,分配职责,(如果)各官员都干好本职工作,那么平定天下就没有多余的事情。(我) 更希望皇上拿出真心统御(或对待)他人,使每个人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更是端正根本 澄清源头的关键啊。” 顺治十八年,康熙皇帝登上皇位,辅佐他的大臣把持着政权,把杨素蕴调出京城担任川 北道官员。吴三桂看见杨素蕴以前的奏折,憎恶杨素蕴,准备了给皇帝的奏章,极力辩解, 并且摘录(杨素蕴原奏章中的)“防微杜渐”等用语,认为杨素蕴的意思含沙射影,话语中埋 伏着产生危险的祸根。皇帝下诏责成杨素蕴用奏章回答,杨素蕴回答说:“防微杜渐,是古 今通用的话语。我只期望吴三桂等藩臣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做圣祖您的纯正的臣子,并没 有其他的意思。”皇帝下令部下商议这件事,给他定罪为含糊巧饰,判处降职调用,(不久) 被罢免官职回家了。 过了十年,吴三桂反叛。尚书郝惟讷上书说:“杨素蕴最先弹劾吴三桂,劝说皇帝应当 防微杜渐。在那时候吴三桂反叛的情状没有形成,似乎是杞人忧天。但按照现在看来,那么 杨素蕴的先见非常明达,而且他是为了国家勇于上书直言,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安危。他 的性情刚直,浩然正气,实在是有大大超过其他人的地方。急切时应该优先录用他。”皇帝 下诏令按照原官品级录用他,发湖广军前。适逢杨素蕴的父亲逝世,服阕后,才奉命赴任。 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乱,策应吴三桂。清军派用大量军队运输粮饷, 从襄阳到房县、保康一段路程险峻狭隘,船和车都无法通过,每年须调襄阳、安陆、德安三 郡的丁夫运送,军饷常常苦于接济不上。杨素蕴访察到谷城有条小溪,可使船只通过,于是 就实地去察看,在山谷中开凿运粮道路,由此水上运输通达便利,节省丁夫十分之九,军队 就再也不缺粮食了。康熙二十六年,授官安徽巡抚。适逢收成不好,(杨素蕴)上书请求赈灾, 刚刚拜呈奏疏,朝廷就下文书命州县开仓赈给,保全救活的人很多。不久,调任湖广巡抚。 康熙二十八年,发生大旱,杨素蕴上书请求减免武昌等三十二州县的钱粮,皇帝派遣户部郎 中舒淑等人会同巡抚勘察灾情。舒淑到达武昌时,杨素蕴正好中暑患病,不久就上书称病打 算解任归里。皇帝怀疑他借病(不勘察灾情),就解除了他的官职。命令刚刚下达,可是杨素 蕴已经死了。 在他死之前,湖北的郡县是百姓疾苦最重的地方,如应城对种谷的田地征税很重,监利 一年征收两次赋税,给百姓造成祸害几十年了。杨素蕴知道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后,分项目 写成两篇奏疏。还没有来得及向皇上禀报,就生病而且被革除了官职,他就口授奏疏,列入 遗疏,并且说:“如果能够按这奏疏实行,我死后就瞑目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2 题。 中兴遗传序 陈 亮 初,龙伯康游京师,辈饮市肆,方叫呼大噱。赵次张旁行过之,雅与伯康不相识,俄追 止次张,迫与.共饮。次张之父时守官河东,方以疾闻,次张以实告。伯康曰:“毋苦!乃翁 疾行瘳矣。子可人意者,为.我姑少留。”次张不得已,从之。箕踞笑歌,诙谐纵谑,次张固 已心异。一日行城外,观大阅之所。伯康拾矢而.射,一发中的,矢矢相属,十发亡一差者。 次张惊曰:“子射至此乎!”伯康曰:“此亦何足道!千军万马,头目转动不常,意之所指, 犹望必中,况此定的,又何怪乎!”次张吐其舌不能收。后三年,京城失守,伯康自是不复 见矣。岂丧乱之际,或死于兵,抑有所奋而不能成也?次张每念其人,言则叹惜。 绍兴初,韩世忠拒虏于淮西,力颇不敌。次张献言:“乞决淮西之水以灌虏营。”朝廷 易其言而不之信。已而虏师俄退,世忠力请留战。虏酋使谓曰:“闻南朝欲决水以.灌我营, 我岂能落人计中!”次张言虽不用,犹足以攻敌人之心者类如此。次张尝为李丞相所辟,得 承务郎。督府罢,次张亦径归。大驾南渡,次张侨居阳羡。故将岳飞尝隶丞相军中,次张识 其人于行伍,言之.丞相,后为统制。遇大驾巡永嘉,与诸将彷徨江上,莫知攸适。又乏粮, 将谋抄掠。次张闻而竟往,说飞移军阳羡,州给之食。飞得无他,而州境赖焉。人有言次张 生平于.赵丞相者,丞相喜,欲用之。复有人谮之,丞相疑沮而止。次张度时不用,屏居不出, 竟死。 余异二生之为人,欲传其事而不能详,因.叹曰:“世之豪伟倜傥之士,沉没于困穷,不 能自奋以为世用,如二生者,宁有限哉!然自古乱离战争之际,往往奇才辈出,如建炎、绍 兴之间,诚亦不少,未四十年,已有不能道其姓字者,记事之文,可少乎哉!” 自是始欲纂集异闻,为《中兴遗传》,然犹恨闻见单寡,欲从先生故老详求其.事,故先 为之纂例,而以渐足之。合十二门而分传之,总目曰《中兴遗传》,聊以发其行事,而致吾 之意。然其端则起于惜二生之失其传,故序首及之。 (选自《龙川文集》,有删改)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俄追止次张,迫与.共饮 与:介词,和 (2)为.我姑少留 为:介词,替 (3)伯康拾矢而.射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4)闻南朝欲决水以.灌我营 以: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5)言之.丞相,后为统制 之:代词,他 (6)人有言次张生平于.赵丞相者 于:介词,向 (7)欲传其事而不能详,因.叹曰 因:连词,于是,就 (8)欲从先生故老详求其.事 其:代词,他们的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丧乱..之际,或死于兵....,抑有所奋而...不能成也? 译文: (2)世之豪伟倜傥之士,沉没于困穷,不能自奋以为....世用,如二生者.,宁有限...哉! 译文: 答案:(1)难道是在兵荒马乱之际,或许死于战乱,或是有所行动但没有成功吗?(关键 点:丧乱、或死于兵、所奋、而) (2)世上豪伟倜傥之士,在困穷中沉没无闻,不能施展才华为世所用,就像龙伯康、赵 次张两人的,难道只是少数吗?(关键点:自奋、以为、者、宁、有限) [参考译文] 当初,龙伯康游学京师,和朋友在酒肆聚饮,正大呼大笑。赵次张从旁经过,平素和龙 伯康不认识,但龙伯康立即追上赵次张,逼迫他(留下来)和自己一同喝酒。赵次张的父亲当 时在河东做官,(赵次张)刚刚听说他病了,便以实情相告。龙伯康说:“不要悲苦!您父亲 的病将要痊愈了。您是有才德的人,姑且为我稍作停留。”赵次张没有办法,听从了他。龙 伯康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大笑而歌,言谈诙谐,纵情欢谑,赵次张本来已经对他的行为感到非 常惊异了。一日来到城外,看到阅兵场。龙伯康拿起箭来射,一箭正中靶心,箭箭相连,十 支箭中没有一箭偏离靶心。赵次张惊异地说:“您射箭的技术到了这个地步啊!”龙伯康说: “这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千军万马之中,人没有规律地随意乱动,心中想射中的目标,尚 且能射中,何况这是固定不动的目标,射中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赵次张惊得目瞪口呆。后 三年,京城失守,龙伯康自此再也没有出现过。难道是在兵荒马乱之际,或许死于战乱,或 是有所行动但没有成功吗?赵次张每次想到他,言语之中不免叹惜。 绍兴初年,韩世忠在淮西抵抗敌人,军力悬殊,不能抵挡。赵次张献计说:“请求引淮 西之水来淹没敌营。”朝廷轻视他的计策而不相信他。不久,敌人撤退,韩世忠极力请求一 战。敌军首领派使者说:“听说你们想开闸放水来淹没我方军营,我们怎么能中你们的计策 呢!”赵次张的计策虽然没有被采用,但是能够像这样让敌人害怕。赵次张曾经被李丞相征 召,被任命为承务郎。督府撤消,赵次张也返乡了。皇帝南渡,赵次张移居阳羡。原来的将 帅岳飞曾经隶属丞相军中,赵次张从一般军人中了解到岳飞的才干,向丞相推荐岳飞,后来 (丞相)任命岳飞为统制。适逢皇帝南巡永嘉,和各位将帅彷徨江上,不知所往。又缺乏粮食, 将帅们谋划去劫掠。赵次张听说后立刻前往,劝说岳飞移军阳羡,由州府供应粮食。岳飞的 军队没有发生意外,而州境得以保全。有人向赵丞相讲述赵次张的生平,丞相很高兴,想起 用赵次张。但又有人诬陷他,丞相于是怀疑,没有任用他。赵次张估计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 不会得到任用,于是隐居不出,直到去世。 我惊异于二位的为人,想让他们的事迹流传下去但是又不能详细了解,于是感叹道:“世 上豪伟倜傥之士,在困穷中沉没无闻,不能施展才华为世所用,就像龙伯康、赵次张两人的, 难道只是少数吗?然而自古以来在乱离战争之际,往往奇才辈出,像建炎、绍兴年间,确实 不少,不到四十年,已经有不能说出姓名的人了,记载他们事迹的文章,难道可以缺少吗?”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想搜集他们的异闻,写作《中兴遗传》,但是很遗憾自己听到、 见到的事迹很少,想跟随年老而见识多的人详细探求他们的事迹,所以先安排好体例,然后 慢慢使它丰富起来。合成十二类而分别为他们写传记,总题目是《中兴遗传》,姑且用来记 载他们的事迹,表达我的心意。这部著作源于叹惜龙伯康、赵次张的事迹不能流传,所以在 序的开头就提及他们。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4 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 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 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 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 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其:代词,他的,指黄庭坚的 (2)学甫而.不为者 而:连词,表转折 (3)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于:介词,在 (4)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以:介词,把 (5)其.词有“瑰伟之文……” 其:代词,他的,指苏轼的 (6)其.重之也.如此 其:代词,代苏轼 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7)乐其.林泉之胜 其:指示代词,那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译文: (2)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译文: 答案:(1)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但 又不模仿杜甫的诗。(关键点:其、为) (2)当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那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 人。(关键点:其、胜、因)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但又不模仿杜 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 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 坚和苏轼相提并论,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 “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当初, 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那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