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河南省豫西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一次联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暑假开学前,小李同学收到了舅舅送的一个某网红行李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这里的“行李箱” A. 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B. 是商品,因为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C. 不是商品,因为它尽管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 D. 不是商品,因为它尽管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 2. 近年来,购买“网红”产品成了流行趋势,部分消费者热衷于购买网红、明星同款商品。从消费心理来看,主要是 A. 从众心理 B. 求异心理 C. 攀比心理 D. 求实心理 3.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网红”产品靠流量更要靠质量。要靠质量的原因是 ①质量高价值量就大,生产者可多获利 ②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③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密切相关 ④有助于完成“惊险的跳跃”,实现商品的价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网红产品为试题情境,以网红产品消费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A:这里的“行李箱”不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A错误。 B:这里的“行李箱”不是商品,因为它已不再是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B错误。 C:这里的“行李箱”不是商品,因为它尽管是劳动产品,但属于赠品,没有用于交换,C正确。 D:这里的“行李箱”不是商品,因为它尽管有使用价值,但已经没有了商品的价值,D错误。 故本题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消费心理。A:购买“网红”产品成了流行趋势,部分消费者热衷于购买网红、明星同款商品,这是商家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推销商品属于从众心理,A符合题意。 B:求异心理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材料未体现,B不符合题意。 C:攀比心理讲究夸耀性、盲目性、人无我有、向上看齐,材料未体现,C不符合题意。 D:求实心理符合实际、讲究实惠,材料未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商品的基本属性。①:质量是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就大,①错误。 ②: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错误。 ③:质量是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密切相关,③正确。 ④:质量是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要靠质量的原因是有助于完成“惊险的跳跃”,实现商品的价值,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1.商品的基本属性: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③:商品生产者重视产品质量的经济学依据: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基本属性,商品的质量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让渡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从而实现盈利,所以必须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注意:①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未必是商品;②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未必是商品;③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未必有价值。 2.消费心理 ①从众心理②求异心理③攀比心理 ④求实心理——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注意:①适度消费既可以量入为出,也可以适度超前。 ⑵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⑶几种消费心理的分析: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如商家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推销商品属于从众心理。 B.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要作具体分析 C.攀比心理引发消费,——是不健康的; D.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4.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19年9月10日起陆续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7枚,其中金质纪念币2枚,银质纪念币4枚,双色铜合金纪念币1枚。该套纪念币 ①作为法定货币,其面额由国家规定 ②作为法定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③本质是商品,也可用于流通 ④作为特殊商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用于投资可持续升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①②:材料中的金银纪念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能够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面额由国家决定,①②正确。 ③:材料中的金银纪念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也可用于流通,③错误。 ④:材料中的金银纪念币虽具有收藏价值,但不一定持续升值,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 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③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5.下列选项能体现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职能的是 A. 商场一部华为手机售价1998元 B. 小明花298元买了一双运动鞋 C. 李老师交了2000元房租 D. 小明的父亲缴纳个人所得税530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A:这里的1998元货币衡量一部华为手机价值,执行价值尺度职能,A不符合题意。 B:这里的298元参与了商品流通,充当流通手段职能,B符合题意。 C:这里的2000元用来交租金,执行支付手段职能,C不符合题意。 D:这里的530元用来缴纳税款,执行支付手段职能,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1.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1)含义: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2)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3)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4)货币单位:人民币、美元、欧元的单位是“元”,英镑的单位是“镑”。(货币名称≠货币单位) 流通手段(1)含义: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又称购买手段职能。 (2)原因: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 (3)特点: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4)公式: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后,原来的商品交换(商品——商品)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2.货币的其他职能。 (1)贮藏手段:货币被充当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一种职能。货币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3)世界货币:货币流通超出国内市场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和银,而且必须脱去铸币的地域性外衣,以金块、银块的形状出现。 6.假设某国2019年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20万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4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2019年该国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30万亿元 ② 2019年该国货币实际发行量必须是30万亿元 ③如果实际发行量多于30万亿元,货币实际购买力提高 ④如果实际发行量多于30万亿元,物价总水平会上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货币流通规律。①④:根据公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可知该国实际所需货币量=120万亿÷4次=30万亿元,但实际发行量不一定是30万亿元,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会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①④正确。 ②:“2019年该国货币实际发行量必须是30万亿元”中“必须是30万亿元”说法太绝对,应该是以30万亿元为限度,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②错误。 ③:如果实际发行量多于30万亿元,可能会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货币实际购买力降低,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过低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消费不足、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 7.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下列关于通货膨胀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某个地区、某种商品的物价持续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②货币供应量多才导致了通货膨胀 ③通货膨胀意味着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④发生通货膨胀时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通货膨胀。①: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某个地区、某种商品的物价持续上涨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①错误。 ②: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②错误。 ③④:通货膨胀时,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针对通货膨胀,应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社会总需求,实现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平衡,经济发展平稳,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通货膨胀:含义: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表现:纸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原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危害:使货币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既影响人民生活,又会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解决办法: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的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8.通过咸鱼等网络平台人们可以把自己的不合适或闲置物品卖出去,这样既可以变“闲”为“现”,又可以变废为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样做能增加其使用价值 ②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平台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这样做符合绿色消费的原则 ④这样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绿色消费、市场配置资源。①:通过交换并不能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①错误。 ②: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②错误。 ③④:闲置物品的转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符合绿色消费的原则,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9.小李在商场购物结账时发现,除现金结账外,还可以用支付宝和微信付款,与现金结账相比,微信和支付宝结账的特点有 ①减少现金的使用,使货币的职能越来越少 ②不需现金因此货币不再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简化收款手续,是一种便捷的支付工具 ④其支付安全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结算方式。①:货币的职能越来越少,说法错误,①排除。 ②:货币不再是商品交换的媒介,②错误。 ③④:微信和支付宝结账属于移动支付,能简化收款手续,是一种便捷的支付工具,其支付安全性还需进一步提高,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9年9月2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0729元,而半年前3月2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8845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汇率的变化表明 A. 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B. 外汇汇率在跌落,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C. 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D. 外汇汇率在跌落,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11. 根据汇率变动的情况,不考虑其他因素,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判断正确的是 ①扩大出口商品价格优势—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②降低人民币国际购买力—增加国内储蓄 ③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企业进口成本 ④人民币国际购买力降低—增加对美投资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10. A 11. 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汇率变化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汇率的变化,AB:材料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高,意味着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A正确,B错误。 C:材料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高,意味着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C错误。 D:材料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高,意味着外汇汇率在升高,D错误。 故本题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汇率变动的影响。①③:材料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高,意味着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这有利于扩大出口商品价格优势,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同时外汇汇率在升高,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会增加企业进口成本,①③正确。 ②:材料中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人民币实际价值减少,这是相对美元而言,不影响国内储蓄,②错误。 ④:材料中人民币贬值,人民币国际购买力降低,不利于对美投资,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汇率变动的影响。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表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币值升值;本币汇率下降,本币币值贬值。反之,则反是。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引进外资,不利于海外投资;有利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导致出口导向型 企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增加;有利于出国旅游或到国外留学;有利于提高外债偿还能力;外汇储备贬值。 12.下图中a、 b曲线分别代表两类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a和b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都是反相关的关系 ②与b商品相比,a更适合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 ③a商品价格过高时,会影响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④a是高档耐用品,b是生活必需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①:价格影响需求,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a和b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都是反相关的关系,①正确。 ②:b的需求弹性大,更适合“降价促销”,②错误。 ③:a需求弹性小,是生活必需品,其价格高低直接关系低收入者生活水平,③正确。 ④: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b商品需求弹性大,是高档耐用品,a商品需求弹性小,是生活必需品,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要量的影响。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 格上升,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13.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不考虑其他因素,商品生产者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做到 A. 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增加价值量 B. 使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 C. 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价值量的决定因素。A: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无关,A错误。 B:使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会导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优势,B正确。 C:单个的劳动生产者不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C错误。 D: 单个的劳动生产者不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D错误。 故本题选B。 14.下列关于等价交换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①等价就是每次商品交换价格与价值都相等 ②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中实现的 ③从长期的趋势来看,价格与价值相符 ④作为一条商品交换法则,等价交换也适用于社会领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等价交换。①②③: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等价交换是指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是每次商品交换都能做到价格与价值相等,在价格的波动中体现出来,从长期的趋势来看,价格与价值相符,①错误,②③正确。 ④:作为一条商品交换法则,等价交换不能适用于社会领域,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是要求每一次都是价格与价值完全相等,而是从长期来看,商品价格总的来说与价值相符,作为一种趋势贯彻着。 15.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有机蔬菜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青睐,有机蔬菜的价格是普通蔬菜的3-5倍。有机蔬菜价格比普通蔬菜高的根本原因是 A. 有机蔬菜的营养价值更高 B. 有机蔬菜的需求量更大 C. 有机蔬菜的价值量大 D. 有机蔬菜符合绿色消费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价值决定价格。A:营养价值实际上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价值,A错误。 B:需求影响价格,但不能决定价格,B错误。 C: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高,C正确。 D:有机蔬菜符合绿色消费的原则,这是阐释消费原则,与商品价格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6.苹果涨价的原因有自然灾害、资本炒作等,这些因素最终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 )影响价格的 A. 价值量 B. 供求关系 C. 质量 D. 需求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B:苹果涨价的原因有自然灾害、资本炒作等,这些因素最终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B正确。 A:价值决定价格,不是影响价格,A错误。 CD:质量、需求量都能影响价格,但都不符合题意,CD排除。 故本题选B。 17.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苹果价格上涨对苹果需求量产生影响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A:A图显示价格升高,销量增多,属于供给曲线,题干指向影响需求,A不符合题意。 B:B图显示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B正确。 C:C图显示价格降低,销量减少,是供给曲线属于供给曲线,题干指向影响需求,C不符合题意。 D:D图显示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多,试题指向价格上涨对需求量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8.甲和乙是互为替代品。若甲商品价格走高,不考虑其它因素,如下成立的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甲和乙是互为替代品。若甲商品价格走高,甲的需求量减少,乙的需求量增加,②符合题意;一般情况下,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动。本题中乙的需求量增加,③符合题意。 ①:甲和乙是互为替代品。若甲商品价格走高,乙需求量增加,二者同方向变化,①错误。 ④:价格变动调节产量。价格上升,获利增加,增加产量,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曲线类型试题解题思路 经济曲线尽管形式新颖、灵活,但其考查的基本观点却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基本理论知识是解读经济学曲线的基本支撑元素,基础知识愈深厚,对信息的感受愈敏锐,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愈深刻,判断事物则愈准确,所以,要特别重视对理论知识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经济学曲线试题的另一个特点是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变通”、“整合”、“创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在“旧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知”。 19.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下列经济现象中符合图中供给曲线变化趋势的是 A. 5G手机的推广,4G手机的生产变化情况 B. 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速度加快对新能源汽车需求量产生的影响 C. 鸡蛋价格上涨,对养鸡业的发展影响 D. 越来越多的人养宠物,宠物服装、食物、药品、玩具等宠物制造业发展情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A:随着5G手机的推广,会分流人们对4G手机的需求量,4G的供给量会减少,A错误。 B: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速度加快,会导致人们对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增加,但试题指向价格变化对供给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鸡蛋价格上涨,养殖户会增加对鸡的饲养,会增加鸡蛋的供给量,但试题指向价格不变,C不符合题意。 D:越来越多的人养宠物,对宠物需求量增多,宠物服装、食物、药品、玩具等宠物制造业发展情况变好,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0.有数据显示,我国方便面销量已经连续五年下跌。对此,网友调侃:“打败方便面的不是另一家方便面,而是美团外卖”,当然,“无营养,不健康”的标签也让很多人对方便面说不,这表明 ①外卖与方便面存在替代关系 ②我国食品供应更加丰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③我国居民消费方式多样,网络消费成为主流 ④消费观念是影响消费选择的基础性因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互替商品,影响消费的因素。①:外卖与方便面功能相同或相似,存在替代关系,①正确。 ②:“无营养,不健康”的标签也让很多人对方便面说不,这说明我国食品供应更加丰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并不能说明我国居民消费方式多样,网络消费成为主流,③不符合题意。 ④: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1.2019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由此可推断出 ①家庭食品支出额在减少 ②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降低 ③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代替了生存资料消费 ④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恩格尔系数。①②: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意味着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降低,但并不能说明家庭食品支出额在减少,①错误,②正确。 ③:生存资料消费不能被代替,③错误。 ④: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④正确。 故本题选选D。 22.“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提出的主要目标。“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按照消费的目的划分,上述目标中涉及的消费包括了 ①贷款消费②生存资料的消费③发展资料的消费④租赁消费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消费类型。①④: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是按交易方式的划分,①④不符合题意。 ②: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生存资料的消费属于生存资料的消费,是按照消费的目的划分,②符合题意。 ③:义务教育属于发展资料的消费是按照消费的目的划分,③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消费的类型:①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②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23.中央电视台2019年,“3·15”晚会披露:某女士网上短期消费贷遭遇不法机构,被强行非法扣除30%的“砍头息”,借7000元仅得4900元,后因到期无力偿还这笔借款,又反复网贷新款还旧帐,加上逾期费用,短短3个月,背上了50多万元的巨额债务。该女士的经历警示消费者 ①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危害巨大 ②应树立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观念 ③增强法律意识,远离非法消费贷 ④只能根据自己的当前可支配收入进行消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消费观念。①:贷款消费不一定是超前消费,“危害巨大”说法错误,①错误。 ②③:某女士网贷遭遇不法机构,被强行非法扣除30%的“砍头息”,借7000元仅得4900元,无力偿还这笔借款,又反复网贷新款还旧帐,加上逾期费用,背上巨额债务。该女士的经历警示消费者增强法律意识,远离非法消费贷,应树立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观念,②③符合题意。 ④:只能根据自己的当前可支配收入进行消费,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C。 24.70年砒砺奋进,人口大省河南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9年9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第15场新闻发布会上公布,5年来,河南实现582.4万人脱贫、39个贫困县摘帽。这意味着河南省 ①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②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 ③恩格尔系数提高 ④居民消费将以享受型消费为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恩格尔系数。①②:“5年来,河南实现582.4万人脱贫、39个贫困县摘帽。”这说明河南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涉及恩格尔系数,③排除。 ④: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仍以生存资料消费为主,况且材料未涉及享受型消费,④排除。 故本题选A。 25.培根说过“金钱是个好仆人,但在某些场合也会变成恶魔的主人”。菲尔丁也曾说“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恶魔一样折磨你。”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金钱 ①金钱与商品是一对孪生兄弟 ②国家建设和家庭生活都离不开金钱 ③对金钱我们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钱就能办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的金钱观。①:货币的出现晚于商品,①错误。 ②:国家建设和家庭生活都离不开金钱,②正确。 ③:对金钱我们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③正确。 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钱就能办事”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金钱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金钱)。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2)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50分) 26.高一(10)班的小李同学在国庆期间开展了一次“生活中的趣味经济学”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如下表: 上表中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答案】①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通过机器换人来降低生产成本。 ②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③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为了“面子”是攀比心理。 ④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决定价格。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校“生活中的趣味经济学”主题社会调查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调查材料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检测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上表中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知识范围未做限定比较宽泛,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认真研读图表,结合图表信息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①材料信息:“某纺织企业用机器人缓解用工成本的提高”,考生可联想到: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然后分析:通过机器换人来降低生产成本。②材料信息:“妈妈在商场购物时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考生可联想到: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③材料信息:“为了同学聚会时有面子,某同学借钱买了最新款手机。”,考生可联想到: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为了“面子”是攀比心理。④材料信息:“在老字号裁缝铺定制的手工旗袍是某成衣公司旗袍价格的三倍。”,考生可联想到: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决定价格。 【点睛】本题属于填表题,属于简答题的变式,考生要对材料信息认真研读才能很好地解题。本题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不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9月10日发布的8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6.7%,近期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其中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能下降较多是原因之一。此外受人工费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养猪成本攀升,相应也提高了猪肉的价格。 材料二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成了网络热点话题,下面是几位网友的观点: 甲:我们家餐桌上无肉不欢,涨了也得吃啊(无奈) 乙:没啥大不了的,改吃鸡肉鸡蛋也不错(平静) 丙:我要辞工,回家养猪去!(开心) (1)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分析网友的观点。 【答案】(1)①价值决定价格。养猪成本的攀升是猪肉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②供求影响价格。生猪产能下降较多是猪肉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 (2)①价格变化影响生活消费,一般来说,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人们会减少对猪肉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猪肉属于生活必需品对需求量影响小; ③价格变化会对相关商品需求量带来影响猪肉价格的上涨,会使互为替代品的鸡肉鸡蛋商品需求量增加。 ④价格变动调节产量。猪肉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会扩大生产规模(每条3分,共12分) 【解析】本题以猪肉价格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猪肉价格变动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价值、供求。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价值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价值决定价格。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养猪成本的攀升是猪肉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②供求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供求影响价格。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生猪产能下降较多是猪肉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分析网友的观点。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生活、生产,其中生活方面三点:对需求、不同商品、相关商品,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对需求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价格变化影响生活消费,一般来说,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人们会减少对猪肉购买。 ②不同商品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猪肉属于生活必需品对需求量影响小。 ③相关商品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价格变化会对相关商品需求量带来影响。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猪肉价格上涨,会使互为替代品的鸡肉鸡蛋商品需求量增加。 ④对生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价格变动调节产量。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会扩大生产规模。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或观点)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70华诞,经过70年的奋斗,我国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到2018年,我国人均GDP从119元增加到64644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7.7%和30.1%,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不足100元、50元增加到39251元、14617元。我们告别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证,消费结构迅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1)运用所学消费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建国70年来居民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2)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应遵循怎样的消费原则,做理智的消费者。 【答案】变化:①人们会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 ②恩格尔系数降低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70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增民,为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③居民消费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民生福社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不断提高。 (2)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中国70华诞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方面的变化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消费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建国70年来居民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题分为两步,第一步,概括变化,第二步,说明原因。 第一步,结合材料信息说明消费变化。材料信息:“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说明变化:人们会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材料信息:“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7.7%和30.1%”说明变化:恩格尔系数降低。材料信息:消费结构迅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说明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步,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消费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影响消费的因素。其中有根本因素、基础因素以及消费预期。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根本因素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是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改善的根本原因。 ②基础因素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7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民,为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③预期消费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居民消费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民生福社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不断提高。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应遵循怎样的消费原则,做理智的消费者。知识点考查明确,考生可根据自己对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知识点直接作答即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点睛】第(1)问,本题先要求考生概括说明材料,然后分析原因。对材料的解读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对材料分层,概括层意;对材料中的数据进行比较,说明情况。对“原因”的分析,可按以下方式进行。要分析这样做的依据,“依据”即与试题设问相关联的理论知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第(2)问,本题可以看做是简答题,考生依据自己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直接书写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