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地理(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有关两图中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左图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 右图是以经纬线为标准划分的 C. 左图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D. 右图中的区域为不同层次的区域 ‎2. 下列有关左图中四个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 乙区域降水少但光照充足 C. 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 丁区域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区域的特征。左图是区域的自然带,是按照植被类型划分的,故A项错误;右图是政区图,故B项错误;左图显示,区域之间的植被类型不同,差异较大,故C项正确;右图中的区域为不同国家的区域,故D项错误。‎ ‎【2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图所示地区处于低纬度地区,热量丰富,故A项错误;乙区域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光照充足,故B项正确;丙区域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故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故C项错误;丁区域的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营养物质流失的多,土壤肥力较差,故D项错误。‎ 每到冬天南方的湿冷让人难以忍受,“南方也要像北方一样集中供暖”成为网上热搜话题,集中供暖需要锅炉和输暖管网等大量配套设施。读“我国集中供暖分界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 ‎3. 集中供暖分界线的分布,与我国下列分界线相近的是 ‎①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河流有无封冻期的分界线 ‎③400mm等降水量线 ④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 A. ①② B. ②③ ‎ C. ③④ D. ①③‎ ‎4. 虽然网上对于集中供暖呼声很高,但实际中南方难以大面积开展,下列分析正确是 ‎①集中供暖会加剧能源紧张的局面,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②集中供暖的改建费用并不高,但后期管网的维护较贵 ‎③南方房屋墙体较薄,保温作用差,暖气利用率低 ‎④南方冬季温度较高,供暖时间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的集中供暖分界线大致与我国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冬季1月份0℃等温线(河流有无封冻期的分界线),800mm年降水量线一致。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我国南方地区能源相对短缺,集中供暖会加剧能源紧张的局面,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①正确;南方房屋墙体较薄,保温作用差,暖气利用率低,③正确;南方冬季温度较高,供暖时间短,④正确;南方冬季气温较高,集中供暖的改建费用高是南方难以大面积开展集体供暖的原因,②错误。①③④正确,C正确。故选C。‎ 下表示意我国某三个省(市、区)2016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水平与GDP的对比。完成下列小题。‎ 省区 第一产业比重 ‎(%)‎ 第二产业比重 ‎(%)‎ 第三产业比重 ‎(%)‎ 人均 GDP ‎(元)‎ GDP ‎(亿元)‎ 甲 ‎4.16‎ ‎44.84‎ ‎51‎ ‎83923‎ ‎47251.36‎ 乙 ‎10‎ ‎37.3‎ ‎52.7‎ ‎35499‎ ‎1151.41‎ 丙 ‎10.07‎ ‎4801‎ ‎41.92‎ ‎54066‎ ‎14886.23‎ ‎5. 甲、丙两省(市、区)最可能是 A. 浙江、西藏 B. 上海、吉林 ‎ C. 上海、西藏 D. 浙江、吉林 ‎6. 关于甲、乙、丙三省(市、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农业总产值很低 B. 乙处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C. 乙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仍较大 D. 高科技成为丙省发展的主导力量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读表可知,甲以二、三产业为主且以第三产业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该种产业结构的是浙江省和上海市;但是用表格中GDP总值和人均 GDP之比,得出甲的人口总数为5000多万,因此甲不可能是上海。吉林是以传统工业为主,其第二产业的比重应该是最高的,其又是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可知第一产业的比重也较高,因此可知,丙不可能是西藏。因此甲、丙两省(市、区)最可能是浙江、吉林,D对。故选D。‎ ‎【6题详解】‎ A.表格中的数据反应的产业所占的比重,无法反应产值的问题,A错;‎ B.由表格中的产业结构构成可知乙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因此,不能说乙处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B错;‎ C. 乙是西部落后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的内部发展差距是比较大的,C对;‎ D.‎ ‎ 由表格中的产业结构构成可知,丙是经济落后地区,高科技不可能成为丙省发展的主导力量,D错。故选C。‎ 下图为我国某省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7. 甲、乙两地为重要的资源转出地和起点,两地分别涉及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为 A.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B. 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C. 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D.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8. 图中省份位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A. 东部地区 B. 中部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东北地区 ‎【答案】7. B 8.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示区域定位,甲位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起点;乙在长江长江三峡附近,长江三峡发电量巨大,可以通过西电东送,送至长江三角洲地区;故答案为B。‎ ‎【8题详解】‎ 图中省份为湖北省,湖北省是位于中国的中部经济地带的省份,答案选B,ACD不对。‎ 下图为“四川普光至上海的输气管线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题。‎ ‎9.与新疆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有 ‎①途经我国水能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方便 ②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③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 ④供气来源地更多,供气更稳定⑤运输线路短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与新疆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有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②对;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③对;与干线相比,运输线路短,⑤对;途经我国水能丰富的三峡地区,对气的需求量小,不是优势,①错;供气来源地沿途没有增加,供气来源地较少,④错。C对,A、B、D错。故选C。‎ 在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抱团转移成为一种新型转移模式。如南通纺织和服装等企业组团“扎堆”投资有30多年纺织产业历史的太康,在太康形成了一座“南通纺织城”。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0. 太康吸引南通纺织产业迁入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 交通便捷,进入市场快 B. 中原地带,市场广阔 C. 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 D. 基础设施完善 ‎11. 与企业个体分散转移相比,纺织和服装等企业抱团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 环境改变较小 B. 协作条件较好 C. 接近原料产地 D. 地租更加便宜 ‎12. 纺织和服装等企业抱团转移对南通市的影响主要是 A. 造成产业结构失调,不利于经济发展 B. 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社会失稳 C. 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 D. 短期内造成部分劳动力失业 ‎【答案】10. C 11. B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太康位于河南省,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纺织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故选项 C 项正确。东部沿海地区交通更为便捷, 基础设施更为完善, 市场更为广阔, 选项 A、 B、 D ‎ 项错误。‎ ‎【11题详解】‎ 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之间具有很强的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抱团转移可以更好地实现生产之间的协作, 选项 B 项正确。‎ ‎【12题详解】‎ 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大规模外迁在短期内会造成部分劳动力失业,选项 D 项正确。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迁会加快迁出地产业升级的速度, 并不会造成社会失稳等问题。但会使得南通的城市化水平降低。‎ 耸立于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绵延500多千米,其南段福建省一侧的长汀县,有韩江支流流过县城。离县城22千米的河田镇,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原名柳村,据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的河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3.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风化作用 B. 风蚀作用 ‎ C. 水蚀作用 D. 沉积作用 ‎14.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适宜 A. 推广立体农业 B. 鼓励发展放牧业 ‎ C. 增加粮食种植 D. 加大矿产开发力度 ‎【答案】13. C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红色荒漠”现象和酸性红壤、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关系密切。江西丘陵多为有较薄红壤覆盖的石质山地,地形起伏大,坡度大,降水多且集中,流水侵蚀强烈,表层土壤一旦被侵蚀掉,石质裸露,就会出现“红色荒漠”,C正确。故选C。‎ ‎【14题详解】‎ 江西多丘陵山地,地形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明显,对红漠化地区的农业生产,提倡因地制宜,推广立体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相结合,A正确。故选A。‎ 在荒漠广布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常导致绿洲和荒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读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距县城 A. 0~20 km B. 20~40 km C. 40~60 km D. 60~80 km ‎16. “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 A. 植被覆盖率较高 B. 风力侵蚀作用较弱 C. 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D. 地下水流向荒漠区 ‎17. 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 在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B. 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 C. 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 D. 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 ‎【答案】15. A 16. C 17. D ‎【解析】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5题详解】‎ 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示中0-20km的距离,地下水位最低,因该是“生态裂谷”的位置,A正确,故选A。‎ ‎【16题详解】‎ 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因此“生态裂谷”附近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降低,A项错;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风力加大,风力的侵蚀作用加强,B错;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土质疏松,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C对;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地下水位较低的绿洲区,D错。故选C。‎ ‎【17题详解】‎ ‎“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A错。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故选D。‎ 读2006年7月和11月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该湖水域面积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B. 降水量减少,湖泊萎缩 C. 城市化水平高,占用湿地 D. 用水量增大,水资源不足 ‎19. 湖泊面积变化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是 A. 赣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B. 对长江的蓄洪能力减弱 C. 湖滨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 D. 鱼类的生存空间大幅缩小 ‎【答案】18. B 19. D ‎【解析】本题组以2006年7月和11月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和后果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8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该湖水域面积变化为季节变化,而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导致的变化为长期变化,A不符合题意。7月流域内降水多,湖水补给量大,湖面大,11月流域内降水量减少,湖水量小,导致湖泊面积萎缩,B符合题意。占用湿地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C不符合题意。11月进入深秋,农业用水应较少,其他用水量变化不大,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题详解】‎ 赣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不是湖泊面积的季节变化导致,A不符合题意。湖泊面积的季节变化没有发生异常,不影响对长江的蓄洪能力,B不符合题意。湖滨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荒漠化不严重,C不符合题意。相比较7月份,11月份湖面缩小,水量减少,会导致鱼类的生存空间大幅缩小,D符合题意。故选D。‎ 为了整治长江航道,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了顺坝、梳齿坝等工程。下图为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附近的“顺坝+梳齿坝”工程景观图和梳齿坝示意图。该顺坝位于江心,顺着水流方向延伸,梳齿坝指垂直于顺坝的多条梳齿状坝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图示“顺坝+梳齿坝”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通航能力,其原理是 A. 增加流速,提高航速 B. 规顺水流,增加水深 C. 分隔江面,增加航道 D. 增加码头,方便装卸 ‎21. 图示坝顶会季节性地露出水面,最可能的原因是 A. 上游水库季节性蓄水 B. 上游沿岸季节性引水 C. 河源地区季节性融冰 D. 流域降水季节性变化 ‎22. 如果将该梳齿坝建在河岸位置,则主要作用是 A. 作为旅游景点 B. 优化鱼类生存环境 ‎ C. 降低流速、护岸 D. 方便船舶停靠 ‎【答案】20. B 21. D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题干中指明建坝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通航能力,建顺坝和梳齿坝让水面变窄,规顺了水流,增加了水深,从而提高通航能力。所以选B。‎ ‎【21题详解】‎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坝顶可能露出水面。故D正确。‎ ‎【22题详解】‎ 如果梳齿坝建在河岸位置,与河岸垂直,也与水流方向垂直,可以起到降低流速、消减河水的冲刷力、保护河岸的作用。C项正确。这种护岸坝不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建起来专门作为旅游景点的意义不大,A选项错误。建坝并不是改善鱼类生存环境的最好方式,也不会为了优化鱼类生存环境而建坝,B选项错误。船舶停靠码头需要很多综合设施,梳齿坝反而会影响船舶停靠,D选项错误。故选C。‎ 下图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23. 田纳西河流域冬春季降水多于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A.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冬春季降水更多 ‎ B.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降水较少 C. 冬春季偏北风从五大湖携带来丰富的水汽 ‎ D. 冬春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 ‎24. 甲处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的措施正确的是 A. 通过修建水库大坝,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 B. 通过建设野生动物保护区,促进人地协调 C. 通过发展养禽、养猪,促进畜牧业发展 ‎ D. 通过水电梯级开发,限制火电、核电等开发 ‎25. 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①库区及周边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 ‎ ‎②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 ‎③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  ‎ ‎④引发旱涝灾害 A. ①② B. ②③ ‎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3. D 24. B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侧,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冬春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D对。故选D。‎ ‎【24题详解】‎ A. 甲处位于河流的源头,水量小,生态环境脆弱,修建水库大坝,不但不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反而对生态造成破坏,A错;‎ B. 甲处位于河流的源头,生态环境脆弱,通过建设野生动物保护区,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地协调,B对;‎ C. 甲处位于河流的源头,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养禽、养猪,虽然可以促进畜牧业发展,但是会对生态造成破坏, C错;‎ D. 甲处位于河流的源头,水量小,生态环境脆弱,不宜进行水电梯级开发,D错。故选B。‎ ‎【25题详解】‎ ‎①水库建设使库区及周边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对环境有利,①不符合题意;‎ ‎②水库建设使上、下游间物种不能自由移动,因此阻隔了、下游间物种交流,②符合题意;‎ ‎③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库区截留大量泥沙,使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③符合题意;‎ ‎④水库建设使河流水位变化更加平稳,减轻旱涝灾害发生频度,④不符合题意;‎ 故②③正确,故选B。‎ 二、综合题(50分) ‎ ‎26.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拓展。广东的制造企业为缓解在珠三角地区的生产成本压力,研究向越南转移的可能性,到越南进行了考察。考察发现近年越南不断进行改革转型,致力于发展制造业。20年来,英特尔(lntel)、富士康(Foxconn)、LG和三星(Samsung)、耐克等国际知名制造商都已在越南投资设厂。越南发展迅猛,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其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下图为越南部分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说出越南水电站分布的主要特点并简析成因。‎ ‎(2)说明越南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答案】(1)水电站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地区。成因:(南部和北部地区)河流广布,水量充足,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流域内有色金属矿产丰富,能源需求量大;城市数量多,电力市场广阔。‎ ‎(2)临近珠三角,交通便利;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该地距其近便于承接;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低;国家政策支持。‎ ‎【解析】‎ ‎(1)读图可知,越南水电站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越南的南部和北部地区。其水电站分布的原因与水能资源及能源需求密切相关。越南的南部和北部河流众多,流域内降水丰富,流量大,地势落差大,使水能资源丰富;能源需求量大;越南的南部和北部城市较多,且流域内铜、铝土、铅锌等矿产丰富,城市生产生活与治金需要的能源多,使能源需求量大,电力市场广阔。‎ ‎(2)越南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包括自身有利条件与外部有利条件。自身条件有优越的位置,与珠三角临近,有着地缘优势,可以就近接受产业转移,且有便利的交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地租及政策的扶持等;外部有利条件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让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拓展,寻求产业转移接受区。‎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基斯坦人口众多,主要的城市和人口集中在印度河平原地区。由于印巴分治,印度河支流③④在巴基斯坦境内河段的水量被上游的印度调走而减少,严重影响着流域正常的生产生活。于是,巴基斯坦实施了“西水东调”工程,在印度河干流和支流①②兴建大型水库、拦河大坝等水利工程,将河水通过调水渠调入支流③④。下图为印度河流域示意图。‎ ‎(1)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图中沙漠形成的原因。‎ ‎(2)指出①②河流上水库水位最高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3)简述该国实施“西水东调”工程的意义。‎ ‎【答案】(1)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和来自陆地的东北风控制,降水少;受西南山地阻挡,夏季西南风无法到达,降水少。‎ ‎(2)夏季;原因:河流上游地区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在夏季;①②河流都发源于高山,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 ‎(3)完善印度河平原的灌溉体系,保障国家农业生产;保障了印度河平原东南部的生产生活用水;减轻印度河平原东南部荒漠化威胁。‎ ‎【解析】‎ ‎ (1)读图可知,图中沙漠位于30∘‎ N附近,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又结合该区域位于南亚,受南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东北风性质干燥,降水少,夏季西南风受地形阻挡无法到达,降水也少,所以形成沙漠。‎ ‎(2)读图可知,①②河流上游地区年降水量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加之两河发源于高山地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故夏季水库水位最高。‎ ‎(3)根据材料提示,巴基斯坦人口众多,主要的城市和人口集中在印度河平原地区,可知印度河平原地区人口密集,生活生产用水量大,且结合材料可知:位于印度河平原的支流③④水量较小,故实施西水东调可以缓解该地区的缺水状况,同时有利于减轻该地区荒漠化的威胁;另外,“西水东调“工程沿线涵盖巴基斯坦主要灌溉区域,有利于完善印度河平原的灌溉体系,保障国家农业生产。‎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萨斯喀彻温河—纳尔逊河和丘吉尔河(下图)都是加拿大发源于西部落基山脉、注入哈得孙湾的河流,在河口地区聚集了丰富的鱼类及海豹、北极熊、白鲸等哺乳动物。20世纪70年代中期马尼托巴水利公司兴建了丘吉尔河引水工程,把约80%的丘吉尔河的流量引入纳尔逊河,集中开发纳尔逊河下游的水能资源。‎ ‎(1)分析哈得孙湾沿岸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 ‎(2)说明南印第安湖以下河段丘吉尔河的水文特征。 ‎ ‎(3)分析丘吉尔河引水工程对丘吉尔流域及河口附近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有大面积湖泊作为补给水源,河流流量较丰富;受湖泊的调节作用,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小;上游河段泥沙沉积,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小;位于温带地区,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有凌汛。‎ ‎(3)降低了河流水位,削弱了该流域河流、湖泊做为本土野生动物柄息地的价值;导致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渔业减产;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海岸侵蚀加剧。‎ ‎【解析】‎ ‎(1)由图文材料可知哈得孙湾沿岸平原处在北纬55度以地区,可知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哈得孙湾沿岸平原处在中高纬度,该区域冬季寒冷漫长,地下多冻土分布,地下多冻土的话,地表水是不易下渗的;由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哈得孙湾沿岸是平原,平原地势地平,水流速度缓慢,排水不畅,地表容易积水形成沼泽。‎ ‎(2)由图可知南印第湖的面积较大储水量较大且是其以下河段的重要水源补给,可知南印第安湖以下河段的河流径流量较大;南印第安湖以下河段深受南印第安湖的调节作用,径流量较为平稳,可知其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大量泥沙在南印第安湖沉积且该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较少,可知其河流的含沙量较小;该区域处在温带的中高纬度地带冬季寒冷,可知其河流有结冰期;该区域的河流有结冰期且南印第安湖以下的河段是自低纬流向高纬地区的,可知其河流有凌汛现象。‎ ‎(3)从丘吉尔河中往萨斯喀彻温河—纳尔逊河中大量调水的话,必然会降低丘吉尔河的河流水位,导致其河流及湖泊湿地面积减少,从而破坏动物的栖息地;从丘吉尔河中往萨斯喀彻温河—纳尔逊河中大量调水,会对当地的淡水养殖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可知会给当地的淡水养殖业造成冲击使其渔业产量降低;丘吉尔河的水大量调往其它流域,其河流入海口就失去了大量的泥沙来源,河口三角洲面积就会萎缩,河口附近的海岸便失去了保护屏障,那么海岸侵蚀就会加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