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中一年地理科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如下图)。“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2. 科学家们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有着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如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有固体表面 ‎③有昼夜更替现象 ‎④距恒星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⑤有液态水 A. ①③ B. ②④ C. ④⑤ D. ①⑤‎ ‎【答案】1. D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天眼的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因此可探测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需要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需要有液态水,D 正确;不但要有昼夜交替,且昼夜交替的周期不能过长,否则会导致昼夜温差过大,不适合生物的生存,③错;距离恒星的距离适中,表面温度适宜,有利于生命的繁衍,④错,排除ABC。故选D。‎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在距地约393千米高度的“天宫二号”驻留了30天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载“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天宫二号”作为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意味着中国离建造空间站的目标更进一步。‎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 以下属于天体的是( )‎ A. 目前状态的“天宫二号” B. 待发射的“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 C. 着陆的“神舟十一号”返回舱 D.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 ‎4.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纽约(西八区)观看“神舟十一号”返回直播,着陆时纽约时间为( )‎ A. 11月18日0时 B. 11月18日0时59分 C. 11月17日21时59分 D. 11月19日2时59分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 A、目前天宫二号在宇宙中,是中国建设的空间站,应属于天体,A正确;‎ B、待发射的神州十一号宇宙飞船位于地球上,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不是天体,B错误;‎ C、着陆的神州十一号返回舱位于地球上,不是天体,C错误;‎ D、天空中飞行的飞机位于地球大气层内,不是天体,D错误;‎ 故选A。‎ ‎【4题详解】‎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西八区的区时比东八区的区时晚16个小时,“早加晚减”,因此当北京时间是11月18日13时59分时,纽约时间是11月18日13时59分-16=2016年11月17日21时59分,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天体的判断依据是:‎ ‎1、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 ‎2、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 ‎3、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 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 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某次日全食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所指的外部圈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是 A. 色球、耀斑 B. 日冕、太阳风 C. 色球、太阳风 D. 光球、黑子 ‎6. 照片中未被遮住的太阳外部圈层所产生太阳活动可能导致 A. 流星现象异常增多 B. 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 C. 全球降水异常增加 D. 乌鲁木齐的夜空出现绚丽极光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为光球层,在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为黑子;色球层和日冕层在平常是看不到的;色球层太阳活动是耀斑,日冕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选D正确 ‎【6题详解】‎ 图示是日全食的照片,太阳大气平时肉眼只能看到光球层,而当日全食时,明亮的光球层被遮挡,则能看到色球层和日冕层;色球层的太阳活动是耀斑,耀斑活动时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电离层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B正确;流星现象为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所产生,与太阳活动无关;全球降水异常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极光出现在极圈以内的高纬度地区,乌鲁木齐看不到极光。选B正确。‎ ‎【点睛】太阳大气是太阳外边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平时,我们看到耀眼的太阳,就是太阳大气层中光球层发出的强烈的可见光,;平时由于地球大气把强烈的光球可见光散射开,色球便被淹没在蓝天之中,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色球。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才有机会直接饱览色球红艳的姿容;日全食时在日面周围看到放射状的非常明亮的银白色光芒即是日冕。‎ 太阳活动的特征:‎ 光球层: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色球层:耀斑、日珥 日冕层:太阳风(高能粒子吹向地球,在两极形成极光)‎ ‎2018年10月18日,中国地震局监测到在我国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 此次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8. 一般认为地震波中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答案】7. A 8. D ‎【解析】‎ ‎【7题详解】‎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地壳平均深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西藏地区以高原为主,故此次地震仍位于地壳。‎ ‎【8题详解】‎ 由材料知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地震发生时纵波波速快先到达,横波速度慢后到达,之间的时间差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9. 若上图为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 >乙 B. 乙 >丙 C. 甲>丙 D. 甲 =丁 ‎10. 若某人在丙处观察,则所见的经纬网分布应为下图中的 A. B. C. D. ‎ ‎【答案】9. D 10. A ‎【解析】‎ ‎【9题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图中丙>乙>甲=丁,D正确。‎ ‎【10题详解】‎ 丙处为以水平于赤道方向观察到的地球侧视图,故选A。‎ 汉字博大精深,一些汉字蕴含着地理知识,如“间”——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午间太阳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房门的朝向最可能是 A. 正东 B. 正南 C. 正西 D. 正北 ‎12. 正午时分,关于图中屋内地面光照面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每天都一样 B. 二分日最大 C. 夏至日最大 D. 冬至日最大 ‎【答案】11. B 12. D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高度的应用。‎ ‎【11题详解】‎ 我国西北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正午太阳始终朝南。故选B。‎ ‎【12题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则光照面积越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光照面积最大,故选D。‎ 读“某季节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13. 有关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② D. ④<③‎ ‎14. 图中①、②、③、④气温最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 下图中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图海陆间热力环流相符的是( )‎ A. B. C. D. ‎ ‎16. 图乙中哪一时段的环流方向与甲图所示情况相反 ( )‎ A. 16时至次日8时 B. 8时至16时 C. 18时至次日6时 D. 6时至18时 ‎【答案】13. D 14. D 15. B 16. A ‎【解析】‎ ‎【13题详解】‎ 地球表面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近地面③④气压总体高于高空的①②,A、C错误。根据等值线凸低为高、凸高为低原则,①处为高气压区,②处为低气压区,故① >②。近地面气压格局与高空相反,故③>④,D正确。‎ ‎14题详解】‎ 由气压状况可还原图中的热力环流为顺时针环流,④地气压较低,气流以上升为主,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④气温较高。‎ ‎【15题详解】‎ 由气压状况可还原图中的热力环流为顺时针环流,B正确。‎ ‎【16题详解】‎ 由热力环流可判断出甲图陆地热、海洋冷,只有海洋温度高于陆地时,热力环流才会相反,结合乙图可知为16时至次日8时,故选A。‎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A、B、C所示的圈层分别是(  ) ‎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18. 2019年贵州大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主要与哪些圈层有关?(  )‎ A. A和B B. B和C C. A和C D. A、B、C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C正确,A、B、D错误。‎ ‎【18题详解】‎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因此泥石流的形成主要与水圈和岩石圈有关。由上一小题可知,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B正确,A、C、D错误。‎ ‎19.从交通运输部水运司获悉,三峡水库自2008年9月28日0时开始蓄水,11月5日8时已成功蓄水至172.41米,在狭窄的河流上出现了一个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湖泊”。巨大的水库也给周边气候带来一定影响,若在三峡水库边修建某度假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水库的热容量大于度假村,则水库与度假村之间的风向类似于沿海地区的海陆风现象。水的比热大,白天,水库比度假村气温低,大气下沉,气压高,风从水库吹向度假村;晚上水库比度假村气温高,大气上升,气压低,风从度假村吹向水库。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 ‎20.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市区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A. 市区 B. 远郊 C. 郊区 D. 农村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市区温度高,气流上升,气压低,而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高,形成城市热力环流——城市风,为了较少大气污染,工厂应布局在热力环流的半径范围外,才不会使得污染物因城市风进入城市。森林具有消烟除尘、减弱噪声作用,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城市风半径内,因此造林应在郊区。故C正确,A、B、D错误。‎ ‎21.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大是( )‎ A. 南极地区 B. 青藏高原 C. 东非高原 D. 东欧平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km;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四地中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故B正确,A、C、D错误。‎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条件下,风向和风速都是不同的。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力是( )‎ A. 只有③ B. ①和④‎ C. ②和③ D. ①和④‎ ‎23. 某人在南半球迎风而行,则高压在其的( )‎ A. 右前方 B. 右后方 C. 左前方 D. 左后方 ‎【答案】22. A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均对风速有影响。图中①与等于线垂直,从高压指向低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偏转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为风向;④与风向方向相反,为摩擦力;③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故A正确,B、C、D错误。‎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风向问题。画出等压线图,取某参照点,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左偏,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因此在该点上迎风而行,高压应位于右前方。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第二小题解答时注意题干要求“迎风而行”。‎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24. 当太阳直射点运行至d点时,节气为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25. 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A. 越来越快 B. 越来越慢 C. 慢-快-慢 D. 快-慢-快 ‎【答案】24. D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d点位于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D正确,A、B、C错误。‎ ‎【25题详解】‎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图中a位置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b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c位置太阳直射赤道,为秋分日,时间为9月23日;d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e位置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 b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c位置太阳直射赤道,为秋分日,时间为9月23日,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由b向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由快变慢;由7月初到c,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变快.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故D正确,A、B、C错误。‎ 二、综合题(4题,共50分)‎ ‎26.读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轨道公转方向 针,公转速度最慢时位于 点附近 (填数字),我国国庆节时位于 点附近 (填字母)。DA段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趋势是 。‎ ‎(2)右图所示节气时,地球公转至A、B、C、D的 点附近,该节气过后一个月,太阳直射点向 (南、北)移动,莆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昼夜变化趋势:昼 ,夜 。‎ ‎(3)我国对南极地区进行考察时,地球运行至 (字母)附近,说明此时考察南极的原因。‎ ‎【答案】(1)逆时 2 C点 先变快后变慢 ‎(2)D 北 昼短夜长 昼渐长,夜渐短 ‎ ‎(3)D 此时南极地区正值夏季,是极昼或白天最长、气温最高的季节、风力较小。‎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较容易。‎ ‎【详解】(1)地球公转的方向为逆时针。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B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日期为6月22日前后;D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结合地球公转方向可知A位置为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C位置为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因此公转速度最慢时位于2点附近,我国国庆节时位于C点附近。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DA段日期为从12月22日到3月21日,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趋势是先变快后变慢。‎ ‎(2)右图中心为南极点,为南半球俯视图,图中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冬至日;公转轨道图中,D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该节气过后一个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长。因此莆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昼夜变化趋势是昼渐长,夜渐短。‎ ‎(3)十二月到次年二月是南极的夏季,此时南极的气温会升高,冰面缩小,利于运输物资和器材运输;白昼时间长,有的地方甚至处于极昼,太阳大部分时候都不会落下地平线;夏季风力较小。这样的自然环境更有利于科研考察工作的展开。D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因此我国对南极地区进行考察时,地球运行至D附近。‎ ‎27.读全球昼夜分布图(图中斜线部分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图表示北半球的季节是__________,图中弧AE是__________ (晨线或昏线),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_(经度)。‎ ‎(2)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最小值的范围是__________。‎ ‎(3)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点,E地的昼长为__________小时,日出时间为__________点,旧的一天经度范围是__________。‎ ‎(4)若黄赤交角变为25º,出现极昼的范围将__________(变大、变小),寒带范围将__________(变大、变小),图中ABCF四城市中一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是__________。‎ ‎【答案】 (1). 夏 (2). 晨线 (3). 23°26′N (4). 60°E (5). 北回归线 (6). 南半球各纬度(赤道及其以南地区) (7). 16 (8). 8 (9). 8 (10). 120°W向西到180° (11). 变大 (12). 变大 (13). C ‎【解析】‎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及地球运动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为夏至日,因此季节应为夏季;沿地球自转方向,过弧AE后将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因此图中弧AE是晨线;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度是23°26′N;图中最右侧经线处于正午,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图中每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差为30‎ ‎°,结合经线分布规律可推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60°E。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N,60°E)。‎ ‎(2)根据上题分析,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北、向南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最小值的范围是赤道及其以南地区。‎ ‎(3)读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东经60°经线,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根据经度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地点的时刻早,西边地点的时刻晚,120°E经线上的地方时比60°E经线地方时早4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16时。图中E地位于晨昏线上,黑夜与白昼长度比是4:2,所以E地昼长为8小时,日出时间为8时。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是0时所在经线(120°W)和180°经线(日界线),所以旧的一天的范围是120°W经线向西至180°经线。‎ ‎(4)假若黄赤交角变为25°,则回归线的纬度变为25°,极圈的纬度变为65°。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因此热带范围扩大;极昼的最大范围为极圈到极点之间,因此出现极昼的范围将变大。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越大,图中C城市位于赤道,一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 ‎28.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但2017年10月27日至28日上午,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扩散条件较差,有轻度到中度霾,京津冀部分地区有重度霾。‎ ‎(1)图中①表示_______,②表示_______,其方向与③相反。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 ‎(2)图中⑤表示_______作用。受其影响强烈时,白天气温_______(高、低)一些。‎ ‎(3)京津冀地区十月“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 ‎(4)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混浊现象。2017年10月,华北多地处于雾霾笼罩之下,结合所学知识,雾霾笼罩时大气能见度变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双选)‎ 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D.昼夜温差变小 E.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答案】 (1). (到达地面)太阳辐射 (2). 大气逆辐射 (3). 地面(或地面辐射) (4). 反射(削弱)作用 (5). 低 (6). 京津冀地区秋天多晴朗天气,云层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故昼夜温差大。 (7). C、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的掌握,难度一般。‎ ‎【详解】(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可以看出,图中①来自太阳,应表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②来自大气,其方向与③地面辐射相反,表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或地面辐射)。‎ ‎(2)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可以看出,图中⑤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受其影响强烈时,说明反射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低,传给大气的能量少,因此白天气温低一些。‎ ‎(3) “天高气爽”说明天气晴朗。晴朗的白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气温高;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较快,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较大。‎ ‎(4)A、雾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温度低,气温低,大气垂直对流作用较弱, A错误;‎ B、雾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温度低,造成地面辐射较弱,B错误;‎ C、雾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C正确;‎ D、雾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白天气温低,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效果好,夜晚气温下降慢,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小,D正确;‎ E、太阳辐射的波长是由太阳自身条件决定的,雾霾不会影响太阳辐射的波长,E错误。‎ 故选C、D。‎ ‎29.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的一种现象。它也是一种 ,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完成海陆风示意图。‎ ‎(3)白天吹 风,夜间吹 风 ‎(4)下面是调查获得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统计表,依据表格数据分析结论。‎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 (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 而掩盖了海陆风。‎ ‎(5)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影响。‎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如图 ‎ ‎(3)海风 陆风 ‎(4)冬季 冬季风强劲 ‎(5)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任答2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较容易。‎ ‎【点睛】(1)热力环流的典型例子为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温度的差异,进而引起气压、风向变化。‎ ‎(2)夜间海陆风的形成:在夜间的海滨,因为陆地降温迅速,近地面温度偏低,形成高气压,海面因降温迟缓,温度偏高,形成低气压,因此近地面形成了夜间的陆风,表现为顺时针的环流。在白天的海滨,因为陆地升温迅速,近地面温度偏高,形成低气压,海面因升温迟缓,温度偏低,形成高气压,因此近地面形成了白天的海风,表现为逆时针的环流。‎ ‎(3)海陆风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低压,海洋的气压比陆地气压高,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形成“陆风”。‎ ‎(4)从表中可看出12、1、2等月份最少,即为北半球的冬季。我国所在的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大洋的交界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冬季风强劲,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5)城市由于交通、工业、人口密集等因素排放大量热量,导致城市温度高于农村,即为城市热岛效应,而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滨海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