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枣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中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范文澜先生对战国时代“士”的主要分类情况 分类 具体所指 学士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著书立说、议论政事,在文化上做出巨大贡献之士。‎ 策士 纵横家,长于争论,凭口舌辩词驰骋诸侯,猎取富贵之士。‎ 方士或术士 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农业、技艺、占卜等学科的专门家。‎ 据此可知,士阶层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战国时代“士”的分类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的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C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而不是“士”阶层的分化,A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B错误;商鞅变法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D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人们观点各异,畅所欲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可以推知,百家争鸣 A. 不同思想流派观点完全相对 B. 根源是土大夫的推动与引导 C. 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繁荣 D. 改变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人们观点各异,畅所欲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繁荣,C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各学派的观点,故A说法错误;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的根源是当时经济的发展,B错误;材料未涉及教育的发展,D错误。‎ ‎3.在中国古代,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这一现象体现了 A. 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 B. 传统思想的理性精神 C. 儒学对道家思想的继承 D. 儒家思想地位的动摇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兼济天下”符合儒家思想的理念,“独善其身”符合道家思想理念,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理性精神强调的是人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材料未涉及,B选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儒学对道家思想的继承,C选项错误,排除;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选项错误,排除。‎ ‎4.汉初是统治思想更换的最重要时期,实现了从法家一道家一儒家的转变,从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汉朝政治统治的需要 B.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独尊儒术”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统治思想更换主要是从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A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独尊儒术”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不是对儒家思想的敬仰,B错误;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但其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D表述不完整。‎ ‎5.纵观董仲舒的儒学体系,其德主刑辅、尊卑贵贱论,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的。此外,他借助于道家的超越性之“道”向上追寻,建构了兼具道德属性、自然属性的“天”,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这说明 A. 儒家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C. 儒、道思想发展呈现出逐渐合流的趋势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纵观董仲舒的儒学体系,其德主刑辅、尊卑贵贱论,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的。此外,他借助于道家的超越性之……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可知,董仲舒的儒学体系吸收了法家、阴阳家、道家等诸家思想,是在在借鉴中不断创新,B正确;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儒学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思想,故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儒、道思想发展呈现的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合流,C错误;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的“始终”就是错误的,例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没有,D错误。‎ ‎6.在朱熹看来“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朱熹强调的“理”是 A. 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 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C.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 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材料“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可知,朱熹强调君臣、父子各有其理,这就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B正确;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是老子的“道”,与材料无关,A错误;君权神授的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张,与朱熹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朱熹强调的“理”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而且其反对人们对幸福的追求,D错误。‎ ‎【点睛】朱熹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7.陆九渊曾经对求学的人讲。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惩欠阙,不必它求,在乎自立而已。”据此可知,陆九渊 A. 认为理学目的是为规范道德 B. 承认了民族矛盾激烈的现实 C. 主张要强调自我反省的力量 D. 主张“知行合一”方可“致良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本惩欠阙,不必它求,在乎自立而已”可知陆九渊强调自我反省的力量,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理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A选项错误,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民族矛盾”的相关知识,B选项错误,排除;D选项是王阳明的主张,错误,排除。‎ ‎8.观察下表,由表中信息可知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区别在于 比较人物 治学方法 形象比喻 朱熹 道问学,读书穷理,格物致知 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的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 陆九州 道德性,学苟知本,内心反省足矣 敌机来了,让弟子们闭目养神,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 A. 对待儒学的态度 B. 修身养性的方法 C. 经世致用的手段 D. 社会责任的承担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道问学,读书穷理,格物致知”、“道德性,学苟知本,内心反省足矣”体现的是通过学习或者内心反省进而成贤成圣,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对儒学的态度,A选项错误,排除;经世致用强调的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材料未涉及,C选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承担社会责任,D选项错误,排除。‎ ‎9.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传统社会治理结构 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 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和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对比来看,黄宗羲试图通过君臣平等来限制君权,而且其强化底层和顶层沟通的意图明显,说明其认为当时君主专制存在弊端,选项C正确;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从结构图来看,其依然将君主置于最高层级,只是增加了底层和顶层之间的沟通渠道,可见其并未从根本上认为要否定君主专制,排除A;黄宗羲的设想图中体现了君臣共治,君臣平等的理念,但是无法反映出君臣和谐关系。而且黄宗羲的构想并不是单独针对君臣关系,因此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两幅结构图进行对比,从中找出黄宗羲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纠偏。‎ ‎10.顾炎武在坚持孟子“性无不善”论的同时,强调“性发见乎情”,“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在这里,顾炎武 A. 受西方启蒙思想启发 B. 倡导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C. 驳斥理学家的虚伪性 D. 肯定个体私欲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结合所学知识控制顾炎武肯定个体私欲的合理性,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明显不合史实,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思想,B选项错误,排除;材料与驳斥理学家的虚伪性的说法无关,C选项错误,排除。‎ ‎11.由于郭守敬的建议,元世祖派了十四位天文家到当时国内数十个观测点进行观测。在其中的六个地点,特别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的时间长度,随后,新的历法同年颁布。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A. 获益于中央集权体制 B.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C. 总体缺少创造性成果 D. 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元世祖派了十四位天文家到当时国内数十个观测点进行观测”“在其中的六个地点,特别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的时间长度,随后,新的历法同年颁布”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表明当时新历法的颁布得益于元世祖,即国家政权的支持,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得益于中央集权体制,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古代小农经济为基础,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经济基础,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元世祖派了十四位天文家到当时国内数十个观测点进行观测”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过程中中央体制的支持作用,没有体现缺少创造性成果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的封闭性特点体现在技术传承上传男不传女等问题上,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古代科技的封闭性特点,故D选项错误。‎ ‎12.五代时,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如在四川成都、后蜀雕印的增广的《唐本草》(《蜀本草》)技术水平也很高。开封、杭州、成都、建康、福州等都发展成重要的出版中心。这表明 A. 五代时期文化的繁荣 B. 中国印刷术长期领先世界 C. 雕版印刷术日趋成熟 D. 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如在四川成都、后蜀雕印的增广的《唐本草》(《蜀本草》)技术水平也很高”“开封、杭州、成都、建康、福州等都发展成重要的出版中心”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在五代时期,即使是偏远地区印刷出版很发展,说明这时期文化比较繁荣,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五代时期印刷出版发展,没有体现印刷技术在世界的定位,无法得出印刷技术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如在四川成都、后蜀雕印的增广的《唐本草》(《蜀本草》)技术水平也很高”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雕版印刷技术水平很高,没有强调雕版印刷技术的日渐成熟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印刷技术促进文化传播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3.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对 A. 故国难忘的牵挂 B. 国家分裂的忧伤 C. 故乡的思念之情 D. 壮志未酬的失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上下词的对比,寄寓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故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一个昔日的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而只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没有体现故国难忘的牵挂,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家分裂的忧伤心情,而体现了闲居田园、报国无门的失望,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体现了壮志未酬的失望,故C选项错误。‎ ‎14.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强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人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苏轼也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文人绘画 A. 擅长实体描绘 B. 追求得意忘形 C. 注重诗画结合 D. 贴近百姓民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人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了领略书画作品奥妙时的“形”“神”中“神”的重要性,即从心领神会的意境上体会,强调了古代的文人绘画追求得意忘形,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可知,材料强调了书画作品的奥妙之处,当从心领神会的意境上体悟,难以仅从形迹的相似性上寻求,没有体现实体描绘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古代文化绘画强调“神”的重要性,没有强调诗画结合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取其意气所到”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古代文人绘画追求得意忘形的重要性,没有体现贴近百姓民生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5.“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泪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这些“滴血的诗篇”‎ A. 音节和谐,句式以四言为主 B. 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C. 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D. 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泪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可知,材料中的诗人是屈原,其创作的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正确;音节和谐,句式以四言为主、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等说的都是《诗经》,A、B、C错误;‎ ‎16.鲁迅先生说:“惟至明末,则宋市人小说之流复起,或存旧文,或出新制,顿又广行世间。”材料中“广行世间”说明小说 A. 已取代传统文学的地位 B.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C. 体裁和内容不断创新 D. 艺术形式出现多元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股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材料中的“广行世间”即说明了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排除;CD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未涉及,排除。‎ ‎1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将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的民主共和制称为“西土之桃花源”,称美国共和制“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这说明魏源 A. 已认识到清王朝衰落的根源 B. 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世界观 C. 主张政治变革效仿西方制度 D. 对西方民主有了相略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魏源认为瑞士的民主共和制是西土之桃花源,认为美国共和制“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说明魏源对西方代议制有了一定的认识,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材料只是体现魏源对西方代议制有了一定的认识,没有体现魏源对清王朝衰落的根源的认识,A选项错误,排除;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没有本上突破传统世界观,BC选项错误,排除。‎ ‎18.左宗棠称:“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彼此各是其是,两不相喻。”这一论述 A. 未摆脱传统思想的窠臼 B. 客观分析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C. 承认了西方政治的优越 D. 直接推动了“中体西用”思想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左宗棠认为,中国与西方文明各有所长,即“彼此各是其是,两不相喻”。这表明他并没有认识到西方文明 先进性,即未摆脱传统思想的窠臼,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是社会制度的差异,左宗棠并未意识到,B选项错误,排除;左宗棠并未意识到西方政治的优越,C选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话并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D选项错误,排除。‎ ‎19.郑观应早年受到李鸿章等人的赏识,积极参与清政府的洋务事业,历任上海织布局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后撰成《盛世危言》一书,提出发展工商业,与列强进行商战的主张,成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郑观应的这一转变反映出 A. 维新派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的错位 B. 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C.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D. 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积极参与清政府的洋务事业,历任上海织布局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表明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说明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材料未体现,错误,排除;B选项错在“主导”,排除;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宗旨,D选项错误,排除。‎ ‎20.康有为说:“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是故黄帝清问下民,则有和宫;尧舜询于刍荛,则有总章……《孟子》称大夫皆曰,国人皆曰,盖皆为国会之前型,分上下议院之意焉。”这表明,康有为 A. 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 B. 托古改制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C. 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 D. 团结多方力量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孟子》称大夫皆曰,国人皆曰,盖皆为国会之前型,分上下议院之意焉”表明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宣扬维新变法理论,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学来减少改革的阻力,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多方力量的团结,反观维新运动缺乏群众基础,D选项错误,排除。‎ ‎2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局的不断恶化,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这是当时中国 A. 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 B. 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C. 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 D. 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表明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进行了反思,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材料未体现,错误,排除;B选项是甲午战争后,错误,排除;C选项是俄国十月革命后,错误,排除。‎ ‎22.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 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C. 有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 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B项正确;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一面,无法体现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故C项错误;“改造传统文化”与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不符,故D项错误。‎ ‎23.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钢人们的头脑,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要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图”,针对该现象,先进的中国人打出的旗号是 A. 师夷长技 B. 变法图存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觉悟,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其旗号是民主与科学,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是洋务派的主张,错误,排除;B选项是维新派的主张,错误,排除;C选项是革命派的主张,错误,排除。‎ ‎24.1899年2月,“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纸上,但当时的介绍非常简略,甚至误把马克思写成了英国人。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据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引入 A. 是在西学东渐框架中进行的 B.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C. 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D. 改造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当时的介绍非常简略,甚至误把马克思写成了英国人”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引入是在西学东渐框架中进行的,人们对马克思并不了解,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C选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改造广大青年的思想的说法,D选项错误,排除。‎ ‎25.“(这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政治色彩很浓但却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这次争论 A. 双方的指导思想没有本质分歧 B. 阻碍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C.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 D. 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却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指的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它通过论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争,二者的指导思想有本质分歧,A选项错误,排除;该论争有利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B选项错误,排除;该论争为中共成立奠定的是思想基础而不是政治基础,D选项错误,排除。‎ ‎26.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呼吁要深入工人群众,加入劳动节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说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 A. 是唯一正确的革命思想 B. 紧密联系广大群众实际 C. 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 D. 坚持与错误思潮做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呼吁要深入工人群众,加入劳动节宣传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广大群众实际,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当时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的问题,C选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的问题,D选项错误,排除。‎ ‎27.毛泽东写道,“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上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上述言论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是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强调的是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B选项强调的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C选项强调的是革命的性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及革命前途等,排除;D选项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排除。‎ ‎28.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称:“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在于 A. 提出了独立武式装斗争的要求 B.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D.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践斗争找出了探索符合国情的道路,就是走统一战线道路,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提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A选项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是找到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而不是国家政治学说,B选项错误,排除;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是在延安时期,材料中这段话出现于井冈山时期,C选项错误,排除。‎ ‎29.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据此可知,这一言论 A.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B. 强调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 C. 描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蓝图 D. 总结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的核心领导地位,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是在井冈山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做的报告,A选项错误,排除;材料并未说明社会主义中国蓝图,C选项错误,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解放战争胜利,D选项错误,排除。‎ ‎30.毛洋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写道:“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毛泽东写这段话是在 A.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历史发展新纪元之时 B. 1953年,主持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之际 C. 1957年,领导新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际 D. 1956年,主持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之时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57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制度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际,毛泽东发表的重要讲话,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错误,排除。‎ ‎31.从1976年“文革”结束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由于当时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中国经历了两年多的徘徊时期。打破错误思想的束绸,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准备工作,该“准备工作”是指 A. 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B. 明确邓小平理论作行动指南 C. 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D. 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中共中央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材料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无关,A选项错误,排除;B选项是在中共十五大,错误,排除;平反冤假错案是对文革错误的纠正,C选项错误,排除。‎ ‎32.‎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卡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A. 正式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D. 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涉及到供求关系,价值规律以及市场经济这些基本要素,说明在70年代后期中国已经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来的,A选项错误,排除;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B选项错误,排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的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D选项错误,排除。‎ ‎33.邓小平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这一论述 A. 发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时 B. 强调市场经济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C. 意在说明计划经济的优点 D. 深化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这一言论发表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A选项错误,排除;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C选项错误,排除。‎ ‎34.“它凝聚着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对‘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这一关系我们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的深刻思索。它是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材料中的“它”应该是 A. 邓小平理论 B. 科学发展观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故C正确;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排除A;科学发展观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没有涉及党的建设问题,排除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涉及“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排除D。‎ ‎3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718万人,提前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的目标,2002年更是达到到14.8%.材料说明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 A. 发展方向大众化 B. 办学方式多元化 C. 办学途经国际化 D. 办学模式市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恢复高考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大大增加,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题干不能反映办学的多元化,国际化及市场化趋势,BCD选项错误,排除。‎ ‎36.毛泽东、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毛泽东提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邓小平将该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了升华,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邓小平的“升华”是提出了 A.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 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方针 D. “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答案】B ‎【解析】‎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最主要的实践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故答案为B项。A项是毛泽东在50年代提出的教育方针,排除;C项与材料中的“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不符,“面向世界”不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大的实践活动,排除;D项不是教育思想,排除。‎ 点睛: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体现出新时期中国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方向。本题的解答在联系史实,明确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方针后,根据题干中的“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联系改革开放的现实,据此确定答案。‎ ‎37.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电视讲话说,中国的核武器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中国的有限资源被用来制造核武器,而不能用来改善中国人民的福利。约翰逊的态度 A. 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怀 B. 表明美国想保持科技强国的地位 C. 表明美国妄图保持核垄断地位来压制中国 D. 说明美国想通过扶植中国发展经济的方式来控制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核技术垄断。依据材料“中国的核武器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中国的有限资源被用来制造核武器,而不能用来改善中国人民的福利”可以看出约翰逊表示对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不赞同,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形势可以看出美国妄图保持核垄断地位来压制中国,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明显不符合美国敌视中国的史实,错误,排除;20世纪60年代美国是科技强国,B选项错误,排除;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国经济上实行封锁政策,D选项错误,排除。‎ ‎38.“星火计划”是经中央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1985年5月,由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1986年初,中央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该计划提出的目的是 A.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 全面引进外国资本发展中国农业 D. 改变农村经济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星火计划”是经中央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可知该计划提出的目的是改变农村经济粗放式经营的状况,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中国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选项错误,排除;材料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说法无关,B选项错误,排除;全面引进外国资本发展中国农业的说法明显错误,C选项错误,排除。‎ ‎39.1956年,中国的出版事业空前繁荣,文艺书籍有9375种,比1952年增长87%;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出版3723种,同比增长了170%;文化教育书籍有2391种,同比增长30.8%;自然科学、技术书籍出版8698种,同比增长181%。出版事业的空前繁荣主要得益于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进行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956年”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1952年有明显增加,可见“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出版业繁荣,所以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在1978年,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三者都不是造成1952年到1956年出版业大发展的根本原因。ABD错误,所以只有C项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重要知识点“双百方针”。‎ ‎40.1957年,陈其通等人撰文指出,很少有人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了“真正反映当前重大政治斗争的主题有些作家不敢写了”,许多人热衷于翻老箱底,“只注意开老花,不注意开新花”。这反映出当时 A. 文学创作遵楯社会主义改造路线推进 B. 维护新的社会制度成为文艺发展主流 C. 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文学发展期望较大 D. “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很多的文学不敢反映社会现实政治问题,没有体现出我国文学艺术方面的双百方针,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A选项错误,排除;材料是批判文学不反映社会现实,而不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B选项错误,排除;材料没有反应出人民群众的要求,C选项错误,排除。‎ ‎41.谈到这位古希腊哲人时,人们往往给他贴上“感觉主义、个人主义、相对主义、主观主义”等的标签。由此推知,该哲人 A. 肯定人的尊严 B. 否定神灵存在 C. 强调理性至上 D. 推崇绝对真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感觉主义、个人主义、相对主义、主观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标签符合智者学派的特征,智者运动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故A正确;据所学可知,智者怀疑神灵,而不是否定神灵存在,故B错误;智者强调理性,但其更注重感性,人的感觉是一切真理的标准,C说法错误;智者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故也不推崇绝对真理,D说法错误。‎ ‎42.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在大千世界中探求本原,不得其果。于是,苏格拉底改弦更张,认为本原不必外求诸宇宙世界,其实就在自身,求诸内归于自我是正确的方向。这表明苏格拉底 A. 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范围 B. 提高了民众道德水准 C. 纠正了哲学家认识偏见 D. 开启了人文主义先河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在大千世界中探求本原,不得其果。于是,苏格拉底改弦更张,认为本原不必外求诸宇宙世界,其实就在自身,求诸内归于自我是正确的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本原就在自身,因此提出“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这是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范围,A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民众道德水准的观点,B错误;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而不是纠正哲学家认识偏见,C错误;开启了人文主义先河的是智者学派,故D与材料不符。‎ ‎43.如图是某校高二老师给学生准备的学案。据此可判断,该老师所准备学案的主题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时间、成就以及意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发生在14—17世纪,成就有文学、美术以及自然科学,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项发生在古希腊时期,错误,排除;C选项发生在16世纪,主要是反对教皇权威,排除;D选项发生在17、18世纪,错误,排除。‎ ‎44.“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材料中的“这个时代”‎ A.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 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教会权力 D.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可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揭开自然科学序幕的事件是文艺复兴中的天文学革命,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故A正确;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和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教会权力都是宗教改革的影响,B、C错误;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的是启蒙运动,D错误。‎ ‎45.文艺复兴时期,众多流派的画坛巨匠在绘画领域勇于探索和创造,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杰作。依据如图可看出,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是 A. 以浪漫主义为其主要创作风格 B. 以抨击教会腐败为创作主题 C. 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 D. 借助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图片中的母亲怀抱婴儿,体现了温柔的母爱。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基本以宗教题材为主,借助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D正确;浪漫主义为其主要创作风格与文艺复兴不符,A错误;据材料可知,没有涉及抨击教会腐败的创作主题,B错误;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C错误。‎ ‎46.有学者在谈到近代欧洲的思想状况时说,马丁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这与人文主义的现世享乐观点如出一辙。”该学者意在强调 A. 文艺复兴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B. “因信称义”思想已深入人心 C.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D. 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马丁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这与人文主义的现世享乐观点如出一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善功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现世享乐观点是一致的,故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C正确;文艺复兴未粉碎人们对上帝的信仰,而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仍信仰基督教,A错误;“因信称义”思想与人文主义的现世享乐观点不一致,B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追求的是人性解放,而未涉及对民主的追求,D错误。‎ ‎47.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 A. 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B. 宣扬了理性主义的思想 C. 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 D. 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可知,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创立了路德教,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A正确;据材料“……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而不是宣扬了理性主义的思想,B正确;据所学可知,路德教就是新教的一派,C说法错误;据材料“……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可知,材料的主张没有否定民众的宗教信仰,而是创立了新教派,D错误。‎ ‎【点睛】路德的思想和主张引发了德国和欧洲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路德教、加尔文教等新教派。‎ ‎48.有学者说,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启蒙运动 D. 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可知,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使人们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17世纪人们由信仰的热情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这是由于17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影响,故C正确;智者运动是前五世纪中叶,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材料是“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这与文艺复兴无关,B错误;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中叶,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49.“当一个国家的体制愈发良好完善,那么在公民的内在精神里,公共的事情也就成为愈重于私人的事情。因此,要努力保证政治体制的活力和动力,就必须让政府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让公共意志更好地体现在政府的各个环节设计之中。”这段论述出自 A. 伏尔泰《哲学通信》‎ B.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 卢梭《社会契约论》‎ D.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当一个国家的体制愈发良好完善,那么在公民的内在精神里,公共的事情也就成为愈重于私人的事情。因此,要努力保证政治体制的活力和动力,就必须让政府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让公共意志更好地体现在政府的各个环节设计之中。”可知,材料强调当一个国家的体制良好完善,要保证政治体制的活力和动力,就要使政府的形式多元化、丰富化、让公共意志体现在政府的各个环节设计之中,这是社会契约思想的反映,C正确;伏尔泰《哲学通信》的观点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与材料“公共意志”无关,A错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是强调三权分立原则,核心是“制约与平衡”,与材料无关,B错误;康德的“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与材料不符,D错误。‎ ‎50.洛克代表了近代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个人主义,经常被认为是移民们和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而近代中国的孙中山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这表明,启蒙运动 A. 维护财产私有与天赋人权 B. 倡导人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C. 使自由平等思想成为主流 D. 成就显著并推动了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洛克代表了近代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个人主义,经常被认为是移民们和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而近代中国的孙中山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并结合所学可知,洛克的思想被认为是移民们和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而孙中山推崇的孟德斯鸠思想,也是在洛克分权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三权分立原则,故启蒙运动成就显著并推动了社会进步的说法正确,D正确;据所学可知洛克与孟德斯鸠都是分权思想,对美国和中国影响巨大,而维护财产私有与天赋人权与材料“洛克代表了近代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个人主义,经常被认为是移民们和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不符,A错误;倡导人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与材料中的“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不符,B错误;自由平等与材料“洛克代表了近代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个人主义,经常被认为是移民们和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不符,C错误。‎ 二、非选择题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孔子的“吾从周”仍是肯定了周朝的封建制,而董仲舒的“大一统”则已是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使儒学成为“独尊”的国家意识形态,由此完成了“汉承秦制”与儒家文化的整合。如余敦康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一种与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文化模型,不是在先秦而是在汉代才最终形成的。”‎ ‎——摘编自李存山《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 材料二 ‎ ‎ 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答案】(1)态度:批判地继承与发展。表现: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贡献: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将儒学通俗化、普及化;用儒学规范人们的行为;重视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 ‎(3)特点:“承古而萌新”。承古:继承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萌新: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注重实学,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 ‎【解析】‎ ‎【详解】(1)态度:据材料“董仲舒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董仲舒的‘大一统’则已是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可知,董仲舒既肯定了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又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这是对孔子儒学的批判地继承与发展。表现:本问可从董仲舒思想的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方面回答。影响: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贡献:据材料“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可知,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据材料“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可知,朱熹将儒学通俗化、普及化;据材料“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可知,用儒学规范人们的行为;据材料“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可知,重视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 ‎(3)特点:据所学可知,明末儒学呈现出的特点是“承古而萌新”。承古:据所学可知,明末儒学继承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萌新:据材料“——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思想精彩之处是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据材料“……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可知,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据材料“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可知,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这反映了注重实学,有利于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是19世纪末以来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词汇:‎ 时间 流行词汇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 兴民权、托古改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900~1915年 革命、共和、三民主义、约法、实业救国 ‎1915~1920年 民主、科学、“打到孔家店”、白话文、“以俄为师”‎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个阶段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主流思想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19世纪末,兴民权,倡新学,维新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 阐述: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观念的理论依据。严复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变法维新的必要性。‎ 示例二:论题: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科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阐述:1915年起,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白话文成为流行词语。说明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主张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民主科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人积极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因此,“以俄为师”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兴民权、托古改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归纳出论题是19世纪末,兴民权,倡新学,维新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阐述需要从康梁维新思想和严复主张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即可。根据材料“民主、科学、“打到孔家店”、白话文、“以俄为师””可归纳出论题是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科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阐释需要从新文化运动的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如前期宣传的是民主与科学,后期宣扬的是马克思主义。‎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锐减,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悲观的情堵和错误的思想。一些同志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坚持“城市中心论”的主张。所建立的广大根据地经济、生活条件都极其恶劣,又先后遭受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红色政权岌度可危。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农民人口占了当时人口的90%,农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刘孝连《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红色政权建设》‎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四川等地的农民自发地进行联产承包,触及了“禁区”,引起“两个凡是”派的激烈反对。邓小平坚定而明确地指出:“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福不是罪过。”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方式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对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他称之为“伟大的创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刘剑华《邓小平理论与农村改革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共同点。‎ ‎【答案】(1)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了不良情结;根据地红色政权经历失败后出现严重危机;不掌握军事力量致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农业国特殊的国情;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的失败。‎ ‎(2)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3)共同点:都从本国国情出发,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悲观的情堵和错误的思想”、“一些同志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坚持“城市中心论”的主张”、“红色政权岌度可危”、“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农民人口占了当时人口的90%,农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进行归纳即可。‎ ‎(2)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需要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需要从适应国情、指导中国革命或者建设、实事求是精神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海成为古希腊人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逐步形成了古希腊人自由、开放、质朴的性格。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之后,自由更是希腊人所渴望和追求的。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借鉴了其他文明的成就为自己所用。希腊人把神话中的诸神赋予了人性,使其人格化,众神更加生动逼真。从古希腊人让众神地位平等,到希腊人的多神崇拜,可以看出,希腊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 ‎——摘编自孙凤玲《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摘编自(美)A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 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并说明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映的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的主要需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突出;借鉴其他文明成果。内涵: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自由;平等。‎ ‎(2)实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需求:摆脱神学束缚,解放思想;发展资本主义。‎ ‎(3)主张:倡导经济自由,发展工商业;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倡导政治民主;反对教权主义,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解放了思想,对近代科技和文艺产生影响。‎ ‎【解析】‎ ‎【详解】(1)原因:据材料“大海成为古希腊人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逐步形成了古希腊人自由、开放、质朴的性格。”可知,古希腊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据材料“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之后,自由更是希腊人所渴望和追求的”可知,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突出;据材料“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借鉴了其他文明的成就为自己所用。”可知,借鉴其他文明成果。内涵:据所学可知,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作用;宣传自由;平等。‎ ‎(2)实质: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借复兴希腊罗马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需求: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要摆脱神学束缚,解放思想,突出人的作用;以人本主义代替神本主义,反映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需求。‎ ‎(3)主张:据材料“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可知,启蒙思想家倡导经济自由,发展工商业;据材料“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可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倡导政治民主;据材料“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可知,启蒙思想家反对教权主义,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影响:结合所学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解放了思想,对近代科技和文艺产生影响等方面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