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0-3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广州模拟)如图为部分年份俄国的工业生产情况图(以1913年为100),图中1920年工业生产情况出现的因素是 ( ) A.推行五年计划刺激工业发展 B.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C.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的国有化 D.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 【解析】选B。从图中可知,1913—1920年俄国的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故B正确;A、D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排除;C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 2.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 (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解析】选C。题干反映苏俄(联)政府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到集体农庄,农业政策在近十年里做了三次调整而适应形势需要,故选C;固定的粮食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排除A;集体农庄下反映的斯大林模式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忽视农业发展,排除B;苏俄(联)的政策调整是形势使然,排除D。 【加固训练】 有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该学者提到的这一政策 ( ) A.针对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国情 B.使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地位确立 C.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 D.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解析】选B。题干未提及民族矛盾尖锐的史实,且民族矛盾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据题干中“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推知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正确;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的应该是十月革命后的,故C错误;题干中“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推知当时共产主义原则超越了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故D错误。 3.列宁曾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 A.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的发展方法对苏俄有借鉴意义 C.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 D.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试图部分利用资本主义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可见资本主义发展方法对苏俄有借鉴意义,B正确;A不符合史实,列宁最终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排除;材料是列宁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设想,C是实施结果,排除;苏联的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实现的,D排除。 4.(2019·湛江模拟)在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后苏俄(联)党的领导核心以至普通党员中有许多人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要求转入进攻。在这种强烈要求下,列宁宣布停止退却,转入进攻。在此后的年代里,要求进攻的呼声不但没有消停,反而越来越强烈。这反映出 ( ) A.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 C.列宁的经济思想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D.新经济政策不符合苏俄(联)的国情 【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是根据苏俄(联)国情提出的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克服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从材料中得知,苏俄(联)领导核心逐步把这一正确的道路边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故选B;苏俄(联)想要停止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布尔什维克党“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要求转入进攻”,不是广大人民的利益,排除A;材料“许多人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列宁的经济思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排除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联)国情提出的,是符合国情的,排除D。 5.下表是1913年至1937年世界部分国家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其中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苏联大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全世界100%) 国别 1913年 1937年 备注 苏联(俄国) 2.6% 13.7% 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世界快14.3倍 德国 15.3% 11.6% 法国 6.6% 5.7% 英国 12.1% 9.3% 美国 38.2% 41.9% 其他国家 25.2% 17.8% A.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B.苏联未受经济危机任何影响 C.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D.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 【解析】选C。材料“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世界快14.3倍”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发展很快,结合所学可知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故选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是原因,但不是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 A;苏联利用经济危机迅速发展工业,购买国外设备,排除B;新经济政策时间是1921-1927年,排除D。 6.1933年初,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书中写道:共产主义提供着人类文明得以维持的解决办法,而苏联则无限美好。该作家得出此结论主要是基于苏联( ) A.革命成功的经验 B.避免了生产盲目性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解析】选B。结合时间点1933年,可以判断这时英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盲目扩大生产,经济萧条,而苏联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迅速发展,因此作者认为苏联美好的原因在于计划性,避免了生产盲目性,故选B;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1917年,距离1933年已经16年,排除A;材料中没有特指苏联的工业发展,指的是苏联整体的经济情况,排除C;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1921年到1925年,排除D。 【加固训练】 1928年斯大林明确提出一个“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要交的粮食,应该完成的国家任务,在工业品上,还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 ( ) A.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 B.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 【解析】选D。由材料“要农民除了要交的粮食,应该完成的国家任务,在工业品上,还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 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可知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故选D;材料中斯大林“贡税论”旨在农业为工业服务,影响了农业发展因而并没有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排除A;材料中“贡税论”主要涉及农民,与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B;材料中仅体现农民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没有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 7.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 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 752个,拖拉机站7 064个, 新建铁路13 412千米,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 ( ) 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 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借助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 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解析】选A。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成就。1929—1941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7年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打断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排除C;苏联的成就取得不会受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排除D。 8.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 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消除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解析】选C。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已经取消,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调整,但是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因此其弊端并未完全消除,故B错误;材料的做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故D错误。 9.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十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百万吨) 16 40 65 上表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B.解决重工业产品过剩问题 C.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D.优化工业化中的资源配置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对农业的投入增多可知体现了苏联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故A正确;材料中为发展农业增加投入并未牵涉重工业的问题,故B错误;C表述仅仅是描述的表格的现象,并未进行原因分析,故C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工业的资源配置,故D错误。 【加固训练】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俄罗斯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黄金时 代”,有人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由此可见,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 ( ) A.代表了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 B.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 C.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 D.缺少对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 【解析】选B。据材料“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黄金时代’……‘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经济滑坡,因此是经济“停滞时期”,但与美国争霸中处于攻势地位,因此为“黄金时代”,因此对于勃列日涅夫改革认识更加全面,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对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多种认识,而非共同认识,排除A;材料主要围绕不同角度谈对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而非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绝对化,排除C;材料围绕对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分析,而非对于俄罗斯历史的认识,排除D。 10.(2019·厦门模拟)苏联长期是谷物净出口国,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与此同时,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据此可知 ( ) A.西方的滞胀危机迅速波及世界 B.苏联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C.苏联已无力维系社会主义阵营 D.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 【解析】选B。据材料“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结合所学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太落后,因此,苏联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故选B;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滞胀现象没有影响到当时的苏联,排除A;“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表明苏联有力量维系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与苏联无关,排除D。 11.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盛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 ( ) 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 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 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选C。材料“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说明研究成果没有深入一线,没有与工业生产联系,故选C;材料“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盛誉”说明科技进步,排除 A;材料“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主要说明研究的范围局限,而不是功利化倾向,排除 B;材料主要涉及苏联科技研究而不是经济改革,排除 D。 12.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1988年国家分配工业投资时,资金的90%还是投入了重工业(包括军工业),剩下的10%分别投入轻工业及农业”。据此可知,戈尔巴乔夫这一做法 ( ) A.打破旧的经济体制 B.延续传统产业发展观念 C.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D.缓解了食品短缺的危机 【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国家分配工业投资仍然偏重于重工业部门,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领域并未突破苏联模式下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现象,故B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领域并未打破旧的经济体制,排除A。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的政治措施,排除C。对轻工业的较少投资并不能缓解苏联食品短缺危机,排除D。 【拓展延伸】“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教训 (1)影响 ①积极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②消极方面:后期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2)教训 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1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大多数西方人否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原因在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依据材料一回答斯大林体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弊端。“一党制政治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以及对教育和文化传媒的控制,都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第(2)题发展中国家以羡慕眼光看待苏联,原因在于二者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苏联在斯大林体制指导下,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上的落后。第(3)题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苏联对比的差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完善、经济发展、科技领先,社会发展超过苏联,因此不太认可苏联的成就;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落后于苏联,因此苏联成为他们羡慕学习的对象。 答案:(1)原因: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制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12分) (2)原因: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3分) (3)原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看到了苏联在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10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1980年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 年份 阶层 1928年 1939年 1959年 1970年 1975年 1979年 1980年 工人和职员 17.6 50.2 68.3 79.5 82.9 85.1 87.9 工人 12.4 32.5 48.2 56.8 60.9 60.0 61.7 职员 5.2 17.7 20.1 22.7 22.0 25.1 26.2 集体农民 2.9 47.2 31.4 20.5 17.1 14.9 12.1 个体手工业 74.9 2.6 0.3 0.0 0.0 0.0 0.0 注:1928年,苏联尚有4.6%的地主。资料来源:贾春增《当代苏联社会学》、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进行探讨。(要求:至少形成一个观点,并史论结合进行概括分析,史料与史实要相互印证) 【解析】首先提出观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反映了一定时期苏联政治、经济、社会等状况,而所学知识主要侧重于苏联的经济方面,所以所提观点要围绕经济方面;苏联阶级(阶层)的变化则反映了苏联经济结构和制度的变化,围绕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然后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变化进行探讨,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等知识,分析对应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变化的原因,并分析这种构成及变化对苏联的经济建设、苏联的解体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示例: 观点1:苏联工人和职员比重持续增长,第二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2分)1928-1939年,苏联工人及职员人数大幅度增长,是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并实现工业化的结果。(3分)苏联工业化取得了突出成就, 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国民经济畸形发展;(3分)形成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等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苏联社会矛盾的尖锐。(4分) 观点2:苏联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畸形发展。(2分)苏联工人和职员增长迅速,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成就显著;(2分)集体农民在1939年有较大增长,地主阶级被消灭,表明农业集体化得以实现;此后集体农民持续下降,表明苏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3分)但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军事工业,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2分)激化了工人与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的矛盾,成为苏联解体的内在隐患。(3分) 观点3:苏联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地位,个体经济很快被消灭。(2分)苏联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单一所有制结构。(3分)公有制经济中,工业经济不断扩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提高了苏联的工业化程度。(3分)但由于缺乏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补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2分)这些结构性矛盾和产业结构的缺陷,后来虽然有所改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苏联社会矛盾尖锐,最终引发苏联解体。(2分) (示例只作为评卷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依据。学生答题时,言之有理,论之有据,酌情给分。但本大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