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 教案 (1)
阶段特征 1978年至今是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时期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一国两制”提出并成功运用,海峡两岸不断交流,关系不断发展。 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思想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曲折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面繁荣。 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在交通、通讯、信息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24讲 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一、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法律制度 (1)措施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民主制度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轻巧识记 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 (1)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 概况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意义 ①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2)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③1992年10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史称“九二共识”。 ④2008年12月,两岸“三通”终于实现。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政策调整;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 4.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图示解史 新时期外交调整及成就 考点一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 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祖国大陆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1)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一个中国原则具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根据传统国际法的“先占”原则,台湾主权自古属于中国。 (2)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①第一阶段:初步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案。 ②第二阶段:正式确定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实质内容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方针。 ③第三阶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进一步走向务实和成熟。 (3)江泽民的八项主张: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单位举办的新春茶话会上,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4)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新变化。“十六大”提出在“一个中国”的提法中增加“发展两岸关系”;党的“十七大”对台政策既丰富和发展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又提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的新主张,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摆到最为突出的地位,阐述了复兴和统一的辩证关系。 (5)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强调“坚持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义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要持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1.论从史出 “一国两制”构想的时代价值 史料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结论 史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尝试。 史料二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结论 史料信息“平等原则”“一个中国前提下”反映了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据史料可以看出中国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 2.获取材料信息 从材料中找出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上中英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 材料 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谈问题: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不可谈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收回香港的时间不可谈判;中国收回香港领土的内容不可以谈判。 考点二 灵活多变,融入世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5)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2.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1)新中国建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 ③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①从美国方面看:a.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b.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c.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d.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 ②从中国方面看:a.国际地位的提高。b.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c.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①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1.论从史出 独立自主在新时期外交中的新诠释 史料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 结论 史料信息表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结盟是我国新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其主要目的。 2.史由证来 中美关系的突破:据史料分析《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与中美《联合公报》在内容上有何发展。 史料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 1.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发现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1992年三次建交高峰。 命题角度 新中国外交的曲折历程;三次建交高峰及原因分析;新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变化。 2.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 全国人大和政协召开情况表 届次 时间 届次 时间 第三届全国人大 1965.2 第三届全国政协 1959.4 第四届全国人大 1975.1 第四届全国政协 1964.12 第五届全国人大 1978.2 第五届全国政协 1978.2 第六届全国人大 1983.6 第六届全国政协 1983.6 第七届全国人大 1988.3 第七届全国政协 1988.3 第八届全国人大 1993.3 第八届全国政协 1993.3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受政治形势影响大,历经曲折后逐步健康发展。 命题角度 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3.美国人眼中的两岸关系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地区与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 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当地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分析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使我们对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期待。 命题角度 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因素分析。 4.大国责任,大国担当,大国形象,大国情怀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发现问题 从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趋势看有两个高峰点: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初。 命题角度 新中国的外交理念的变化;改革开放的进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度。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1.命题点:新中国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2015·北京高考)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豪情满怀迎跃进 女民兵与样板戏 ① ② 第一部宪法颁布 欢庆香港回归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答案 C 解析 ①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②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③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反映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故应为③①②④,故选C项。 2.命题点: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宗旨 (2016·天津文综,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 A 解析 中国政府投弃权票主要是反对动用军事手段来干预解决地区争端,故A项正确;中国政府并不反对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是实行自己的正当权力,故B项错误;该决议依联合国安理会正常程序通过,并未违背大国一致原则,故C项错误;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且题干与“联合国大会”无关,故D项错误。 3.命题点:新时期民法建设的历程 (2017·天津文综,13,节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答案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3)问,“基本历程”可根据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6 年颁布民法通则”“2017年3月15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归纳回答;“特点”应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间的内在联系的角度回答;“有利因素”应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等角度分析。 1.命题点:社会发展阶段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2018·四川高考模拟信息押题卷,30)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 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 A 解析 “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B项错误;C项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C项错误;D项也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D项错误。 2.命题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和谐 (2017·石家庄二模,31)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 时间段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 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 C.维护国家统一 D.注重经济立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格列举了新时期所通过的法律制度,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项错误;从表格内容来看,所制法律内容多,涉及各个方面,无法体现突出社会立法,故B项错误;国家统一只是诸多法律之一,不是每个时期首先考虑的因素,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法律名称来看,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居多,故D项正确。 3.命题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015年11月7日,66年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马英九引用北宋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言论,建议两岸人民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习近平也指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这不能说明( ) A.“九二共识”能从根本上遏制台独 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峡两岸共同追求 C.理学注重匡时济世的历史使命 D.海峡两岸重视祖先、重视传统的民族精神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但并非能从根本上遏制台独,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前面分析,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宋大儒张载属于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的话语体现了理学重视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对材料的分析,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命题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2017·北京西城一模,19)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 ) 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中俄”“中美”以及中国与欧盟分别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关系的突出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故A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郑州模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 努力推动民主法制各项事业的重建和健全。1981年时,最迫切的政治任务是( ) A.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D.筹备和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A 解析 “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推动民主法制各项事业的重建和健全。1981年”相符,故选A项。 2.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参见下表),这一修改( ) 修改前:“……镇压叛国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动……” 修改后:“……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A.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 B.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C.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中将镇压反革命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故选A项。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至今都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之中,故B项错误;题干中宪法内容的修正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之间不存在密切联系,故C项错误;宪法内容的修正不能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 3.(2018·株洲模拟)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这表明( ) A.中国开始实践启蒙思想家思想 B.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 C.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 D.城乡平等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根本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从“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与“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故选C项。 4.(2018·武汉调研)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说明( )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答案 D 解析 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取代原有的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现出了经济发展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故D项正确。 5.(2017·豫晋冀高三第二次调研,14)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政治革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这表明台湾当局( ) A.对大陆中共政权仍怀有敌意 B.已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 C.开始对两岸关系有条件开放 D.对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的自信 答案 C 解析 允许两岸文化交流,表明敌意在减少,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推行的“政治革新”只涉及民间文化等方面,并未涉及“接受”“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表明是有条件开放,故C项正确;两岸交往是逐步放开,单纯理解为“自信”失之偏颇,故D项错误。 6.(2018·菏泽高三月考,14)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 A.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C.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答案 B 解析 “一国两制”主张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可见美国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7.(2017·枣庄一模,31)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 C 解析 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是1997年香港回归,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祖国大陆对台湾不同时期的政策,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故D项错误。 8.(2018·兰州一模,32)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力 答案 A 解析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A项正确;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非前提,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部问题,不存在殖民国家势力退出特区的前提,故C项错误;在“一国两制”下,特区并不享有外交权,故D项错误。 9.1992年6月,蒋纬国的初中老师谈家桢参加祖国大陆第一批科学家代表访问台湾。蒋纬国向其赠送了钟控收音机及其题字的收音机盒。收音机盒侧面镌刻:“我们的基本立场——出发点:海峡两边都自认为是中国人,我们的愿望——国家战略目标: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机会!中国要受到全世界的尊敬!蒋纬国敬赠”。他赠钟意在表达( ) A.坚决拥护大陆的“一国两制”方针 B.台湾的电子工业水平远远领先大陆 C.铭记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D.中华民族团结富强是两岸共同心声 答案 D 解析 大陆的“一国两制”台湾并没有响应,故A项错误;台湾的电子工业水平远远领先大陆,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铭记尊师重教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 项错误;材料表明承认一个中国,希望国家富强,故D项正确。 10.(2017·莱芜二模,31)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 其中20世纪90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答案 D 解析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故D项正确。 11.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急迫的看法。”邓小平同志作出以上“世界大势”的判断,其主要目的是( ) A.更好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集中精力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迎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D.缓和与苏联持续紧张的外交关系 答案 B 解析 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主要目的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B项正确。 12.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上活动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哪些特点(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题 C.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中国外交政策开始了重大调整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具体内容,故B项错误;上合组织与东亚合作等活动内容均是多国之间的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在立足点和目标等方面就已经进行了重大调整,故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烟台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之际,记者专访知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请他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简要回顾和展望,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记者:您提出增量民主,民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是存量。您认为中国民主观念和制度方面,有哪些重要的存量? 俞可平:所谓存量,就是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30年来,中国民主发展积累了可观的存量。……这些民主实践,给我们在观念和制度层面留下了财富。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民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存在“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情况。 俞可平: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一些人习惯按照西方多党制、全民普选和三权分立的标准,来衡量改革时期中国的政治发展,认为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基本没有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包括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记者: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民主的期望值很高,有人期待民主政治一蹴而就。 俞可平:中国的民主改革将以存量为基础,即以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为前提。发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要与既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的民主政治将在渐进发展中有所突破,它不能离开先前的历史轨道,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在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前“民主存量” 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用史实论证“一条腿短、一条腿长”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答案 (1)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订和颁布1954年宪法并不断地进行修订完善。 (2)论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快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选举建设等。 关系:二者都属于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二者相辅相成。 (3)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与国情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要有创新的精神。(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题目中“民主存量”的制度表现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容为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及法制建设。(2)第一小问论证,材料中“一条腿短、一条腿长”是指改革开放后民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结合所学知识用改革开放以后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来反驳这一观点。第二小问关系,二者都属于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二者相辅相成。(3)围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谈相关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14.(2017·乌鲁木齐一模,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 1950年6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 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 材料二 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是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 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答案 (1)变化: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美国对中国新政权采取孤立、敌视、包围、封锁政策;美苏对抗;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缓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可以得出: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第二小问背景,考查国际关系下的中美关系:冷战,朝鲜战争,美国对中国的态度,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影响。(2)以“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为表象,实际考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政策与措施,长期经济互动往来,两岸人民的夙愿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