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ww.ks5u.com 三亚华侨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政治科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原始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②绝大部分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④旧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原始社会的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所以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童年,①正确。‎ ‎②: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处于旧石器时代,②不符合题意。‎ ‎③:旧石器时代食物带来源主要为狩猎以及采集,因此多以天然食物为主,③正确。‎ ‎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时,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区别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整个更新世。旧石器时代食物带来源主要为狩猎以及采集,由于食物来源单一只得不停的迁徙。‎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畜牧业,将果实播种可以收获稳定的食物,人类还学会了驯服圈养野生动物来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狩猎提供食物,因为食物来源稳定,人类也开始了定居生活。‎ ‎2.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其显著特点是 A. 奴隶主阶级处于剥削地位 B 奴隶阶级处于剥削地位 C.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D. 奴隶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奴隶制的显著特点。C:“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体现了野蛮的剥削,这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显著特点,C项符合题意。‎ AB: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处于剥削地位,努力阶级处于被剥削地位,这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阶级地位不同,不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显著特点,A项不合题意,B项观点错误。‎ D:没有体现奴隶主占有奴隶,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产物,是由于社会制度造成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种过剩是 A. 需求过剩 B. 相对过剩 C. 绝对过剩 D. 结构过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解,需要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基础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对相对过剩的内涵做出理解。‎ ‎【详解】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小,因此A不符合题意。‎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来临时,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而劳动人们的支付能力却很低,因此是一种相对过剩,因此B正确。‎ C:这种过剩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因此C不符合题意。‎ D:过剩是指生产的相对过剩,与结构无关,因此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含义:经济危机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 ‎4.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4.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显著发展起来,商业和城市日益繁荣。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变化表明 ‎①奴隶制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③奴制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影响。①:一种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就说明这种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也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项符合题意。‎ ‎②:城市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②项不合题意。‎ ‎③:奴隶社会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材料没有体现奴隶社会的剥削与压迫,③项不合题意。‎ ‎④: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变革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标准就在于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④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在封建社会,地主养尊处优,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广大农民终年辛劳,却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封建的君主专制 B. 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C. 封建的等级制度 D. 封建国家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这三项均不是造成题目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A、C、D。‎ B: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广大农民终年辛劳,却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B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指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制度。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在不同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正式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包含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6.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这一发展中,属于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是 ( )‎ ‎①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 ②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 ‎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④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阶级社会的更替。①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这属于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①②符合题意。‎ ‎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属于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无剥削制度,③不符合题意。‎ ‎④: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属于用无剥削制度代替剥削制度,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7.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它的影响包括( )‎ ‎①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 ‎③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④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①②③④:《共产党宣言》发表,它的影响包括: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①②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C。‎ ‎8.《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这一体系是指( )‎ A. 英国政治经济学 B. 空想社会主义 C. 德国古典哲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空想社会主义。A:英国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李嘉图等,A不符合题意。‎ B: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空想社会主义,B正确。‎ C: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与费尔巴哈,C不符合题意。‎ 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 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C.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 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无关,故A项错误。‎ B:十月革命期间,列宁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故B项错误。‎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说“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C项正确。‎ D: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也无关,故D项错误。‎ 故本题选C。‎ ‎10.“无论是圣西门、傅立叶或罗伯特·欧文,都根本没有想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作为两个在经济上对立的阶级……更没有想到实现他们的计划在牵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大规模斗争。”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前提是 A.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B. 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 进步的思想家善于理论总结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这三项表述都与题干中强调的重点不相符,故排除A、C、D三项。‎ B:由材料当中“更没有想到实现他们的计划在牵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大规模斗争”可见,马克思强调的是工人斗争的必然性,B符合题目的要求。‎ 故此题选B项。‎ ‎【点睛】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准备了社会经济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阶级条件。自然科学取得的许多新成果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理论条件。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诞生的思想条件。‎ ‎1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主要是因为它 A.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B. 首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十月革命不止是将理论付诸实践,而且还变成了现实,故A项错误。‎ B:选项中“首次”使用错误,故B排除。‎ C:该选项是巴黎公社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 D:根据材料“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项正确。‎ 故本题选D。‎ ‎12.《走进新时代》这首歌中唱到:“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歌词中“中国命运自己主宰”的历史性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共产党成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五四运动没有实现“中国命运自己主宰”,A不合题意。‎ B:共产党成立没有实现“中国命运自己主宰”,B不合题意 C:“中国命运自己主宰”,指的是结束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C项符合题意。‎ D:改革开放没有实现“中国命运自己主宰”,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3.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这场革命胜利的意义是 ‎①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类试题,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结果等各方面展开思考。‎ ‎【详解】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为共同富裕奠定了政治基础,①正确。‎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②正确。‎ ‎③:新中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③正确。‎ ‎④: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两步走,第一步,使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和连年战乱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3)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5)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主要体现在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③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 ‎④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类内容,通过课本所学的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的解答。‎ ‎【详解】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的民主革命,①正确。‎ ‎②:新中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②正确。‎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不符合题意。‎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体现在:(1)领导权方面,是由无产阶级领导。(2)革命前途方面,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3)革命范畴方面,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1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复兴面临两大历史任务 ‎①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④反对西方列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西方列强不是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6.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成果的丧失等历史事实所证明的道理是 A. 农民是小生产者,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B. 中国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人民大众又不团结 C. 旧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D.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三个选项过于片面,排除,ABC错误。‎ D: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成果的丧失等历史事实所证明的道理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7.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这一基本国情是指 A. 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B. 发达的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A:我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A错误。‎ B:发达的封建社会说法错误,B错误。‎ 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不是基本国情,C不符合题意。‎ D: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这一基本国情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 走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 CD:走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CD不符合题意。‎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反革命势力的分化瓦解;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援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B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共党内存在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即陈独秀的“两次革命论”和王明的“一次革命论”,他们不是割裂两者的联系,就是混淆两者的区别。毛泽东就是在批判选两种错误倾向的过程中正确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 ‎②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不相同,①错误。‎ ‎②④: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说法正确,②④符合题意。‎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③错误。‎ 故本题选D。‎ ‎2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过渡时期”是指 A. 从解放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过渡时期”的理解,数于基础知识类试题,需要学生对党的方针路线以及发展历程做出全方位的认识。‎ ‎【详解】A:解放战争确定了国民党统治覆灭,全国虽然没有完全统一,时势要求必须要有一个领导层领导全国人民走向独立自强,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了起来。这一时期没有其他什么时期称谓,A不符合题意。‎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但不属于过渡时期。B不符合题意。‎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1953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C正确。‎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已经属于社会主义时期,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21.“一化三改”中的“三改”包括 A. 对农业、工业、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手工业、制造业、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农业、手工业、制造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化三改”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一化”指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详解】A.“三改”不包括工业,A不符合题意。‎ B:“三改”不包括制造业,B不符合题意。‎ C:“三改”不包括制造业,C不符合题意。‎ D: “三改”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 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2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做出认识,八大 (1956年9月15日~27日),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详解】①: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①不符合题意。‎ ‎②:当时中国属于落后的农业国,但是工业发展的需求较大,因此②正确。‎ ‎③:社会发展的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③正确。‎ ‎④: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说法不恰当,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确立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 A. 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B.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 把我国由工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国家 D. 尽快开始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以及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详解】A:当时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任务不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A不符合题意。‎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面临的是先进工业国的建设需求,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需求,因此,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B正确。‎ C: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C不符合题意。‎ D:当时的中国还不符合工业革命的条件,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政治选择题的审题干的要领 一要全面理解题意。题干是一个完整的内容,审清题干,就要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弄清题干的中心思想。‎ 二要准确地把握“题眼”,即找出关键词语。因为它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只有准确地把握“题眼”,选择题肢才有目标。只有养成搜索关键词和关键句的习惯,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使思路迅速地进入到试题中去。‎ 三要明确题意所指的方向。题意所指的方向规定了答案的选择。它是将题干和题肢有机联系起来的桥梁。如有的要求选对的,有的要求选错的;有的要求选原因,有的要求选结果。‎ ‎24.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C. 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实现 D. 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全面建立为考点,时间节点定位在1956年,可以根据这个时间的限定结合课本的内容做出解答。‎ ‎【详解】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A不符合题意。‎ B: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B正确。‎ C: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实现任重道远,C不符合题意。‎ D: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因此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社会主义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 A. 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B.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历次的全国代表大会作为考查点,学生们需要注意题目的限定和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注意题目的时间要求,根据所学的知识即可做出解答。‎ ‎【详解】A: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1928年召开,A不符合题意。‎ B: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1945年召开,B不符合题意。‎ C: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1956年召开,C正确。‎ D: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1969年召开,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0日)‎ 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五大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六大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八大 (1956年9月15日~27日)‎ 九大 (1969年4月1~24日)‎ 十大 (1973年8月24~28日)‎ 十一大 (1977年8月12~18日)‎ 十二大 (1982年9月1~11日)‎ 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 十四大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 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 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 十八大(2012年11月8日至14日)‎ 十九大(2017年10月18日24日)‎ ‎26.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 ‎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需要对各个事件的时间顺序做出理解,根据时间先后确立次序,选出正确选项。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在1980年,海南经济特区设立在1988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在2013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 ‎【详解】A: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晚于上海浦东开放,A不符合题意。‎ B: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早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B不符合题意。‎ C:根据时间顺序,C正确。‎ D:上海浦东的开发晚于深圳和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1. 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以及厦门特区,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议案,决定海南省成为我国的又一个经济特区。‎ ‎2.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4月,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决定将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扩大至沿海其他一些城市。这次开放的城市共有14个,它们分别是:‎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 ‎3.开发浦东,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 ‎4.内地开放,在我国就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及东西南北中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局面,使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至此,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5.全面对外开放,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 ‎27.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此,邓小平 A. 指明了中国改革的方向 B. 强调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C. 揭示了世界发展的规律性 D.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邓小平对对外开放的论断为背景素材,考查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的理解,根据题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内容要求即可做出解答。‎ ‎【详解】A:中国的改革更加倾向于政策和体制的改革,与题意无关,A不符合题意。‎ B:由于世界已经是开放的世界,因此必须要对外开放,因此B正确。‎ C:邓小平的论断与世界的发展无关,是在讲中国的发展开放的必要,C不符合题意。‎ D:题干只是突出需要改革开放,与怎样改革开放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对外开放 ‎1.内涵:面向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2.必要性: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如何坚持:(1)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2)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8.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中提到的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会议是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A错误。‎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正确。‎ C: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排除C。‎ D:1997年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提出新的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排除D。‎ 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的观点。‎ ‎29.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形成了________的开放格局。‎ A. 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 B. 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 C.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 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多形式、多渠道不是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排除ABD。‎ C: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C正确。‎ 故本题选C。‎ ‎30.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这里的“曙光”指的是 A 富国强兵思想 B. 毛泽东思想 C. 马克思主义 D. 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C: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这里的“曙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C符合题意。‎ AD:富国强兵思想、民主共和思想等,都不是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的“新世纪的曙光”,AD说法错误。‎ B:毛泽东思想提出于1945年,B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二.非选择题(共三道题,其中第31题15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0分,共40分)‎ ‎31.2019年6月18日,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Ipea)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巴西全国两年内未找到工作的长期失业者数量已达到330万人。与2015年(巴西经济危机第一年)同期相比,今年前3个月的长期失业人口比例由17.4%增至24.8%,该项比例在四年内的增长率达到42.4%。负责该项调查的Ipea研究员之一玛利亚.安德雷娅.帕伦特(MariaMndreiaParenteLameiras)表示,巴西劳动力市场在经济危机时期出现严重萎缩,且对教育程度较低和家庭收入较少的劳动者造成了更大影响。分析结果还显示,在年轻失业者中,两年内未找到工作的长期失业者人口迅速增加。而在40岁以上失业者中,有27.3%属于长期失业人口。除失业持续时间增加外,经济危机带给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也影响了家庭收入。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22.7%的巴西家庭没有任何劳动收入来源,且低收入家庭的劳动薪酬也有减少。据统计,巴西最富裕家庭的收入约为最贫穷家庭的30倍。‎ ‎(1)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原因: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解析】‎ ‎【分析】‎ 本试题以巴西的经济危机为情境素材,考查学生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象和原因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详解】(1)第一题考查经济危机的表现,可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方面,可以从材料所给的信息进行归纳,“今年第一季度巴西全国两年内未找到工作的长期失业者数量已达到330万人。”可以得出失业增加,与此同时会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课本的所列的知识入手进行学习,课本中对经济危机来临时的经济现象有准确的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可以就课本的知识进行准确的描述,在教材中,对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都有详尽的描述。直接原因在于矛盾的激化导致的社会生产结构的失调,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点睛】政治主观题考试的能力要求 ‎1.记忆。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了解它们的规律及意义。‎ ‎2.理解。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以及相关的主要概念与结论;相关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关系。‎ ‎3.应用。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 总之,政治主观题考查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需要学生们对课本知识有最基本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们能结合题目给出的实际情境,有条理的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32.‎ 恩格斯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1)材料中提到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发现,是指什么?‎ ‎(2)简述这两个发现的意义。‎ ‎【答案】(1)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2)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②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③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的一生的两大发现以及这两大发现的意义,可以根据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发表的讲话作为参考依据,指出这两大发现的内容和意义。‎ ‎【详解】(1)第一小问,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可以借鉴所学的课本内容或者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答,通过课本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马克思虽然借鉴了其他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但是在唯物史观方面和剩余价值方面却是自己独到的见解。‎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唯物史观) ‎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2)第二小问,马克思通过对社会领域的研究,发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指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指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剩余价值规律指出了资本家的利润的主要来源,从经济的领域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指导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点睛】意义类主观题答题方法 试题特点:常以“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重要意义”、“作用”、“重要性”为设问方式。“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 解题步骤:定主客体;找准范围;找全角度;规范做答。‎ 解题规律:(四从四到)从直接到间接;从经济到政治;从国内到国际;从热点到教材。‎ ‎3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结合教材分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答案】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体现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即新民主主义为什么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分别从可行性和必要性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详解】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并于1956‎ 年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历史的必然性,一是国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济很难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形势,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点睛】主观题答题要领:‎ ‎1. 答好题目的基础在于对所学知识全面深入的理解,因此要加强课本的知识的学习。‎ ‎2. 答好题目的关键是审题。要认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弄清题目说什么。‎ ‎3. 答好题目还要掌握必要的答题思路和规范。政治题目的设置思路一般是通过材料说明什么。解题思路是说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