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作业

跟踪检测评估2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解析: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魏源的思想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9·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的是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这反映了(  )‎ A.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 D.洋务运动的破产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根据“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可知,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华民族的危机不断加深,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C项材料均不能体现。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破产与国人对《日本国志》的关注没有直接联系,D项错误。‎ 答案:B ‎3.[2019·河南郑州模拟]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得出张树声并不认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他主张重视西方制度的强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阐述的体用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该认识的历史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奠定维新变法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的维新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张树声主张向西方学习,不仅是器物层面还包括制度层面,此主张已经突破了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制度的藩篱,故C项错误。‎ 答案:D ‎4.《清代学术概论》中道:“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即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而已为时代所不容。”这一言论(  )‎ A.从文化背景说明维新派产生的原因 B.从阶级属性说明维新变法失败的必然 C.从思想内容说明维新变法的局限性 D.从社会环境说明维新思想形成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即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论述了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故A项正确。‎ 答案:A ‎5.康有为曾言:“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由此可知康有为(  )‎ A.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 B.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 C.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 D.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思想 解析:据材料“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可知康有为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故B项正确。‎ 答案:B ‎6.维新派注重通过教育来推进社会改革,康有为的万木草堂明确规定把孔学、周秦诸子之学、宋明理学作为重要课程。严复认为国家培养精通科学的高等人才,必须选择那些“旧学根柢磐深,文才茂美”之人。这说明维新派(  )‎ A.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B.本质上仍是封建地主 C.主张用中学来改造西学 D.重视国民精神的改造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康有为强调孔学、周秦诸子之学、宋明理学的重要性,严复认为应选择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人来学习先进科学。据此可知,维新派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故A项正确。‎ 答案:A ‎7.[2019·江西赣州高三上学期模拟]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合理解释(  )‎ 记述 出处 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 ‎1898年《申报》‎ 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 ‎1898年《知新报》‎ 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 ‎1906年《通学报》‎ 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 ‎1907年《外交报》‎ A.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绝望 C.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 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 解析:根据所学,早在鸦片战争前夕传统的华夷观念就开始受到了冲击,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多为对国际时局的分析,故B项错误;同理,早在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就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有强权无公理”、“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结合所学,1895年后民族危机不空前严重,人们开始不断反思中国、关注世界局势,故D项正确。‎ 答案:D ‎8.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 B.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 C.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 D.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解析:‎ 陈独秀认为,如果没有思想方面的解放与改造,政治要求便只能沦为经济的附庸,这里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而非其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故A项错误;没有思想解放作为前提,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无从谈起,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在上海的关注度,材料中并没有相应的体现,陈独秀强调仅是其重要性而已,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推翻资本主义专政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9.胡适曾说:“我曾向我的同事们建议,我们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就应撇开政治,有意识地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此建议(  )‎ A.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真谛 B.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试图将运动限定在思想层面 D.旨在促成文学革命的开展 解析:材料未揭示新文化运动的真谛,故A项错误;材料中“它就应撇开政治”会导致脱离政治实际,不利于发展,故B项错误;“应撇开政治,有意识地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表明胡适试图将新文化运动限定在思想层面,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学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9·陕西榆林模拟]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谈到新文化运动时引用时人观点说:“中国人没有语法不科学,书写说话都不科学,太不像话,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据此判断新文化运动(  )‎ A.要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 B.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C.具有鲜明的西化色彩 D.以改变文字来改变社会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些人对中国汉字的认识,没有体现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崇尚科学,主张科学书写,但从“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可知B项不是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特点的全面表述,故B项错误;从材料“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带有鲜明的照搬西方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主张书写科学化,甚至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以改变文字来改变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C ‎11.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到:“‎ 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廿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廿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 B.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十月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李大钊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可,新文化运动最大的意义在于思想解放,无论是通过民主科学亦或者是马克思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故C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是廿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故D项正确。‎ 答案:D ‎12.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政治口号。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的第一步”的演讲,梁启超等创办了名为《解放与改造》(后改称《改造》)的刊物,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社会变革的需要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根据题目中“改造中国”、“改造中国与世界”得出:此时的根源是社会变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A、B、D项表述属于表层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故A、B、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二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 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8分)‎ ‎(3)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15分)‎ 解析:第(1)问,应注意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要求变法并学习西方科技,第(2)问,结合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说明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二《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答案:(1)认识:要实行全面变法必须要学习西方科技。(2分)‎ ‎(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成功经验。(8分)‎ ‎(3)内涵:怀疑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实证精神;推崇说明而非压服的精神。(9分)‎ 影响: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民众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任答2点分)(6分)‎ ‎14.[2019·兰州市白银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摘编自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危机与文化自觉”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设问要求拟定一个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论题进行说明。注意答题要求论题明确及答题范围“中国近代史”。‎ 答案:示例一 论题: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自觉。(3分)论证: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探讨强国之道;(3分)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用西方的科技来改造中国传统军事技术;(3分)洋务派更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大规模引进西方科技,体现了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3分)‎ 示例二 论题: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自觉。(3分)论证: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以小国和西方文明战胜了中国的传统文明,进一步暴露了中国文化的严重缺陷;(3分)在空前的民族危机推动下,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动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并将传统儒学与西方文明结合起来,进一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改造;(3分)清末“新政”以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加速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