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赤峰二中 2018 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 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生活美 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并在人民大众中倡导生活美育。‎ 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 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 生活美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 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何谓“生活”?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白天劳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气和享有食物,这些都是人们要过的日子。然而,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 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何谓“美学”?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进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 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中国古典美学家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中 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形成 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 玩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中国人对生活之美 的追寻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儒家的“六艺之教”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 的全面教育。蔡元培曾极有洞见地认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 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 美育成分者”。其实,数的规律之教也是包含美质的,在六艺的完整谱系里面,大概只有“乐 教”大致相当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而其余各项教育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经验本身,都是从生活出 发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 中国古典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 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自身的传统从未中 断。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说,就是这传统精髓之“感”之“觉”。 找回中国自己的生活美学,恰恰是由于,我们要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美生活”必然会替代“好生活”。 B.生活的根基是生存,中国人在对生存的追求中完成了对审美境界的追求。C.因为生活与审美一直是不即不离的,所以中国文化传统才得以延续至今。D.中国的美学,不仅仅是西方美学的“感性学”,而且更是本土的“觉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立论的基础,重点阐述中国生活美学的文化传统。B.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而论证了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C.文章在辩证分析概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中国生活美学进行了独到的阐释。D.文章引用蔡元培对“六艺之教”的评述,证明中国人对生活美学与美育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当今茶道、花艺、琴棋书画等生活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时代发展对生活美学的 呼唤。‎ B. 如果中国生活美学传统曾经断裂,就难以传承中国原生美学智慧,也就没有生活美学的当代 建构。‎ C. 中国传统美育主张从生活出发,这是当下生活美学倡导的方向,也是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 关键。‎ D. 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美学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的发展做巨大贡献。‎ ‎(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材料一:‎ 深圳是最早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 2000 年就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范标准体系。但深圳垃圾处理设施仍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难以满足垃圾处理需求。纵观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 严格的法律罚则与执法行为都是“标配”。例如,美国制定多部法规,形成了相对成熟、完备的法律支撑体系。 在美国某些城市, 乱丢垃圾者不仅可能被处以罚款, 还可能被判社区服务甚至入狱。法律先行, 也是深圳强制推行垃圾分类的必然选择。‎ 近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 2020‎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深圳市民垃圾分类由此将步入法治时代, 由“ 倡议分类” 变为“ 强制分类”。《条例》改变当前垃圾处理费随水费征收的模式, 将垃圾费与垃圾产生量直 接挂钩, 逐步建立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条例》还充分吸收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做法, 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和优化。比如, 创设了家庭厨余垃圾拆袋投放制度、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制度、住宅区楼层撤桶制度以 及设立“垃圾减量日”等等。‎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评论员《立法先行,护航“垃圾强制分类”》)‎ 材料二:‎ 二十多年来,“垃圾分类”一直在倡导,极少被践行,这是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真实 困境。如今, 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修法或立法, 通过督促引导, 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 让更多人行动起来。“ 立法强制” 或将成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之关键。‎ 超大城市先行先试,或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则是因为超大城市本身面临着较繁重的 垃圾处理问题,“ 垃圾围城” 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槛, 超大城市已然没有多少时间再等着靠倡导出效果了,必须要出立竿见影的实招硬招。‎ 二则,超大城市往往都自带流量与话题。在这些城市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容易形成全 民关注与讨论,近期上海垃圾强制分类就成了网络热议话题。‎ 垃圾分类要求在源头上科学立法,既要听取民众的意见,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 法, 同时做好法规实施的配套细则, 如处罚、惩处措施等。还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普及,并为民众践行垃圾分类创造尽可能便利的条件。‎ ‎(摘编自夏熊飞《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材料三:‎ 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 1900 年的《污物清扫法》到 2000‎ 年的《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 日本政府认为,为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 型” 的经济社会, 建设环境负荷小的“ 循环型社会”。日本相关法律要求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并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从而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 日本的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日本小学四五年级就专门开设了有关垃圾分类的课程, 日常生活中一些未按规定分类的垃圾会被拍照,在学校作为反面教材使用。‎ 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全球领先。其垃圾循环利用率为 65%左右,包装行业可达到80%。在德国垃圾回收利用的整个链条中,有两个关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如何教育 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二是分类回收的垃圾如何进行专业处理再利用。‎ 自 20 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从最初的垃圾不分类,至眼下的 ‎5 类生活垃圾,德国循序渐进式的垃圾分类回收教育工作实施了近百年。从幼儿园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 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 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 ‎(摘编自《突破垃圾分类难点有哪些国际经验可借鉴?》)‎ 4. 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深圳的生活垃圾分类开展得较早,但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通过、 实施之前,是以倡导鼓励为主, 以刚性的法律约束为辅。‎ B. 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在“ 立法强制” 方面都做得比较好,既有相对成熟、完备的法律支撑体系,也有严格的法律罚则与执法行为。‎ C. 超大城市亟须以“ 立法强制”来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是因为垃圾处理设施已难以满足垃圾处理需求, 而之前的“倡议分类”没有见到效果。‎ D. 日本政府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法制,建成了环境负荷小的 “循环型社会”,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深圳市一方面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减量和分类, 另一方面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督促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B. 超大城市更容易形成对垃圾分类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中小城市缺少这方面 的优势, 因而开展垃圾强制分类的时机还不成熟。‎ C. 最早推广垃圾分类的日、德等国家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展垃圾分类的教育工 作,教育孩子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D. 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能全球领先, 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德国垃圾分类教育卓有成效,其专业处理再利用技术也比较先进。‎ 6. 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实施垃圾分类工作,面向全校征求建议。请结合材料,写出你的建 议。(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铃儿老舍 京城北郊王家镇小学校里,校长,教员,夫役,凑齐也有十来个人,没有一个不说小铃儿 是聪明可爱的。‎ 每到学期开始,同级的学友多半是举他做级长的。别的孩子入学后,先生总喊他的学名, 惟独小铃儿的名字——德森,仿佛是虚设的。校长时常的说:“小铃儿真像个小铜铃,一碰就 响的!”下了课后,先生总拉着小铃儿说长道短,直到别的孩子都走净,才放他走。那一天师 生说闲话,先生顺便的问道:“小铃儿你父亲得什么病死的?你还记得他的模样吗?”“不记 得!等我回家问我娘去! ”小铃儿哭丧着脸,说话的时候,眼睛不住的往别处看。‎ ‎“小铃儿看这张画片多么好,送给你吧!”先生看见小铃儿可怜的样子,赶快从书架上拿 了一张画片给了他。“先生!谢谢你——这个人是谁?”“这不是咱们常说的那个李鸿章 吗!”“就是他呀!呸!跟日本讲和的!”小铃儿两只明汪汪的眼睛,看看画片,又看先生。 “拿去吧!昨天咱们讲的国耻历史忘了没有?长大成人打日本去,别跟李鸿章一样!”“跟他 一样?把脑袋打掉了,也不能讲和!”‎ 小铃儿每天下学,总是一直唱到家门,他母亲听见歌声,就出来开门;今天忽然变了:“娘 啊! 开门来!”很急躁的用小拳头叩着门。小铃儿紧紧的往屋里跑。“哟!你又跟人家拌嘴啦? 谁?跟李鸿章?”“娘啊!你要上学,可真不行,李鸿章早死啦!”从书包里拿出画片,给他母亲看“这不是他,不是跟日本讲和的奸细吗!”“你这孩子! 一点规矩都不懂啦!等你舅舅来,还是求他带你学手艺去,我知道李鸿章干嘛?”“学手艺,我可不干!"他摇晃着脑袋,向他母亲说。“别美啦!给我买线去!青的白的两样一个铜子的!”吃过晚饭小铃儿陪着母亲, 坐在灯底下念书;他母亲替人家作些针黹。念乏了,就同他母亲说些闲话。‎ ‎“娘啊!我父亲脸上有麻子没有?”“这是打哪儿提起,他脸上甭提多么干净啦!”“我 父亲爱我不爱?给我买过吃食没有?”“你都忘了!你父亲常常眯坛眯坛的傻笑,搬起你的小 脚指头,放在嘴边香香的亲着,气得你姑母又是恼又是笑。——那时你真是又白又胖,着实的 爱人。”‎ 小铃儿不错眼珠的听他母亲说,仿佛听笑话似的,待了半天又问道:“我父亲那一年就死 啦? 怎么死的?”“可不是后半年!你姑母也跟了他去,要不是为你,我还干什么活着?”‎ 小铃儿的母亲放下针线叹了一口气,那眼泪断了线的珠子般流下来! “你父亲不是打南京阵亡了吗?哼!尸骨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呢!”小铃儿听完,蹦下炕去,拿小拳头向南北画着, 大声的说:“不用忙!我长大了给父亲报仇!先打日本后打南京!”“你要怎样?快给我倒碗水吧! 不用想那个,长大成人好好的养活我,那才算孝子。倒完水该睡了,明天好早起!”他母亲依旧做她的活计,小铃儿躺在被窝里,把头钻出来钻进去,一直到二更多天才睡熟。‎ ‎“快跑,快跑,开枪!打!”小铃儿一拳打在他母亲的腿上。“哟,怎么啦!这孩子又吃多啦!瞧!被子踹在一边去了,铃儿!快醒醒!盖好了再睡!”“娘啊!好痛快!他们败啦!” 小铃儿睁了睁眼睛,又睡着了。第二天小铃儿起来的很早,一直的跑到学校,不去给先生鞠躬, 先找他的学伴。凑了几个身体强壮的,大家蹲在体操场的犄角上。小铃儿说:“我打算弄一个会, 不要旁人,只要咱们几个。每天早来晚走,咱们大家练身体,互相的打,打疼了,也不准急, 练这么几年,管保能打日本去;我还多一层,打完日本再打南京。”“好!好!就这么办!就举你作头目。”‎ 正说的高兴,先生从那边嚷着说:“你们不上教室温课去,蹲在那块干什么?”一眼看见小铃儿声音稍微缓和些,“小铃儿你怎么也蹲在那块?快上教室里去!”大家慢腾腾的溜开,等先生进屋去,又凑在一块商议他们的事。不到半个月,学校里竟自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永不招惹人的小铃儿会有人给他告诉:“先生!小铃儿打我一拳!”“胡说!小铃儿哪会打人?不要欺侮他老实!”先生很决断的说,“叫小铃儿来!”小铃儿一边擦头上的汗一边说:“先生! 真是我打了他一下,我试着玩来着,我不敢再……”“去吧!没什么要紧!以后不准这样,这么点事,值得告诉?真是!”先生说完,小铃儿同那委委屈屈的小孩子都走出来。‎ 小铃儿皱着眉,同大家来到操场犄角说道:“说吧!今天干什么?”“今天可好啦!我探明白了! 一个小鬼子,每天骑着小自行车,从咱们学校北墙外边过,咱们想法子打他好不好?” 张纯说。‎ ‎“干哪!听你们的!走……”小铃儿红了脸,同着大众顺着墙根溜出去,也没顾拿书包。第二天早晨,校长显出极懊丧的神色,在礼堂外挂了一块白牌,上面写着:“德森张纯……‎ 不遵校规,纠众群殴……照章斥退……”‎ 一九二二年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塑造了一个聪明可爱、讨人喜欢、反应敏捷、号召力强,有朴素家国情怀的学生形象。 B.小说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既写了小铃儿可贵的爱国情感,从校长身上,也表现了国民的愚昧一面。‎ C.文中小铃儿的母亲与小铃儿的观点格格不入,不许孩子读书,只让孩子学手艺,古板刻薄。D.小说情节虽然简单,却异常生动,叙述及对话全部采用北京口语,体现出老舍娴熟的驾驭语 言的能力。‎ 5. 文中的“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请分析其形象特点。(6 分)‎ 6.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来写小铃儿“一碰就响”以取得黑色幽默的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 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勾涛,字景山,成都新繁人。登崇宁二年进士第。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 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檄佑恭捍御,涛 帅黔兵佐之,贼溃去。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时沿边久宿兵,江、浙罢于馈饷,荆、襄、‎ 淮、楚多旷土,涛因进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诸大将,于是边方议行屯.田.。淮西都统制刘光世乞 罢,丞相张浚欲以吕祉代之,涛谓:“祉疏庸浅谋,必败事,莫若就择将士素所推服者用之。” 浚不纳,祉至,果以轻易失士心,未几,郦琼叛,祉死于乱。浚闻之,夜半召涛愧谢。时帝驻.‎ 跸.建康,欲亟还临安。川、陕宣抚使吴玠言都转运使李迨朘刻赏格,迨亦奏玠苛费,帝以问涛。‎ 涛曰:“玠忠在西蜀,纵费,宁可核?第移迨他路可尔。”帝然之。八年,除史馆修撰。重修 ‎《哲宗实录》,帝谕之曰:“昭慈圣献皇后病革,朕流涕问所欲言,后怆然谓朕曰:‘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见其任贤使能,约己便民,忧勤宗.社.,古今母后无与为比。不幸奸邪罔上,史官蔡卞等同恶相济,造谤史以损圣德,谁不切齿!’朕痛念遗训,未尝一日辄忘,今以命卿。” 六月,《实录》成。复修《徽宗实录》,丞相赵鼎谕旨宜婉辞纪载。涛曰:“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七月,除给事中。秦桧尝令人谕意,欲与共政,‎ 涛以书谢之。桧讽言劾之,不报。俄以疾卒,年五十九。遗表闻,帝震悼。涛风貌伟然,颇以 忠亮自许。国有大议,帝必委心延访,往复酬诘,率漏.下数刻始罢。料边情如在目前,知名之 士多所荐进。有文集十卷,奏议十卷。‎ ‎(节选自《宋史·勾涛传》)‎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11.A.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B. 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 破秭归/将犯夔门 C. 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 破秭归/将犯夔门 D. 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 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B. 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也泛指跟帝王行 止有关的事情。‎ C. 宗社:宗庙和社稷。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宗社、 社稷都可代表国家。‎ D. 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如“ 铜壶滴漏”(亦称“铜壶刻漏深”),“漏尽更深”。‎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勾涛关心民疾,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沿边防线长久驻扎军队,江、浙人民疲于军队的供给, 他于是进言实行屯田制,有效改善了民生。‎ B. 勾涛善于明察,具有先见之明。他反对丞相张浚派吕祉去代替刘世光,但张浚没有采纳,结 果吕祉令人大失所望,张浚为此惭愧后悔。‎ C. 勾涛忠直诚信,深得皇帝信任。他受命重修《哲宗实录》,复修《徽宗实录》;他熟悉国事, 皇帝多次向他咨询,很多大臣由他推荐。‎ D. 勾涛不畏权贵,坚持自我本色。他曾拒绝赵鼎关于修史的建议,后又推辞秦桧共同掌权的意 愿,秦桧示意别人弹劾他,朝廷没有答复。‎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玠忠在西蜀,纵费,宁可核?第移迨他路可尔。‎ (2) 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名卫叔卿: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曾乘云车降临汉宫见汉武帝。因感武帝失礼,遂忽不见。‎ 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 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 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联照应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 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很多相似,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用了借代手法,代指叛军。‎ 5. 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酒是无形的诗,诗是无形的酒。古代的诗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白居易在《琵琶行》 “ , ”,渲染出与友人分别的凄凉气氛.‎ (2) 袁宏道说:“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屈原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看不到出路时 发出痛苦的浩叹和无奈的句子“ , ”。‎ (3) 古代统治阶级往往穷奢极欲追求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杜牧在《阿 房宫赋》中“ , ”告诫统治者如果不知以秦朝为戒,将要重蹈覆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 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 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 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 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 ‎ 。《乐记》中强调乐教通过疏导人的心灵来产生 的感化功能。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B.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C.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海晏河清 耳提面命 D.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海晏河清 潜移默化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B.像从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 C.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D.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 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B. 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以陶冶 他们的心灵。‎ C.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 他们的心灵。‎ D. 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 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一般来讲,确定食物保质期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要考虑食物食用品质,包括外观、 颜色、口感、味道等。 ① ,生产实践中大多以微生物指标作为判断其卫生品质的依据,保质期内的食物,不应出现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现象。我们国内经常将食物的安全期限当作“保质期”,认为食物只要过了这个安全期限就是危险的。事实上,国外所提的“保质期”,指的是食物具有最佳食用品质的最后日期或者商家售卖该种食物的最后日期,超过这个天数,‎ ‎ ② ,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候的食物卫生品质有问题,已经不能食用了。 ‎ ‎③ ,国外的表述更加客观合理,预留的想象空间较小。‎ 17.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材料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5 个字。(5分)‎ 寒冷、干早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2018 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 ‎0.7 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 27.7。兰州市区和机场间,荒山变绿了;敦煌石窟周围的戈壁,竟然长了草。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 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可能是西北气候暖湿化的根本原因。来自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在气流作用下集中到西北,导致西北降水增多。气候的改变,显然将给西北带来积极影响。简单地说,荒山将更容易变绿,甚至都不需要人为去种树种草;庄稼收成将明显增加, 极大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到那时,西北还是原来的西北吗?还会有“孔雀东南飞”?想一想, 未来的大西北,如果都是绿水青山,如果生态得到彻底改善和保护,那将是怎样的场景!‎ 四、写作(60 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迈不过的坎。当新冠病毒疫情来临时,白衣天使们不畏艰险,逆风而行;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公安交警不辞辛苦,奋战前线; 社区物业人员守土有责,毫无怨言;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守护群众安全;爱心人士捐款捐物, 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学校师生网络教学,生产服务一线员工坚守岗位,守望相助…… 各行各业携手同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国人的“硬核”担当。‎ 也有人刷流量、蹭疫情,盲目传谣,哄抢物资,甚至谩骂工作人员、袭击干警。‎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 为开学“科学道德素养与战胜灾难”的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 (2) 生命因独特弥足珍贵。反思疫情爆发、抗疫过程,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给世界疫情发展严 重的国家写一封建议书,落款为“来自中国的一名考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赤峰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答案 ‎1.D(A项,“美生活”和“好生活”是美好生活的两个维度,“必然会替代”不当。B项,追求“存在感”才是中国人对审美境界的追求。C项,前后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2.B(文中仅提及东西方美学差异,未对比论证“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 ‎3.C(“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关键”推断不当。)‎ 新闻答案 ‎4.B(依据材料一“纵观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严格的法律罚则与执法行为都是‘标配’”及后面的举例。A项,“以刚性的法律约束”为辅不对,依据材料一“深圳市民垃圾分类由此将步入法治时代,由‘倡议分类’变为‘强制分类’”可以推断,之前缺乏刚性的法律约束。C项,“而之前的倡议分类没有见到效果”于文无据,原文的意思是倡议分类虽然有一定效果,但这种效果来得慢,且不明显;另外,因果关系表述得不恰当, 构成紧密因果关系的应该是文中说的“超大城市本身面临着较繁重的垃圾处理问题,‘垃圾围城’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槛,超大城市已然没有多少时间再等着靠倡导出效果了,必须要出立竿见影的实招硬招”,选项所说的“设施不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D项,“建成了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歪曲文意,根据材料三“日本政府认为……需要……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可知这并未实现,仍是一种愿景。)‎ ‎5.B(推断有误,“超大城市更容易形成对垃圾分类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作为超大城市先行先试垃圾强制分类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并非其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不能推出中小城市缺少这方面的优势,就会造成开展垃圾强制分类无法启动,即使中小城市开展垃圾强制分类的时机确实不成熟,也不是因为这个非必要的因素,更有可能是因为,它们还缺少像超大城市“垃圾围城”而必须做出改变的紧迫性)‎ ‎6.参考答案:‎ ‎(1)学习《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知法守法。(根据材料一)‎ ‎(2)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根据材料三)‎ ‎(3)结合本校特色,制订具体的规章制度。(根据材料一)‎ ‎(4)利用宣传栏、网络等,加强宣传普及工作。(根据材料二)‎ ‎(5)建立奖惩制度,提供反面教材,树立正面典型。(根据材料二、材料三)‎ ‎(6)听取师生意见,征集垃圾分类的好点子。(根据材料二)‎ ‎7.C项,“古板刻薄”错。原文表述为,“你这孩子!一点规矩都不懂啦!等你舅舅来,还是求他带你学手艺去,我知道李鸿章干嘛?”“不用想那个,长大成人好好的养活我,那才算孝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小铃儿的母亲话语中包含着对小铃儿的疼爱,作为母亲,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长大尽孝符合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不能算作是古板刻薄。‎ 故选C。‎ ‎8.①具有爱国情感,并以此教育学生。②尊重学生。懂得循循善诱。他明知小铃儿父亲的死因.却问小铃儿。让 他回家问母亲.这样既达到了告诉他的目的,又激发了小铃儿对日本人的仇恨。③关爱、甚至袒护小铃儿。‎ ‎9.①当先生问起小铃儿父亲的病和死时的模样,用神态描写表现小铃儿的伤心、焦急;‎ ‎②当先生说起不要跟照 片中的人李鸿章一样时.用反问句和夸张手法表现小铃儿的决绝态度;③当母亲要求小铃儿跟舅舅学手艺 时,用倒装句“学手艺,我可不干”写出了小铃儿跟母亲观点的完全不同;④当听母亲说父亲是打南京阵亡的时候。用反复手法“把头钻岀来钻进去”写出了小铃儿报仇心切。‎ 10. B 句子翻译:建炎初年,任黔州通判。田祜恭驻扎在边境,勾涛禀告太守,设宴犒劳田祜恭。田祐恭非常感动,驻守厉下。所以郡里能够不被侵犯。湖州湘州的贼王辟攻下了秭归,将要侵犯夔门。“建炎初”意思是建炎初年,表时间的状语,可以单独成句,“初”后断开,排除AD;“田祜恭兵道境上”,“田祜恭”主语,“兵”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作谓语,“道境上”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C。‎ ‎11.C项,“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说法错误,社稷分别是土神和谷神。‎ ‎12.A A项,“有效改善了民生”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没有 提及民生有无改善。‎ ‎13.(1)勾涛曰:“吴玠在西蜀,即使他乱收费,哪里有办法查核呢?‎ ‎(2)崇宁、大观年间,大臣误国,以至于造成现在的祸端,假使有隐瞒和避讳,如天下野史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第一句得分点:“纵”,即使;“宁”,怎么,哪里;“第”,只; ‎ 第二句得分点:“稔”,积聚,造成;“藉”,即使;“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 14. ‎(3分)D。【解析】借代不对,应为比喻 15. ‎(6分)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16、(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A 18.B 19.C ‎17.“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依据“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可知,句子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不容许怀疑,故填“不容置疑”,故排除BD;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指亲耳听见,亲眼看见。依据“优美的作品”“它们的好影响”“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可知,句子是说优美的作品对人的好影响,显然是“耳濡目染”,故排除BD; “国泰民安”指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海晏河清”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依据原文“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可知,句子强调侧重“民风”,所以填“国泰民安”,故排除CD;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形容恳切地教导。依据原文“感化功能”可知,句中强调产生“感化功能”,故不能用“耳提面命”,故排除BC。‎ ‎18.A项,“呼吸……清幽境界”‎ 搭配不当,故排除A;C项,括号前已经把青年所处的“优美作品营造的境界”比作“风和日暖的地带”,故选项中“优美的作品”与前面不连贯,故排除C;D项,“享受清幽境界”与后文的内容“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中的“来”不连贯,故排除D。‎ ‎19.句中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美育教育”重复赘余,“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故“美育”后面不能再加“教育”。二是语序不当,应先“重视”,然后才能“提倡”。‎ A项,“美育教育”重复赘余,故排除A;B项,“重视”与“提倡”的语序不当,故排除B;D项,“重视”与“提倡”语序不当,“美育教育”重复赘余,故排除D。‎ 20. 另一方面是要考虑食物卫生品质 食物的食用品质就变差了 相对于我国“保质期”的提法 ‎ ‎21.中国西北出现变暖变湿趋势,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这一改变将给西北带来积极影响。‎ ‎22.解读材料: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作文材料中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材料共分二段。第一段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展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人们的奉献与担当,关键句是“各行各业携手同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国人的‘硬核’担当”。第二段是在面对灾难时的少数人的不和谐,有自私、有盲目、有不理性、也有不懂科学等。由此,考生可以从主流导向中寻找一种精神,表达一种情怀,也可以从少数人身上找到人性的弱点,从而反思和进步。 ‎ 解读任务:(1)发言稿。主题是“科学道德素养与战胜灾难”,重点分析“科学防疫”“道德素养”与“战胜灾难”的关系;注意发言稿的场合是开学主题班会,面对的对象是复学的学生,写作时应呼吁开展学习过程中科学安全防疫的重要性,语言要有感召力;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2)建议书。写作的对象是“世界疫情发展严重的国家”,根据写作目的,可以具体到某一个国家,可选的有美国、意大利、英国、伊朗等,也可以把所有“世界疫情发展严重的国家”作为写作对象;重点表达珍爱生命、反思疫情、科学防疫、战胜疫情等主题;注意建议书的落款。‎ 参考立意:‎ ‎1、疫情是一面镜子,折射各色人生; 2、科学、理性面对疫情。‎ ‎3、青年学生肩负时代使命,勇敢担当;‎ ‎4、疫情面前没有种族和国界,唯有携手共渡难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