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第9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1|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开国大典 ‎1.筹备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特点 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的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1)政治: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目的 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 ‎(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特点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 ‎5.性质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意义 ‎(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2)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3)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 ‎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易混辨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组织形式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指导思想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4.历史意义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3.实施情况 成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4.历史意义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易混辨析]       三大政治制度的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 六、“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3)民主法制不健全,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2.危害 ‎(1)在全国性无政府状态下,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2)全国各级党政机关被夺权,出现一元化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了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4)各级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七、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2.成就 ‎(1)首要环节: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法制建设:颁布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颁布《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八、基层民主选举 ‎1.目的 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依据 ‎(1)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2)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实践 ‎(1)从1988年至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居委会的换届选举。‎ ‎(2)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 ‎[轻巧识记]       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发展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史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①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史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③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史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④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1954年宪法的特点 ‎①→ 社会主义原则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上体现宪法的主要特点是坚持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史料二: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③→政协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或变为政治协商机构 ‎④→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史料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提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 ‎(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提示: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史论归纳 ‎ 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不同之处 ‎(1)性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我国的国家机构。‎ ‎(2)职能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而政治协商会议则是对上述问题进行协商。‎ ‎(3)监督权不同。人民代表大会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政治协商会议的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4)产生与组成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由协商产生。‎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中国民主政治白皮书》中指出:“中国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县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目前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有280多万人,来自各民族、各行业、各阶层、各党派。”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有(  )‎ ‎①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结合 ②代表具有广泛性 ‎③体现人民当家做主 ④呈现出渐进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 A [根据题干中“中国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目前县以上的……选举产生”可知,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结合,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有280多万人,来自各民族、各行业、各阶层、各党派”的信息可知,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代表具有广泛性和体现人民当家做主,故②③正确;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出渐进性特点,故④错误。]‎ ‎2.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一起),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中共(  )‎ A.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致力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D.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 B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致力于各党派平等政治的精神。]‎ ‎3.学者高建认为,它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它”指的是(  )‎ A.基层民主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A [材料中“基础性工程”“社会主义民主”“村民们进行了座谈”说明是1998年实行基层民主制度,故A项正确。]‎ 考点2|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过程 ‎(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2)酝酿: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3)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 ‎(4)保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使之有了宪法保证。‎ ‎(5)确立: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6)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轻巧识记]       图解“一国两制”‎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 ‎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2)过程 ‎①香港回归: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②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双方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意义 ‎①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澳门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②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停火: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3)交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4)会谈: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易混辨析]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 ‎(2)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3)“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指导方针,并且在香港和澳门已经得到成功实践。‎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 史料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①我们从中国自己的情况出发考虑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②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文选》‎ 史料二 (三)国家实现统一后,③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有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等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叶剑英(1981年9月)‎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邓小平有关“一国两制”的论述 ‎①②→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③→中国政府对统一后的台湾采取的政策 史料二:国家实现统一后的对台政策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基本政策的不同点是什么?‎ 提示:基本构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不同点: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后来发展为什么理论?其成功的实践是什么?‎ 提示:思想: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理论:“一国两制”。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史论归纳 ‎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 ‎(1)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 A.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B.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A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1982年新宪法中对“一国两制”的明确规定,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说各地方可以随意实行任何制度,B项错误;特别行政区在不违背国家宪法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法规,C项错误;特别行政区对外坚持“一个中国”,不能独立行使外交权,D项错误。]‎ ‎2.(2017·黄山质检)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  )‎ A.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 C.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 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 [“一国两制”不是解决中阿两国之间问题的,是解决中国内部统一的问题,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在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主张仿效中国的“一国两制”来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说明“一国两制”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B项正确;“一国两制”是解决一个国家的内部统一问题,不是反对外来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3.‎1979年1月1日,祖国大陆宣布:“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祖国大陆此观点(  )‎ A.表明了盼望两岸实行“一国两制”政策 B.发布后两岸即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 C.为香港和澳门的和平回归提供了方法 D.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 [“一国两制”政策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A项;两岸真正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香港和澳门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反映了我国政府对台湾统一方针的调整,即由原来的武力统一调整为和平统一,故D项正确。]‎ 主题一 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主题立意]‎ 新中国成立后,在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也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与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形成成为必然。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大团结,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知识交汇]‎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3)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主题二 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主题立意]‎ ‎“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的创造者。‎ ‎[知识交汇]‎ 祖国统一大业 ‎(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是指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它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 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这个原则是我国政府开展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3)重要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全国卷一直未命题 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学研究[史学方法]‎ ‎[方法阐释]‎ 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 ‎(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2)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地对待历史遗产。‎ ‎[运用点拨]‎ ‎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 ‎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围绕这一问题,可供收集的资料主要有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法律文献,依法治国的法律制度的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通过史料整理认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它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 ‎[针对训练]‎ ‎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他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召开,1954年宪法尚未制定,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参阅的文件看,既有苏联的社会主义宪法,又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故B项正确;由于当时宪法尚在制定阶段,所以不能断定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故C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但未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 ‎2.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 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 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D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与材料中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与材料中“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不符,故B项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相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