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高新二中2019至2020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于生物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的操作原理是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B. 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C.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原料是基因重组,A错误;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仍然是四倍体西瓜,其种子种下去长出的植株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B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受自然选择、迁出、迁入等多种元素的影响,所以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C错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 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C. 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植物的自交,A错误;‎ B.由于地理隔离可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所以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3. 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 A. 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 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C. 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D. 克隆羊多利 ‎【答案】A ‎【解析】‎ 判断是否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看是否可以相互交配,产生的后代是否可育,与原物种产生生殖隔离,答案A。‎ ‎4.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三个层次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A. 基因、染色体、细胞 B. 细胞、物种、生物圈 C. 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 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故应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方面进行保护,C正确,AB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熟记生物多样性的种类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 ‎5. 下列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 种群基因库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 C.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种群数量足够大,可以减少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 ‎【答案】A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A错误。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生殖隔离,自然状况下生殖隔离的产生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加大,故B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故C正确。种群数量足够大,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会减少,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图解法构建生物进化模型 ‎6.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 的受访者错用抗生素来治疗感冒。其实感冒多是由病毒引起,只有在细菌感染时用抗生素治疗才可能有效。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有的抗生素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则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构可能有所不同 B. 经常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冒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 C.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髙 D. 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里的一些菌群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生素作用及使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A.有的抗生素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则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构可能有所不同,A正确;‎ B.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不是抗生素导致的,而是变异本身就存在,变异在前,选择在后,抗生素起选择作用,B错误;‎ C.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C正确;‎ D.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里的一些菌群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D正确。‎ ‎​故选B。‎ ‎7.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 B. 氨基酸、血红蛋白、二氧化碳、钠离子 C. 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水、二氧化碳、氧、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酶、激素、维生素、尿素等物质。激素、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内的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递质小泡等都不属于内环境。消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膀胱内的物质都不属于体内环境。‎ ‎【详解】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均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A正确; ‎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是血浆的成分,B错误; ‎ C、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 D、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成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内环境的成分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 ‎8.如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 O2 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 B B. 乙图中的 D 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C. 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 A 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 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 B 所处的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 乙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详解】A、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的A为组织液,B是淋巴,C为血浆,D是细胞内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因此甲图中O2浓度最高的是C,A项错误;‎ B、图乙中的A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D 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其中生产者即A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项错误;‎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即甲图中的A增多导致组织水肿,C项正确;‎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参与食物链构成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乙图中的B是分解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准确判断甲、乙两图中各个字母所指代的体液名称或生态系统的成分,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9.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B.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主要方面 C. 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D ‎【解析】‎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以上来源于和,C正确;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B正确;血浆PH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D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名师点睛】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0.小明感觉不舒服,去医院做了血常规检查,下列物质中不能在血浆中出现的是(  )‎ A. 尿素 B. 甘油三酯 C. 血清球蛋白 D. Na+载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 ‎【详解】A、尿素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A错误;‎ B、甘油三酯为内环境的成分,能在血浆中出现,B错误;‎ C、血清球蛋白位于血浆中,C错误;‎ D、Na+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不能在血浆中出现,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11.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生物体的内环境 C. 乙、丙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甲内O2浓度最低 D. 维持丙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图中甲是细胞内液,能与细胞外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 ‎【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而内环境主要由乙(组织液)、丙(血浆)和淋巴组成,A错误;‎ B.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生物体的内环境,B正确;‎ C.乙、丙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甲(细胞内液)内O2浓度最低,C正确;‎ D.丙是血浆,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能根据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准确判断甲、乙和丙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意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2.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C.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 D. 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详解】A.环境温度下降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错误;‎ B.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是对缺氧环境是适应,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 C.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属内环境稳态失调,C正确;‎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可通过增大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和产生渴觉增加饮水,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机体内水、血糖、体温及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3.下列有关人体维持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B.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C.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激素、抗体、血红蛋白等物质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但血浆的pH不会有明显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A错误;‎ B.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B正确;‎ C.血红蛋白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会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及其维持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滴加过量碱时,pH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会降低,D正确。‎ ‎15.下列有关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值明显下降 B.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C. 在体温调节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D. 大量流汗时,人体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水盐平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浆中含有成对的缓冲物质,可调节血浆pH。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释放到血浆中会与碳酸氢钠反应被中和,血浆pH值不会明显下降,A错误;‎ B.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故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B正确;‎ C.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使机体产热增加,在体温调节过程中起协同作用,C错误;‎ D.大量流汗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可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调节水盐平衡,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掌握人体体温调节、人体水盐平衡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血浆pH调节等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16.下列关于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是可兴奋细胞 B. 神经元的长轴突称为神经 C. 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D. 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答案】B ‎【解析】‎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可以产生并传递兴奋,A正确;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属兔和轴突,其轴突或长的树突组成神经纤维,B错误、C正确;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D正确。‎ ‎17. 如图为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处接受适宜的点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 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C. 图中有3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 ①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②的反应 ‎【答案】D ‎【解析】‎ a处接受适宜的点刺激能产生兴奋,并通过突触传到b处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立即失活,B正确;兴奋通过突触结构时会有突触延搁,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C正确;相应的感受器只能接受某些类型的刺激,D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 ‎18.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 B. 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 D.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A ‎【解析】‎ 由⑥或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确定:①感受器、②效应器、③传入神经、④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A错误;;B错误。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其信号转化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兴奋时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知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C正确;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考点定位】反射的结构基础和神经兴奋的产生及传导过程 ‎【名师点睛】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 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19.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健康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提高人体内所有细胞的代谢速率 B. 反射活动发生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C. 下丘脑既能感受渗透压变化又能分泌相应激素调节水平衡 D. 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因此不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新陈代谢,增加机体产热的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下丘脑具有感受刺激,作为调节中枢,和内分泌功能。血糖平衡调节中血糖浓度较高,机体可以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A、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提高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的代谢速率,A正确; ‎ B、在反射活动发生时,兴奋是沿着反射弧传导和传递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正确; ‎ C、下丘脑既能感受渗透压变化又能分泌相应激素调节水平衡,C正确; ‎ D、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但血糖含量较高时可以合成肌糖原,也参与血糖的调节,因而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主要是肝糖原,D错误。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0.如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方式③的传递速度迅速 B. 方式③的信息传递通过体液 C.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 方式②③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方式①是通过人体内的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②是下丘脑 -垂体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传递速度慢,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是神经调节,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 ‎【详解】A.从图示看出:方式①和②都经过血液循环,属于体液调节,传输速度缓慢;而方式③为神经调节,速度很快,A正确; ‎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B正确; ‎ C.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①和②属于体液调节,③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 D.方式①②属于激素调节,都经过血液循环,调存在反馈调节,③为神经调节,不经过血液循环,D错误。 ‎ 故选D ‎【点睛】本题是以模式图的形式展示知识点,这类题目以图为载体,考查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图,找准相关的知识点,将他转化成所学的知识点问题,并准确判断。‎ ‎21.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详解】A、A图所示是兴奋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 B、B图所示是兴奋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B正确;‎ C、C图所示是兴奋是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而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 D、D图所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 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 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答案】D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细胞间(突触)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ab=bc,所以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a、c,a、c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不偏转,当兴奋先后传到d点和e点时,d、e间都会产生电位差,因此A2会发生两次反方向的偏转;刺激f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e点,所以A2只发生一次偏转,A1不偏转。综上分析,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和偏转方向。‎ ‎23.如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的传递机制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过程发生于核糖体中 B. 若该图中的a为大脑皮层、b为脊髓、c为膀胱,则即使失去a的控制,排尿反射也能完成 C. 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为组织液,则b为淋巴液,c为血液 D. 若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后叶,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排尿反射、内环境的组成,水盐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具备识图能力,并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图解,根据具体描述做出判断。‎ ‎【详解】A.如果该图表示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a代表DNA,b代表RNA,c代表蛋白质,d代表转录,e代表翻译,e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A正确;‎ B.若该图中的a为大脑皮层、b为脊髓、c为膀胱,则即使失去a的控制,排尿反射也能完成,B正确;‎ C.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C错误;‎ D.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后叶、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均为抗利尿激素,D正确。‎ ‎​故选C ‎24.人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 B. 该实例只包含神经调节 C. 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心脏 D. 肾上腺素作用靶器官不包括心脏 ‎【答案】C ‎【解析】‎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A项错误;由“人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可知:该实例既包含神经调节,也包含激素调节,B项错误;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随血液运输到心脏,C项正确;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说明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D项错误。‎ ‎25.人体剧烈运动时,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  )‎ A. 小脑 B. 下丘脑 C. 脑干 D. 大脑皮层 ‎【答案】C ‎【解析】‎ 小脑与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有关,A错误;下丘脑是调节血糖、水盐平衡等生命活动的中枢,B错误;脑干中有专门调节人体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正确;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D错误。‎ ‎26.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 B. 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 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D. 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切段②传入神经,反射弧的结构被破坏,不能完成反射活动,A项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B项错误;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C项正确;③是脊髓的神经中枢,是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区在脑,D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认清反射弧的结构。根据②上具有神经节可推知②是传入神经则①是感受器、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①→②→③→④→⑤。‎ ‎27.下列关于动物体内激素、神经递质和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种激素只能运输到并作用于一种靶器官或靶细胞 B. 抗体是由浆细胞或记忆细胞产生的,具有特异性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各种激素和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等特点。神经递质是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的信号分子。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能特异性与抗原结合的蛋白质。‎ ‎【详解】A.每种激素都能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A错误;‎ B.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特异性,B错误;‎ C.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有的激素受体(如性激素)在细胞内,该类激素与受体的结合也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8. 下列各项中,不可能造成组织水肿的是 A. 患有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 B. 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C.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 D. 药物或食物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 ‎【答案】C ‎【解析】‎ 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过多,导致尿量减少,但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药物或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 组织水肿 ‎↑‎ 过敏反应、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29.下列有关人体稳态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的部位 B.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 下丘脑中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还能合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答案】D ‎【解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但冷觉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A错误;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态的状态,C错误;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并且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水调节过程中分泌抗利尿激素,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下丘脑功能、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 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30. 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 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 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 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答案】B ‎【解析】‎ 过敏反应一般不会损伤组织,A错误;过敏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正确;过敏反应是体液免疫引起的,C错误;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D错误。‎ ‎【考点定位】免疫功能异常。‎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过敏反应的机理: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细胞表面,再次遇到过敏原时,抗体与过敏原结合,产生较强的过敏反应。‎ 二、填空题 ‎31.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不发生_____、不发生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1)0.5‎ ‎(2)足够大 基因突变(突变)选择 0.25 不会 ‎(3)0.4 0.2 0.4 不会 ‎【解析】‎ ‎(1)由题意可知,AA=0.3、Aa=0.4、aa=0.3,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0.3+0.4×1/2=0.5。‎ ‎(2)如果该种群足够大、不发生突变、没有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该种群的遗传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即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0.52=0.25;如果继续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即交配方式是AA与AA、Aa与Aa、aa与aa进行交配,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A=0.3+0.4×1/4=0.4、Aa=0.4×1/2=0.2、aa=0.3+0.4×1/4=0.4;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0.4+0.2×1/2=0.5、a的基因频率=0.4+0.2×1/2=0.5。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子二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上述方法进行计算,AA=0.4+0.2×1/4=0.45、Aa=0.2×1/2=0.1、aa=0.4+0.2×1/2=0.45,则子二代中A的基因频率=0.45+0.1×1/2=0.5、a的基因频率=0.45+0.1×1/2=0.5。因此,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和a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2.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的控制。‎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_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 (1). 感受器 (2). d (3).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4). 非条件 (5).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6). 神经中枢 (7). a、c、d、e (8). 兴奋或抑制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结构,e表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图丙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 ‎【详解】(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是图甲中的d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题干所述现象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3)据图分析,③表示神经中枢。刺激图丙中b点,因为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所以b点位于传入神经元上;又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则e、d、c都可以产生兴奋;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a点也可以产生兴奋。‎ ‎(4)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所以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3.急性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由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引起的。患急性肠炎后,会出现发烧和比较严重的腹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严重腹泻会导致病人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从而使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渴觉。‎ ‎(2)通过抽血检测发现,急性肠炎病人血样中由下丘脑分泌的和由垂体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通过抽血能够检测体内激素含量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体现了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 ‎(3)急性肠炎患者发烧是由患者体内__________________增多所致,这一现象可能与患者体内_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的增加有关。‎ ‎(4)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会产生毒素对人体产生危害,这些毒素进入血液后成为________________,引起机体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 ‎【答案】 (1). 升高 (2). 下丘脑 (3). 大脑皮层 (4). 抗利尿激素 (5). 通过体液运输 (6). 产热增多 (7).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8). 抗原 (9). ‎ 体液(特异性)‎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1)严重腹泻使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渴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 ‎ ‎(2)急性肠炎会腹泻,体内水分不足。体内水分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激素需要体液运输。‎ ‎(3)发烧是机体产热增多所致,促进机体产热的相关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4)肠道内沙门氏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成为抗原,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 ‎【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4.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 ‎(1)图甲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3)细胞G的名称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 ‎____________,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____________,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____________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5)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B、细胞C、细胞E (2). (3). 效应T细胞 (4). 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而导致病原体暴露 (5). 抗原 (6). T细胞 (7). 特异性 (8). 记忆细胞 ‎【解析】‎ ‎【分析】‎ ‎1、据图甲分析,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其中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表示T淋巴细胞,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细胞D表示浆细胞,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 ‎2、分析图乙,表示细胞免疫,其中细胞F表示靶细胞,细胞G表示效应T细胞。‎ ‎【详解】(1)细胞A、B、C、D、E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其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是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 ‎(2天花、伤寒等再次入侵时,机体进行二次应答,以更快速度消灭抗原;‎ ‎(3)图乙是细胞免疫,细胞G是效应T细胞,作用是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而导致病原体暴露,细胞F是靶细胞;‎ ‎(4)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抗原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递给T细胞,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下降。‎ ‎(5)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记忆细胞,记住抗原,能再次识别抗原,迅速消灭抗原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免疫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分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