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读懂古代诗歌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读懂古代诗歌学案

第一节 读懂古代诗歌 一、字斟句酌,聚焦诗歌本身 微点1 抓标题 ‎1.《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一诗,仅从标题上看,交代了哪些内容?‎ ‎【注】 苗发、司空曙:都是作者(李益)的诗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竹窗闻风”交代了写作缘起和本诗的主要描写对象。②“寄”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的人)。③暗示了情感基调(思念及由思念而生的其他情愫)以及题材类别(怀人诗)。‎ 微点2 看作者 ‎  1.阅读这首宋诗,结合作者经历分析各句蕴含的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陆游:陆游毕生致力于抗金和收复失地,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第一二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 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 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微点3 析注释 专题微评 ‎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             ‎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根据注释分析作者的心情。‎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 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注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注释①:表现了作者的仕途失意。‎ 注释②:表现了作者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注释③:希望返回家乡的心情。‎ 微点4 知结构 ‎ ‎ ‎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意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微点5 抓意象 ‎  ‎ ‎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抓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2)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 微点6 抓用典 ‎1.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的目的。‎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五首(其二)‎ 元好问 惨澹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注】 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1)精卫填海的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包胥哭秦的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 ‎(2)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 微点7 抓关键词 ‎  ‎ ‎1.请找出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显性词语:________ 表达情感:______________‎ ‎(2)隐性词语:________ 表达情感: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悔 表达情感: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 ‎(2)忽 表达情感: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题材分类,触类才能旁通 微点1 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           ‎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2.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图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 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3.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4.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5.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像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微点2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人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境。‎ ‎2.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写商山春日早行的情景,抒发羁旅的寂寞和思乡之愁。‎ ‎3.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4.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戍,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 微点3 赠友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句“风烟望五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1)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2)第三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3)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4)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5)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实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3.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4.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情,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 ‎5.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 微点4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2.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 聚的情人。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虚实相对,诗情凄楚,吟来催人泪下。‎ ‎3.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 ‎4.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微点5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2.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对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阕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4.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之情。‎ ‎5.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微点6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3.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4.张舜民的《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夕阳、寒鸦、老牛等意象。营造了一幅静谧、清寂、淡雅的秋日村居图。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5.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 微点7 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一点通,明月孤灯梦难圆 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1.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无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2.白居易的《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到来;第二句写忽闻前殿歌声,君王到来无望;第三句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第四句写再幻想君王可能到来,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全诗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画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3.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4.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三、知人论世,把握时代背景 微点1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 ‎1.(2019·重庆市重点中学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2)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C项,“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根据理解“壮士”是指荆轲。故选C。‎ ‎(2)诗歌的最后两句是: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大有今昔对比之意,通过写昔日的壮烈牺牲和今日水犹寒进行对比,体现了壮士虽没但仍显悲壮。诗人把情感寄托到寒冷的江水之中,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的赞美和仰慕之情。‎ 答案 (1)C ‎(2)①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更显含蓄。骆诗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受外,还有对现实的感受: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有着远大志向,以“用宾于王”为志,愿洒满腔热血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然而生不逢时,仕途受挫,寒字写尽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②骆诗构思更巧妙。“今日水犹寒”巧妙地把古今联系起来,虚实对比:通过“昔”与“今”、“人”与“水”的鲜明对比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的强烈震撼来烘托题旨。平易中见工巧。③结构方面:骆诗跳跃性更大,更富艺术张力。‎ ‎【译文】‎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赏析】‎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寒”字正是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代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织,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微点2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 ‎1.(2019·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故选D。‎ ‎(2)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答案 (1)D ‎(2)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译文】‎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褪色。‎ ‎【赏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四十来岁,或许已有些许的白发染鬓,从而感慨万千。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 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两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微点3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歌 ‎1.(2019·陕西省榆林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9分)‎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C.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误,“寒”应是语义双关,既有身体的寒冷,也有内心的寒冷,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故选B。‎ ‎(2)本题题干已经给人物进行定位,即“老翁”,然后到诗句中圈出直接或间接写老翁的内容,最后概括特点。‎ 答案 (1)B ‎(2)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译文】‎ 有点凉的深秋之夜,有一个老头悠闲自在。吹灯后迟迟才躺下睡觉,秋雨声中渐渐入眠。火盆的火已经灭了,加点火,烤烤被子。早上天晴了有些寒冷不想起,看看窗外树叶霜打成红的了。‎ ‎【赏析】‎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 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使诗人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明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部分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微点4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歌 ‎1.(2019·甘肃省定西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早 雁①‎ 杜 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⑤岸莓苔。‎ ‎【注】 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②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的铜像,为一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此亦可代指建章宫。④长门,亦为汉宫名。⑤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与后面的“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穿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2)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项,“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分析错误。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 ‎(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杜牧《早雁》,由于胡骑占据边疆,百姓流散漂泊、无家可归,可统治者不问百姓生死,竟然求仙祈求不老,歌舞升平。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抒情方式上:杜诗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比作四散的早雁。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托物言志。张曲怀古伤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直抒胸臆。‎ 答案 (1)D ‎(2)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 ‎【译文】‎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赏析】‎ 此诗通篇为咏物体。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 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微点5 格高韵远的北宋诗歌 ‎1.(2019·湖北省当阳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 王安石 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 ①神宗元丰初,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 是其中的第五首。②埘: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南山:钟山的南面。‎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C.“随意”“飘然”表现了诗人的自在,“得往还”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 D.诗歌最后用“往还”二字结束全诗,其中“往”指前面的所见,“还”指此时的心境。‎ ‎(2)“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C项,“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说法错误,“得往还”是说诗人自己来也自由,去也自由,体现的是诗人行程结束后轻松愉悦却又依依不舍的心情。故选C。‎ ‎(2)题干共有两问,先看第一问,“‘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应先圈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观其特点,然后描绘画面,最后概括其特点,这句诗中主要写“林”“落叶”“南山”,从诗句来看,此处所写的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季,描绘的是一幅清秋暮色山林图,深秋时节,林中木叶凋尽,远处南山兀立,清晰呈现,诗人描绘的是眼前之景,结合前后的诗句可以知道,在诗人笔下,清秋时节的山林呈现出宁静开阔的景象,诗歌中流露出的是愉悦的心情,如诗歌最后两句说“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诗歌格调明快,诗人虽然不在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欢快的心情结束行程,余味悠扬,兴致不尽。再看陶渊明的诗歌,“悠然见南山”,“悠然”呈现出诗人的情态,诗人脱离官场羁绊,内心悠然自得,诗句描绘的是静穆而高远的意境。‎ 答案 (1)C ‎(2)描绘了一幅深秋山林图:深秋时树林里木叶凋尽,钟山呈现出清晰的身影。王诗重在客观地描述眼前之景,描绘了苍茫开阔的意境;而陶诗蕴含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的意境。‎ ‎【译文】‎ 苍茫暮色之中但见家家户户猪归圈鸡入窝,放眼远望,山间木叶尽脱,南山显露出她的真容。因泰民安的丰收之年真是好啊,可以随兴所至飘然往来于各村庄。‎ ‎【赏析】‎ 本诗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安宁恬静祥和的农村景象,本已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又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自己欣喜之情。眼前一派祥和美好的田园景象让诗人感受到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这不正是诗人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吗?虽然自己此时已经离开朝廷而退居江湖,但是这种美好局面不正是因为实施其新法的成果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生理想得以实现,个人的进退哪里值得挂怀。于此我们看到诗人忘记个人得失而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正因为此,诗人不禁由衷地赞美处处人家好,自己仿佛已然“羽化而登仙”,飘然于各村之间,陶醉在这丰年的美景之中。‎ 微点6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诗歌 ‎1.(2019·河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 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士兵。‎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开篇设问,先一问一答,写出词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这牵发了他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想到国家的盛衰,千古的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不尽,令人怅惘感喟不已。‎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年少”的孙权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D.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 ‎(2)怎样理解词人于词尾引用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项,“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说法错误,应该是委婉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故选D。‎ ‎(2)“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说的一句话,意思是生儿子就应当像孙仲谋那样。‎ 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一样。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的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却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是用典,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表达了词人对南宋国家前途的隐忧。‎ 答案 (1)D ‎(2)运用典故。词人引用曹操的话的言外之意是:而今宋朝也只是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鲜明的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 ‎【译文】‎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做了三军统帅。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的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唯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赏析】‎ 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