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教学质量调研(三)试题 一、选择题 ‎1.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了 A. 分封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王位世袭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继承权混乱情况,古代统治者发展宗法制度,采用嫡长子继承制,B项正确。分封制不是专门的继承制度,排除A项;早在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王位世袭制就已经存在了,排除C项;材料所说的继承问题的完善与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郡县制度无关,排除D项。‎ ‎2.商代设有“多工”、“尹工”、“司工”等工官,负责管理各类手工业;西周时,“处工,就官府;处农,就田野”成为较普遍现象。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手工业 A. 异常兴盛发达 B. 技术领先世界 ‎ C. 经营模式僵化 D. 官营特征明显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商代设有‘多工’、‘尹工’、‘司工’等工官,负责管理各类手工业;西周时,‘处工,就官府’”可以得出所述为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官营特征较为明显,故D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的分类或性质,不能得出其异常发达的结论,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世界地位,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营模式僵化的信息,故C不正确。‎ ‎3.在唐代,中书省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五花判事”‎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旨在避免决策失误 C. 加大了分化相权力度 D. 推进监察制度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五花判事”反映唐代拟旨经过中书省下众人商议而成,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项,“五花判事”并未分散中书权力,故不能体现分化相权的作用,排除;D项,中书省并不负责监察职责,排除。‎ ‎4.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 A. 科举制 B. 郡国并行制 C. 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科举考试自由报考,考试选官,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材料“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结合所学知识,涉及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均为地方管理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BC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故D不符合题意。‎ ‎5.明成祖规定:“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藩王不得私自与朝官见面,未经宜召不得入京。这一规定 A. 鉴于元代灭亡教训 B. 重建规范的分封制度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藩王权力的限制主要是为了防止藩王造反,威胁中央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元朝亡于阶级矛盾激化,与材料不符,A选项排除。明朝地方的行政制度是沿袭元朝的省制,B选项排除。明朝通过地方的三司分权,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D选项排除。‎ ‎6.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濒江沿海棉区、太湖周边桑区、苏南浙西山区木茶产区。该格局的形成主要反映当时 A. 经济重心正在南移 B. 全国性交通网络形成 C.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D. 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较为明显,故D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已经移到南方,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专业区域的出现,不能的出交通网络发达的信息,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C不正确。‎ ‎7.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这说明草市的出现 A. 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B. 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 C. 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D. 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宋朝草市的发展,依据材料“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可以看出草市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草市的出现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官方对草市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长江的险要重地和满洲防军驻地镇江也被攻占。运河因此被封锁,帝国被切成两半,曾经做过明朝的都城和统治象征的南京也暴露于英军的面前。”材料描述的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镇江也被攻占……南京也暴露于英军的面前”可知,材料描述的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A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攻打南京,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场不是在南方,故CD错误。‎ ‎9.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文字“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可知是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与材料不符,排除B。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五四运动由学生自发,后期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D。‎ ‎10.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已认识到国防强大的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换言之,国防军事的现代化有赖于经济的现代化。为此,洋务派 A. 创办军事工业 B. 创办民用工业 C. 创建近代海军 D. 发展留学教育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洋务派已认识到国防强大的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换言之,国防军事的现代化有赖于经济的现代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为洋务派主张发展经济,即创办民用工业,故B正确;AC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规定进口税。“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工艺制造”等是《马关条约》中的规定,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国和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日本没有关系,A项错误;中日并未签订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BD两项错误。‎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总纲、人民、参议院、总统、国务院、法院、附则等七章,基本权利条款规定在第二章“人民”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基本权利的条款单列一章,冠以“人民”的名称,置于“统治机构”的前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构安排(  )‎ A. 有效防止了袁世凯专制 B.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C. 确保了责任内阁制实行 D. 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基本权利条款规定在第二章‘人民’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基本权利的条款单列一章,冠以‘人民’的名称”并结合约法内容可以得出旨在强调主权在民,故B正确;责任内阁制是为防止袁世凯专制,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责任内阁制的内容,故C不正确;革命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说法不正确,故D不正确。‎ ‎13.1919年5月4日下午,以北大学生为首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向天安门进发,青年学生们一路高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成为那个时代我们民族的最强音。这反映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是 A. 科学民主 B. 爱国主义 C. 自由平等 D. 思想启蒙 ‎【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精神理解和认识。从材料中的“中国的土地……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等处可以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的言论并未体现出民主和科学,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国家民族主权层面的问题,不是所谓的自由平等问题,故C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思想启蒙指的是思想层面的解放,而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思想方面的进步性,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1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据材料可知 A.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 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C. 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 D. 民族工业日益陷入绝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法令,成立监察院、立法财政委员会等措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说明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A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于19世纪七十年代,B项排除;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民族工业日益陷入绝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D项排除。‎ ‎15.邓小平晚年在回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时说:“我在这里待了六天,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极为紧张。”那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开会的当时连门也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据此推断,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八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最热”的时候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八七会议,B项正确;邓小平没有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A项错误;遵义会议是在贵州遵义召开的,C项错误;中共八大是在北京召开的,D项不符合题意。‎ ‎16.战场波及长江南北岸,在皖中一—皖西、赣北一—赣西北、鄂东、豫南等广阔地域抗击日军进攻,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的战役之一。此后,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该战役是 A. 太原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根据题干“战场波及长江南北岸,在皖中一—皖西、赣北一—赣西北、鄂东、豫南等广阔地域抗击日军进攻”可知是符合武汉会战的战场,故答案为C;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百团大战都远离“长江南北岸”,排除ABD。‎ ‎17.有评论说道:……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该评论针对的战役是 A. 淮海战役 B. 辽沈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涉及长春、锦州等信息可以得出所述战争为辽沈战役,故B正确;ACD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8.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筹备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工作,召开的会议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A ‎【解析】1979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集会,大会对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答案为A;当时还没有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B错误;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C错误;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D错误。‎ ‎19.武汉钢铁公司于1955年3月开始施工。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铁道部专门改造车皮,为武钢运输直径为4.8米高炉炉顶大钟。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 B. 工业落后面貌初步改变 C.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D. 工业总体布局日趋合理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各地各个行业都在积极配合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体现了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信息,故A不正确;工业落后面貌的改变是一五计划的成果,不是武汉钢铁公司的意义,故B不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工业布局是否合理的信息,故D不正确。‎ ‎20.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写到:“在1949年后的30年里,海峡两岸曾拒绝承认彼此的存在和合法性,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往来,而且处于实际的战争状态。然而,20世纪80年代开始双方发生了重要变化。”能够支持该观点的史实有 ‎①《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②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④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元旦,不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的变化,①项不符合题意;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是在1987年,②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于1994年,③符合题意;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是在1992年,④符合题意。因此②③④项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1.下图反映了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完善了对外开放战略 B.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l8户农民按下了手印,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大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故D正确;对外开放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故A不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不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属于工业发展的原因,故C不正确。‎ ‎22.1979年4月,广东省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等在汇报工作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第二年5月,中央便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设置 A. 民族自治区 B. 经济特区 C. 特别行政区 D. 自由贸易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故B正确;中国民族自治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与材料无关,故A不正确;特别行政区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与材料无关,故C不正确;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3.1980年9月30日,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内,挂起了编号为001的北京首家个体餐饮工商执照,刘桂仙的“悦宾餐馆”开张了。70多家国内外媒体蜂拥而至,连续好几天半条胡同都排满了到这里吃饭的人。“悦宾餐馆”的开张营业见证了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揭开序幕 B. 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松动 D. 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答案】C ‎【解析】材料所述为第一家私营餐厅的产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开始松动,故C正确;1981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故A不正确;材料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故B不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不正确。‎ ‎24.1972—1985年中美贸易额统计表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8‎ ‎1980年 ‎3,755‎ ‎1,059‎ ‎1985年 ‎3,855‎ ‎3,840‎ 上表中,中美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中美关系的改善 B. 中国的改革开放 C. 两极格局的缓和 D. 意识形态的淡化 ‎【答案】A ‎【解析】题目给出的时间限定是1972年到1985年。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动中美贸易持续增长,故A符合题意;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的缓和不是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冷战期间,中美并未淡化意识形态的对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他们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得多。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两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他们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材料中“他们”的活动 A. 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B. 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 打通了欧洲与美洲的商路 D. 使得世界市场基本上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两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他们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这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故选B项;在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前,新航路开辟已经开展,故A项错误;哥伦布航行开启了欧美商路,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26.“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材料中三次战争的结果是 A. 葡萄牙战败,被夺去了好望角 B. 西班牙惨败,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C. 英国战胜,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 荷兰战败,被夺走北美的殖民地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1652~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三次战争指的是165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其结果是荷兰战败,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和北美殖民地,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650年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是16世纪末“无敌舰队之战”的结果,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在1763年打败法国后。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7.下表是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这说明工业革命 社会阶层划分 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8‎ ‎3.0‎ 中等阶级 ‎142‎ ‎53.4‎ 底层中等阶级 ‎85‎ ‎32.0‎ 劳工阶级 ‎31‎ ‎11.6‎ A.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B. 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C. 促使中等阶级的崛起 D. 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根据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的数据分析,可得出中等阶层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其反映了工业革命使得中产阶层开始崛起,C项正确;材料统治的是英国工业家所属社会阶层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改变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农民进城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相关信息,B项不符合题意。工业家的出身体现不出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D项错误。‎ ‎28.这一时期,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 传统工业逐渐退出社会 B. 轻纺工业日趋减少生产 C. 重化工业日益占据主导 D. 工业发展渐趋依赖科技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等新兴的重工业部门占据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工业并未逐渐退出社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D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9.二战时期,演讲出色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实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过程中,曾遭到英国上议院的极力反对,但口吃的国王乔治六世坚定支持丘吉尔,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君主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但口吃的国王乔治六世坚定支持丘吉尔,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信息可知,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在维护英联邦团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在英国责任内阁制下,首相与内阁共进退,而不是国王;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君主权力的削弱,结合所学可知,在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C选项错误,在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后,行政权在内阁,不在国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0.美国宪法规定: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间接选举总统;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美国选举总统的这种方式 A. 暴露了联邦体制的弊端 B. 落实了三权分立的理念 C. 维护了多数民众的利益 D. 规范了共和政体的运行 ‎【答案】D ‎【解析】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的选举方式、选举人资格以及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该如何选举,这就保证和规范了美国总统的选举,从而保证了共和政体的运行,故D项正确;联邦体制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不出联邦体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三权分立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总统选举,而不是多数民众,故C项错误。‎ ‎31.1908年,列宁在纪念某历史事件爆发37周年国际大会上,高度评价它是“19世纪最伟大的无产阶级运动的最伟大典范”。其中“最伟大典范”主要指它是 A. 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 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C. 欧洲爆发的首次大规模工人运动 D. 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工人运动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1908年,列宁在纪念某历史事件爆发37周年国际大会上”可知所述为1871年的巴黎公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故B正确;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故A不正确;欧洲首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故C不正确;巴黎公社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故D不正确。‎ ‎32.《四月提纲》即列宁在彼得格勒群众大会上所作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报告。列宁在报告中提出 A.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B.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C. 近期在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 D. 与克伦斯基政府保持合作关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A项正确;当时二月革命已经胜利,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已经被推翻,B项错误;近期在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的要求,C项错误;《四月提纲》是要无产阶级将民主革命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与资产阶级政府合作,D项错误。‎ ‎33.苏俄的俄欧地区(苏维埃政权一直控制的地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1921年与1916年相比,下降了25%以上。导致该地区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实施 B. 三年国内战争所带来的破坏 C.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广泛开展 D. 余粮收集制的持续强力推行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农作物下降的原因在于余粮收集制的继续推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时期,故AC均不正确;三年内战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B不正确。‎ ‎34.1933年6月5日,美国政府颁布了国会通过的《放弃金本位法令》。1934年1月31日,联邦政府颁布了黄金储备法令,宣布美元贬值,把美元稳定在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相当于1900年按黄金价值计算的59.06%,即美元贬值了41%。美国的这一做法 A. 实现了银行业的迅速恢复 B. 根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C. 有利于美国扩大商品出口 D. 缓和了世界各国的矛盾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所述为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实行美元贬值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故C正确;美元贬值与银行业的恢复无关,故A不正确;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根除,故B不正确;材料的做法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故D不正确。‎ ‎35.苏共中央全会向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和北高加索等地区的党政机关和农业机关提出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就是在五年内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的荒地,以扩大谷物播种面积。据此判断,当时苏联领导人是 A. 列宁 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勃列日涅夫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年内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的荒地,以扩大谷物播种面积”等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的活动相符,C项正确。列宁时期没有推行五年计划,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注重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对农业和农民不重视,B项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与开荒和种植谷物等不符,D项均错误。‎ ‎36.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权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认识的做法是 A. 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B. 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C. 主动抛弃了凯恩斯主义 D. 顺应”新经济”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重视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权益,以缓和社会矛盾,更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故B正确;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现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保障劳动者权益无关,故A不正确;二战后各国普遍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C不正确;“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出现与20世纪90年代,故D不正确。‎ ‎37.古巴导弹危机中,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和西德,对美国事先未同北约协商就采取制造危机的行动,并和苏联搞“越顶外交”,感到不满和忧虑。因此,西方盟国觉得必须加强独立性,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材料反映了 A. 美欧同盟关系破裂 B. 欧共体作用加强 C. 西欧寻求外交独立 D. 北约实质上瓦解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越顶外交”“西方盟国觉得必须加强独立性,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西欧寻求外交独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美欧同盟关系并未破裂;B选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是在1962年,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D选项错误,北约至今尚未瓦解。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8.有学者提出,21世纪不会属于美国、中国、亚洲或者其他任何一方,它将会是没有主宰者的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一个独立的世界将不会拥有一个引力中心或者全球监护者。这说明当今 A. 美国称霸全球计划破灭 B. 大国强权政治无法推行 C. 世界多极化日益凸显 D. 各种政治力量趋于平衡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它将会是没有主宰者的世界”表明世界不再是一方独霸世界或几方称霸世界,而是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多极化格局日益凸显,答案为C。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称霸全球的内容,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强权政治,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发展,D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39.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局势,我国外交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阅读材料: ‎ 材料一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 ‎——摘编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 材料三 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 ‎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2-1992)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主要原因。 ‎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 ‎ ‎(3)根据材料三,邓小平就中印问题提出什么外交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2)主要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外交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外交设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原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4)启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面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 ‎(1)据材料“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安全、国际环境等方面加以回答。‎ ‎(2)第一小问,据材料“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即可得出目的所在。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加以回答即可得出,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第一小问,据材料“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可以得出其外交设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的现实和时代主题两个方面加以回答。‎ ‎(4)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政策要适时调整,不能局限于意识形态的束缚,应加强沟通与合作,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等方面回答即可得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面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40.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曾这样评价无锡荣氏家族:“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 ‎ 材料一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 材料二 下图是1956年1月20日,拥护公私合营的荣毅仁陪同毛泽东、陈毅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该厂公私合营前为荣毅仁的私营企业。 ‎ ‎——摘编自《荣氏家族百年神话》‎ 材料三 1979年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不久,他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首位。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 ‎——摘编自《荣氏家族百年神话》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开展的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荣氏企业在国内外再创辉煌的主要原因。 ‎ ‎(4)综观上述材料中荣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你认为影响近现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原因: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一些障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运动:社会主义改造(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或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3)主要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因素:世界形势、政府政策、经济体制改革等。‎ ‎【解析】‎ ‎(1)据材料“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结合所学知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的相关内容加以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据材料“拥护公私合营的荣毅仁陪同毛泽东、陈毅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该厂公私合营前为荣毅仁的私营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据材料“1979年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不久,他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再次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 ‎(4)由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得出,经济发展受世界形势的影响;由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经济发展还收政府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