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练习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练习题

‎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练习题 ‎(1)‎ ‎1.阅读下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主要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 C.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D.国体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 A.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 B.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 ‎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3.右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  )‎ ‎ 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 ‎ ‎ 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 ‎ ‎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4.“革委会”是“文革”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这个机构(  )‎ ‎ 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 ‎ C.消灭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 ‎5.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6.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 ‎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7.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 ‎ 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 ‎ 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 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9.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两种解放分别侧重于(  )‎ ‎ A.政治上解放、生产力解放 B.思想解放、生产关系解放 ‎ C.上层建筑解放、社会制度解放 D.民主政治解放、对外关系开放 ‎10.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  )‎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11.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16年9月18日,台湾岛内8县市负责人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负责人,且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这说明(  )‎ ‎ 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B.海峡两岸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 ‎ C.“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 D.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12. 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  )‎ ‎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13.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方面拒绝了台湾国民党当局提出的让美军“协防(金门、马祖等)外岛”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议台湾国民党当局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美国这一政策(  )‎ ‎ A.有助于缓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 B.企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裂的事实 ‎ C.表明其无意插手台湾地区事务 D.客观上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 ‎14.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5.1980年,广西宜山县合寨大队的85户农民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截至2009年,全国250多万个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这说明 ( )‎ ‎ A.基层民主符合中国国情 B.基层民主向城市居民自治推进 ‎ C.基层自治民主对基层政权民主不利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风险最大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 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 ——摘编自许耀桐载《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 ‎1.B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故A项错误;观察示意图,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信息,迁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故选B项;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成立初期”的国体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故D项错误。‎ ‎2.C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1954年宪法,C项正确。‎ ‎3.C 材料反映了人民参加人大代表选举,可判断新中国开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C项。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材料中人民选举人大代表不符,A项错误;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项错误。‎ ‎4.B 根据材料可知,“文革”期间政权组织形式缺乏民主色彩,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故选B项。“文革”期间两会停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破坏,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协商制度的情况,且根据所学,“文革”期间政协制度只是遭到破坏并未被消灭,C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是“文革”期间民主制度受到冲击和破坏的情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悖离,D项错误。‎ ‎5.A 材料中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中,甚至担任了部长级的职位,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民主性,A项正确。‎ ‎6.C 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认为,中苏两国民族分布状况不同,中国不能照搬苏联实行联邦制,而要实行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C项正确。‎ ‎7.B 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己选举基层领导的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中共群众路线和民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B项正确。‎ ‎8.D 解析 改革开放早期的史学研究现象,是由于学者还没完全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90年代以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现实服务就成为史学研究的核心任务,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就成为史学研究的需要,故D项正确。‎ ‎9.A 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翻身作主人,这是政治解放。1979年后改革开放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A项正确。‎ ‎10.B ‎ ‎1954年9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项错误;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表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B项正确;讨论确立新兴国家架构的是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故C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11.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台湾岛内8县市负责人拜会大陆方面相关负责人时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可知,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故A项错误;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并不是台湾各界都认可,排除。‎ ‎12.C 材料没有涉及保障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修宪而非公民法制意识,故B项错误;由材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可知,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B 美国的建议不利于中国国家的统一和两岸的和平稳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建议台湾国民党当局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目的是隔断两岸的联系,造成两岸的分裂,故B项正确;美国的建议本身就是对我国台湾问题的粗暴干涉,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B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15.A 根据材料可知,1980年至2009年,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说明基层民主符合中国的国情,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居民自治,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村民自治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政权民主建设的进程;D项说法错误。‎ ‎1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民国时期……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进入中国法律体系”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中西两个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要牢固”“用议会制改造”“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不同”可根据材料一“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材料二“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等信息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提炼;第二小问“说明”可结合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的有关史实概括。‎ ‎ 参考答案:(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改造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 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 ‎(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任答两点即可)‎ 不同: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观点: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2)‎ ‎1.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准备宪法起草工作。然而当时中国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尚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尚未达到应有水平。这说明(  )‎ ‎ A.中国共产党事实上没有掌握政权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十分必要 ‎ C.“一五”计划的实施迫在眉睫 D.制定宪法的条件尚不够成熟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方面作出的一大创造性贡献。这说明政治协商制度(  )‎ ‎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B.为各国政党建设提供了借鉴 ‎ C.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参政热情   D.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期 ‎3.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五四宪法”的制定(  )‎ ‎ A.具有开放性与民主性 B.呈现阶段性的特征 C.程序过于烦琐 D.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 ‎4.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5.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6.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 A.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无意模仿苏联模式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 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 第一章 总纲 ‎ 第二章 国家机构 ‎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 第一章 总纲 ‎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 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8.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 ‎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9.学者俞可平曾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 ‎ 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0. 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11.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这表明(  )‎ ‎ A.海峡两岸开始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B.闽台交流增进了民族情感 ‎ C.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D.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 ‎12.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企业数量 ‎(个)‎ 合同金额 ‎(亿美元)‎ 占台湾地区 对外投资比例 ‎1991‎ ‎1 735‎ ‎13.90‎ ‎9.52 ‎ ‎1992‎ ‎6 430‎ ‎55.43‎ ‎21.78 ‎ ‎1993‎ ‎10 945‎ ‎99.03‎ ‎65.60 ‎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 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13.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4.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 ‎ A.村民自治   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 D.人民代表大会 ‎15.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 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 时间 法律 ‎1949—19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 ‎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959—1978年 ‎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除1975年、1978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 ‎1979—1992年 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1993—2003年 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 ‎2003—2008年 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1.D 材料从军事、政治、经济及群众组织等方面介绍了新中国刚成立时面临的国内形势,说明当时制定宪法的条件尚不够成熟,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B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C项说法错误。‎ ‎2.A 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表明,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3.A 本题考查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根据材料中“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可知,此次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说明宪法的制定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性,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4.D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制度的建立,而不是重建和完善,A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排除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两部宪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供了法律依据,D正确。‎ ‎5.C ‎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参与制定1954年宪法的人员有各类人群,这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6.A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可知,中国共产党治国比较务实稳健,故选A项;“对世界事务不关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模仿苏联模式进行发展,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D项。‎ ‎7. D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第二章,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D项;1954年宪法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A项;1995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项;1954年宪法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C项。‎ ‎8.A 据材料“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并结合所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次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能可知,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政协职能面临转变,并不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曲折,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过渡时期要到1956年,排除D项。‎ ‎9.D 题干述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时期,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属于“民主增量”的范畴,故选D项;“一国两制”主要针对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经济改革的相关措施,不是政治制度,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存量”范畴,排除C项。‎ ‎10.A 根据材料中的“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A项。政治协商制度不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与“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无关,排除CD项。‎ ‎11.C 材料“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即蒋经国作为败退台湾的蒋介石的儿子希望父灵回到大陆,材料还强调了蒋经国的“民族感情”“奉献于国家”的精神,这是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表现,故选C项;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抗是在1979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金门,排除A项;蒋介石是浙江人,而闽是福建,材料没有反映闽台之间交流的信息点,排除B项;仅蒋经国认可“一国两制”不能说明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而且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D 1992年和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与1991年相比有大幅增长,这主要因为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D项;《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排除A项;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于1987年,排除B项;“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项。‎ ‎13.D 抓住时间(1978年至1992年)和材料核心(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类法律230多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在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也是在过渡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未表明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故C项错误。‎ ‎14.A 材料关键信息是“直接民主的形式”“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实质”。村民自治制度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村干部自选,村民直接参加到村务的管理,扩大了基础民主,‎ 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B、C、D三项都属于间接民主,故答案为A项。‎ ‎15.D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火,故A项错误;1992年,“九二共识”的达成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并未被台湾当局认可,故C项错误;题干中准许两岸同胞进行探亲等一系列交流活动表明两岸隔绝的状态已被打破,D项正确。‎ ‎16.示例一: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 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 示例二: 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 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