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商洛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4。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被打上了“塑料儿童”“宅童”的标签,儿童的生活大多偏离了自然本性的轨道。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人,对其进行现代劳动教育显然是使人与自然得以重新建立联结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将为现代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让当代社会的人实现自然本性的释放,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 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手段。因此,劳动教育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途径。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在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及劳动态度,懂得人与世界的认知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在劳动教育中使学生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认识自然、遵循事物客观规律,这是现代性要求下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和开展劳动的前提。此外,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劳动教育又能激发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所蕴含的现代性意义还在于面对世界共同生态危机,人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是核心且起关键作用,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劳动让一个个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走到了某一个集体中,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劳动为个体走向公共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凭借,增强了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社会性。劳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劳动在个体与他人社会关系建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是现代伦理关系彰显的一种重要方式。 - 24 - 在此意义上,现代性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通过劳动教育生成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理性塑造人的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同时,使人更加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以此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现代劳动教育中蕴含的实践精神正是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反映。因此,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从对个体理性的关注转向对公共理性的关注。我们必须遵循共同的伦理规范,以此来协调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生活。人在劳动实践中要想得到发展,必须以他人和社会拥有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遵循劳动周围的个体以及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从而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个人交往互动中,通过受教育者互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能塑造人的品性。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使人在理性的交往劳动实践中,不断获得自我与他人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劳动教育因此成为涵养学生公共理性、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因此作为一种个体社会化的媒介,帮助学生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后,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人的潜能才能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和解放。也正是借助于教育中的劳动,学生才能在不断自我确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审美与道德能力的不断提升。由此,劳动教育将赋予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特征。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就是接受主体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生命过程。 (摘编自袁利平《劳动教育:让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工业和互联网发展太快,使儿童跟不上其发展步伐,影响他们的成长。 B. 劳动的重要意义:劳动创造了人类,而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建立密切联系。 C. 劳动让人们走到一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是在集体劳动中形成的。 D. 只有在劳动教育中才能塑造自己的品性,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及“现代工业”“互联网”“现代性”等,具有现实意义。 B. 文章第二段先用因果论证进行阐述,然后从两个方面深入论证,逻辑严密。 C. 文中将劳动与现代劳动教育进行比较,突出了现代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D. 文章主要从劳动教育意义、核心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这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对现代儿童进行现代劳动教育,就可能影响现代儿童回归自然,就可能影响他们作为当代社会人自然本性的释放。 B. 对学生进行现代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参加一下劳动,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在劳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 24 - C.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以前的劳动教育,须从关注个体理性转移到关注公共理性,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D. 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来自劳动教育。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就是接受主体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生命过程。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使儿童跟不上其发展步伐”,文中无据。原文是说“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 C项,“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是在集体劳动中形成的”表述绝对化,人们所有关系并非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 D项,“只有在劳动教育中才能塑造自己的品性”错,原文“在劳动教育的个人交往互动中,通过受教育者互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能塑造人的品性”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将劳动与现代劳动教育进行比较”分析不正确。从“劳动”到“现代劳动教育”这是从一般到个别,这有助于深刻地认识事物。二者之间没有进行比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D项,“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来自劳动教育”错,原文说“劳动教育将赋予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特征”,不是说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都来自劳动教育。 - 24 -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词综艺火爆,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在一些老师看来,这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成为一场标准化考试。 (摘编自《扬子晚报》) 材料二: - 24 - 我国有极为成熟的诗教思想与诗教传统。在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是一种什么认识?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地进行了专题调查,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从喜欢古诗词程度看,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差别不大,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9%,想学习或非常想学习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4%,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多于喜欢新诗的学生。从阅读量与写作来说,自认为阅读量较大的只占4%,阅读量一般的占总人数的78%,几乎不读古典诗词的比例高达18%;而能写旧体诗词的学生只有7%左右。从爱好、了解与掌握古诗词的人群分布看,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人的素质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理科生占95%,文科生占93%;爱好古典诗词的,理科生占92%,文科生占87%;自认为阅读量较大和一般的理科生占84%,文科生占81%。尤其是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理科生占13%,文科生只占2%。从古典诗词的传播途径看,学生最喜爱的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却源自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的传唱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反之,尽管有端午节的习俗,但熟悉屈原作品的人却极少。 调查显示,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运大可不必担心。但要真正使多数大学生热爱古典诗词,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摘编自张永芳《当代大学生:古典诗词知多少》) 材料三: 诗词是植入中国人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间远离了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远远赶不上物质消费。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许多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剧场、电影院和音乐厅,尤其在边远小城镇,可能连这些设施都没有配备。 (摘编自陶舜《诗词大会不要成为绝响》)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带有“应试”的味道,与标准化考试没有多大区别。 B. 在喜欢古诗词 - 24 - 程度上,文理科大学生差别不大,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比喜欢新诗的学生多。 C. 大家不必为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运担心,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使多数大学生热爱古典诗词。 D. 从古典诗词的传播途径看,通过习俗进行传播的效果不及通过通俗歌曲和电视剧的传播效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苏语文教师刘百生认为,诗词综艺火爆,学生会背古诗,虽然并不意味中学诗词教育的成功,但表明了整个社会爱好诗词已蔚然成风。 B. 调查情况表明,在爱好、了解与掌握古诗词的人群分布上,理科大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文科大学生,尤其是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 C. “文化中国……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说明以诗词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只在寻常百姓居家生活中鲜活存在着,而没有“高居于庙堂之上”。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爱好古诗词热潮这一现象背后的情况,都既肯定其积极的影响又表现出对古诗词传承的担忧。 6. 怎样加强大学生的古诗词教育?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6. ①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对古诗词的阅读(求知)欲望,加大阅读量;②加强古诗词的写作指导;③拓宽并充分利用古诗词的传播途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C项,“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使多数大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是错误的,由原文“但要真正使多数大学生热爱古典诗词,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可知,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不是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故选C。 【5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项,“但表明了整个社会爱好诗词已蔚然成风”是错误的,由原文“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可知,整个社会爱好诗词在当下并不盛行。 C项,“只”“没有”是错误的。原文是“未必”“经常”,题干说法过于绝对。 D项,“都既肯定其积极的影响又表现出对古诗词传承的担忧”是错误的。材料一并没有肯定,而材料二、材料三也没有对“古诗词传承的担忧”,材料二跟“中国诗词大会”关系不明显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即可。如针对古诗词阅读量不足的情况,提升阅读欲望;针对能写旧体诗词人少的情况,加强写作指导;结合熟悉苏轼诗词的途径,要充分利用古诗词传播方式方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唤醒英雄 凡夫 中尉军官曾勇在一次出差途中遭遇剪径客,他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被送进了医院。曾勇伤得太厉害,手术后三天三夜一直昏迷不醒。富有经验的老主任医师说,曾勇虽然没有了生命危险,但是,如果一直昏迷不醒,很有可能变成植物人。 “难道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部队首长、战友、包括等待英雄醒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们都急了。曾勇是英雄,如果能让英雄说话,能让英雄重返部队,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 “办法不是没有,如果能找到它的主人,也许能唤醒他。” 主任医师拿出了一封沾着英雄鲜血的信扬了扬。众人马上争相传阅,信在每个人手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医师手中,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默。这是一封没写完的信。 “珍珍: - 24 - 离开你的这些日子,我心里一直很难受,我没想到那天你会说出那句话。你知道吗?当时我的心有多痛,看着你负气远去的背影,像有一把无形的刀在刻我的五脏六腑……” 信写到这里断了,人们一起把目光投向主任医师,想从他嘴里得到救醒英雄的良方。主任医师又缓缓开了口:“当然这个法子不一定灵,但绝对不会有害处。现在关键是要找到这个珍珍。因为从信中可以看出,他与这个珍珍关系非同一般,对她那句话刻骨铭心。如果让珍珍站在床前重复那句话,刺激他的脑下皮层,他有可能恢复知觉。” 众人一听很兴奋,都表示愿意帮忙寻找珍珍。尤其是媒体记者更是跃跃欲试。次日,报社、电台、电视台一起发出新闻,珍珍这个名字一夜之间就家喻户晓了。 媒体一炒作,医院也热闹起来,美女爱英雄,医院每天都要接待数十名自称珍珍的人。她们皆对医师陈述一段自己与曾勇有关的感人故事。有的说她与曾勇是同学,从小青梅竹马,后来相爱了,可不久前曾勇换了岗位来到了一个穷乡僻壤工作,她便提出与他分手;有的说曾勇向她求爱,她骂过他“大头兵”而伤害了他;还有的说曾勇与她相爱甚笃,而她爱慕虚荣,去找了个大款……一个个鲜活亮丽的少女,故事一个比一个真切感人,似乎,曾勇是个遍地留情的情种了,但少女们说得动情悱恻,让人不得不信,连一生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的老主任医师也陷入了云里雾里,不知到底哪个是珍珍了,只得一次又一次地陪着感动。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却没有一位少女能把英雄从混沌中唤醒过来。 到了第四天,主任医师不知接待了多少个“珍珍”,他对自己出的这个主意也差点失去了信心。快下班的时候,一位容貌出众、举止端庄的姑娘走进他的办公室。 “姑娘,你找谁?”主任医师问。 “我叫珍珍。”姑娘答道。 “珍珍?你叫珍珍?” “是的,曾勇是我哥。他的那封信是写给我的。” “你?” “半个月前,我哥回乡探亲,临走的时候,我求他给我办件事。我中师毕业分在城郊一所偏僻的小学教书,我知道哥的好同学的父亲在县教育局当局长,要他帮我求求情……调我回城工作。他当时答应得好好的,可到了局长家门口却不敢进去了,当时我气得想哭,对他大叫:你这个怕死鬼,我这辈子不认你这个哥哥了!说完我转身跑了,躲到学校,直到他回了部队才回家,我……我对不起他……” 老医师又一次感动了,他有种预感:这个珍珍说不定是真的珍珍。于是,他嘱咐姑娘一番,便带她来到了英雄的特护病床前,姑娘一见曾勇,扑上去失声痛哭,老医师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她拉起来,示意她按他的吩咐去叫。珍珍镇定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叫开了。 - 24 - “你这个怕死鬼,我这辈子不认你这个哥哥了。” “再叫。”医师说。 “怕死鬼……” “再叫。” “怕死鬼……” 奇迹出现了,曾勇紧闭的眼皮开始跳了几下,身子也在抖动。医师又让珍珍叫了几声,曾勇的双眼终于睁开了一条缝,嘴唇开始蠕动,尽管没有声音,但从他的口型,可以看出他在叫珍珍,珍珍惊喜交加地扑了上去。 “哥 老主任医师绷着的脸舒展开了。他含着泪,拉起珍珍,紧紧地握住珍珍的手,目光里充满了感动和慈爱:“谢谢你,珍珍。” “我哥他……” “放心吧,他有救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叙述中尉军官曾勇因勇斗歹徒、寡不敌众而身负重伤、可能变成植物人的情节,起到设置悬念、扣人心弦的作用。 B. 小说用不少笔墨描写老主任医师的语言、举止、神情与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对英雄的敬仰、关爱,和尽早救治英雄的急切。 C. “你这个怕死鬼,我这辈子不认你这个哥哥了!”这句话表现了妹妹对哥哥老实无能的不满,也揭示了她自私、钻营的个性。 D. 小说主要运用顺叙的手法来叙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描写推进情节的发展,故事跌宕起伏,结尾出人意料,深化了主题。 8. 一封没写完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为什么以“唤醒英雄”为题?请从情节、主题两个方面,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在结构安排上,用“没写完的信”为下文情节的展开(真的珍珍的出现)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使情节叙述有波澜,而且呈现严密的因果逻辑。在人物塑造上,表达哥哥的愧疚不安,对妹妹的爱;同时也表现出他为人处世坚持原则、不苟私情的正直个性。 9. - 24 - ①“唤醒英雄”是小说情节的主干。小说叙述了人们为唤醒英雄而四处寻找一个与英雄有密切关系的女孩珍珍,几经周折最终用亲情成功唤醒英雄的故事。②“唤醒英雄”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以中尉军官曾勇为主人公,旨在向全社会呼唤见义勇为、正直无私、坚守原则的高尚的英雄品格,倡导敬仰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社会风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也揭示了她自私、钻营的个性”是错误的。通过妹妹的这句话来表现主人公为人处世坚持原则、不苟私情的正直个性,而不是揭示妹妹的自私、钻营的个性。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把握物象本身的作用,然后再看物象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旨方面的作用。 小说通过一封“没写完的信”来串联起过时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真的珍珍的出现买下了伏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乎逻辑,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的波澜起伏。通过一封“没写完”的信,来写出后文真正地珍珍,交代出事情的始末,从而表现出哥哥的愧疚不安,对妹妹的爱,也正是通过这件事来表现出他为人处世坚持原则、不苟私情的正直个性,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标题含义、结构、主旨、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 本题要求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来把握标题的作用。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在围绕“唤醒英雄”来展开,文章开头说到曾勇在一次出差途中遭遇剪径客,他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身负重伤,很有可能成为植物人,主治医师拿出一封没有写完的信,告诉大家一名叫做珍珍的人可能唤醒英雄,于是人们为了唤醒英雄,四处寻找一个与英雄有密切关系的女孩珍珍,几经周折最终用亲情成功唤醒英雄的故事。所以,“唤醒英雄”是小说的主干。“唤醒英雄”是小说的主题思想。曾勇因为和歹徒搏斗而身负重伤,于是寻找和他有密切关系的女孩珍珍来唤醒他,而最后真的珍珍道出了那封未完成的信背后的另一个故事,对主人公坚持原则、不苟私情的正直个性又做了补充,所以本文的主旨就是向全社会呼唤见义勇为、正直无私、坚守原则的高尚的英雄品格,倡导敬仰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社会风气。 - 24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同举进士。侍皇太子为洗马。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久之,以丧归。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怜之。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宣宗即位,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英宗初立。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国公张辅及士奇、荣、溥、尚书胡濙入。谕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始仁宗为太子,被谗,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太后复顾帝曰:“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宣宗实录》成,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溥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鼐皆后进望轻。溥孤立,王振益用事。溥卒,年七十五。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选自《明史·杨溥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B. 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C. 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D. 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锦衣卫,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后兼管刑狱,负责巡察缉捕等。 - 24 - B. 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 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如《宜宗实录》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溥辅佐太子,尽心尽力。他任太子洗马,太子称汉代张释之贤能,他分析张释之得志的原因,并采集汉文帝的事迹献给太子,太子很满意。 B. 杨溥掌管朝务,深得信任。仁宗把他从监狱放出来,任以要职,掌管弘文阁,并对他表示,自己除了看重他的学问,还希望通过他了解民情。 C. 杨溥忠于皇帝,位高权重。他在仁宗做太子时曾被牵连入狱,后被仁宗记挂;作为三朝老臣,太后希望他和其他人一起辅佐皇帝。 D. 杨溥政绩卓越,心态良好。有段时期天下太平,他获得众人赞誉;他上朝时很低调;大臣论事,有人攻击他,他心平气和,令人叹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 (2)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家里人供应食物几次断绝。而皇帝的心意揣测不透,早晚将死去。 (2)其属官大多死在皇帝下令关犯人的监狱中,杨溥和黄淮一关十年,有好几次差点死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句子大意是:以后三年,王振就逢迎英宗出征北方,皇帝身陷土木堡,几乎酿成大乱。当时的人追思如果这三个人还活着,肯定不至于这样。而后来的人争着揭露杨溥的短处,认为他对皇帝的意旨犹豫不决,酿成阉贼王振之祸,也是过于苛刻的开端。“时人”是名词,作下句的主语,与“追思此三人者在”不能断开,排除CD;“其短”作“争暴”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 24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大臣论事,有人攻击他,他心平气和”与原文不符,应是各位大臣议论事情要争个高低,有的甚至说出不合情理的话。杨溥平心静气地和他们相处,各位大臣都赞叹心服。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绝,断绝;意,心意;且,将要。 (2)诏狱,皇帝下令关犯人的监狱;系,关押;濒,差点,将近。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 24 -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和杨荣一起考取进士。侍奉皇太子任洗马。太子曾经阅读《汉书》,称赞张释之贤良。杨溥说:“张释之确实贤良,没有文帝的宽厚仁慈,也无法实现他的志向。”采集文帝的事迹分类成编呈献给太子。太子十分高兴。过了很久,因丧事返乡。当时太子代理国事,下令起用任职。太子派遣使臣迎接皇帝稍迟,皇帝发怒。牵连到杨溥,被逮捕关进锦衣卫的监狱。家里人供应食物几次断绝。而皇帝的心意揣测不透,早晚将死去。仁宗登位,杨溥被释放出狱,提升为翰林学士。皇帝惦念杨溥由于自己的缘故,长期不得志,尤其怜惜他。第二年,在思善门左边修建弘文阁,众大臣中挑选有学问品行的人侍从当值。皇帝命令杨溥主管弘文阁的事务,亲自授予弘文阁的印信,说:“用您在我的身边,不只是因为学问。是想要广泛地了解民情,作为治理国家的参考。有什么意见和倡议,奏疏可封口直接呈进。”宣宗登位,召杨溥进入内阁,和杨士奇等人一起掌管机要国务。英宗刚刚即位。一天,太后坐在便殿中,皇帝面朝西站着,召英国公张辅以及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濙进殿。告谕说:“你们都是老臣,皇帝年幼,希望同心同德一起使社稷安定。”又召唤杨溥到前面说:“仁宗皇帝念及您的忠心,多次叹息,没想到今天还能够见到您。”仁宗刚做太子时,遭人谗言,其属官大多死在皇帝下令关犯人的监狱中,杨溥和黄淮一关十年,有好几次差点死去。太后又回头看着皇帝说:“这五位大臣,三代朝廷都选拔任用,让他们辅助后人。皇帝日理万机,应当与五位大臣一起商量。”《宣宗实录》修成,升任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当时,王振还没有横行,天下太平,朝廷没有失去政纲,朝廷内外的臣子和百姓纷纷称颂“三杨”。杨溥性情谦恭谨慎,每次入朝,都沿着墙壁很快地小步跑。各位大臣议论事情要争个高低,有的甚至说出不合情理的话。杨溥平心静气地和他们相处,各位大臣都赞叹心服。等到杨荣、杨士奇相继去世,在内阁的马愉、高谷、曹鼐都是后辈而声望不高。杨溥孤立无助,王振更加专权。杨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以后三年,王振就逢迎英宗出征北方,皇帝身陷土木堡,几乎酿成大乱。当时的人追思如果这三个人还活着,肯定不至于这样。而后来的人争着揭露杨溥的短处,认为他对皇帝的意旨犹豫不决,酿成阉贼王振之祸,也是过于苛刻的开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陆游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 24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绍熙三年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山阴骤起一场风雨,此前两年诗人被罢官,归隐山阴故居。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第一、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风大雨急、村落暗黑的情景,照应诗题。 B. 第一首第三、四句叙写诗人在室内裹毛毡烤火的状态,语言平易朴实,浅显易懂。 C. 第一首诗运用了叙述方式,第二首诗描写了梦境;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D. 两首诗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有很强的艺术概括性和感染力。 15. 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相比,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同: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异:情感上,第一首诗在抒发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的爱国之情的同时,也道出了作者处境的悲凉;第二首诗抒发诗人虽处境悲凉,但一心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是错误的。第一首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没有虚写;第二首写到梦境,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 - 24 - 根据注释可知,这两首诗都写于作者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的时候。当时诗人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是不变的,所以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第一首诗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暗示出自己处境的悲凉。第二首诗“僵卧孤村不自哀”中“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而“铁马冰河入梦来”则写出了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从而抒发诗人虽处境悲凉,但一心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作者写作《师说》的缘由。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比喻写江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2)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3)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舫、唯、嘉、贻、惊涛。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18年初,对人类社会危害极大的流感病暴发,造成严重的国际性公共卫生事件。此次大流感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大,危害性极高。在美国,政府疏于管控,未能及时隔离患者,阻断传染源, 应允英法盟国的增兵请求,调派流感重灾区将士前往欧洲作战,致使病毒在国内外四处 。1918年大流感之所以波及全球,危害巨大,除医学界对流感病毒的认知与应对能力不足等因素外,与各国公共卫生管理严重缺位紧密相关。有鉴于此,1920年,英法主导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针对疫病扩散等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予以管控防治。 人类世界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共存演进。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动员充分国家力量,执行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各国政府都要保持足够警惕,不可 ,认为病毒毒性轻微或在某个时间段内危害不大就可以放松管控,要针对病毒可能的发展而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24 - A. 反而 漫延 掉以轻心 居安思危 B. 而且 漫延 心安理得 未雨绸缪 C. 反而 蔓延 掉以轻心 未雨绸缪 D. 而且 蔓延 心安理得 居安思危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英法主导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好医配好药,打赢阻击战——武汉主战场中医抗击疫情纪实 B. 数据叙事的三个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关系维度”。 C. 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D.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的原则,充分调动国家力量,执行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B. 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充分调动国家力量,实行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C. 各国政府要以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调动充分国家力量,执行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D. 各国政府要以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充分调动国家力量,建立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第一空,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根据语境,强调行为态度的相反应选“反而”。 第二空,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漫延,水向周围扩展,连绵不断。根据语境,形容病毒像蔓草一样扩散,应选“蔓延”。 - 24 - 第三空,掉以轻心,对某种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贬义词;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中性词。根据语境“不可”后该接错误态度,再结合后语境“认为病毒毒性轻微或在某个时间段内危害不大就可以放松管控”,显然应选“掉以轻心”。 第四空,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根据语境“要针对病毒可能的发展而”,可见并非安定的环境,应选“未雨绸缪”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破折号的作用:1.解释说明 2.表示递进 3.表示延长 4.表示转折 5.表示插说 6.表示引用、出处 7.加强重点 8.分行举例 9.副标题前 10.标明作者 题干“英法主导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中破折号属于概念性质的解释说明。 A项,破折号后面是副标题,副标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篇文章的精神、主调。好的标题能给人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为了明确具体,有的文章运用正副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表达效果。副标题的功能也正是对主标题加以解释说明,明确并且完善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B项,属于概念性质的解释说明。 C项,属于插入说明,话题转换。 D项,属于话题转换。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解答此题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 - 24 - 划线句子“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动员充分国家力量,执行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存在如下语病:“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结构混乱,“动员充分国家力量”语序不当,“执行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动宾搭配不当。 A项,正确。 B项,结构混乱,“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中,“本着……”“以……为原则”两种句式杂糅,去掉一处。 C项,语序不当,“调动充分国家力量”中修饰限制语“充分”应该放到“调动”前。 D项,搭配不当,“建立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中,““建立……政策””当宾搭配不当,“建立严格”应该为“严格执行”。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记忆有着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过程,记忆编码和储存的机制已经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①_______。中国科学家团队提出了记忆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论假说”。记忆泛化能力形成的快慢取决于记忆之间是否存在重叠。例如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知识、技巧等记忆,再次面对相关内容时,记忆将会快速泛化。而对动物来说,面对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任务时,②_______。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记忆并没有消失,而是记忆泛化能力受损。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③_______,关键看记忆泛化能力是否受损。记忆快速泛化机理,对治疗老年痴呆症等有帮助。 【答案】①人们对记忆提取的机制却知之甚少 ②记忆泛化的形成需要更多时间 ③人是否会患上老年痴呆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 24 - 文段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记忆提取”“记忆泛化”。第一空,“但是”之后形成语意转折,根据“记忆有着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过程”“记忆编码和储存的机制已经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可知此处应填“人们对记忆提取的机制却知之甚少”;第二空,语境说的是动物与人类记忆泛化时间的不同,根据“人类……记忆将会快速泛化”推知此处应填动物“记忆泛化的形成需要更多时间”;第三空,语境说的是老年痴呆症与记忆泛化能力受损的关系,根据“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记忆并没有消失,而是记忆泛化能力受损”“关键看记忆泛化能力是否受损”推知应填“人是否会患上老年痴呆症”。 21.2020年1月1日起,密码法开始实施。请用文字说明下列图表中密码法规定的密码的分类、作用及使用范围。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密码法规定,密码分为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和商用密码。核心密码、普通密码用于保护国家秘密信息,属于国家秘密。商用密码用于保护不属于国家秘密的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商用密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提供的材料是框架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 解答此题,考生要关注以下细节:审清题目要求,本题要求特别明确,“用文字说明下列图表中密码法规定的密码的分类、作用及使用范围”,做题时首先要在图示中找到相关内容;理清图示内容的关系,如“密码”与“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和商用密码”之间是包含关系,属于密码的分类;“核心密码、普通密码”与“保护国家秘密”“国家使用”之间规定了密码的作用和使用范围等。表述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4 - 湖南广播电视台播出《绝对忠诚》之后,“爱国奋斗的青春最出彩,担当奉献的青春最美丽”的台词一时间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奋斗、担当、奉献、青春成为很多人亮丽的底色。 读完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悟?你身边一定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他们又是怎样做、怎样想的?请根据你的观察和思考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言谆谆、情切切、意深深,作为青年,我们应该认真体悟、深入践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革命年代抛头颅、洒热血,建设时期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改革发展时期锐意革新、敢闯新路……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断拼搏、不断奋斗,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奋斗永远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和民族战胜困难、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好青春,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新时代中国青年一代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不断擦亮奋斗的青春底色,保持拼搏奋斗的精气神,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才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 - 24 - “心里有远方,才能一路风雨兼程。”擦亮奋斗的青春底色,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雷锋的事迹跨越时空,引发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信念,并为之奋斗终生。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只要志向远大、拼搏奋斗就能出彩的时代。不管你出身何处、选择怎样的职业,只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就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就能给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增添澎湃的前进动力。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擦亮奋斗的青春底色,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项工作做起。住窑洞、睡土炕,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梁家河,在这里度过了7年难忘的青春岁月,为我们演绎了一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青春奋斗史。“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今天,看看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看看毕业后选择把“热情”和“奉献”带进大山的志愿者、毅然回国创业的海归精英,这些在不同领域里奋斗的年轻人,正在把自己的涓滴努力汇聚成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一个个奔跑的青春身影,再次用行动证明:奋斗是实现梦想的阶梯、走向未来的桥梁;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荣光。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新时代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期许,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材料作文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来审题立意,也可以采取以果溯因法来找出立意。 本题通过湖南广播电视台播出的《绝对忠诚》节目引出作文核心立意,关键句是“爱国奋斗的青春最出彩,担当奉献的青春最美丽”“奋斗、担当、奉献、青春成为很多人亮丽的底色”。由此不难看出,本次作文要围绕“爱国”“奋斗”“担当”“奉献”与青春的关系(如,努力奋斗焕发美丽青春)来立意即可。根据材料及要求,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记叙文要符合记叙文的写作要素,能够抓住细节,凸显主旨,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写议论文,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论证方法多样。 参考立意: 1. 爱国是青春的旨归,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2. 责任与担当共存,青春不迷茫; - 24 - 3. 争做最好的“我”,作出最大的贡献; 4. 青春正好,需要诗意和远方,更需要奋斗与拼搏。 参考素材: 1. “砺剑先锋”谭清泉向我们走来。他是火箭军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身患癌症,却在大山深处坚守岗位40余年,是导弹发射场上“定海神针”。在他心中,坚守有坚守的美,寂寞有寂寞的甜。 2.“草原战狼”满广志向我们走来。他是陆军某蓝军旅长,带领官兵先后与27个师旅进行过实兵对抗,取得了32胜的战绩,仅有1次败绩。他的脊背上没有刺字,胸口却回响着那曲《满江红》。 3.“冰花男神”张书辉向我们走来。他是“黑河好八连”连长,当兵16年,守着边境线,过年从未回过家。他驻守的地方温度最低可达零下40多度,呼出的热气瞬间成霜,睫毛也很快被冻住,战友们称他为“冰花男神”。他常说,冷的边关热的血。 4.还有“沙场之花”袁远、“雪域雄鹰”周宇锋、“百战归来”王文常、“雷达兵王”刘卫民……他们的出镜,是人民的爱戴;他们的精彩,是祖国的荣耀;他们的青春,是军人的威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始终与祖国一起心跳、与军队共同成长,成为引领时代前行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5. 总有一片神圣国土需要守卫。乃堆拉山口,海拔4731米,被称为“生命禁区”。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二营教导员周宇锋,已经在这里守了17年。每一次边界竖旗、宣誓国家主权,都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但他从不畏惧、从不退缩,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高原上空。无数周宇锋一样的边防军人用生命宣誓:“绝不把祖国的领土守小了。” 6. 中国无战事,和平有牺牲。青春的力量、爱国的热血,不仅仅是在国家受到威胁时才迸发出来,和平年代亦应如此。它体现在军人的每一次出航中、每一次起飞中、每一次发射中、每一次冲锋中……谁能想到,袁远,一个“90后”女生,由“准空姐”变成炮兵,带领女子炮班,完成了某新型远程火箭炮的高原首射任务。她脸上的高原红,成了奋斗的印记,成了最美的青春色。 7. 作家路遥在其散文诗《祖国到底是什么》中写道:“祖国是什么?她是山,是海,是森林,是草地,是村庄,是城市,是茫茫无垠的沙漠,是绵延起伏的丘陵……”这山山水水、大江大河,在军人心中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事实上,军人是最知道祖国是什么的人,因为他们的每一次行动、每一次任务,都是对使命的宣誓、对祖国的承诺。无论何时,南海诸岛、雪域边关、高原密林、城市街道……到处都有警惕的目光,都有温暖的绿色。 - 24 - 8. 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扎根深山18年,矢志不渝奋斗在乡村教育一线,用青春,照亮了山里娃的求学路;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电坪工特级技师王中美,别人队苦的电工作,他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并且通过坚持与钻研,逐海找到可趣与热受真才实停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长的实验过知同一场马抖国和球战不,刘慧和其他七位志愿者在地面实验舱“月宫一中完钟界工时沟最长、闭合度最高的有人密闭舱内实验任务。每代人都有自已的青春,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出更美的光芒。 参考结构:题目是“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文章开篇引用习主席关于青春与奋斗的名言,自然引出立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文章结合国家发展历程,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他们的历史使命,比如革命年代抛头颅、洒热血,建设时期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改革发展时期锐意革新、敢闯新路……而如今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接着分析青年的正确做法,要树立远大理想,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项工作做起。其间更是以雷锋、青年习近平、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等为例,阐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荣光。最后呼应开头,号召新时代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期许,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