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3讲明清时期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3讲明清时期学案

总述 明、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 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文化 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一、明朝(1368~1644年)‎ ‎1.中央 ‎(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 ‎(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 ‎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作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点拨:注意区分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空前强化,走向极端,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阻碍了历史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但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其积极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真题例证1] 明代宦官读书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2017·课标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考向预测1]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背景下的皇权制约因素 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 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 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 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官员敢于以死进谏,并以此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C项正确;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D项错误。‎ ‎2.明清时期的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不同 明清内阁 近代西方内阁(英国为例)‎ 条件 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完成 性质 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 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权力 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 议会多数党组阁,对议会负责,首相控制行政权、立法创议权;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对总统负责 影响 强化君主专制 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 点拨:中国的内阁是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产物,不是国家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是国家的行政机构,掌握最高行政权。‎ ‎[真题例证2] 物化的政治制度——中英建筑之比较 ‎(2013·课标全国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可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解析 ‎ 解答图片类试题,首先要结合图片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当时具体历史知识,从政治、经济、习俗、文化传统等多角度解读。解答本题失分主要体现在不能将建筑信息与政治特点相联系,不能恰当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具体知识点。如中国太和殿:可提取出高大雄伟、主体黄色、台阶讲究、位居北京规划中轴线,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君主专制、等级森严、讲究伦理的政治特色。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朴实亲民,体现的是近代以来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公民平等的政治特色。‎ ‎[考向预测2] 明代内阁职权的强化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设立内阁作为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也始终未能正式统率六部。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A、C、D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项。‎ 短板7 史料信息与历史概念的对接有偏差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查短 明代“废行省,设三司”这一历史概念包括:(背景)明代吸取前朝行省制的弊端(行省官员主政一方,大权独揽)。(内容)废行省,地方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对中央(六部)负责。(影响)这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三司实际上缺乏一个主导机构,因此省内“事无总统”,难免运转不灵。材料信息是:明代三司由对六部负责变为对巡抚负责。联系以上历史概念,可以判断这不是为了扩大地方权力,因为明代已吸取地方官员大权独揽的教训,故A项错误。这也不是削弱六部的权限,六部本来是中央机构,与地方三司是“对口管理”,变化之后六部职责未变,故C项错误。三司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无对立的情况出现,故D项错误。‎ 补短 准确提炼题干史料信息,全面把握历史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与史料题干信息的逻辑关系,做到准确对接。明代三司由向六部负责变为对地方巡抚负责,这就克服了省内“事无总统”的弊端,有效地整合地方行政资源,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答案 B ‎[针对练1]‎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 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答案 D 解析 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它对皇权的威胁,故A项错误;考成规制规定了内阁对六科的稽查,与行政权无关,故B项错误;考成规制仅仅规定内阁稽查六科,不能据此推断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故C项错误;六科辅助皇帝处理奏章,而内阁可以稽查六科,可见内阁权力较大,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故D项正确。‎ 一、明朝 ‎1.农业 ‎(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行业出现手工工场。‎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制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3.商业 ‎(1)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2)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3)外贸: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4.经济政策 ‎(1)明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二、清朝 ‎1.手工业 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杭和南京成为丝织业中心;制瓷业进步(瓷窑、品种、技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商业 晋商和徽商;“闭关锁国”政策。‎ ‎3.外贸 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4.经济政策 ‎(1)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清朝禁海、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的设置。‎ ‎1.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 ‎(1)新经济现象 ‎①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③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④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②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③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点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当时经济新现象的主要内容,它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但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呈现出发展和制约并存的特征。‎ ‎[真题例证3] 明代的政治中心北移与跨区域贸易 ‎(2015·课标全国卷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解析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考向预测3] 清朝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和白银流入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经济作物的扩大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答案 D 解析 价格上涨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资短缺,另一个是货币过剩,材料中有证据说明粮食丰收,物资短缺排除,由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中国的传统工艺品及茶叶等受到西方推崇,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造成当时市场上白银陡增,物价上涨,故D项正确。‎ ‎2.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制约因素 ‎(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 ‎(3)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点拨:中国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具有极富韧性的自我整合机制,不断扭曲化解异质变革因素,修补完善自身的体制,成为桎梏近代化因素发展的巨大障碍。而这又是传统农耕文明衰落,被远远甩到世界潮流之外的根本症结。‎ ‎[真题例证4] “海禁”政策前夕的中外贸易 ‎(2014·课标全国卷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廷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 ‎[考向预测4] 闭关锁国政策下的清代行商制度 ‎《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  )‎ A.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 B.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 C.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D.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 答案 D 解析 清初政府实行“以官制商,以商制洋”的策略设立广州十三行,总揽对外贸易并负责转达承办官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繁荣、富庶景象是由特许经营带来的,故A项错误;十三行的贸易属于官府控制下的商人经营,不是官府直接经营贸易,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丝织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该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是政府特许经营的行商,故D项正确。‎ 短板8 借助历史背景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查短 每种历史现象的出现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一现象时,如果联系的背景知识不当,就不能很好地分析历史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本题题干材料信息是明末江南农村雇工对地主的态度由“柔顺”到“骄惰成风”。如果盲目联系当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就会误选B项,而实际上这种变化和重农抑商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明末社会矛盾确实日益尖锐,但雇工地位变化并不能反映这种矛盾,故C项错误。明末农业生产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所以雇工对地主态度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补短 在全面获取题干史料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对接其历史背景,找到其内在的历史联系。例如本题题干史料反映的是江南农村雇工(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是由于当时农业生产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所致,而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又是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 答案 A ‎[针对练2]‎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出现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D.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联系时代背景:明朝封建制度衰落,封建统治者拼命维护封建制度。明朝对工匠的待遇说明,明朝政府是要把工匠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故C项正确。‎ 一、明朝 ‎1.思想方面 ‎(1)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2)李贽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发展的要求。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的存在,主张男女平等。‎ ‎2.科学技术方面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它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2)《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方面 ‎(1)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2)戏曲:明传奇形成四大声腔。‎ ‎(3)绘画:文人画代表作品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二、清朝 ‎1.思想方面 ‎(1)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 ‎(2)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重实学,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3)王夫之:政治思想,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哲学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4)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行,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惊惧。‎ ‎②批判封建专制:黄宗羲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主张“经世致用”,他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文学艺术方面 ‎(1)小说创作的兴盛。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经济上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为适应市民阶层需要,通俗文学获得蓬勃发展。《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其代表作。‎ ‎(2)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发展于同光年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1.明清儒学与宋明理学的不同 宋明理学 明清儒学 政治 维护纲常礼教和君主专制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具有民主色彩 经济 重义轻利,压制人欲 重视工商业,倡导工商皆本 哲学 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强调身体力行,倡导唯物主义 学术 日益脱离现实,文风空洞 关注国计民生,倡导经世致用 点拨:明清儒学批判宋明理学,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继承表现有:批天理,“存人欲”,体现民本思想;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儒家的入世务实思想。发展表现在:批判君主专制、三纲五常,体现出平等意识;限制了君主专制,体现出民主色彩;主张人欲天然合理,体现出个性解放色彩;经世致用体现出否定权威和独立的思想。‎ ‎[真题例证5] 清代反传统伦理思想 ‎(2016·海南单科,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 C 解析 A、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女诗人认为德才兼备才是善,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论调,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身权益的诉求,只是表达一种思想,D不符合。‎ ‎[考向预测5] 顾炎武对传统儒学的继承 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科技没能转化为近代生产力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另外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2)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思想上: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4)教育上: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点拨:中国传统科技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西方近代科技则采用实验方法,重点放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上。科技的创新和转化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科技的创新和转化,反之,则阻碍。明清之际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古代科技转化为近代生产力。‎ ‎[真题例证6] 清代活字印刷术发展的阻碍因素 ‎(2017·山东兖州高三模拟)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发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通过材料“内府铸”可知统治阶级并未抵制,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印刷技术,故B项错误;传统小农经济下,思想保守,制约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但不是本质上的原因,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质问题应该是经济问题,故D项正确。‎ ‎[考向预测6] 明清时期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 的轨道上滑行。这表明明清时期(  )‎ A.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 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 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信息是:“牛耕普及”“逊于前代”,精耕细作“多劳型”。这反映出农业生产中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现象与B、C两项没有关联,故排除这两项。在中国古代找不到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故D项错误。‎ 短板9 对史料的主旨判断不准,解读信息失误 例题 (2013·课标全国卷Ⅱ,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查短 通读材料,不要受个别词句的影响,误解材料主旨,不要盲目联系基础知识解读。如果误以为史料中小说是“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就会误选A项,而实际上材料是借宗教寓意来说明小说的广泛传播。如果不明材料主旨,盲目联系基础知识就有可能误选B项,但材料并未显示出小说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小说通俗易懂,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播,这当然反映出市俗文化的发展,但材料并未显示出能“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故D项错误。‎ 补短 史料关键词是:古有三教→明多一教小说→“无不习闻之”→“较儒、释、道更广”,从中可以概括出主旨:明代小说影响广泛。明代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小说的出现正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故C项正确。‎ 答案 C ‎[针对练3]‎ ‎《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答案 C 解析 孙悟空先学道家本领,后入佛门,其身上又体现了鲜明的儒家仁义精神,反映了儒、道、释文化融合。在释成佛、在道成仙、在儒成圣,孙悟空从齐天大圣到得道成仙成为斗战胜佛,体现了晚明时三教合一的思潮蔚为风气。‎ ‎1.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1)政治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原来的统治措施已经不能维护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成为必然。‎ ‎(2)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3)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理学走向僵化;小说、戏曲、绘画等市民文艺繁荣。‎ 点拨:明清“工商皆本”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明代书法艺术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明清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使得绘画艺术风格独特、不拘成法;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真题例证7]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17·课标全国卷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普通人家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对应关系,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向预测7]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价值观的变化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答案 C 解析 许仙与白蛇故事的演变折射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市民价值观的影响: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崇尚经商。A项在材料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来,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仍是理学思想,故D项错误。‎ ‎2.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 旧传统 新因素 政治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文化 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 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对外 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点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旧传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前夜,“新因素”体现这一转型的趋势。但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使这一社会转型难以实现。‎ ‎[真题例证8] 明清时期的中学西传 ‎(2016·北京文综,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得到传播并引起较大关注,B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考向预测8] 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中国近300年间,经济变迁很大。从明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它的最后阶段,新的经济因素在萌生,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顽固。新旧交迭,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 要求: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答案 例:农业:明代中后期农业有很大进步,由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发展。重视农田水利,从国外引进的甘薯和玉米广泛种植,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经济作物的栽培在规模上和品种上都有显著发展。植棉的推广,烟草、花生等新品种的引进。民营手工业中,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买不尽松江布”,苏州“半城皆居机户”。‎ 商业: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地区最为典型。‎ 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出现,徽商、晋商等。‎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气象,江南和东南沿海某些地区。‎ 解析 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这一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明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所学内容分为表述特征和史实说明两大部分。‎ 本时段考情分析 时段 备考关注点 全国卷考情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1368年~1840年)‎ ‎(1)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总结阶段。政治制度方面:一要关注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二要关注明清制度创新的表现与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2)经济方面:明朝要关注土地制度、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表现、对外贸易等。清朝前期要关注:雇佣关系的变化及影响;“海禁”政策、商业的发展;明清人口迁移的方向、东北等地的开发等。‎ ‎(3)社会转型方面:对社会发展有预兆、有预测性的社会现象,例如:资本主义萌芽、财富不均、岭南经济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时代特点;中西方交流和社会转型的对比。‎ ‎(1)考题集中在26、27题,偶尔也出现在28题,难度中等或中等偏上。‎ ‎(2)一般通过呈现对比性、情景化的具体历史现象,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史料主要以文字史料为主,今后有可能出现文物史料。‎ 精准训练 一、选择题 ‎1.(2017·山西五校联考)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并监督其执行。由此可见,六科制度(  )‎ A.奠定内阁制度的基础 B.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丰富发展 C.发挥了改善朝政作用 D.成为废除丞相官职的导火线 答案 C 解析 六科制度和内阁制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和唐代三省六部制也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丞相制度废除的导火线是胡惟庸案,故D项错误;六科制度改善了朝政,故C项正确。‎ ‎2.(2017·湖北荆门高三调研)元代修史,朱熹及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B.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 C.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答案 B 解析 宋代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故A项错误;明代王阳明发展心学,促进了理学的繁盛,“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道学的批判,故C项错误;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宋代它只是理学主流学派程朱理学的特称,不包括陆九渊的心学,故D项错误。‎ ‎3.(2017·湖北三市高三期末)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不是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手工业受到压制,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故D项错误。‎ ‎4.(2017·湖北三市高三期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指整个中华民族 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世界 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D.仍具有盲目自大的心态 答案 D 解析 材料“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顾炎武将整个民族生活的地区冠以“天下”的概念,反映了他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盲目自大的心态,故D项正确。‎ ‎5.(2017·湖南十校联考)明朝读卷官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阅卷官员,史料记载:“国初用祭酒、修撰等官”,其后“非执政大臣不得与”。这一现象说明(  )‎ A.科举考试程序严格 B.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 C.考试舞弊风气盛行 D.人才选拔公正且合理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只是描述了读卷官的人选的变化,没有涉及考试程序的变化,故A项错误;从祭酒、修撰等官到执政大臣的变化,能够看出国家对科举的重视程度,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考试过程的描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考试程序的描述,无法判断选拔时是否公正,故D项错误。‎ ‎6.(2017·河南洛阳高三统考)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  )‎ 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突出军机处是否避免大臣专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可以看出其地位逐渐上升,逐步成为中枢机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其与内阁地位比较,故C项错误;军机仍然具有绝密特性,故D项错误。‎ ‎7.(2017·湖南娄底高三质检)下图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局部)。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除了买卖双方及证人签字画押以外,官府也加盖了官印。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  )‎ A.进一步保护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B.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 C.致使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份地契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并双方签字,官府盖印,说明以法律的形式承认田主的土地所有权,故A项正确;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主要也是保护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故B项错误;加盖官印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农业,未提及商业,故D项错误。‎ ‎8.(2017·湖南十校联考)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土地经营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答案 A 解析 材料从土地的租佃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描述了租金不断增长的史实,可见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可能与人地矛盾有关,故A项正确。‎ ‎9.(2017·江苏苏北四市高三质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生活资料全赖市场 答案 B 解析 明清之际,自然经济尚未解体,A项错误。明清之际松江嘉定地区由原来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棉织业为主,故B项正确。C、D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10.(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 D 解析 材料并未提及列强贩卖烟土,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烟草的种植,没有提到烟草的加工,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解体是在1840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山东各地经济作物的种植,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 ‎11.(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从事长途贩运的山西商帮,为解决商业资金汇兑的需求创办了票号。但近代票号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向服务于政府,甚至承担汇兑海防经费和庚子赔款等业务,普通商人和百姓的小宗业务则已完全不看在眼里。这说明近代票号(  )‎ A.出现了服务对象的异化 B.完成了向近代银行业的转变 C.充当了列强侵华的帮凶 D.已经演化为封建的官办机构 答案 A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完成了向近代银行业的转变,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票号服务对象的变化,没有体现充当了列强侵华的帮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票号为政府服务,没有说明演化为封建的官办机构,故D项错误。‎ ‎12.(2017·山西太原高三期末)清朝政治的特色,就是对规矩和习惯的依赖。日常的国家事务,往往依靠《会典》与则例来办。即使皇帝本人,一般也要顾及规矩的规定,不肯随便突破藩篱。这种政治上的循规蹈矩(  )‎ A.引起地方对抗中央 B.造成皇帝怠于政事 C.导致改革积弊困难 D.形成权臣专政局面 答案 C 解析 清朝时对规矩和习惯的依赖,不会引起地方对抗中央,故A项错误;也不会造成皇帝怠于政事和形成权臣专权,故B、D两项错误。这种做法会导致改革积弊困难,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7·山西太原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货币大体因循秦制,仍用黄金和半两钱。黄金在汉代虽作为重要货币使用,但因其制作不易,价格昂贵且数量毕竟有限,政府令民交纳的算赋、口赋、更赋等皆用铜钱计。国家和私人铸钱,二者并存,互为补充。“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道,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汉武帝时,先后进行了5次币制改革,最终由国家垄断铸钱业,禁止私人经营。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是出于敛财和打击商人。——李恒全《试述汉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 材料二 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区别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374年以前的铜钱时期。第二时期是从1375年至1435年的纸钞时期。发行宝钞之始,即严禁以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到1394年,连铜钱也收缴禁用,宝钞成为唯一合法流通货币。第三时期是1436年至16世纪20年代的银钱钞三币兼用时期。第四时期……白银正是在纸币崩溃而铜钱功能不足、供应也不足的情况下,上升为主导货币的。比较而言,纸钞附加的政府信用最大,铜钱次之,称量白银则不附加政府信用。而社会的选择是,白银第一,铜钱第二,纸钞不用。因而,明代发生的白银成为主导货币的变化,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在经济意义上对政府说“不”的变化,是经济规律瓦解政治强制的变化。——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货币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朝相比明朝货币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 (1)特征:以黄金、铜钱构成;国家铸造和私人铸钱并存,互为补充;国家对货币的管控日益加强;主要是加强专制中央集权。(任答3点即可)‎ ‎(2)变化:白银取代铜钱、宝钞等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由政府主导操控国家货币发行到市场经济规律主导。‎ 主要原因:明朝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纸币信用严重减低,铜钱功能与供应都不足;对外贸易中,白银的大量涌入;赋役征银的实行(一条鞭法的推行)。(任答3点即可)‎ ‎14.(2017·湖北三市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期汉译出版的《文明的滴定》一书收录了李约瑟1944年至1966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据李约瑟在第六篇文章中的陈述,在1938年前后,他酝酿写作一部专著,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评述“李约瑟之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完整归纳出“李约瑟之问”的含义得全分,即中国古代科学发达但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而古代科学并不发达的欧洲却最先发展出了现代科学。‎ ‎(2)分析出中国古代科学发达却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原因得全分,分析出欧洲能发展出现代科学的原因得全分,即:中国古代以自然经济为主,专注农耕技术;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束缚人的思想;科举制盛行不能培养实用性人才,加上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但在欧洲,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的兴起、宗教改革的进行、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以及启蒙运动的扩展创造了现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3)对“李约瑟之问”作简单评述得全分。社会条件决定了现代科学在近代中西方的不同命运。‎ 解析 对于这种评述性的题型,答题时首先正确地归纳出材料观点,如本题首先得出“李约瑟之问”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分析作者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最后还要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