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浙江专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浙江专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作业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考试内容、考核要求 ‎5年考情 考查热度 真题示例 考查角度 学科素养 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 的特点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 ‎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 ‎2019浙江4月选考,1,2分 早期政治制度 历史解释 ‎★★★‎ ‎2018浙江4月选考,1,2分 早期政治制度受 血缘关系的影响 历史解释 ‎2017浙江11月选考,1,2分 西周政治权力的 继承与分配 历史解释 ‎2017浙江4月选考,31,10分 早期政治制度 的作用、特点 历史解释 ‎2016浙江4月选考,1,2分 诸侯国的区域分布 时空观念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①秦的统一(b)‎ ‎②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2019浙江4月选考,27,2分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 历史解释 ‎★★★‎ ‎2018浙江11月选考,2,2分 对“汉承秦制”的理解 史料实证 ‎2017浙江4月选考,2,2分 ‎“汉承秦制”的表现 史料实证 ‎2016浙江10月选考,1,2分 柳宗元对郡县制的评价 历史解释 ‎2016浙江4月选考,3,2分 秦的统一及疆域拓展 时空观念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①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b)‎ ‎③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④元朝行省制度(b)‎ ‎⑤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 ‎⑥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 ‎⑦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 ‎2019浙江4月选考,7,2分 中国古代调整相权的措施 史料实证 ‎★★☆‎ ‎2018浙江4月选考,5,2分 设立行省的目的 历史解释 ‎2017浙江11月选考,7,2分 古代分割相权的举措 史料实证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①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 ‎②清朝军机处(c)‎ ‎③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④清朝的边疆政策(c)‎ ‎2018浙江11月选考,7,2分 清朝的密折制 史料实证 ‎★☆☆‎ 注:a—识记、b—理解、c—分析、d—综合 分析解读  本专题为高考重点内容,备考应格外重视。从试题的考查角度来看,重在考查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宋代的参知政事、元代行省制设立的目的等。从试题类型来看,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从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来看,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特点、秦汉的政治制度以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君权的强化等考查频率较高,而古代选官制度以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次数相对较少。复习备考时可以依据时序,逐次梳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理解和记忆历史概念,同时注意辨析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差异与联系,总结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 ‎【真题探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2015浙江文综,14,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 D ‎ ‎2.(2020届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初联考,1)“周王的常备军远不及殷商军队的规模,而西周的版图比殷商还要大得多……在当时的奴隶制度下,生产力很低,国力十分有限,不仅不可能供养更多的常备军,甚至也没有能力支付成千上万官员的薪俸,再加上交通闭塞,要建立一个国王直接统治方圆数千里的大王国,是不可能的事。”材料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整个疆域 B.周初的分封深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 C.分封制削弱了周王室对国土的控制力 D.地理环境决定了西周只能实行分封制 答案 B ‎ ‎3.(2018浙江宁波十校期末,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下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 答案 A ‎ 考点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2018浙江金华十校期末,3)秦汉时期中央政府担心郡守的权力太大,于己不利,于是每郡派一个官员对其进行监视。该官员的职务是(  )‎ A.郡尉    B.枢密使    C.监御史    D.刺史 答案 C ‎ ‎2.(2018浙江宁波十校期末,3)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武帝时设刺史 ‎②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 ‎③其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④州在东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地方机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 ‎3.(2018江苏扬州考前调研,1)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地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 A.宗法观念的弱化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风俗观念的演化    D.社会治理的僵化 答案 B ‎ 考点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2020届浙江五校联考,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所谓“三司”,第一是户部司,第二是盐铁司,第三是度支司。在唐代,由宰相亲自兼领尚书的一个司,如盐铁、度支之类,为对财政问题直捷处理方便起见。而宋代,此三个司的地位提高了,独立起来掌握着全国的财政。这表明(  )‎ A.宋代相权较唐代低落 B.唐代宰相专权现象明显 C.宋政府财政困难问题凸显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强化 答案 A ‎ ‎2.(2018浙江嘉兴3月选考模拟,4)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 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 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 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 答案 D ‎ ‎3.(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选考模拟,7)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下列能佐证其观点的有(  )‎ ‎①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 ‎②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 ‎③监督行省官员,实行省官互迁 ‎④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 考点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2020届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初联考,6)有学者研究发现:军机处出现以前,清朝皇帝挑选亲信顾问,一切但凭个人之好恶。军机处出现以后,参与机密重务的大臣,在官品上明确规定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章京则从四品京堂以下的官员中选择。1799年以前,军机章京均由军机大臣负责挑补,皇帝并不过问。这说明(  )‎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军机处的封闭性和保密性强 C.军机处任人唯贤    D.军机处形成制度化用人机制 答案 D ‎ ‎2.(2018百校联盟全国Ⅰ卷4月联考,27)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答案 A ‎ ‎3.(2018浙江台州高三期末,5)王毅在《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中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①三公九卿制    ②内外朝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军机处 A.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 探史料提能力 探究一 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史料呈现 史料1 ①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②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劄记》‎ 史料2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③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 史料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 史料 解读 唯物 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制度的嬗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重点 阐释 史料1: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①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②指出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史料2: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而郡县制会导致君主权力过于强大,故其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③指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弊端 史料 认识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原因。‎ 思路分析 根据史料1分析,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体现为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逐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根据史料1中“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可以分析“不变”。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状况以及分封制的弊端回答“成因”。‎ 答案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变”的原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 ‎“不变”的原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2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史料2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主张?‎ 思路分析 可以联系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局限性分析第一小问;直接从史料2中“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入手分析第二小问。‎ 答案 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3.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思路分析 注意理解题中“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含义,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征等方面回答。‎ 答案 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很大独立性,容易造成割据。郡县制下,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地方失去独立性,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探究二 从“位高权重”到“共议国是”‎ ‎——汉至唐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呈现 ‎  史料1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构,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①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2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②“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史料3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③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百官志》‎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西汉至隋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史料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权力运行机制 史料3:唐代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共同理政 史料 解读 史料 背景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 史料 解读 重点 阐释 史料1:君权与相权之争推动了汉至魏晋隋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①说明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史料2:唐朝时期,权力运行需依照制度规定。②说明皇帝直接下达诏令违制 史料3:唐朝实行宰辅制度,多个宰相共议国是。③说明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史料认识 汉至唐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反映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概括汉、魏晋、唐各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思路分析 根据史料1中“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和唐代三省的职能回答。‎ 答案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朝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思路分析 联系唐朝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运作方式即可解答。‎ 答案 唐朝时期,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主要原因。‎ 思路分析 首先,分析宰相的“名”是什么?是否具有秦汉时期丞相的权力?其次结合唐代君主权力加强等知识回答。‎ 答案 唐代宰相名称不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是,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皇权加强,削弱了相权。‎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 ‎1.(2019浙江4月选考,1,2分)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 ‎2.(2019浙江4月选考,7,2分)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答案 B ‎ ‎3.(2018浙江11月选考,2,2分)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答案 A ‎ ‎4.(2018浙江11月选考,7,2分)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答案 B ‎ ‎5.(2018浙江4月选考,1,2分)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 D ‎ ‎6.(2018浙江4月选考,5,2分)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 B ‎ ‎7.(2017浙江11月选考,1,2分)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答案 D ‎ ‎8.(2017浙江11月选考,7,2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 答案 B ‎ ‎9.(2017浙江4月选考,2,2分)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 A ‎ ‎10.(2016浙江10月选考,1,2分)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 答案 C ‎ ‎11.(2016浙江4月选考,1,2分)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 ‎12.(2016浙江4月选考,3,2分)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答案 A ‎ ‎13.(2016浙江文综,16,4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 B ‎ ‎14.(2015浙江10月选考,1,2分)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 ‎15.(2017浙江4月选考,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答案 (1)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课标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 B ‎ ‎2.(2019江苏单科,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 D ‎ ‎3.(2019北京文综,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 D ‎ ‎4.(2018课标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 A ‎ ‎5.(2018海南单科,2,2分)《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答案 C ‎ ‎6.(2018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 D ‎ ‎7.(2018课标Ⅲ,25,4分)‎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 B ‎ ‎8.(2018天津文综,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 A ‎ ‎9.(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 D ‎ ‎10.(2017课标Ⅰ,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 ‎11.(2016课标Ⅱ,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 D ‎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 D ‎ ‎2.(2016课标Ⅲ,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 B ‎ ‎3.(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 ‎4.(2015上海单科,32,3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答案 A ‎ ‎5.(2015广东学考,42,2分)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家中长辈住在(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 A ‎ ‎6.(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答案 A ‎ ‎7.(2014课标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 C ‎ ‎8.(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D ‎ 考点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2019课标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 ‎2.(2019课标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 ‎3.(2018江苏单科,2,3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 B ‎ ‎4.(2015海南单科,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 A ‎ ‎5.(2013北京文综,12,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 B ‎ ‎6.(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2018课标Ⅱ,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 C ‎ ‎2.(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 C ‎ ‎3.(2016课标Ⅲ,25,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 ‎4.(2015浙江文综,17,4分)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答案 B ‎ ‎5.(2015四川文综,2,4分)“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 C ‎ ‎6.(2015上海单科,9,2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答案 D ‎ ‎7.(2014北京文综,14,4分)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答案 A ‎ ‎8.(2013大纲全国,12,4分)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答案 A ‎ ‎9.(2013山东文综,11,4分)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 A ‎ ‎10.(2009浙江文综,14,4分)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 B ‎ ‎11.(2015浙江10月选考,33,10分)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 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 材料二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②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6分)‎ ‎(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4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1)不同:一为私学,一为官学。目标:培养学生“成人”,培养“君子”。‎ 原因: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 ‎(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倾向于①: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倾向于②: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 ‎12.(2015江苏单科,21,6分)(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6分)‎ 答案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3.(2014安徽文综,37,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答案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14.(2014福建文综,38,16分)(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考点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2017课标Ⅱ,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 ‎2.(2017上海单科,7,2分)“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 D ‎ ‎3.(2017天津文综,1,4分)“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 D ‎ ‎4.(2014四川文综,4,4分)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 金 元 明 清 高层 政区 ‎—‎ 州 ‎—‎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 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 府、‎ 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 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 C ‎ ‎5.(2009浙江文综,16,4分)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答案 B ‎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20届浙江名校协作体第一次联考,1)有学者认为宗法制兼备了政治统治权力和血亲道德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宗族内部的等级系列和国家的行政系列合而为一,族权与君权结合,‎ 同族亲友辈分上的天然差别转化为政治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另一方面,不同辈分,不同阶层又出于共同的血缘,使大家在共同的祖先神灵面前团结起来。据此并结合所学分析,下列有关宗法制表述正确的是(  )‎ A.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成为天下唯一的大宗 B.宗族内部的等级制度实现了国家政治的垂直管理 C.祭祀共同的祖先成为维系政治稳定的首要前提 D.以血缘关系亲疏明确宗法等级,维护政治联系 答案 D ‎ ‎2.(2020届浙江温州11月模拟,2)《三国志》中提到,某职官自汉季以来“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以往)司察之而已”。由此推断,该职官是(  )‎ A.郡尉    B.刺史    C.三司使    D.枢密使 答案 B ‎ ‎3.(2020届浙江湖衢丽三市11月质检,4)吕思勉在《中国社会史》中提到:“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材料主要体现该制度的进步性是(  )‎ A.克服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D.促成儒学经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 A ‎ ‎4.(2020届浙江台州11月质评,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的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其中空格处应填的行政机构是(  )‎ A.郡    B.道    C.路    D.行省 答案 C ‎ ‎5.(2020届浙江绍兴11月诊断性考试,7)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唐代三省六部制,再到明代内阁制,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基本更迭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或解读,不恰当的是(  )‎ A.“独相”阶段曾出现丞相位尊权重的现象 B.“群相”具备了分权制衡的“现代属性”‎ C.“兼相”意即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D.相权在历代改革与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 答案 B ‎ ‎6.(2019浙江金华十校期末调研,1)先秦时期,商人将统一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地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材料表明先秦时期(  )‎ A.借助神权强化王权    B.统治者极力推行“德治”‎ C.依托宗族进行统治    D.最高执政集团高度集权 答案 A ‎ ‎7.(2019浙江Z20联盟联考,3)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创制“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这反映出当时(  )‎ ‎①实行三公九卿制    ②有较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③实行皇位世袭制    ④设置了多种系统处理国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 ‎8.(2019浙江台州教学质评,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下列制度机构或官职负责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有(  )‎ ‎①秦朝的“道”    ②宋朝的“三司使”‎ ‎③元朝的“国师”    ④清朝的“军机章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 ‎9.(2019浙江温州2月选考测试,7)明代内阁大学士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据此可以看出明代(  )‎ ‎①内阁大臣地位始终低下 ‎②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③君主专制的强化 ‎④司礼监制约并控制内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B ‎ ‎10.(2019浙江绍兴3月模拟,6)材料一:“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据此可以得知行中书省与军机处(  )‎ A.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B.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C.后来皆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 D.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答案 A ‎ ‎11.(2018浙江温州8月选考测试,4)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祎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因名‘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答案 A ‎ ‎12.(2018浙江十校联盟3月模拟,8)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侍左右,朕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等同),缙等入谢,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说法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两个“帝”是指明太祖 B.内阁官员与六部尚书地位相等 C.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机构 D.内阁代替皇帝处理机密事务 答案 C ‎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2020届浙江金华十校11月模拟,25)(节选)有学者认为,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从中世向近世转变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正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所说,宋朝的君主独裁政治,是建立在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上的,把终极裁决权交给皇帝。‎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宋朝的主干力量来自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宋朝初年,君主们大力发展了科举以及太学制度。由于采取了这一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朝廷任用的很多官吏首次来自中部和南部,从而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国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新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例如苏轼,他兴趣广泛,在艺术领域卓有建树。‎ ‎——根据[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尹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形成“君主独裁体制”的举措。(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苏轼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主要成就。(8分)‎ 答案 (1)举措:建立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设枢密院主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2)影响:士大夫官僚阶层的崛起;改变了北方人垄断官场的局面;形成发达的文官制度;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促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主要成就:文学方面,打破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或“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艺术方面,以行书名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指出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或“推动文人画的发展”)。‎ ‎14.(2019浙江Z20联盟联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 ‎《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使之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从空间角度简述秦始皇开拓“天下”的主要史实。(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4分)‎ 答案 (1)内容:天下主要指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华夏为中心);并延伸到周边地区。‎ 史实:平定六国;收回河套地区;统一岭南;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 ‎(2)消除了“三北”边患;改善蒙、藏、满、汉等民族的关系;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