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24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
第 24 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的危机 (2014·课标全国Ⅱ,34)经济大危机与影视和艺术 罗斯福新政 1.(2015·课标全国Ⅰ,34)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保障 2.(2013·课标全国Ⅰ,31)罗斯福新政对胡佛干预 经济的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 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16·课标全国Ⅲ,40)中外福利政策对比 2.(2014·大纲全国,23)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 考点一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 柯立芝繁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 芝任期之内,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它只是一 种虚假繁荣,它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得益于一战结束后有利的国际国内 环境,这种繁荣却孕育着新的危机。 『史论观点』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 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 应这一重大变化,采取措施在其它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 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考点二 罗斯福新政 考点三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 滞胀:又称停滞性通货膨胀,简称停滞性通胀,在经济学中,特 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失业及通货膨胀(inflation)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通 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史论观点』 福利政策的实施 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 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 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 阶的可能。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 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 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 极性下降,导致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 慢。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巧学妙用] [思维导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漫画解史] 经济危机与美国 ★漫画中的人物 1929 年生活比较富裕,到了 1933 年却是比较贫穷而孱弱,这反 映出经济危机给美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冲击。 [漫画解史] 蓝鹰计划 ★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实则代表了工业和能源,寓意罗 斯福新政振兴美国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政策。 [漫画说史] 罗斯福新政的间接影响 ★罗斯福新政调整雇工与雇主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 [深化理解] 罗斯福新政的“三新” [易错防范] “减少干预”≠“放弃干预” 20 世纪 70 年代后,面对“滞胀”局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 干预,是国家干预经济程度上的变化,并不等于国家放弃干预经济政策。 [构图识史]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漫画说史] 社会福利政策的消极作用 ★“福利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养懒人”的 消极作用。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1929 ②自由放任 ③民主制度 考点二 ①整顿银行 ②《全国工业复兴法》 ③耕地 ④《社会保障法》 ⑤生产力 ⑥自由放任 ⑦干预经济 ⑧干预和调节 考点三 ①自由放任 ②国营 ③盲目性 ④股票 ⑤社会化 ⑥管理人员 ⑦企业 ⑧养老保险 ⑨社会化 ⑩社会矛盾 考法 1 史论阐述类——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考题 1】 (2014·课标全国Ⅱ,34)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 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 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答案 C 『方法突破』 ★明立意 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表述与 题意最为符合。 ★清误区 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难度适中。考生对处于经济大危机时 期民众的心理变化把握不准,由于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强,持续时间长,对民众的 心理打击是沉重的,对电影的需求在于精神慰藉。 『史论链接』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深远影响 (1)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结束 了 20 年代出现的相对稳定局面。 (2)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导致资本 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德、日、意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美、法维持资产阶 级民主制度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 考法 2 史料主旨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特点 【考题 2】 (2015·课标全国Ⅰ,34)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 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 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 B 『方法突破』 ★明立意 从社会保障制度角度考查历史解释。 ★抓关键 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 1935 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 老金制度。 ★清误区 本题属于类比型选择题,难度较小。考生易误认为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属于社会保障范畴,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出自《全国工业复兴法》,规范企业生产 和经营。 『史论链接』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但没有放弃自由竞 争。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生产关系得到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考法 3 史料主题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史料一 16 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 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相反,视贫困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经常制定惩治流浪者(大多是失地的农民)的血腥法律,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 这种情况下,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 年都铎王朝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把 贫民区分为三种:(1)强壮有力而不愿工作的;(2)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3)不 幸而找不到工作的。第一种贫民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对拒 绝工作的人则要被关入惩戒所,为酷刑所惩罚甚至被处死。第二种无劳动能力的 贫民可以得到救济。对第三种不幸找不到工作的人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 的义务。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史料二 1945 年,英国工党逐步推行贝弗里奇计划,先后颁布了《家庭补助金 法案》、《保险法》、《工伤福利法》、《医疗保险法》等。1948 年艾德礼宣称英国 已经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对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做出了 贡献,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成为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 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德步著《世界经济史》 『读史用史』 (1)史料一论述了 17 世纪英国一系列福利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依据史料一,分析 指出英国福利制度的特点。(12 分) 提示 特点:逐渐把福利制度作为政府的义务;以立法形式推动福利制度建设; 最初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有针对性的选择救济对象等。 (2)依据史料二,指出二战后英国采取的“福利国家”的措施有哪些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又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13 分) 提示 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 平。 影响:过分关注公平导致效率低下;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 『方法突破』 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 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归纳英国福利政策的特点,可从目的、对 象、政府职能、方式等角度进行归纳。对二战后,英国福利政策的评价,既要阐 述其正面作用,也要分析其消极作用。 『史论链接』 “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1)发展历程 ①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②发展:二战以后,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 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③完善: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涉及生、老、病、 死、教育等方面,政府福利开支越来越大。 ④缩小: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规模。 (2)评价 ①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 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②消极影响:政府开支迅速增加,导致税收负担过重。福利制度是一种奖懒罚勤 的不合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 神。 考法 4 开放探究类——危机与变革 史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 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 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 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读史用史』 结合史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危机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 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 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提示 示例一:民族危亡与国共合作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5 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妄图 华北自治;1937 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亡国 灭种的危急时刻。 1935 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同年 12 月, 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 决,国共两党由分裂走向合作;1937 年 9 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 族抗战开始,从此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示例二:经济危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29 年美国爆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不愿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经济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信心,资本主义制度面临 严峻考验。 在危机面前,罗斯福当选总统,宣布实行“新政”,推动了美国政策的调整和制 度的创新,在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前提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成 功摆脱了经济危机,并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 『方法突破』 ☆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 本题属于自拟论题阐述类试题。其解题步骤为: (1)理清主题:史料论述“民族觉醒”的两个条件,即危机引发变革,以变革应 对危机。 (2)拟定论题:联系近现代中外历史出现的社会变革自拟论题,如考生阐述的经 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非常切合主题,但没有阐明具体的变革即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近代民族危亡与救亡图存运动也是很好的论题。 (3)阐明理由:史论结合,“危机”即回答变革的历史背景,“变革”即回答措 施,尤其突出制度的创新。 『史论链接』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①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②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①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 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②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③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 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学科素养 16 多元视角下的“罗斯福新政” 命题专家史论 到 1935 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 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认识的史实依据 保守派与大商业 领袖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 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 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 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 调整金融体系、或监督工 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 以工代赈 激进的左派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 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 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 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 产生怀疑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 存在局限性,如:经济危 机未能完全消除,缓和劳 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 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 低下等 政治异见者(非左 派, 非右派)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 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 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 总统扩大权力, 违反宪 法 多数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 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 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 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 生活水平提高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素养解读』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各种新史观其实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多棱 镜,五光十色。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史观范式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冲破传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用史学研究的新 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考题例证』 (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1933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收到英国经 济学家凯恩斯专门写给他的一封信,信里有这样一段话:“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 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信中 “明智试验”指的是( )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 D.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解析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他写信给罗斯福“在现 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说明美国正在实施的罗斯福新政与他的经济思想 不谋而合,都是要求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取代自 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采用计划的手段调节经济并不是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 B 项错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符合题意,故 C 项正 确;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是 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命题突破』 开放课堂中,多元视角下的罗斯福新政,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 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 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8·吉林模拟)1930 年 12 月,胡佛总统说:“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或政府 的声明而恢复。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 活动治愈。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的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政府最大的贡 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 ) 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 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 解析 “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 治愈”说明主张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故选 B。材料没有 体现“合作共赢”,A 项错误;“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不符合材料“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C 项错误;罗 斯福新政是在 1933 年,D 项错误。 答案 B 2.(2017·河南洛阳统考)1932 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 非等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 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 额关税。这一做法( ) A.加剧了成员国间的贸易摩擦 B.旨在维护英国的经济地位 C.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放松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 解析 根据材料“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结合所 学知识得出旨在维护英国的经济地位,故选 B。根据材料“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 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可知保 护了成员国的利益,减少了成员国间的贸易摩擦,A 项错误;英联邦成员国经济 会议不是区域集团化的表现,C 项错误;“英联邦国家”不同于殖民地,D 项错 误。 答案 B 3.(2018·山东淄博模拟)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 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 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 1 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这表明胡佛( ) A.拒绝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经济危机 B.依然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把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起来 D.对国家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 解析 根据材料看出政府当时着手干预经济,但是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 行“资源联合政策”说明,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有限,故选 D。根据材料看出,胡 佛显然已经采取措施,缓解经济危机,A 项错误;材料中“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 为时 1 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体现,B 项错 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自由放任无关,C 项错误。 答案 D 4.(2018·河南郑州模拟)美国学者路易斯·哈克写道:“我们的国家已成为一个资 本主义国家,这个国家就在昨天还是一个不干涉或处于守势的国家,现在,它却 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借贷货币、储藏商品、开办航运、经营 铁路。”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 A.处于罗斯福新政时期 B.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积极推行马歇尔计划 D.拉开发展新经济的帷幕 解析 哈克的话表明,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即政府由不干涉经济到 开始干涉,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故 A 项正确。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 济的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B 项错误。C、D 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排除。 答案 A 5.(2018·湖北黄石调研)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 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 少 600 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 3 万个以上的工程中。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B.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C.资本家的自由生产受到限制 D.美国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建立 解析 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以工代赈,修建了许多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 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故选 B。罗斯福新政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没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A 项错误;资本家的自由生产受到限制,与材料 中以工代赈,修建公共工程不符,C 项错误;美国《1787 年宪法》标志着以总 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建立,D 项错误。 答案 B 6.(2018·山东滨州模拟)《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 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 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 这一状况的是( )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时期农业方面的状况,能够直接改 变这一状况的是罗斯福在农业方面的措施,A 项符合。B、C 两项属于罗斯福社 会保障方面的措施,D 项属于罗斯福在工业方面的措施。 答案 A 7.(2018·安徽淮北调研)1933 年 6 月,美国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 规模,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等,愿意接受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 “蓝鹰”徽章,他们把徽章悬挂在营业地点和印在产品上作为合格的标志。一时 间,“做守法公民,为国效力,只到有蓝鹰标志的地方购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政府为企业做广告,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B.国家扶持企业,但不能不损害其部分利益 C.罗斯福总统实际上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 D.凯恩斯主义正确与否在美国得到了检验 解析 罗斯福新政中限制生产规模、规定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通过 牺牲资本家部分利益的方式,维护工人利益,树立企业信誉,缓解经济危机,故 答案为 B 项。A 项虽然正确,但信息不全面,不算“最正确”;罗斯福代表资产 阶级利益,新政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护资产阶级统 治,所以 C 项说法不正确。D 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B 8.(2018·四川德阳诊断)针对联邦法院在 1935~1936 年间判决《全国工业复兴法》 等法令违宪,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司法改革法案。虽然改革法案最终夭折,但却迫 使最高法院转变了态度,随后几年罗斯福新任命了五位最高法官。这反映了当时 美国( ) A.行政权力的膨胀 B.司法部门的僵化 C.制衡机制的失灵 D.新政改革的缓慢 解析 根据材料中“虽然改革法案最终夭折,但却迫使最高法院转变了态度,随 后几年罗斯福新任命了五位最高法官”可以看出行政权力的膨胀,故 A 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司法部门僵化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到行政权对 司法权的制衡,但不能说制衡机制的失灵,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9.(2018·山东菏泽模拟)新政期间,罗斯福取消民用工程局临时救济性的做法,而 实施“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计划。该政策实施的深远影响是( ) A.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缓和社会矛盾 C.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 D.缓解失业压力 解析 “以工代赈”并不是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 A 项错误;无论是 临时性救济和“以工代赈”,都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并没有“深远影响”方 面的可比性,故 B 项错误;相比临时性的救济,“以工代赈”的救济是为失业 者提供了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和自食其力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激发失业者自力 更生精神和社会稳定,故 C 项正确;缓解失业压力只是一时而非长久的深远影 响,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0.(2018·河南安阳调研)下图为 1932~1942 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源 自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布林克利等著的《美国历史上的调查》)。由此可以推知, 这一时期美国( ) A.社会危机得到解决 B.政府疏于救济工作 C.工人政治地位提高 D.新政取得较好效果 解析 失业人数的逐步减少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选 D。材料反 映的是失业人数的变化,并不能全面说明社会危机的解决,A 项错误;罗斯福积 极推行社会救济,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工人政治地位,C 项错误。 答案 D 11.(2018·河北唐山模拟)1934 年,罗斯福总统在白宫接见了凯恩斯,之后他却说 道:“他完全是个书呆子。他一定是个数学家,而不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凯 恩斯把这些财政措施当作原理,而罗斯福只是迫不得已“只把它当作权宜之计, 目标还是平衡预算”。这表明( ) A.凯恩斯对罗斯福影响不大 B.新政运用的不是国家干预 C.凯恩斯经济思想太学术化 D.政治家与经济学家难沟通 解析 从罗斯福对凯恩斯的评价来看,罗斯福与凯恩斯在经济思想上意见不太一 致,这反映出凯恩斯对罗斯福影响不大,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 斯福新政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凯恩斯经济 思想的学术性,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A 12.(2017·湖南长沙期末)1965~1970 年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 11.6%, 1970~1975 年增长了 15.3%,社会福利开支占 GDP 的比重也从 20 世纪 60 年代 的 20%上升到 20 世纪 70 年代的 30%。社会福利支出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 值的增长速度快了 1 倍左右。据此推知( ) A.政府干预经济未惠及所有国民 B.高福利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 C.国有化是实施福利政策的前提 D.福利政策拉动了西欧经济增长 解析 材料表明,西欧国家福利支出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福利支出占 GDP 的 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福利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故 B 项正 确。A、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 项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8·贵州毕节模拟)(2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国会的政策是:要清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 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额的障碍;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 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 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 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选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 材料二 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 20 世纪中期以前的部分书目 21 世纪初的部分书目 塔格韦尔的《为民主而战》;伊克斯的 《新民主》;华莱士的《新边疆》;埃诺 托马斯·迪洛伦佐的《资本主义如何救了 美国》;阿米蒂·什莱斯的《被遗忘的人: 迪的《罗斯福革命》;戴格勒的《超越我 们的过去》;比尔德与史密斯合著的《未 来的到来》;珀金斯的《富兰克林·罗斯 福的新时代》;戈斯奈尔的《竞选者的冠 军:罗斯福》;麦克唐纳的《复兴的威 胁》;托马斯的《法西斯主义,还是社会 主义》等。 ——摘自胡国成《罗斯福新政研究状况 简介》 大萧条的新历史》(简介:19 世纪 30 年 代,大萧条的年代。罗斯福新政带领美 国渡过难关——这是我们熟知的历史。 但那些“被遗忘的人”、那些新政下的牺 牲者,他们的故事、诉说的,全然不是 这么回事);H.W.布兰茨的《本阶级的叛 徒》;伯顿·佛尔森的《新政还是苛政: 罗斯福的经济遗产如何伤害了美国》; 伯顿·W.小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 等。 ——摘自凤凰网《美国涌动经济政策反 思潮“衰落”情绪笼罩美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新”的表现。(12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对罗斯福新政评价的主要变化及其出现变化的 原因。(13 分) 答案 (1)表现:新的理论和政策: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基本一致;新的特 点: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 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 系的局部调整,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的模式:开创国 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促使资本主义 发展出现新变化。 (12 分) (2)变化:在 20 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评价是肯定积极作用占主流;21 世纪初 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占主流。(4 分) 20 世纪中期以前: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破坏巨大,人民希望尽快摆脱困境, 对新政寄予深切希望;新政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来缓解和摆脱经济危机, 推动经济发展;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法西斯势力;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 济发展的新模式;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 革产生深远影响。 (4 分) 21 世纪初:新政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政的历史负面影响暴 露,认为新政开创了行政干预立法的恶劣先例;认为《农业调整法》将负担转嫁 给消费者和低收入的农业工人,使农民的生产独立性大为下降;《工业复兴法》 减少竞争、抑制了生产,垄断集团瓜分市场,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的控制;工会权 力的扩大产生了工人贵族,他们以牺牲工人利益为代价获取高收入;美国金融危 机爆发,使人们对以往新政的评价产生怀疑和否定情绪;学者希望借鉴历史经验 教训,为政府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多元史观的影响。(5 分) 14.(2017·安徽宣城期末)(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 律。……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 这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 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 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 趋势。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危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 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论 从史出)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经济的盛衰……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经济体制具有一 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等可知,经济体制内在的弊端导致 经济危机,这种危机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 的僵化等相关史实,确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观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2 分) 阐述: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的根源。 工业革命后不久,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贫 富差距日益扩大,19 世纪 20 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呈现周期性爆发的 特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资 本主义经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其固有的矛盾终于导致席卷世界的资 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总之,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就不会消亡。(10 分) 示例二 观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必然会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2 分) 阐述: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性、行政性、指令性是 鲜明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僵化的体制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经济 危机;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以行政力量驱动经济发展,不符合 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无视经济规律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以集体化 的形式完成资本积累,长期牺牲农民的利益,必然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 进而酿成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 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内在弊端是苏联经济危机的根源。(10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