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汉武帝设刺史,唐设御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 分割地方权力 B. 对地方官的监督 C. 发挥文官的作用 D. 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太祖设置通判的本来目的就是让通判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从而最终达到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最终目的。故B正确。 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C 【解析】 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D。 3.《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 A. 王族 B. 功臣 C. 姻亲 D. 先代贵族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能够说明西周分封时以王族子弟为主要受封对象,或者说王室贵族成为分封制的主体,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也是分封制的对象之一,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则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则生争,争生乱”等,可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解决权力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防止贵族之间的争斗,D正确;材料中实行嫡长子制度不是确立嫡长子的地位,A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以后实行,B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防止贵族内部的纷争,并不是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错误。故选D。 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是: A. 史家的学术观点 B. 民间的传说 C. 出土秦简的记载 D. 《史记》的记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资料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而一手史料可信度最大;而一手史料指的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史家的学术观点属于后人的研究认识,不作为史料,故A项排除;民间的传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带有主观色彩,故B项排除;出土秦简的记载是一手史料,故C项正确;《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但毕竟不是当世人的史料,故D项排除。 6.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 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B. 都加强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 C. 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 都消除了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郡县制和克里斯提尼行政部落的进步意义。郡县制使地方的管理权直接掌控于中央;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部落则打破了之前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可见两者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本题选A。 7.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 从分裂走向统一 B.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 从民主走向专制 D.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答案】B 【解析】社会政治大转型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帝”,显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巩固大一统,那么,废分封行郡县符合题意,故B正确;从分裂走向统一是指秦朝的统一,A错误;秦朝实行的是君主专制,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转向封建制时期,D错误。故选B。 8. 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它既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这一制度应是: A. 科举制度 B. 君主制度 C. 分封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题意该制度是连接政治和社会人才的纽带,同时也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以及儒家意识形态的传承和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由此可知只有科举制才有这样的功能。所以选A。B君主制度与选拔人才无关;C项与题中的“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无关;D项与题意不符。 9.有人认为,与汉朝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 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这种做法实质是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A正确;三省六部制仍然属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三省之间属于单向制衡,并不是科学合理,B错误;唐朝政府的分权是为了君主集权,并不是想建立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C错误;三省六部制度虽然分散了相权,但并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D错误。故选A。 10.古代某位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你觉得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 A. 西周 B. 战国 C. 秦朝 D. 汉朝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设一名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故D项正确。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不可能设立刺史制度,排除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在地方没有出现刺史制度,排除B。秦朝设立御使大夫监察官员,与刺史制度无关,排除C。 11.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这里的“我朝”是指 A. 汉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期废丞相,设内阁以备皇帝顾问。所以答案选D。 12.行省制度创设于以下哪个朝代 A. 宋 B. 元 C. 明 D. 清 【答案】B 【解析】元代疆域广阔,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土,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B正确;宋代时期尚未实行行省制,A错误;明朝和清朝晚于元朝,不属于创设,C和D错误。故选B。 13.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A. 清代军机处 B. 元代中书省 C. 宋代枢密院 D. 唐代门下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军机处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军机处官员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替皇帝办事,但它却又是皇权高度强化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元代中书省、宋代枢密院、唐代门下省都不是临时机构,故都排除。 14.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 A. 秦朝军功爵物度 B.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C.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D. 汉朝时期察举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15. 范仲淹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庆历新政。“参知政事”这一职务相当于 A. 宰相 B. 副宰相 C. 诸侯王 D. 钦差大臣 【答案】B 【解析】本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材料信息“参知政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知政事是唐代开始设立,并明确了这个职位的权力,主要目的是用来削弱宰相的地位,加强皇权,即相当于副宰相,A项错误,排除。C、D两项明显错误,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16.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举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制度,排除A、D;B是九品中正制,不合题意,故选C。 17.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 澎湖和琉球 B. 河北、山东 C. 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 岭北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主要管辖范围是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C正确;澎湖和琉球属于澎湖巡检司管辖,A错误;河北、山东属于中书省管辖范畴,B错误;岭北地区设立的是行省,D错误。故选C。 18.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 军机大臣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答案】A 【解析】材料展示的是军机大臣的工作特点,即模式化处理,这种模式是皇帝的模式,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B,清朝没有宰相,排除B。C项表述也不正确,故排除。D项表述是对材料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表述的是材料现象的本质,和题意要求的“直接说明了”什么不符,故排除。 19. 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权力机构是 A. 内阁 B. 六部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满洲贵族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使皇权受到限制。故选C项。 20.根据下侧图示及所知识,军机处是( ) A. 辅助皇帝和宰相行使权力的机构 B. 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C. 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 D. 总揽全国民政要务的机构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由皇帝下设立的“军机处”可知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故C正确;宰相在明朝时期已经被废除,A错误;军机处不是国家的正式机构,不能统帅六部,B错误;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不是总揽全国民政要务的机构,D错误。故选C。 21.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2.伏尔泰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某种制度“一个受人尊敬且富裕的君主,有无限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描述的是 A.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 法国的君主制 C. 德国的二元君主制 D. 美国的共和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君主……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王权力受到制约的现象,体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A选项正确;当时法国的君主制属于专制制度,没有限制王权,故B选项错误;德国的二元君主制形成于1871年后,伏尔泰属于启蒙运动时期,不可能描述德国的二元君主制,故C选项错误;美国的共和制也没有限制王权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故选A。 23.在1787年宪法制定时,詹姆斯·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华盛顿说:“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这说明参议院的创立者们希望 A. 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 B. 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 C. 参议院行事更加审慎严谨 D. 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可知,参议院的创立者们希望参议院使立法工作变得更加严谨,发挥其“冷一冷”的作用,故选C。材料可以体现参议院对众议院的制约,但未涉及众议院对参议院的制约,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参议院对州权的维护,排除B;D项材料并未提及,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4.《大国崛起·解说词》“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关系,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从此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权力。”上述文字描述了一项在英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件,该文件是 A. 《大宪章》 B. 《权利法案》 C. 《1875年宪法》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B 【解析】《大宪章》是对国王权力进行了限制,但并没有规定王权受到法律的制约,排除A;《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原则,使君主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故选B;《1875年宪法》《拿破仑法典》是法国的,而不是英国的,排除CD。 25.议会(国会)是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晚期,英、法、美、德四国议会制度的相同之处在于 A. 四国议会都实行两院制 B. 所有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C. 议会都掌握最高行政权 D. 四国内阁都对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19世纪晚期,英、法、美、德四国议会制度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代议制的传统搡,都是实行两院制,没有一院或者多院,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不符合德意志的政体;C选项错误,这不符合美国政体;D选项错误,美国没有内阁。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四个国家的代议制之间有相同点,但是差异也有很多。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地总结,对代议制的基本特点要有所认识,才能很好的解答本题。 26.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国王在英国 A. 无所事事 B. “统而不治” C. 掌控议会 D. 领导内阁 【答案】B 【解析】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在位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到19世纪后期,英国君主立宪政治已经成熟,英王是虚君,统而不治,B项正确;国王是英国的元首和象征,A项说法错误;19世纪后半期,英国国王不能掌握议会和领导内阁,CD两项不符合史实。 27.1871年,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德意志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最能从政治上反映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是 A. 内阁的建立 B. 议会的产生 C. 国家的统一 D. 联邦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典型表现是代议制,而议会是代议制的主要机构。故B项正确;德国内阁是有宰相组阁,宰相由皇帝任命,体现出专制主义色彩,故A项错误;国家统一体现不出资本主义性质,故C项错误;联邦的形成属于管理体制的模式,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8.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享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该规定旨在 A. 实现权力制衡 B. 维护国家统一 C. 扩大议会权力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众议院享有弹劾总统权力,该规定旨在防范个人独裁,实现权力制衡,A项正确。众议院享有弹劾总统权力旨在防范个人独裁,而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排除B;众议院享有弹劾总统权力只是为了实现权力制衡,并没有扩大议会权力,排除C。众议院享有弹劾总统权力只是为了实现权力制衡,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 29. 法国近代民主道路上显著的特征是 A 共和派与封建势力、君主立宪派斗争异常激烈,过程曲折 B. 颁布了《人权宣言》,为欧美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提供范本 C. 资产阶级比较软弱,未能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 D. 无产阶级积极参与,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共和派与封建势力、君主立宪派斗争异常激烈,过程曲折是近代法国民主政体建立的特点,A项正确。 30.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 平民的斗争 B. 帝国皇帝的重视 C. 法学家的努力 D. 罗马的不断扩张 【答案】D 【解析】由于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新问题、新矛盾。在此背景下,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故答案为D项。平民的斗争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推动力,排除A项;帝国皇帝的重视和法学家的努力,完善了罗马法的内容,但不是“主要动力”,排除B、C项。 3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 平民的民主 B. 部分贵族的民主 C. 奴隶主的民主 D. 全体国民的民主 【答案】C 【解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虽然实行民主政治,但这种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正确;雅典的民主政治并不是维护平民的利益,A错误;雅典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阶级,不单纯是部分的贵族,B错误;雅典的民主并不是维护全体国民的利益,D错误。 32.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又未与(受害人)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这一规定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 是罗马成文法起点 B. 掺杂原始落后古老习俗 C. 保留维护贵族不合理法规 D. 注重法律程序,缺乏灵活变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又未与(受害人)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体现了同态复仇的特点,这说明《十二铜表法》掺杂了原始落后古老习俗,故B项正确;ACD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3.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是 A. 所有人的民主 B. 是所有男性的民主 C. 是所有男性公民的民主 D. 是部分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的含义,根据所学,在雅典只有公民才有民主的权利,即除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之外的雅典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利,所以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正确的答案是D项,ABC错误。 34.罗马法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这一规定体现的是 A. 正义至上 B. 人人平等 C. 保护私有财产 D. 维护平民的利益 【答案】C 【解析】材料“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说明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C正确;正义至上和人人平等与材料的主旨信息不符合,AB项错误;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错误。故选C。 35.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材料“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体现的是列强拥有领事裁判权;材料这些“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体现的是租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在中国设立租界的条约是《南京条约》附件,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故答案A。 36. 有一座城市,中国近代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这里签订,30年代日军在此屠杀中国 军民30万人。这座城市是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南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在南京签订的《南京条约》,30年代日军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的事件是南京大屠杀,所以这座城市是南京,故选D项。 37.“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 A. 剖析了太平天国的局限 B.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 C. 指出了义和团的不足 D. 批评了戊戌变法的保守 【答案】A 【解析】从“激进的理想主义”“农民意识”“基督上帝的外衣”“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等信息,可知材料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取得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故选A。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B;义和团笼统排外,不是“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排除BC。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排除D。 38. “……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该条约规定反映出 A. 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B.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直接判断出,这个不平等条约即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或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了“洋人的朝廷”。ABD都与所给的材料无关。故答案选C。 39.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 三元里抗英中 B. 黄海海战中 C. 丰岛海战中 D. 淮海战役中 【答案】B 【解析】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发生激战。此次战役中,中国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B正确;三元里抗英是鸦片战争时期,A错误;邓世昌是在黄海海战中牺牲,与丰岛海战无关,B错误;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D错误。故选B。 40. 蒋梦麟在《西潮》中说:“中国一度非常讨厌西方文化,她惧怕它,诅咒它,甚至踢翻饭桌,懊丧万分地离席而去。结果发现饭桌仍从四面八方向她塞过来。”材料所反映的这种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突出表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义和团运动中盲目排外,强烈抵制西方文化,但是遭到八国联军的镇压而宣告失败,因此选C。ABD都不同程度的向西方学习,如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实现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实现民主共和。 41.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A. 武昌起义的胜利 B. 中华民国的成立 C. 清帝下诏退位 D. 《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2月,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因此,“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故C正确;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1月中华民国的成立,清政权尚未终结,AB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材料关系不直接,排除。 4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做法 A. 引发政体频繁变更社会动荡 B. 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C. 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 D. 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孙中山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实行责任内阁制并不意味着政体的频繁变更,并导致社会动荡的说法也是与史实不符;B项“权力分散”说法错误;孙中山这一做并没有在实际上起到效用,袁世凯最终还是复辟了帝制,D项排除。 43.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中国社会性质 未阐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 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A. 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 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 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D. 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遵义会议使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由图表可以看出中共二大逐渐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调整了中共的革命目标、对象及革命力量。故选D。 44.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 A. 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 B. 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 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 D. 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属于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故C正确。这不属于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故A错误。这属于“左”倾错误,不是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故B错误。“左”倾错误不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故D排除。 45.和解是一个进程,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创造性地实现了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保罗·莱德里奇认为: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双方和解最重要的基础是 A. 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 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 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D. 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C 【解析】考点新中国国外交。近代以来特别是1937年以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二战结束后,日本必须正确面对历史,结合题干“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中日双方和解是建立在正确面对历史,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基础之上的。 46.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使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崩溃。材料“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可知是淮海战役,C正确;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战役,A错误;平津战役位于华北地区,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错误;渡江战役是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战役,D错误。故选C。 47.台湾“头号红顶商人”、海基会原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于2005年1月3月病逝,生前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达成了“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指的是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 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指的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A正确;BCD都不符合题意。 48.“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的含义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和平共处”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所签订的一切条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和平共处”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与题意无关,排除。 49. 《论语》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其中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实中最能直接体现该思想主旨的是 A. 奉行“一边倒”方针 B. 支持不结盟运动 C.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发展多边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反映的是和谐、友好的外交观,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C项正确;ABD项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0. 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由此得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欧洲经济 B. 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C. 实施杜鲁门主义 D. 稳定世界经济 【答案】B 【解析】根据“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 “自由制度”即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因此B是根本目的,A是直接目的,排除。CD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故选B。 二、材料题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三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 《新德意志报》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三分析,明太机废除丞相的原因及明初采取的加强皇权的措施。 (3)结合一、二、三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从根本上看,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 (4)材料四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的哪些政治制度中得以体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 【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言之成理,无史实性错误即可给分) (2)相权威胁皇权。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设内阁制,参预机务;废丞相,权分六部。(言之成理,无史实性错误即可给分) (3)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立足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民主的合理成分。(言之成理,无政治或史实性错误即可给分) 【解析】(1)制度:依据材料一图示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特点:依据所学从分化相权的角度回答。 (2)原因:依据材料二“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相权威胁皇权。措施:依据材料三“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和所学知识从明成祖和明太祖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回答。 (3)变化:从三省六部制到内阁的出现可归纳出变化是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趋势:从相权和君权发展变化可归纳出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4)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四和所学从建国初期建立的三大政治制度回答。说明:依据材料四和所学从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以及借鉴其他国家民主的合理成分等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