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20年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部分 ‎ ‎1.古有所谓“兴灭国、继绝世”的说法,书传以美谈,吕思勉通过研究认为这“宓则贵社族之互相回护面已”,是受“鬼神求食”思想的影响,这说明“兴灭国、继绝世”( )‎ A. 以祭祀周朝祖先为目的 B. 对后世地方制度的推行有直接影响 C. 以维护贵族利益为目的 D. 体现“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意为分封灭亡之国,承继绝祀的世族,提拔隐逸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反映的是对古代帝王后代进行分封,最终目的是维护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对先代贵族的分封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而不是以祭祀周朝祖先为目的,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对先代贵族的分封问题,以维护贵族利益为目的,与后世地方制度是否有直接影响不是材料主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兴灭国、继绝世”可知,意为分封灭亡之国,承继绝祀的世族,体现的是对先代贵族的分封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而不是体现“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故D选项错误。‎ ‎2.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 A. 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 B. 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 C. 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 D. 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 秦地处边陲,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以绝对服从为天职,揭示出秦国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彩,故B项正确;中原文化宽容柔和、崇尚尊严和优雅,是贵族文化的特征,并不等于丧失了进取意识,A项错误;材料能体现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但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特征,没有涉及二者是否难以融合的信息,故D项错误。‎ ‎3.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政治的一统要求思想的一统,故B正确;汉初黄老之学适应汉代初期社会的发展,A错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治思想变化,C错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适合不同时期的汉代社会,D错误。‎ ‎4.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 A. 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 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 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可知体现的是权力的转移,而且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出现,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产生的较大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唐朝灭亡于藩镇割据,A选项排除。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B选项排除。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5.‎ 统计,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三年(1832),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了 A. 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社会动荡 C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 闭关锁国下外贸仍有一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结合所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材料数据说明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故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绝对禁止中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因此根据材料所述中外贸易情况不能得出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故A错误;根据题干“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可见材料中中国处于外贸出超状态,白银应该是大量流入中国,故B错误;材料表明中国处于外贸出超状态,说明中国在当时的中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故C错误。‎ ‎6.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 A. 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 B. 城市环境的改善 C. 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 D. 租界开放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主旨强调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未涉及市民生活,排除A项;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改善仅为材料的一方面,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改善,未涉及不同地区租借开放的比较,排除D项。‎ ‎7.1930年,滕代远在报告中称,“红军每次作战均有(群众)热烈的参加……少有二三千,多者一二万,爬城时同我们扛楼梯、烧城门”,因此“每次都能以少数枪支汇合群众力量可以战胜较多枪械之敌人”。群众积极性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 A. 国共合作后大革命进入高潮 B. 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 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D. 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0年,红军每次作战均有(群众)热烈的参加”可知,当时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民心,B选项符合题意;国共合作后大革命进入低潮,A选项排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193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选项排除;1935年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与题干时间不符,D选项排除。‎ ‎8.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 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 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 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答案为C项。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9.所有陪审员必须宣誓“决不投票赞成废止私人债务,或赞成分配属于雅典人的土地或房屋”。每年当首席执政官就职时,由传令官颁布告示:“物主将永为其所有物的持有者与绝对主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私有财产受到城邦保护 C. 严格履行契约制度 D.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答案】B ‎【解析】‎ 结合两则材料“私人债务”“土地或房屋”“物主将永为其所有物的持有者与绝对主人”,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私有财产权,故B项正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制度材料未体现,故排除AC。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法律注重保护的是有产者的利益,故排除D项。‎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债务”“物主”,明白材料强调的重点在于私有财产权。‎ ‎10.‎ 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这一评价是基于 A.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B. 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 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 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反映了英国具有悠久的宪政的历史传统,故英国没有一部成文宪法,说明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故D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也是成文宪法,A错误;近代德国有成文宪法,即《德意志帝国宪法》,故B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是成文法,并且得到了有效贯彻实施,故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联系所学英国宪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11.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洲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 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 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D. 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洲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范围的扩大,与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的结论,排除;D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 a.‎ 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 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12.罗斯福在1932年的一次竞选演讲中指出,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这表明罗斯福 A. 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B. 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 C. 代表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 D. 认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一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这说明罗斯福认为大资本家的垄断是经济危机的原因,这是对经济危机发生原因的反思,故B项正确;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罗斯福不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故A项错误;罗斯福代表的是资本家的利益,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部分 ‎(一)必做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 ‎ 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偻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松弛,明王朝派了郑和下西洋,但目的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带有政治色彩的远航而不是进行商品贸易。西行给友国带去大量的陶、丝绸和茶叶等物品,堪称散财之举。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丰富的物产、成熟的内部商品循环体系,人们对外经济拓展的需求并不急切。中国人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的文化性格,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平和性。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没有占领别国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而对荷兰殖民者对南中国海的侵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多次打败荷兰,然而明政府亲手剧灭了这支军事武装的民间力量,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年间又开放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地中海地区缺乏发展农业的充分条件,具有充足的海洋资源和贸易资源,在双重因素的合力之下,使得地中海周围的国家开始向海洋发展。在西方,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但殖民地的主权则是由王室掌拉,事实上西方的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在西方的文化中,海洋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为了迹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在海洋的冒险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勇敢。‎ ‎——摘编自宋海洋《试论海洋对中国的战咯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14-17世纪中外海洋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7世纪中外海洋活动特点的成因并说明当时中国这种海洋活动的影响。‎ ‎【答案】(1)中国:被动性、防御性:海外贸易时开时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远洋航行注重平等精神:国家缺乏海洋主权意识(海权意识服从于专制皇权)。西方:商业性;侵略性;扩张性;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2)成因:中国:倭寇与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沿海地区部分民众的不法行为;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程朱理学的影响:专制皇权的强化。西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文主义的出现;王室的支持。影响:积极:有利于打击海外殖民侵犯,维护国家主权: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与和平外交理念;促进中外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消极:加大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正常的经贸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 ‎【详解】(1)中国,根据材料“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偻寇和荷兰……明初实行海禁政策”可归纳出中国海洋活动的特点之一是被动性、防御性;根据材料“永乐年间海禁松弛……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年间又开放对外贸易”可归纳出,这时期的中国海洋活动有时开时禁的特点;根据材料“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带有政治色彩的远航而不是进行商品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中国海洋活动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根据材料“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没有占领别国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可归纳出中国远洋航行注重平等精神;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纳出当时中国海洋活动缺乏海洋主权意识。西方,根据材料“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为了迹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在海洋的冒险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勇敢”等信息可归纳出西方国家的海洋活动的商业性、侵略性、扩张性的特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纳出当时西方国家的海洋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2)成因,根据材料“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偻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 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倭寇与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和沿海地区部分民众的不法行为是中国这时期海洋活动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丰富的物产、成熟的内部商品循环体系,人们对外经济拓展的需求并不急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是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中国人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的文化性格”等信息可知,程朱理学的影响是这时期中国海洋活动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海洋活动特点的形成与中国专制皇权的强化有密切的联系。西方,根据材料“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但殖民地的主权则是由王室掌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地理环境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王室的支持是这时期西方海洋活动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的出现是西方海洋活动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的重要原因。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防御性的海洋活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外国的侵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在中国官府控制下的以政治目的为主的海洋活动有利于宣扬中国国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播中国的文化,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但这时期的中国不计经济成本的外洋活动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中国开展长远的海洋活动,防御性的海洋活动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等从正反方面分析回答影响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政治制度要针对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 阐述:政治制度只有结合时代环境不断调整,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政权的巩固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的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传统,但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王权,结束王权专制,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后来根据现实需要,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不断进行议会改革,逐步形成了君主统而不治、议会至上的政治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也是根据现实进行不断调整的结果。综上,政治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旧有的政治制度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观点:政治制度不能脱离原有精神理论。‎ 阐述: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精神理论基石之上,法家思想提出中央集权、郡县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秦朝实行“中央、郡、县”三级,汉朝增加州及监察区,唐朝在州之上设“道”,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虽历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不同,但都未改变秦以来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制度,未脱离中央集权制度的精神理论,这为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的思想,美国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制定了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三原则,把这些思想贯彻其中,最终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此后美国的社会制度虽有微调,但都未脱离这一核心,这也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综上,合理的政治制度会适时而变,但不会脱离其原有精神理论。‎ 示例三:观点:政治制度既要与理论结合,也要符合现实。‎ 阐述: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长期保存在政治体制之中,但在不同的朝代,为了适应现实需要,政治制度也会不断地发展创新。如秦朝的三公几卿制、汉朝的内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等,都是不同的朝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现实需要为加强皇权作出的尝试,并将皇权一步步推向顶峰。在近代的英国,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的制度中,从《大宪章》对王权的制约,经过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再经责任内阁制,议会对内阁的制约,到1832年及以后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对议会权力的制约,都是权力制约与平衡精神的体现,同时不同时期权力制约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 综上,任何的政治制度,都以理论为内核,并根据现实的变动而变动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材料主旨,在此基础上立论。根据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可以归纳出观点,并按照题目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论证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二)选做题(以下试题任选一道作答)‎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时规定,“小民肩挑背负尺布、斗米、蔬莱、食物贸易者,地方官不许征税”。雍正时,特令各关征税,不可定求足数。1724年渝令:“后将上税课之货物,遵照则例,逐项开朗。其关前所有刊刻则例之木榜,务令竖立街市,人人共见,不得藏匿屋内,或用油纸掩盖,以便高下其手,任意苛索。”1795年山西路安府治铁税课的道员,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在税收定额之外多征“溢额”白银5万多两,被朝廷认为“若非腹削商民,何以得此多资”,因而革职查办。‎ 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古国,又是伦理本位国度,且王权至上,封建统治者仍然试图对手工业和商业加僎拉制;经济政策不只是纯粹的远离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满清王朝就是在这种艰难选择中走向了它的末日。‎ ‎——据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和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商业管理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影响。‎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封建统治者加强对商业控制的原因,并评价清朝前期的商业管理政策。‎ ‎【答案】(1)内容:减免苛税,税务公开,废除溢额,惩治税务贪官。影响:减轻了商人的负担:为商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和较有秩序的市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2)原因: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统治者为了保障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传统的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观念:儒家思想的影响。评价:清朝前期的商业政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放宽对商业的控制,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政策仍然没有超越传统经济政策的范畴,未能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最终导致清政府以极端保守落后面貌进入近代社会。‎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小民肩挑背负尺布、斗米、蔬莱、食物贸易者,地方官不许征税”可归纳出减免苛税;根据材料“后将上税课之货物,遵照则例,逐项开朗。其关前所有刊刻则例之木榜,务令竖立街市,人人共见”可归纳出税务公开;根据材料“在税收定额之外多征‘溢额’白银5万多两,被朝廷认为‘若非腹削商民,何以得此多资’,‎ 因而革职查办”可归纳出废除溢额,惩治税务贪官。影响,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康熙时期不许地方官征收小商贩的税,这有利于减轻商人的负担;根据材料“其关前所有刊刻则例之木榜,务令竖立街市,人人共见”可知,体现出税务公开的原则,有利于为商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和较有秩序的市场,同时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2)原因,清朝时期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清朝前期封建统治者加强对商业控制的重要原因;清朝统治者为了保障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是加强对商业的控制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当时清朝政治环境、财政需求、小农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回答。评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通过减免苛税,税务公开,废除溢额,惩治税务贪官等放宽对商业的控制,这有利于为商业的发展提供较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政策只能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的发展,不能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等从积极和局限性的角度分析回答。‎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3月21日晚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称:“吾人可击败希特勒,余作此语,即表示希特勒及其作恶之力量,将被粉碎,了无余存,然后吾人终将前往世界之另一方面,惩处贪婪残暴之日本帝国,拯救中国于长久磨难之中,解放吾人本身及荷兰盟友之海外领土,并使日本对于澳洲、纽西兰及印度海岸之威胁,永远解除。”《中央日报》‎1943年3月23日第2版)。丘吉尔这里明确提出,在彻底消灭希特勒的法西斯力量,使之“了无余存”之后才能前往“世界之另一方面”向东方的日本法西斯进攻。……‎3月24日,蒋介石日记云:“丘吉尔前日演词,专以先解决欧战为唯一算盘,而称英、美、俄为三大战胜国家,实无视我国与轻侮亚洲之观念毫无改过,更无觉悟。”‎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宋美龄与丘吉尔》‎ ‎(1)根据材料,指出丘吉尔关于战争进程主张及目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述蒋介石对丘吉尔演说认识的合理性 ‎【答案】(1)主张:先打败德国,然后再对日作战。‎ 目的:使英国先摆脱战争灾难;减少英国在战争中的损失 ‎(2)论述:丘吉尔提出先欧洲、后亚洲的战争进程主张,只考虑减少本国在战争中的损失,而不顾中国长期抗战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体现了民族利己主义。‎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在彻底消灭希特勒的法西斯力量……才能……向东方的日本法西斯进攻”即可指出丘吉尔关于战争进程的主张。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摆脱战争灾难、减少英国损失等方面指出其目的。‎ ‎(2)论述,根据材料“专以先解决欧战为唯一算盘……实无视我国与轻侮亚洲之观念毫无改过,更无觉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先欧后亚、中国的压力、民族利己主义等方面论述蒋介石对丘吉尔演说认识的合理性。‎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8年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中国科学社总部由美国迁回国内。李四光这时从欧洲学成归国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在教学、研究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些世界瞩目的成就。1922年5月,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李四光发表了著名学术演讲《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向瑞典地质学权威安特生发起挑战。李四光在地质学方面的其他重要贡献䗴科鉴定方法、地质力学的创立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他还鼓励学生“不能为已成的学说压倒”要“为真理奋斗”,告诫他们,真正的做学问,既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尊重事实根据,又要允许怀疑,提倡怀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的科学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四光科学研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案】(1)科学成就: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提出䗴蝌鉴定方法;创立地质力学。‎ ‎(2)时代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科学救国思想的兴起;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全盘肯定西方的倾向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在教学、研究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些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重要贡献䗴蝌鉴定方法、地质力学的创立”“尊重事实根据”“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可概括出李四光的科学成就。‎ ‎(2)根据材料“1918年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可判断出材料体现的背景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影响以及出现的问题有关,结合所学从这些角度概括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