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8

‎2018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对它的考查符合时代的要求。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种类较多,高考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包括姓名称谓、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乐律、文化典籍等,所考查的也是这些类别中最常见的知识。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根本上还是要以平时积累为主,因为本考点重在考查识记能力。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均出自文言文阅读材料,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考情统计]‎ 内容 举 例 宗法 礼俗 ‎(2016·全国甲卷)“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2016·全国乙卷)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2015·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2015·全国卷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官职 沿革 ‎(2016·全国甲卷)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2016·全国乙卷)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有司”,古代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 ‎(2016·全国丙卷)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称谓 姓名 ‎(2016·全国甲卷)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2015·全国卷Ⅰ)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天文 地理 ‎(2016·全国乙卷)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2016·全国丙卷)“两京”(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历法 乐律 ‎(2016·全国丙卷)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教育 科举 ‎(2015·全国卷Ⅰ)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考情分析]‎ ‎(1)从题目设置看,采用选择题形式,放在具体语境中考查,问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2)宗法礼俗、官职沿革和称谓姓名是考查重点。人物传记是古代官吏的传记,官员走上政治舞台的起点往往是科举(隋唐以后);而古代的官员的任命、升迁全部取决于一人——皇帝。因此,关于皇帝的宗法常识,关于官吏的职能,关于称谓姓名是考查的重点。‎ ‎(3)主要考查识记、理解能力,可以通过联系教材、语段判断正误。如“有司”(《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考生应注意分类积累识记,辨析近似的文化常识的细微差别。如“庙号”与“谥号”、“礼部”“吏部”与“兵部”等。‎ ‎ [技法点拨]‎ 古代文化常识解题“ 4技法”‎ 以下4种技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以综合使用为佳。‎ ‎1.根据已知推断 ‎(1)联系生活积累。如[典例感悟]B项,关于“陛下”的解释,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 ‎(2)联系所学教材。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如“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可联系《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拜”“除”,指授予官职,可以联系教材《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根据词语推断 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词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如[典例感悟]C项,联系成语“刀笔之吏”“贪官污吏”“封疆大吏”“门生故吏”推断“吏部”应该和官员有关,故该项正确。再如:“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3.根据语境推断 揣摩文言专用词语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如[典例感悟]D项,“移疾”,由文中的“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与“寻卒”,可推断“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错误。‎ ‎4.先易后难排除 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其次,根据自己的积累,把最有把握认为正确的排除,从而缩小辨析范围,提高命中率。如[典例感悟]B项的“陛下”,C项的“吏部”相对容易,可先行排除。‎ ‎[针对训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 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选D “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解析:选A 禅位指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课时跟踪检测] ‎ 一、考点针对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 解析:选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解析:选C “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 解析:选D “黔首”并不是“尊称”。‎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侍郎国桢从子也。年十四为诸生。御史行部阅武,之焕骑马突教场。御史怒,命与材官角射,九发九中,长揖上马而去。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改庶吉士。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东厂太监李浚诬拷商人,之焕劾其罪。……帝追叙甘肃前后功,复之焕官,荫子,然终不召。明年病卒。‎ ‎(节选自《明史·梅之焕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D.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解析:选B “进士”,明清时期,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的人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甲,进入这三甲的人都统称“进士”。‎ ‎[参考译文]‎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是侍郎梅国桢的侄子。十四岁成为诸生。御史到军队看比武,梅之焕骑着马突入教场。御史大怒,让梅之焕与材官比赛射箭,梅之焕九射九中,(向御史)施了礼,随即上马离开(教场)。万历三十二年考中进士,又改为庶吉士。过了七年,授官吏科给事中。东厂太监李浚滥施刑法拷打商人,梅之焕揭发李浚的罪状。……皇帝想到梅之焕先后在甘肃的功绩,又恢复了梅之焕原官,并荫庇到他的儿子。但梅之焕最终没被召用。第二年,病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进。‎ 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报,出知舒州。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 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 初,宗尹廷对,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阙,宗尹拟刑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焕戚里,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密院计议官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魏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谏官言其媚事朱勔,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台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时明堂①覃恩②,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未几,命知温州。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 ‎(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 ‎[注] ①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②覃恩:广施恩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中“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解析:选B “藩”是“保卫”之意。‎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出,京官外调,“出知舒州”即出京任舒州知州;摄,兼任他职,“宗尹摄其位”即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 C.枢密院,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其长官枢密使的权力高于宰相。‎ D.朕,古代帝王的自称。“孤”“寡”“不毂”等都是古代帝王的自称。‎ 解析:选C “权力高于宰相”错,应为“与宰相相当”。‎ ‎[参考译文]‎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从小专心好学,擅长文辞。宣和三年,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任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出使金国返回,说金人一定要得到三镇。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对这样做,范宗尹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张邦昌越礼建立伪国,恢复了宗尹的官职,派他同路允迪去见康王劝说他称帝。‎ 建炎元年,李纲被授任右仆射,范宗尹论奏他名声超过实际才能,有震主之威。不被答复,出京任舒州知州。谏官论奏范宗尹曾接受过伪朝的任命,范宗尹又被责罚安置到鄂州。不久,被召为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任参知政事。‎ 吕颐浩被罢去相位,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当时盗贼们占据州县,朝廷无力制服他们。范宗尹上言道:“太祖收回各藩镇的权力,天下太平有一百五十年,可谓是良策。”‎ 当初,范宗尹参加廷试,详定官李邦彦特别奏请皇上把范宗尹放到乙科,范宗尹很感激他,赠李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一职空缺,范宗尹拟定刑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刑焕是他的同乡亲戚,蓝公佐主管客省,而辛道宗又不懂军事,人们因此指责范宗尹。枢密院计议官王佾与蓝公佐结交,范宗尹请求授王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弹劾他,皇上罢免了王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太阳上出现黑斑,范宗尹以辅政没有成绩请求免职,皇上不答应。魏滂担任江东通判,谏官弹劾他贪污盗窃官钱,魏滂于是被罢职;李弼孺管领营田事务,谏官弹劾他谄媚事奉朱勔,李弼孺也被罢免:这二人都是范宗尹推荐的。台州守臣晁公为日常储备丰富,议论的人认为这是扰民之举,范宗尹暗中保护他。适逢晁公为的妻子收受囚犯贿金的事情被发觉,皇上罢免了晁公为,范宗尹自己也感到不安。当时明堂典礼完成广施恩泽,范宗尹请求举行评论功过之事,皇上亲笔书写札子说:‎ ‎“朕不想把过错归于君父,而遭士大夫怨恨。”开始时,范宗尹提此建议,秦桧极力赞成他,等见到皇上态度坚决,就反过来排挤范宗尹。皇上也厌恶他与辛道宗兄弟来往,就罢免了他的相位。沈与求上奏他的罪状,范宗尹被罢官,不久,任命为温州知州。后退居天台,去世,终年三十七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题。‎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晋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 ‎(选自《三国志·蜀书·霍峻等传》)‎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酹,指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比如文中“欲行酹”,苏轼的名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都有用酒祭奠之意。文中句为“祭奠人”,苏轼词中句为“祭奠月”。‎ B.践阼,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阶,履主阶行事,亦作“践祚”“践胙”,代指即位登基。如文中“后主践阼”,即“后主即位”。‎ C.本文中出现许多表示官职任免升贬的词语,比如“除谒者”,此“除”是授官的意思;“又拜南中都督”,此“拜”为“任命”之意;“迁监军翊军将军”,此“迁”则指“贬官”。‎ D.“后主”一词始见于《三国志》,陈寿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后人由此将末代君主均称为后主。如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解析:选C “迁”,在古代应该指的是官职的改变、调动。‎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处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C.领,地位较低的官员兼理较高的职务。“领建宁太守”即兼任建宁太守。‎ D.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解析:选C “领”是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 ‎[参考译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哥哥霍笃,在乡里召集数百人的军队。霍笃死后,荆州牧刘表令霍峻代管他的部下。刘表死后,霍峻率领众人投奔先主(刘备),先主让霍峻担任中郎将……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下诏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亲自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他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荣耀。‎ 儿子霍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登基,任命他做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让他做记室,让他与自己的儿子诸葛乔一起周游军营各处。诸葛亮死后,担任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刘璿,让霍弋担任中庶子,刘璿爱好骑马射猎,出入没有节制,霍弋引经据典,尽心尽力规劝进谏,非常合乎商讨交流的礼仪。调任监军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仍旧统管南郡事务。《汉晋春秋》记载:霍弋听说魏军攻来,想要奔赴成都,后主认为防卫敌人的策略已定,没有听从。等到成都失守,霍弋穿着素服号哭,聚众哀哭了三日……得到后主东迁(即投降)的消息,才率领六郡将守上表说:“我听说人的成功得益于三种人(生于父,教于师,食于君),侍奉他们要始终如一,出现危难,就交出生命。如今我的国家败亡君主依附于您,坚守下去会死无处所,因此交出自己,不敢有二心。”晋文王(即司马昭)认为他很好,又任命他为南中都督,用原来的职务任命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