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之正反衬托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之正反衬托 作业(全国卷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素 梅 王 冕 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2)诗歌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昀形象。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2)示例:“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形象特点和情感主旨,考生要注意抓住描写梅花的诗句分析形象,例如抓住 一、了解“衬托”的概念 所谓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熟悉“衬托”的类型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歌的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三、明确“衬托”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冷暖相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 如贾至的《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 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大小相衬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 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 如李白《蜀道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相衬 如唐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虚实相衬 如姜夔的《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 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 如白居易《琵琶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青青水中蒲三首 韩 愈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 B.第一首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伶仃而落寞;而“我在与谁居”,衬托出女主人公欢愉而写意。 C.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 D.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只用了起兴手法,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引出后面的妇人不下堂。 E.诗的语言通俗流畅,风格象民歌朴素自然,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前人赞之曰:“炼藻绘入平淡”,正道出这组诗的风格特色。 2.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 思妇之歌。有人评价说,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请结合三首诗,对此评价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吴文英① 湖山经醉惯。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又客长安,叹断襟零袂,涴尘谁浣。紫曲荒门,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 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舞歇歌沉,花未减,红颜先变。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这首词是作者重访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旧居时所作。流:污,弄脏。③紫曲:京都巷陌的称谓,这里借指故居。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写湖光山色引起词人回忆,一个“惯”字表明曾经醉饮生活对词人来说已成习惯。 B.“又客长安”视角回到现实,“长安”代指南宋都城临安,这里照应了词题目中的“过都城”。 C.“紫曲门荒”以下五句由近及远,化用典故叙写词人重访旧居的经过,描写生动形象。 D.该词下片围绕“梦”字展开,选择海棠夜宴的优美场景,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花衬人。 E.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伫久”“欲去”“泪满”表情达意逐层深入,动作、情态交融渗透。 4.该词内涵丰富,寄寓着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 纳兰性德 绿阴帘外梧桐影,玉虎牵金井。怕听啼鴂出帘迟,恰到年年今日两相思。 凄凉满地红心草,此恨谁知道?待将幽忆寄新词,分付芭蕉风定月斜时。 [注释]①玉虎:井栏上的辘轳。金井:有雕饰的水井口围栏。②啼鴂:杜鹃鸟啼鸣,其声似“不如归去”。 5.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玉虎牵金井”写在雕饰华丽的水井栏上,只有辘轳静静地吊着,渲染环境的清幽舒适。 B.“怕听啼鴂出帘迟”中的“怕”,既害怕远方的人出事,也含有浓浓的失望、郁闷之情。 C.本词从看到梧桐影的白昼写到风定月西斜的夜晚,时间跨度长,极言主人公郁闷之深。 D.本词灵活地运用了衬托手法,既有正衬,也有反衬,有力地增强了词句的表达效果。 E.“待将幽忆寄新词”一句由实转虚,想将心事写在诗行里,寄意于月下静立的芭蕉中。 6.从整首诗来看,“此恨谁知道”中的“此恨”包含了哪些情意? 一、 1.BD 2.第一首,提出问题,离愁起点。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相思所苦,离愁渐重。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第三首孤凄俱增,离愁高潮。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和内容的理解,解答该题,需要熟读三首诗,理解分析这三首诗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成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依依不舍的她触景生情,而后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期守家,不能相随夫君而行。紧接着,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第三首主题相同,感情更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拉近了距离,女主人公孤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孤闷可想而知。三首诗第一首是离愁起点,第二首,离愁渐重,第三首孤凄俱增,离愁高潮。全诗就在一层深一层的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二、 3.CE 4.①对曾经欢乐、放纵生活的怀念。词人面对故居不禁回忆起往日抚弄秦筝、设宴欢歌的美好生活。②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感慨。写故居如今败落的景象,门庭冷落,荒草填门,井垣颓败,一片荒凉,充满沧桑之感。③个人漂泊的身世之叹,对国家盛衰存亡的关心。词人游幕终身,再到京城临安客居,衣衫憔悴,足见凄苦飘零,同时也婉转地写出国运的衰乱。 【解析】开头,词人面对湖光山色,不禁回忆起昔日与爱姬一起醉饮湖上的欢娱情景。表面是写过去的欢娱,实际上暗示此时的悲凉。 “又客长安”,重新回到眼前。随之以一“叹”字转入伤逝悼亡的主题,“断襟零袂,涴尘谁浣?”二句,一方面形容自己凄苦飘零、风尘仆仆的情状,另一方面表达失去爱姬的伤痛情感。 “紫曲门荒”五句,叙写的是重访旧居的经过和感触,今非昔比,写出自己的失却伴侣后的孤独悲凉。下片由谢堂双燕引出对往日欢爱生活的美好追忆。虽甜蜜、温柔,可又飘忽、短暂。下文再紧扣“梦”字回忆铺叙,集中抒发词人对似花美眷的怀恋和悼惜,最后两句返回现实,以景结情,写词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旧居。同时也婉转地写出国运的衰乱。 三、 5.A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从全诗语境来看,这是渲染环境的孤寂氛围的。B.“害怕远方的人出事”不当。杜鹃鸟啼鸣声为“不如归去”,此句只是极言思念之深而又次次落空、不能相见的浓浓的失望、郁闷之情。 6.①对远方心中人的绵绵思念之情;②时光流逝,与心中人长久不能相见的遗恨、郁闷之情;③心中有情却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寄意于物的苦闷之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