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山东专用):第47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第47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进程 知识点一 爆发 1.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原因: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 (2)过程: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三国协约形成。 (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加剧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知识点二 进程 1.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 战线 地理范围 作战双方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英法军队↔德军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 巴尔干地区 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其中西线起决定性作用 2.西线战役 (1)马恩河战役 ①时间:1914年。 ②地位:是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③结果:德军“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失败,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凡尔登战役 ①背景:1916年战争重心重回西线。 ②目的: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③结果:法军在霞飞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德国迫使法国投降计划失败;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法军站稳脚跟。 (3)索姆河战役 ①目的:英法联军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②地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③结果: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但仍未能决出胜负。 (4)日德兰海战 ①地位:1916年5月,英德海军间最大海战。 ②结果: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 【图解历史】 一战之前矛盾示意图 信息提取:德国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具有全球性,成为欧洲列强间的最主要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促进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推动了一战的爆发。 【图解历史】 一战中的新式武器 信息提取:新式武器的问世与应用突破战争的时空限制,扩大了战争规模,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 探究1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一战前的力量组合 (1)德奥结盟有明显反俄性质,拉拢意大利意为共同对付法国,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2)法俄结盟后,随着英德矛盾发展,英国调整政策,三国协约建立。 (3)示意图显示三国同盟处于协约国东西夹击之中,尤其是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当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时,同盟国的失败在图中已现端倪。 (2018·杭州高二期末)结合右图讽刺漫画,思考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到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协约国集团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英、法、俄等国( ) A.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B.有共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 C.对德奥集团的霸权野心怀有恐惧 D.都是为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格局 解析 从漫画“德皇……贪婪……”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法俄结盟是因为对德奥集团的野心怀有恐惧。 答案 C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的原因 (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2)杀伤力大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 (3)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 (4)帝国主义各交战国鼓吹“爱国主义”“民族利益”等欺骗民众。 (5)一战由欧洲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参战国的数量增加、进程的复杂等导致时间延长。 1895年,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经济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把德国的商品和技术推广到全世界,体现了其称霸世界的意图,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依偎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第著《我们的前途》 核心论点:德国不满足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满足于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恩惠”,试图夺取英国的殖民地,成为世界帝国,这是德国成为一战策源地的深层根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这一举动招致了俄国的强烈反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俄国一贯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 B.奥匈帝国的举动触犯了俄国的利益 C.奥匈帝国的行为对德意志有利 D.俄国反对奥匈帝国插足巴尔干半岛 解析 1908年,奥匈帝国和俄国召开会议,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但必须建立在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的基础上。但是奥匈帝国在吞并这两地时,并没有满足俄国的要求。因此,从根本上来看,奥匈帝国的举动触犯了俄国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俄国的反对。 答案 B 考法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渊源 【考题1】 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1%,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英国下降为18%,德国上升为16%,法国降为7%。20世纪初,德国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法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其他大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俄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它们的工业产量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以上材料最能说明资本主义各国( ) A.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B.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C.经济发展不平衡 D.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 答案 C 『』 ★明立意 从经济发展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关注史料关键信息:“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德国超过英国”。 ★清误区 本题属于分析评价型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知道较多,进而主观推论帝国主义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易错选D项。 考法2 对战争起源的史学研究 【考题2】 (2019·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年8月3日德国发布白皮书,有二十七项电文和信件,巧妙地拼凑起来以为佐证:德国现在所进行的战争,乃是抵抗俄国侵略的自卫战争。8月6日英国发布蓝皮书,有一百五十九项文件。这些文件令人感到英国曾经真心努力维护和平。8月7日发表的俄国橙皮书包括七十九项文件,用窜改和隐瞒文件的方法,强调俄国争取和平的努力。12月1日公布的法国黄皮书,它选录了奥国大公被刺以前几个月的某些所谓电文。这些电文申述德国好战的情绪和对于战争的准备,充满了法国渴望和平的表现。法国黄皮书也像英国的蓝皮书一样,似乎是一套颇为完整、坦率动听、按时间先后排列的文件。不过许多年之后,大家就知道有一些重要的电文根本未列入,而有些列入的则加以窜改了。 过去十二年来(1914~1926年),关于这次大战的起因问题,起先,在大战期间,许多论者企图把这次滔天大“罪”归“罪”于少数几个人……最后,等到大家渐渐认清所有列强多少都负有责任,并更加注意大战的原因之后,他们转向一种比较正确的解说,认为这次战争乃是由于缔结同盟,军备竞赛,以及秘密外交等国际间的无政府制度所造成的。 ——摘编自[美]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国家对战争“罪责”宣传和档案公布的相同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后史学界在一战起源问题研究上的新进展及其推动因素。 答案 (1)相同:通过隐瞒、窜改文件的手段所进行的政治宣传,标榜自己是和平维护者,把对方说成是挑起战端的作恶者。影响:各国人民大多都相信本国行为是无辜的、正义的,把责任推给敌方;赢得民众对战争的支持。 (2)进展:史学家逐渐接受了所有列强均对大战负有责任的看法,并从个人责任追究转向大战原因的探索,研究逐渐由浅入深。推动:资料的增多、国际局势的变化。 『』 ★关键信息 信息1:各国发表“蓝皮书、橙皮书……”的内容;“有一些……根本未列入……窜改”等。 信息2:“起先……最后……”等关于战争起因的结论。 ★思路点拨 第(1)问,由材料第一段中“德、英、俄、法分别组织相应利于塑造自己形象的材料”可知这些国家均通过隐瞒、窜改文件的手段、所进行的政治宣传,标榜自己是和平维护者,把对方说成是挑起战端的作恶者。第二小问影响,各国政府进行这些宣传使各国人民大多都相信本国行为是无辜的、正义的,把责任推给敌方;同时赢得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第(2)问,由材料第二段内容可知史学家逐渐接受了所有列强均对大战负有责任的看法,并从个人责任追究转向大战原因的探索,研究逐渐由浅入深。 考点二 同盟国的瓦解及战争的后果 知识点一 协约国阵营变化 1.美国参战 (1)原因 ①直接原因: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 ②主要原因: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 (2)影响:大大增加了协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开始向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退出战争 (1)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2)退出:1918年,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知识点二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及战争结束 1.1918年,协约国总反攻,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2.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 知识点三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实力: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2.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失败,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泥潭。 知识点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后果 1.战争性质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两大集团都是为了夺取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参战的。 (2)塞尔维亚、比利时抗击德奥侵略,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2.战争影响 (1)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一战给欧洲带来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觉醒,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4)推动了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一战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成立。 (5)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历史照片】 一战墓地 信息提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图表解史】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信息提取:最根本的原因取决于双方实力,胜利属于综合实力较强的一方,包括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和战略战术等多种因素。 探究1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一战的结果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德意志帝国被瓜分,制裁;奥匈帝国分裂;俄罗斯帝国被社会主义的苏维埃俄国取代。 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 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B.国内矛盾的激化 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 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 解析 材料表明德国企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但导致德国经济的崩溃,并最终导致德国战争的失败,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探究2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美国参战的目的及一战的影响 1.美国参战的目的 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 ——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 核心论点: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世界的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美国参战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这场大屠杀使英国付出昂贵的代价,它一度扩大了帝国的疆域,但却削弱了控制它的实力。……英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它在中东的地位了,从而创造了一个争相弥补的权力真空。同样,英国也无力保持它的海上优势了,美国和另一个潜在对手日本向它挑战,并且最终超过了它。……从俄国革命的种子里长出一个大帝国,它借助另一次世界大战徐徐登上世界列强的宝座,这个帝国比英国所知的任何帝国都更为强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核心论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的殖民势力和海上霸权地位,美、日两国崛起,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并逐渐成为世界强国。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虽然美国宣布“中立”。但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美国同协约国日益接近,主要是因为( ) A.同盟国一方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B.协约国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 C.美国同协约国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D.美国与协约国在历史上关系密切 解析 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完全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交战双方做生意,但从1914到1916年,美国对协约国的出口增加了三倍,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这种联系导致美国逐渐与协约国接近。 答案 C 2.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下列大战后果与其评论相符的是( ) ①大战摧毁了数世纪之久的四大帝国 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动摇 ③大战削弱了欧洲的霸主地位 ④大战使欧洲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充分理解“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此话的意思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走向衰落,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 A 考法1 运用计量史学考查德国经济的发展 【考题1】 (2016·浙江4月选考)下列所示为1913~1939年英、德、美、苏经济发展数据曲线图。其中指代德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 ★明立意 从计量史学角度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图文结合,注意关键信息:“1913~1939年”,图示①高高在上等。 ★清误区 一战后,美国大发战争财,①应是美国;②曲线从20年代开始出现,且迅速跃居第二位,应代表苏联;③曲线在战争期间尤其战后受到削弱,但在20年代又重新崛起,可判断③是德国,④是英国。 考法2 一战的影响 【考题2】 (2018·浙江绍兴3月测试)2018年是一战结束10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技的进步让战争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还带动了武器的发明。战场上——毒气、机关枪、火焰喷射器、坦克、潜艇、航空母舰等新式装备完全颠覆了战争的模式,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战争一爆发就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束的预想,……一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又十天才结束,虽然英法等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等 材料二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思考 (1)结合材料一,简述战争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科技进步增加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2)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欧国家经济相对衰落;德奥分崩离析,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的国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打击了欧洲的殖民统治;在精神领域,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 ★关键信息 信息1:材料一中“科技进步让战争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体现科技进步是战争爆发并扩大的基础条件之一。材料中“还带动了武器的发明”“ 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结合战争中新式武器的应用,得出催生新技术及战争残酷性的结论。 信息2:材料二中“欺骗”、“不会……消失”、“笼罩”等信息体现其在精神领域的影响。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与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归纳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从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多角度回答一战对欧洲的影响。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解析 19世纪末,英国虽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但从国家实力来讲,英国仍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上霸权,所以英国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再从“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可以分析出英国的“实力均衡”原则。故答案为A。 答案 A 2.(2018·浙江湖州高二期末)一战前夕,下图圆圈内所示地区是大国争夺的焦点,矛盾重重。对该地区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 A.法德 B.俄奥 C.英德 D.英俄 解析 圆圈内所示地区为巴尔干半岛,对该地区争夺最激烈的是俄奥,故选B项。 答案 B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且对外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②③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④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D 4.《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一战前的欧洲( )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 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 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 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 解析 这位银行家选择了三个帝国作为赌注,三个帝国在当时的欧洲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三个帝国在战后崩溃了。民主制度发展不充分,封建残余力量强大是导致这几个欧洲帝国崩溃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反面证明了欧洲民主思想尚未达到很完善的程度。 答案 B 5.下图是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下面叙述与之不相关的是( ) A.英国首先使用 B.和飞机同时亮相于凡尔登战役 C.首次亮相于1916年,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 D.首次亮相于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解析 本题以新式武器坦克为切入点,实际上考查索姆河战役的相关知识。A、C两项属于对索姆河战役概况的再现;D项属于对索姆河战役地位的再现;B项坦克首次亮相于索姆河战役,与事实不符,故选B。 答案 B 6.(2018·台州高三期末)有史学家对一战时期某一战役的历史叙述:“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3~10公里。7月18日,协约国联军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该战役( ) A.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B.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C.首次投入了新式武器——坦克 D.是协约国战争后期发动的反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战役是1918年一战中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是1914年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的影响,故A项错误;1916年爆发的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战,故B项错误;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次投入了新式武器——坦克,故C项错误;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发生在一战后期,是协约国反攻德国的战役,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8·杭州高二期末)“美国船只被击沉,美国公民葬身海底,消息传来令人震惊。但其它中立或友好国家的船只和人员在海上遭到相同的厄运,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动机既非为复仇也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为了维护权利,维护人权,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国家仅仅是一名斗士……”这段话可能出自( ) A.华盛顿 B.威尔逊 C.罗斯福 D.杜鲁门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引自美国参战的演讲,故选B项。 答案 B 8.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解析 因为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而且经济基础比英法薄弱,所以只有速战速决才可能取胜。后来的实践证明德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但未取得成功。 答案 A 9.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大大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参战,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使协约国阵营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改变了两大集团的力量对比,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答案 D 10.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有( ) ①人类社会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④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的结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开始,不涉及①④的内容。 答案 B 1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急剧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解析 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如果没有战争,俄国同样会爆发革命,只是时间要晚一些,故选C。 答案 C 12.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从“十分反常……”等内容可推断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故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符合题意的应该是②③④,而①不是消极影响。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9·山东威海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立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由于主要参战国家在中国都有其势力范围,民国政府担心战事向东方蔓延而自己又无力阻止,8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中立,要求“ 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但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的行列。按照协约国的要求,中国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向欧洲和中东战线上的协约国部队提供劳工。参战后,英、法等国在中国先后招募了17.5万名劳工。当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中国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对德宣战后,段祺瑞政府以参战为名,筹建“参战军”,其主要经费由日本提供。大战结束后,“参战军”才正式成立,后改名“国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答案 (1)原因:中立政策的破产;英、法等协约国的拉拢;美国参战改变战争形势;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的需要;段祺瑞政府想借参战之机扩充实力。(回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加快一战的结束;外交上,有利于战后主动地位的争取(或战胜国地位的获得);加剧了国内军阀之间、南北之间的对抗;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回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4.(2019·山东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4个月,英国《泰姆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在维也纳、彼得堡、柏林、巴黎和伦敦,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罢工停止了,抗议取消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拆除了。这就是亚瑟·朗索姆描绘的“将一个民族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刻”。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但它会在哪里爆发呢? ——摘编自[美]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民众与政府对战争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答案 (1)世界经济连接为一体,作为矛盾主要双方的英德两国之间经济依赖程度很深;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将引发大灾难,人们相信这可以防止战争爆发。 (2)看法:欧洲民众支持本国政府参与大战;政府认为战争是短期的,本国能获得战争胜利。 影响: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开始传播;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