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通史版:阶段二课时2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通史版:阶段二课时2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作业)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广州市综测一)汉初刘邦以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将其改封为楚王,又封儿子刘肥为齐王;还规定只要老百姓能说齐地方语言的,都属于齐国。当时人称楚人“沐猴而冠”,称齐人为“齐虏”。这些现象促使(  )‎ A.齐地方文化传播 B.“独尊儒术”实行 C.城市经济繁荣发展 D.地方与中央矛盾缓和 解析 据题干材料“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又封儿子刘肥为齐王”、“时人称楚人‘沐猴而冠’,称齐人为‘齐虏’”,地方名归而实不至,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威,故选B项。‎ 答案 B ‎2.(2018·山东日照模拟)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解析 董仲舒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受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选D项。‎ 答案 D ‎3.(2018·四川南充适考三)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  )‎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 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 解析 据题干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通过确立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项。‎ 答案 B ‎4.(2018·山东德州期末)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  )‎ A.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 B.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 C.促使君主“无为而治”‎ 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 材料中“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意思是国家做错事儿,会有天谴,所以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故A项正确。‎ 答案 A ‎5.(2019·山东泰安模拟)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诗经》)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材料表明,西汉武、宣年间(  )‎ A.汉代的儒学重在阐发义理 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 答案 C ‎6.(2018·四川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一)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17 586次 ‎46.53%‎ 法观念 法、刑 ‎4 648次 ‎12.30%‎ 财富观念 利、财、富 ‎4 765次 ‎12.61%‎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 427次 ‎11.71%‎ 道观念 道 ‎6 367次 ‎16.85%‎ A.主流价值儒学化 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轻义观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 解析 根据图表数据,反映了社会伦理观念比例最高,表明儒家思想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选A项。‎ 答案 A ‎7.(2019·山东临沂模拟)下图为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的先农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五个古建筑。这种建筑布局体现了(  )‎ A.家国一体的结构 B.重农抑商的传统 C.三纲五常的理念 D.天人合一的思想 解析 观察图可知,北京内城在南北面设置天坛与地坛,东西面设置日坛和月坛,这与天地日月位置一致,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选D项。‎ 答案 D ‎8.(2019·河北邢台质检)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 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 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解析 据题干从材料“汉武帝时期”“‎ 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故选C项。‎ 答案 C ‎9.(2019·河南洛阳模拟)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 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 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 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解析 题干材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反映出汉代法律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故选B项。汉代“坚持德主刑辅”,符合外儒内法的特点,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代与汉代法律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皇权至上,但没有体现出君权的来源,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9·山东青岛期中)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 历史材料 出处 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 ‎《汉书·武五子传》‎ 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 ‎《汉书·儒林传》‎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5 000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等。‎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 A.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 B.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 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解析 观察表格,由材料“终不见仁义”、“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可知汉代信奉孔孟之道,重视儒学,故选B项。‎ 答案 B ‎11.(2019·山东潍坊模拟)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年、265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由此推知(  )‎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 ‎ 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 ‎ 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解析 根据“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和“公元前49年”可判断西汉时期纸已传到西域,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2019·四川乐山模拟)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盛行汉赋的不同风格,文学艺术的盛行与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西汉时期国力强盛,东汉时国力衰弱,故反映出汉赋的风格不同,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之同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答案 (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的政策虽也有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但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14.(2019·天津河东区模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 ‎(2)如何理解材料二“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私学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民本的主要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结合百家争鸣的经济原因进行作答即可。第(2)问回答秦的统一和董仲舒新儒学意义即可。‎ 答案 (1)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形成(或小农经济形成)。‎ ‎(2)秦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