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0年春季黄州区一中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试卷 考试时间:2020年 5 月 30 日下午 2:00—4: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1984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现在我们所讲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实现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底线任务,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摘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材料二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结合实际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注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盲目抬高标准。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材料三 图1 2011-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 图2 2011-2018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变化图 【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简称“全面小康指数”)以100为预期点。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四 今日的十八洞村群山环抱,山霭缭绕,房舍林立,游客络绎不绝。仅仅5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时,这里还是一个交通落后、村容破旧、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的贫困村。近年来,十八洞村转变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乡村游、猕猴桃种植、苗绣加工等产业体系,向全面小康稳步迈进。今天,十八洞村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摘帽,其脱贫经验更复制、推广到了全州。这几年,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上升,成为其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 (摘自2019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革开放之初,“小康”这个词首先被邓小平同志使用,是因为需要运用“小康”这个词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 B. 之所以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因为这不仅符合中国发展实际,而且更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C.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关键又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1-2018年末的8年间,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每年均下降达一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11-2012年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均降低最快。 B.2011-2018年的8年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整体一路攀升,发展态势良好。其中,2013-2014年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上升最快。 C. “结合实际”“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等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理念在十八洞村得到了充分实践。 D、十八洞村从先前的贫困村经过5年发展为小康村,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此二者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脱贫经验复制、推广的重要性。 6.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灯光调亮(节选) 张抗抗 ①这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街上的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更不愿多走一步踏进书店,卢娜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②忽然,她听见了轻微的响动,只见门口进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轻手轻脚在书店里像影子一样移来移去,然后拿出手机,速速拍下了书的封面,动作快得像做贼一样。卢娜迅速作出了判断:这几个人虽然不是偷书的,也和偷书差不多。他们在书店选好自己喜欢的书,然后转身回家上网去买。 ③卢娜把脸扭过去,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几个学生来“买书”,买的总归还是有油墨书香味道的纸书。学生去网上买书,为了省钱,省了钱就能再多买几本书。这样总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好许多啊。 ④她相信,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 ⑤学生们走后,书店又冷清下来。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的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这天下午,老公从湖区放假回家,亲自烧了几样小菜,样样都是卢娜喜欢的。儿子临近高考,天天在县中晚自修很迟才回。但卢娜却没有胃口,吃了几口就放了筷子。她晓得老公是想同自己谈天,至少是问问,书店这个月又亏进去多少。但老公见她不想说话,什么也没说。 ⑥卢娜没敢告诉老公,今天她的心情特别沮丧,是因为下午书店里,来过一个人。 ⑦那人说:新区大发展,老城肯定人心惶惶,我看你,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⑧那人走后,卢娜半天没缓过神,在椅子上傻坐了一会儿,心里焦灼如焚。她飞快地算了一笔账:假如这个消息是真的,最晚挨到明年,新区落定之后,书店的老顾客就将走得差不多了,书店亏空肯定越来越多…… ⑨辰光还早,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刚刚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把灯光调亮,不是愈加费电了么?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⑩就在这时,卢娜听见手机铃声在响,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发现原来书店东窗的窗帘还拉着。她用手指划开屏幕的接听键,然后把窗帘唰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清晨的阳光下,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不是个小数目,足足一百万。她的手抖了一抖,手机从掌心滑出去,落在一堆高高码起的书上。她站在窗口一动不动,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战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手心很热很烫,忽然又变得凉湿,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终于哭出了声,惊喜的抽泣,在晴天的阳光里,如急骤的阵雨一样砸下来……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事。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水电火电风电核电,只要线路没有被毁坏,灯光总归会重新亮起来的吧?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写一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既暗示一定的时代背景,也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B. 题目“把灯光调亮”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指给阅读者提供好读书环境,也可指卢娜心中那份期待与坚守,借书店传播知识与文化。 C. 卢娜十多年来对明光书店全身心投入,但生意惨淡,连连亏损,而她始终也没想放弃,从中可见她是一个性格坚韧的人。 D. 小说以“明光书店”为主要叙事场景,以书店的命运变化串联人物故事,反映了作者对当下实体书店的兴亡发展的观照,值得深思。 8. 请从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小说第④段的艺术效果。(6分) 9. 作家张抗抗在谈到《把灯光调亮》创作时说:“女主人公卢娜,一个平常小城女子,白天卖书、夜里有梦。”横线处写到她“自嘲地笑”和两次“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其中原因,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 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四百六十二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 B.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 C.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 D.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未冠,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也指没戴帽子。 B.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文中引作比喻。 C.《灵枢》,又称《灵枢经》,宋末元初医学著作,共九卷,八十一篇,在针灸学上有着较高的权威。 D.阴阳,古代思想家把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文中指中医的假设性概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庞安时出身世医家庭,自幼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其父营向他传援《脉诀》。他却认为过于浅显,而后认真研读黄帝、扁融的脉书,逐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息。 B.庞安时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选》, 诊脉重视人迎脉和寸口脉并用,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为祖国的中医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C.庞安时医术精湛入深,沉着仔细。他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 D.庞安时做到活人无致,医德高尚。他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5 分) (2)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溪晚凉 李贺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①,银湾晓转流天东。 溪汀眠鸯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②。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注】①幢:旌幡。②游溶: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的“扫”字体现出山风的强劲,山风既带来了“秋寒”,也留下了澄碧的夜空。 B.诗人善于观察,抓住山间溪边轻烟的色泽和形态特点,营造出一幅迷蒙梦幻的画面。 C.“银湾”指银河,它以皎皎的光辉照亮了夜空,又像一湾流水闪耀着波光向东方倾泻。 D. 如龙一样蜿蜒盘旋的险峻山势使前文轻快的笔调为之一转,“苦篁”更增添了凄厉之感。 15.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展现秋夜的幽静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2)领导人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领导人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小石潭记》中“ ”一句既正面写游鱼的自在,又侧面表现潭水清澈,而“ ”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游鱼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情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7-19题(9分)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们在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里深情品味中华文化的醇香,(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一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心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是苏东坡眼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的幸福观;是老人们手中的粽子叶,是小孩们项间悬挂的幸运石。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 。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 ,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使其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 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 ,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17. 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家国情怀思接千古,前行的力量在其中积蓄 B. 前行的力量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 C. 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D. 也在积蓄前行的力量,从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之中 18.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 包罗万象 物是人非 B. 水乳交融 交相辉映 兼容并蓄 物换星移 C. 浑然天成 相得益彰 包罗万象 物换星移 D. 浑然天成 交相辉映 兼容并蓄 物是人非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B. 人们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C. 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D. 人们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得以绵远流传。 2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 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对这句话的第一种理解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几百万年前已经完成的完成式。但是,对这句话的第二种理解则不是完成式,② , 是指动手动脑、出力流汗的劳动一直在持续促进个体的手和脑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如果小朋友长期坐在那里动脑筋思考数学题、背英语单词而没有动手劳动,③ 。 ....劳动如此重要,家长需要认识到劳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多让孩子参与劳动。 21.下面是某二手转让分享平台针对网民有偿分享闲置物品情况的调查。请简要概括两幅图表内容,并向平台提出一条建议。(6分) 网民有偿分享闲置物品的意愿调查 网民对有偿分享闲置物品的担忧因素调查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懒,是世人眼中的一种恶习。曾国藩:“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矣。” 也有不少诗人歌颂着懒,标榜着懒。唐代诗人杜甫曾说“懒性从来水竹居”;宋代文人许月卿还说“平生懒意琴三叠” ……懒,似乎又是一种风雅的存在。 你对“懒”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0年春季黄州区一中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2020年 5 月 30 日下午 2:00—4: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 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D.“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答案:1.C 解析:A项属于强加因果。“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是“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的条件。 B项中原文中的表述是“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D项“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太绝对。 2.D。“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意思是“ 文学作品的演变联系着社会的情况,文坛的盛衰联系着时代的动态”,答案中“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夸大了文学的作用。 3.D。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条件之一,而非唯一条件。“只有”“才能”使用不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1984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现在我们所讲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实现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底线任务,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摘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材料二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结合实际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注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盲目抬高标准。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材料三 图 1 2011-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 图2 2011-2018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变化图 【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简称“全面小康指数”)以100为预期点。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四 今日的十八洞村群山环抱,山霭缭绕,房舍林立,游客络绎不绝。仅仅5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时,这里还是一个交通落后、村容破旧、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的贫困村。近年来,十八洞村转变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乡村游、猕猴桃种植、苗绣加工等产业体系,向全面小康稳步迈进。今天,十八洞村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摘帽,其脱贫经验更复制、推广到了全州。这几年,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上升,成为其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 (摘自2019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革开放之初,“小康”这个词首先被邓小平同志使用,是因为需要运用“小康”这个词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 B. 之所以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因为这不仅符合中国发展实际,而且更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C.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关键又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答案:B【解析】原文是“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明显是并列关系。而选项中是“这不仅符合中国发展实际,而且更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变成了递进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1-2018年末的8年间,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每年均下降达一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11-2012年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均降低最快。 B.2011-2018年的8年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整体一路攀升,发展态势良好。其中,2013-2014年间中国全面小康指数上升最快。 C. “结合实际”“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等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理念在十八洞村得到了充分实践。 D、十八洞村从先前的贫困村经过5年发展为小康村,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此二者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脱贫经验复制、推广的重要性。 答案D【解析】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确实是由于十八洞村脱贫经验的复制、推广;但十八洞村的脱贫则主要是由于前文所说的“ 转变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6.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分) 答案:①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 ②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结合实际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 ③将脱贫经验复制、推广。(每点2分。三个要点的关键词:落实“机制”、强化责任,抓实“五个一批”工程,复制推广。)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灯光调亮(节选) 张抗抗 ①这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街上的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更不愿多走一步踏进书店,卢娜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②忽然,她听见了轻微的响动,只见门口进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轻手轻脚在书店里像影子一样移来移去,然后拿出手机,速速拍下了书的封面,动作快得像做贼一样。卢娜迅速作出了判断:这几个人虽然不是偷书的,也和偷书差不多。他们在书店选好自己喜欢的书,然后转身回家上网去买。 ③卢娜把脸扭过去,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几个学生来“买书”,买的总归还是有油墨书香味道的纸书。学生去网上买书,为了省钱,省了钱就能再多买几本书。这样总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好许多啊。 ④她相信,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 ⑤学生们走后,书店又冷清下来。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的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这天下午,老公从湖区放假回家,亲自烧了几样小菜,样样都是卢娜喜欢的。儿子临近高考,天天在县中晚自修很迟才回。但卢娜却没有胃口,吃了几口就放了筷子。她晓得老公是想同自己谈天,至少是问问,书店这个月又亏进去多少。但老公见她不想说话,什么也没说。 ⑥卢娜没敢告诉老公,今天她的心情特别沮丧,是因为下午书店里,来过一个人。 ⑦那人说:新区大发展,老城肯定人心惶惶,我看你,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⑧那人走后,卢娜半天没缓过神,在椅子上傻坐了一会儿,心里焦灼如焚。她飞快地算了一笔账:假如这个消息是真的,最晚挨到明年,新区落定之后,书店的老顾客就将走得差不多了,书店亏空肯定越来越多…… ⑨辰光还早,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刚刚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把灯光调亮,不是愈加费电了么?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⑩就在这时,卢娜听见手机铃声在响,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发现原来书店东窗的窗帘还拉着。她用手指划开屏幕的接听键,然后把窗帘唰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 。清晨的阳光下,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不是个小数目,足足一百万。她的手抖了一抖,手机从掌心滑出去,落在一堆高高码起的书上。她站在窗口一动不动,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战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手心很热很烫,忽然又变得凉湿,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终于哭出了声,惊喜的抽泣,在晴天的阳光里,如急骤的阵雨一样砸下来……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事。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水电火电风电核电,只要线路没有被毁坏,灯光总归会重新亮起来的吧?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一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既暗示一定的时代背景,也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B. 题目“把灯光调亮”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指给阅读者提供好读书环境,也可指卢娜心中那份期待与坚守,借书店传播知识与文化。 C. 卢娜十多年来对明光书店全身心投入,但生意惨淡,连连亏损,而她始终也没想放弃,从中可见她是一个性格坚韧的人。 D. 小说以“明光书店”为主要叙事场景,以书店的命运变化串联人物故事,反映了作者对当下实体书店的兴亡发展的观照,值得深思。 8. 请从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小说第④段的艺术效果。 9. 作家张抗抗在谈到《把灯光调亮》创作时说:“女主人公卢娜,一个平常小城女子,白天卖书、夜里有梦。”横线处写到她“自嘲地笑”和两次“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其中原因,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7. C。 C项,“她始终也没想放弃”说法有误,与文章不符,如五、六、八段说“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卢娜没敢告诉老公,今天她的心情特别沮丧,是因为下午书店里,来过一个人”“心里焦灼如焚”,由此可知,卢娜内心有过纠结,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 8. ①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书店比喻为城市里的瞭望塔,形象地写出了书店对城市人的巨大意义;将雪片比喻为撕碎的书页,突出了卢娜对书的挚爱以及书店无人问津的失落和哀伤。②运用了拟人手法。以人格化的“巨手抛甩”这一动作描写来表现从天而降的雪花落下的情景,饱含人物情感,形象贴切。 ③插叙。以插叙形式写她面对残酷现实,独守冷清书店时的独特感受,将人物心理以形象化的方式委婉展现,丰富了人物形象。 9.原因: ①自嘲地笑是因为卢娜一心想要将“明光书店”办好,新换了灯泡,然而书店的处境却越来越艰难,是伤心的、无奈的笑。 ②当她对书店的未来快绝望时,突然而来的奖励基金让她重新看到了希望,“明光书店”和自己重获新生,她不禁喜极而泣。 ③面对自己一手经营的书店,卢娜由此回顾自己的人生,从高考落榜到开办书店,对知识、文化、人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开书店关乎别人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她感动得再次流下了泪水。 作用:三次描写都属于细节刻画,互相照应,有利于全方位展示卢娜淳朴、坚韧的形象,也凸显了一个普通人在追逐梦想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 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四百六十二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 B.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 C.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 D.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未冠,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也指没戴帽子。 B.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文中引作比喻。 C.《灵枢》,又称《灵枢经》,宋末元初医学著作,共九卷,八十一篇,在针灸学上有着较高的权威。 D.阴阳,古代思想家把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文中指中医的假设性概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庞安时出身世医家庭,自幼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其父营向他传援《脉诀》。他却认为过于浅显,而后认真研读黄帝、扁融的脉书,逐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息。 B.庞安时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选》, 诊脉重视人迎脉和寸口脉并用,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为祖国的中医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C.庞安时医术精湛入深,沉着仔细。他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 D.庞安时做到活人无致,医德高尚。他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5 分) (2)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5 分) 答案:10.A 11.c.(《灵枢经》,即《黄帝内经·灵枢》,是《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宋末元初医学著作”说法错误。) 12.C(“在徒弟的帮助下”文中无此信息) 13.(1)药物后来增加有的,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别的,经过尝试,确有功效的不应该遗漏,为此他写了《本草补遗》一书。(“药有后出”定语后置,“辨”“有功”,“遗”各一分,句意1分) (2)有人曾用与华佗有关的事询问他,(他)说:“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是虚妄(或:没有什么根据)的吧!” (“术”“是”“非……也”“妄”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庞安时,字安党,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安时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治病的依据,”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不久,因病而耳聋,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寻枢》、《大素》、《甲乙》等珍贵罕见的医书,经夫百家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没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庞安时普说:“世上的所谓的医书,我基本上都看过,唯存扁鹊的《难经》一书比较深奥。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但是讲述得并不详细,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我的医术就是来自扁鹊的《难经》之中,按照该书所言来诊断病的深浅,诀断死和生,就象符合到一起一样恰当。而且观察脉象的要点,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迎脉和寸口脉。这两脉阴阳相应,犹如两条引绳,阴阳平衡,则以绳大小相等。扁鹊《难经》大体开启了诊治这两种脉象的端倪,而我用《内经》等书加以参考,考索研究然后得出这种结论。仔细考察病症以后才应用,顺着这个理论然后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这一范围。” 他打算将自己的医术告知后世,所以著《难经辨》数万言。药物后来增加有的,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别的,经过尝试,确有功效的不应该遗漏,为此他写了《本草补遗》一书。 庞安时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门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愚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一次,庞安时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妇女恰好生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呻吟间,一个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 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手误抓着母肠不能脱出来,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针刺的他虚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眼痕迹仍在。他医术的高妙就是这样。 有人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华佗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没有什么根据吧!”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停止服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溪晚凉 李贺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①,银湾晓转流天东。 溪汀眠鸯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②。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注】①幢:旌幡。②游溶: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的“扫”字体现出山风的强劲,山风既带来了“秋寒”,也留下了澄碧的夜空。 B.诗人善于观察,抓住山间溪边轻烟的色泽和形态特点,营造出一幅迷蒙梦幻的画面。 C.“银湾”指银河,它以皎皎的光辉照亮了夜空,又像一湾流水闪耀着波光向东方倾泻。 D. 如龙一样蜿蜒盘旋的险峻山势使前文轻快的笔调为之一转,“苦篁”更增添了凄厉之感。 15.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展现秋夜的幽静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14.D(诗人以轻盈的文笔描绘出秋夜的清丽静谧,并无凄厉之感。)(3分) 15.①想象。颈联中诗人想象白鹭沉浸在睡梦中,正梦见了征鸿。唤起了读者的生活经验,由眠鹭酣梦之深感受到溪边的寂静。 ②拟人。在静夜里,溪水也善解人意地“不语”,而是缓缓流淌。苦竹则对着山间的客人吟唱起笛箫般悠长的调子。一静一动,都凸显出山间之静。 ③以动衬静。白狐对月的呼号和苦竹临风的幽鸣都以柔和的自然之声衬托出溪边的宁静。 ④比喻。渲染夜晚宁静的意境。(共6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2)领导人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领导人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小石潭记》中“ ”一句既正面写游鱼的自在,又侧面表现潭水清澈,而“ ”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游鱼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情态。 16、答案:(1)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共6分。一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7-19题。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们在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里深情品味中华文化的醇香,(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一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心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是苏东坡眼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的幸福观;是老人们手中的粽子叶,是小孩们项间悬挂的幸运石。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 。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 ,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使其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 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 ,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17. 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思接千古,前行的力量在其中积蓄 B. 前行的力量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 C. 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D. 也在积蓄前行的力量,从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之中 18.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 包罗万象 物是人非 B. 水乳交融 交相辉映 兼容并蓄 物换星移 C. 浑然天成 相得益彰 包罗万象 物换星移 D. 浑然天成 交相辉映 兼容并蓄 物是人非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B. 人们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C. 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D. 人们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得以绵远流传。 【答案】17. C 。根据前文可知,括号中的内容承接前文,讲人们在端午节的收获,即“品味中华文化的远香”“积蓄前行的力量”,据此可知,括号中的句子的主语应是“人们”,“人们”承前省略,据此排除A项、B项;对比C 项、D项,C 项的句式与前文保持一致,更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故选C 。 18. B 水乳交融: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浑然天成:形容诗作、文章的结构严谨自然,或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能、品德完美自然。句中形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应用“水乳交融”。 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由上文“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可知,应用“交相辉映”。 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结合下文可知,用“兼容并蓄”更符合语境。 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物是人非:景物依旧,而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多用来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或对世事变化的慨叹。句中形容时间推移,应用“物换星移”。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9. A。画线句中存在两处错误:“不断创新、植根传统”语序不当,可改为“植根传统、不断创新”;介词滥用造成主语残缺,应删除“使”。B项,第二处错误未修改;C项,第一处错误未修改;D项,中途易辙,应删除“人们”。故选A。 2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 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对这句话的第一种理解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几百万年前已经完成的完成式。但是,对这句话的第二种理解则不是完成式,② , 是指动手动脑、出力流汗的劳动一直在持续促进个体的手和脑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如果小朋友长期坐在那里动脑筋思考数学题、背英语单词而没有动手劳动,③ 。 ....劳动如此重要,家长需要认识到劳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多让孩子参与劳动。 20.①劳动对孩子的成长为什么很重要呢?(关键词:劳动、孩子、重要,必须是设问句) ②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进行式(关键词:而是、进行式或直在进行的) ③他的脑、手可能不能协调发展(关键调:脑和手,可能,不协调) 21.下面是某二手转让分享平台针对网民有偿分享闲置物品情况的调查。请简要概括两幅图表内容,并向平台提出一条建议。(6分) 网民有偿分享闲置物品的意愿调查 网民对有偿分享闲置物品的担忧因素调查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1)绝大部分网民愿意分享闲置物品,但有相当一部分网民担心物品损坏或丢失,或因使用次数多而导致物品使用寿命缩短,或私人信息因此泄露以及借还过程繁琐等。建议:(2)平台应着力完善分享物品及分享者信息保护机制,从而吸纳更多拥有分享意愿的消费者。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懒,是世人眼中的一种恶习。曾国藩:“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矣。” 也有不少诗人歌颂着懒,标榜着懒。唐代诗人杜甫曾说“懒性从来水竹居”;宋代文人许月卿还说“平生懒意琴三叠” ……懒,似乎又是一种风雅的存在。 你对“懒”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根据高考评分标准给分。基准分43分。 【材料解读】 曾国藩眼中的懒即懒惰;诗人歌颂的懒,是对风雅境界的幽默解读,表现为淡泊名利,散淡无为,与世无争等。 “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懒惰(跟“勤”相对)②疲倦;没力气。材料中第一句话取“懒”的第一个义项,而材料中的第二句话中的两首诗中的“懒”倾向于不汲汲于功名富贵之意思,字典中并无此义项,更多为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时人生态度的表现,材料的第三句话则为出题老师的要求:“对“懒”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 学生们在写作时最忌讳在未厘清材料中“懒”的意思,而一边倒的去批判“懒”,或者一味迎合材料中“风雅的存在”去赞颂“懒意”;还有可能出现的就是学生简单地将材料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懒”套作为对行动和结果不同态度的文章。 题目重心是谈你对懒的认识。“认知”除了侧重于对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陈述分析,还要有深入剖析反思。如思考:什么是懒?世人眼中的懒跟文人诗文中的懒是否同一意思?人们为什么会懒?其实质是什么?懒有什么作用意义或危害?当下我们年轻人该怎样做?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的点运思行文。 一、界定概念 1.懒即懒惰,指想做某事而不情愿做,与勤相对。 2.世人眼中懒是一种恶习,在某些宗教的教义里,懒是人类的一种原罪。指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不思进取,该做的事情不去做。这是人性的缺陷,表现为消极懒散,逃避辛苦,选择安逸。 3.不少诗人歌颂的懒,不是指以上恶习。而是对风雅境界的幽默的解读。表现为淡泊名利,散淡无为,与世无争。 二、人为什么会懒(原因、实质)? 1.心理原因。人都有希望用最少的付出换来最大回报的本能。 2.生理原因。导致脑力和体力无法承受过度的辛劳,出于本能保护,人一般不会挑战有损身心健康的事情,转而追求舒适与安逸。 3.社会原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长辈过分宠爱,物质日渐丰裕,压力不断增大,人就会偷懒。科技让勤奋的人更加勤奋,让懒人更加懒。 4.依赖思想,推卸责任,逃避义务,这种懒会影响到旁人,形成集体懒惰。 5.世人眼中懒是精神上的自我放弃,行为上的自我放逐,实质是自私自利。 不少诗人歌颂的懒,是精神上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行为上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是一种智慧之举。二者表现类似,目的、性质、价值截然不同。 6.没有上进心,安于现状,不肯深究,逃避现实,暂时获得心理安宁;爱空想,好幻想,不愿付诸于行动;怕麻烦,没有责任感;自我满足,无危机意识。 三、懒有何作用或危害? 1.懒推动科技发展,可迫使人发现,发明一些代替自己工作,劳动的东西。 2.懒人效率高,因不喜欢做事,所以尽量用最快速度把事情最有效地完成。 3懒会形成习惯,影响性格,耽误自己,贻害旁人。 4.懒就像鸦片,沾上就易上瘾。严重地妨碍了斗志,腐蚀了进取心。 5.影响知识的获取,影响身心健康,影响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影响人际关系,可导致犯罪。 四、怎样辩证地看待懒?(思辨性) 1.偶尔、适度的懒,固然不失为生活的调剂,但须知“逸豫可以亡身”。 2.行为上的懒和思想上的懒要适当补充。懒于劳力,就应勤于劳心。懒于做无用功,就应勤于探索“天人之际,古今之变”。 3.心理懒惰、行为懒惰、思维懒惰各有不同,但表现为勤的懒更可怕。 4. 懒,大部分情况值得批判,部分情况下值得商榷,特殊情况下值得肯定。 五、当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1.树立高远的理想,并为之执着追求。 2.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3.弘扬“无友不如已者”的进取之风。 4.行为上的懒或思想上的懒适度,固然不失为生活的调剂。 5.激发兴趣,拟定阶段性的目标,让自己体会到目标达成的成就感。 【审题立意】 作文侧重于谈对懒的认知,可以思考:什么是懒?世人眼中的懒和诗人的懒有何不同?人为什么会懒?实质是什么?懒有什么意义和危害?我们年轻人该怎么做? 立意示例: ①懒,大部分情况值得批判,部分情况下值得商榷,特殊情况下值得肯定。 ②行为上的懒和思想上的懒要适当补充。懒于劳力,就应勤于劳心。 ③心理懒惰、行为懒惰、思维懒惰各有不同。 ④某些表现为勤的“懒”更可怕:行动上表现为勤,实质上是思维之懒。 ⑤偶尔的懒,固然不失为生活的调剂,但须知“逸豫可以亡身”。 【素材链接】 1.勤奋是成功之母,懒惰乃万恶之源。——美国谚语 2.懒散能磨去才智的锋芒。——美国谚语 3.艰难由懒惰生,苦楚由偷安来。——培根 4.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考场佳作】 佳作一:懒的层次(53/60分) 世人眼中懒是希望用最少的付出换来最大回报,是不愿为想做、应做的事付出努力。不少诗人歌颂的懒,是精神上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很多是一种智慧之举。二者的表现类似,但目的、性质、价值截然不同。(简析材料中两种懒的特点及不同点) 懶,作为人的一种本能,有其存在的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甚至社会原因。作为懒的反义词,“勤”历来是成功者必备的要素之一。天道酬勤,这是一个事实。奖勤罚懒,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规则。(由懒讲勤,过渡) 然而,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过犹不及”,过勤,过劳也未必是绝对正确的。当人缺乏明确的目标,违背常识和规律,或不遵循正确的方法的时候,向错误方向努力的勤就是南辕北辙,会使事倍功半;而此时的懒,表现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自由和智慧,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诗人们推崇的“懒”,不是指怠惰放弃,而是一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从容品味生活的状态。与其说这是一种“懒”,不如说这是一种“主动放弃,另有所图”的选择。(阐明有时懒是一种智慧) 当下我们看到:懒于学习的一些学生,玩起游戏来可谓废寝忘食;懒于工作的拖延症职工,旅游休假的时不惜夜以继日;懒于奉献的某些精英,争权夺利时分明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们的懒是一种以“趋利避害之心”行“趋害避利之实”的自我麻醉术。懒,只是相对自己不认同,不接受,不愿面对的事情而言。笑话里那种懒于吃饭,脖子上套个大饼都只咬眼前这一口的人,在生活中还是少数的。大部分懒人无非是目光短浅,利己之事勤为,短期之利苦求;而利他之事推脱,长久之功懈怠。这种懒惰是精神上的自我放弃,行为上的自我放逐,其实质是自私自利。(罗列一组社会上懒的现象,剖析当下人们懒的实质) 真正得提防的,不仅是这种表现为“懒”的“懒”,更有一种表现为“勤”的“懒”。《种树郭橐驼传》里那些“长人者”,以勤勉辛劳的无用功试图掩饰其在治理上懒的——不想办法解决百姓真正需要。对下层人民“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这就是古语所说的“主帅无能,累死三军”。懒到对自己的思想之懒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恐怕是“懒”的最大威胁。(阐明表现为勤的懒才是最可怕) 可见,对懒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懒,特殊情况下值得肯定,部分情况下值得商榷,绝大部分情况下值得批判。所以我们青年学生要真正理解天道酬勤,克服懒惰心理,杜绝表现为勤的懒学行为,要勤学巧学。(总结全文,表明我们青年学生的做法) 佳作二:克服懒惰,积极进取(51/60分) 勤奋的人都是相似的,懒惰的人各有各的懒功。我认为人生苦短,我们应珍惜生命,克服懒惰,积极进取。(化用名言,由话题词导入,表明中心论点) 世人眼中的懒是种恶习,某些宗教的教义里,懶甚至是一种罪恶。因为懒表现为消极懒散,逃避辛苦,选择安逸。懒就像鸦片,一沾上就易上瘾。它严重地妨碍了我们的斗志,腐蚀了我们的进取心。久而久之,懒会形成习惯,影响性格,耽误自己,贻害旁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因为人浮于事,某些人会产生依赖思想,推卸责任逃避义务,以少劳多得为荣。这种懒影响到共事的旁人,最终形成集体懒惰。 (分析世人眼中懒的危害) 不少诗人歌颂的懒,不是指以上恶习。主要表现为淡泊名利,散淡无为,与世无争。那“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自然是“浮云久不至,游子不顾返”后,痴情女子理想落空的无聊和自暴自弃。“懒性从来水竹居”或“平生懒意琴三叠”,也多半是“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路途遭遇阻遏,有志之士的自我心灵慰藉。懒,在此时是种无奈之举。况且,历史规律往往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们因志向落空,不能勒石刻铭,建功立业。往往在“立言,立德”上格外勤奋。他们懒于劳力,就勤于劳心。懒于做无用功,就勤于探索“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分析不少诗人歌颂懒原因及实质)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却越来越懒。紧张的生活,丰裕的物质,溺爱的长辈,无论学生党还是工作狂,下载一个APP就成了外卖依赖症患者。科技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了便捷,也让人越来越懒。懒得走路,轿车成为生活必备;懒得开车,无人驾驶车闪亮登场;懒得出门,网购搞定一切。许多患有懒癌的人不求上进,没有目标追求,不愿背负风险,不希望承担责任,缺乏奋斗意识。拖延症似乎成了他们的一种荣耀,这是精神上的自我放弃,行为上的自我放逐,其实质是自私自利。(析当下懒癌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实质)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我们青年学生是圆梦中国的主力军,应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克服懒惰心理。切莫“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绝不做拖延症患者。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完成需要完成的一切,做好能力范围内的一切。把学习、工作、生活看做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样才能真正自觉地鞭挞自我,克服惰性,圆梦中国。(我们青年人应有的做法) 懒是种恶习,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不想去求知、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我们青年学生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无限努力,克服懒惰,积极进取,让生命的价值最大化。(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 佳作三:战胜懒惰,走向成功(50/60分) 对于懒,我们不可全部否定。懒,是世人眼中的恶习、原罪,不少诗人却歌颂着、标榜着懒。懒有其存在的个人生理、心理原因及社会原因。偷懒人人会,但由勤入懒易,有懒入勤难,所以我们要战胜懒惰,走向成功。(由材料导入,简要分析,明确论点) 不少文人眼中的懒,是值得歌颂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如风云变化中。”这就是一种以静观物的智慧的懒。“坚持雅操,好爵自縻。”这就是一种风清气正,务本求真的真正的懒,“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就是一种淡泊明志,无为而治的舒坦的懒。(简析不少人歌颂的懒——原因实质) 但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懒癌肆虐。起床懒得整理床铺,吃饭懒得做饭,出门懒得走路,更不用说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各种拖延症。懒惰使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懒惰使机遇与人失之交臂,懒惰使理想与人渐行渐远。(罗列当下懒癌想象及其危害) 面对种种偷懒行为,有的人浑浑噩噩,意识不到这是懒惰;有的人寄希望于明日,总是幻想美好的未来;而更多的人虽极想克服这种行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过且过,日复一日。但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我们,应该明确当下怎么做才能战胜懒惰。(罗列当下人们对懒的态度做法) 我们要锻炼自己顽强的意志。一个人如果没有与困难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就必然会为自己的懒惰找到借口。我们要经常检查自己,督促自己,克服自身的惰性、动摇性,养成不畏艰险,不向困难低头的坚韧性格。要以彻底的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只有那些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把生活看做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创造的人,才能真正自觉地鞭挞自我,战胜懒惰。(明确我们对懒应有的做法——锻炼自己顽强的意志) 我们还要弘扬不断进取的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有清新刚健的风尚,才能使无力者有力,使有力者前行。而“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染缸,只会使 “昔日之芳草”“今直为此萧艾也”。“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让自己生活在积极进取的氛围里,克服求稳怕变,瞻前顾后懒惰心理,树立远大理想想,不断进取,战胜懒惰(明确我们对懒应有的做法——弘扬不断进取的精神)。 懒惰对立面是勤奋,事业靠勤奋打拼、奇迹靠勤奋创造、历史靠勤奋推动。让我们在进取精神的感召下,凭着顽强的意志,用勤奋去战胜懒惰,走向成功。(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