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零次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零次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南汇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零次考试 语文试题 一、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青花字 陈鹏举 ‎①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青花字原是写在瓷坯上的,写了后施釉,再烧成瓷器。字在釉下,也是釉下彩了。青花字见得最多的是官窑上的年款,譬如康熙、雍正和乾隆年款。现在仿品大都沿用“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样。乾隆是青花盛世,从年份的长久和形制的完备在康雍乾三代中也是到了顶峰的。而且乾隆可能更有后世的人缘,所以要仿青花瓷,自然以乾隆为先了,只是瓷器到底是无法仿的。譬如这款,当时是由专人写的,是具有个人情怀的极好的楷书,很难仿。明代成化年青花出奇地淡雅,它的官窑落款,也是极淡雅的字,内里是少有的丰茂,看上去却弱不禁风。好些年前,有个鉴赏家,特地给我看一个成化青花盘。这盘是碎成了几瓣重新粘起来的。他让我辨一下真伪。说实话我眼力不到,还好看到了底部“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说它是赝品了,理由是只要看“成”字的一笔折勾,就能看透写这款的人内心的生硬了。鉴赏家很吃惊,因为这盘仿得很到位,瞒过好几个行家了。想不到不是在胎在釉在青花在画工,而是在字上出了问题。其实该吃惊的是,这问题很致命。原先一个无名的窑工所具有的素养,现在连鉴赏家也难得具备了。制陶制瓷,还有竹刻石刻之类,现在都被称之为“工艺美术”,言下之意就是比艺术低下一等。然而在古人那里呢?人家才不分艺术和工艺美术。因为那时的人都很艺术,他们出手的东西,很难做成不艺术。这就是“成化”的“成”字的那一折勾,足以露馅的缘故。‎ ‎②由青花字说到以往的窑工,就不免要说到民窑瓷上的窑工随意书写的青花字。这是我心仪的青花字。民窑瓷上的譬如“福”、“寿”、“百子百孙”之类的青花字常见,因为写法不一,都好看。有次见到一个明代天启年的青花小碟,碗沿有四坨青花,初以为是字,再看像花了,再三看又像字。喜欢煞了,匀来放在了案上,写字时,拿它舀水磨墨。在当年的福佑路地摊,买到一个瓷砚,20多厘米直径,圆得清秀。难得的是背面有两片长长的青花字,竟是两个谜面。不是古板的七言、五言,而是《红楼梦》里“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那样的句式。这字很开怀的样子,看得出写它的人,心里很快活。后来猜出来了,打的两个字分别是“嘉”和“宝”字。这瓷砚应该是乾嘉时候的,很喜欢。后来不知搁哪里了,至今不知还在不在。也是十来年前,还在地摊上找到一个磁州窑的壮罐。这回不是青花字,是褐色釉写的字。竟然写的也是谜语。这字写得更自在了,还是喜欢,就把兜里的钱全翻出来,把它抱回家去。字是下面这些:“一物生来兄弟多,先生兄来复生哥。生下兄弟顶门市,有了大事问哥哥。打一字。”见到不知名的往日窑工随意留下的谜面,一时懵了。于是在本刊上征求谜底。竟然纷纷猜错。后来是一个有着学龄前女儿的家长来信了,说这个谜面,在他女儿的幼儿磁盘里有,谜底是“牙”。于是赶忙刊登,和感了兴趣的读者,一起向幼儿看齐。‎ ‎③前些天在朋友的店铺里,见到一个康熙时的瓷钟,高17厘米,钟口直径13厘米。瓷胎细糯洁白、釉面坚致,体量沉稳。更出色的是,同样沉稳的青花字,一行行把整个钟面铺满了。没读几行,就感觉抄录的是极好的古诗。冲淡的句子,和相称的青花字,不由人不喜出望外,顷刻就请朋友匀我了。后来知道,青花写的46句230字,是唐代诗人常建和储光羲的五言诗,是常建的《江上琴兴》、《送李十一尉临溪》和《西山》三首,以及储光羲的《田家即事》半首。这些诗可以在康熙时期,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敕主编的900卷《全唐诗》中的144卷和137卷找到。把这些气息相通的诗句连在一起写下,可见窑工出色的素养,也可见康熙时诗的深入人心,至少这位不留名的窑工,有着诗的心肠。‎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减)‎ ‎1. 第①段“这问题很致命”一句中“致命”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中列举两则谜语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全文看,窑工出色的素养主要表现在:(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4. 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一项是( )‎ A. 青花字就是青花,青花字是指窑工写的字。‎ B. 要仿青花瓷就要以乾隆为先,是因为乾隆有后世的人缘。‎ C. 最多见的青花字是官窑上的年款,但并非是作者心仪的。‎ D. 民窑瓷上的青花字写的都是谜语。‎ ‎5. 根据全文意思,用简洁的文字介绍“青花字”。(80字以内)‎ ‎【答案】1. 现在的鉴赏家的文化素养低下,程度很严重。(或:现在的鉴赏家连以前的一个无名窑工 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也难得具备了。) ‎ ‎2. 说明以往民窑瓷上的窑工书写的青花字是作者心仪的,是极具艺术性的,具有开怀、自在的特点。 ‎ ‎3. (1). 随意书写的青花字都是艺术 (2). 能把一些气息相通的诗句连在一起写下,有着诗的心肠 4. C ‎ ‎5. 青花字,先写在胚上,后施釉,再烧成瓷器,是写在青花瓷上的字,是有窑工或专人书写的,内容上主要有年款、吉祥语、谜面、诗句等,字的特点或淡雅或开放或自在或沉稳,青花字是瓷器上的艺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第①段“这问题很致命”,是在许多当代的鉴赏家分辨不出明代窑工的书法的前提下说的。“致命”本意是“可使生命丧失的,比喻最厉害、最严重的”因素。文中指,原先一个无名的窑工所具有的素养,现在连鉴赏家也难得具备了,现代人的素质低下,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列举这两则谜语,说明以往民窑瓷上的窑工书写的青花字是很随意的,他们书写的时候是很开怀、很自在的,又因为这些窑工具备相当的素养,因而写出来的青花字也是极具艺术性的。‎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重要语句内容及其特点出发,结合文句的内容和特点来回答。并且注意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内容,二是结构。‎ 第②段中,列举了两则写在瓷片上的谜语,一个是与《红楼梦》有关的,一个是幼儿学口语的谜语。‎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问题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分析、筛选、概括,得出正确结论。‎ 本题要概括窑工的素养,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段中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如:文章第②段中列举了两则谜语,谜面,有来自文学名著的高雅的东西,也有来自幼儿的歌谣,是窑工随意书写的,然而,因为窑工书写的时候的开心的、自在的,加上这些窑工大都由较高的素养,因而随意书写的青花字都是艺术。再如:第③段中,窑工在一块不大的瓷片上,书写了46句230字的诗句,而且这些诗句气息相通,体现了这些窑工都有着诗的心肠。‎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A项,“青花字就是青花,青花字是指窑工写的字”理解错误,青花字原是写在瓷坯上的,写了后施釉,再烧成瓷器。‎ B项,“是因为乾隆有后世的人缘”理解错误,原文是“乾隆可能更有后世的人缘”,这里把“可能”两个字去掉了,变成了肯定的了。‎ C项,理解正确。‎ D项,“民窑瓷上的青花字写的都是谜语”理解错误,民谣瓷上有青花字有的是谜语,也有其他的,如古诗词等。‎ 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问题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然后进行分析、提炼、概括,得出正确结论。‎ 答题需要根据全文内容,全面把握文章对“青花字”的介绍,包括概念的由来,作者是谁,常见的内容,字体的特点以及后世的评价等。如,青花字原是写在瓷坯上的,写了后施釉,再烧成瓷器。字在釉下,也是釉下彩了。作者一般是窑工或专门人员。青花字内容一般是年款、吉祥语、谜面、诗句等。青花字的特点有的淡雅,有的沉稳,书写者一般都是随意书写的,这些窑工或专门人员一般都是极有情怀的,书写时心情是开心的、自在的,由于他们都有这较高的素养,因而写出来的字都极具艺术性。‎ ‎【点睛】现代文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美生灵 张炜 ‎①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 ‎②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是最后交出的肉体。它们咩咩的叫声,可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鸣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的生命的可爱。‎ ‎③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措。‎ ‎④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 ‎⑤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力和涤荡力。‎ ‎⑥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它们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物。‎ ‎⑦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人类,人类却对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羞愧。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⑧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奥秘。‎ ‎⑨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某种深刻的象征。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了,才这样听天由命。‎ ‎⑩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 ‎6. 第①节中“生出无限的怜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7. 综观全文,概括将羊称作“美生灵”的主要理由:⑴ 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 ‎8. 第③节中“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运用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第④节末尾句中的“这个命数”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第⑦段写到:“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联系上下文看,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 ‎11. 请就第⑥小节描写的某一特点作简要赏析(60字以内)‎ ‎12. 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这篇记叙性散文探讨的是如何尊敬自然,善待生灵,与自然构成亲密关系的问题。‎ B. 文章开头写一群羊黄昏时分在河边觅食,如诗如画,又以“驮回阳光”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C. 本文感情基调明朗,直接赞美羊的那种毫无侵犯性的奉献精神,同时委婉含蓄地批判了人类的野蛮索取和掠夺行为。‎ D. 本文感悟独特、思考深刻,所谈的是人类自身的美丑、人类自我拯救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E. 本文感情真挚,立场鲜明,在赞美羊奉献精神的同时,批判了除羊之外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灵的丑恶,发人深省。‎ F. 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刻画羊的形象,表现对羊的怜悯之情。‎ ‎【答案】6. 答题的主要方向在第②小节。下面几句都可认为是正确的:“ 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 “它们被(人类)豢养,被(人类)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是最后交出的肉体。” ‎ ‎7. (1). 模样和神情纯洁可爱; (2). 温顺善良,毫无侵犯性,群体充满和谐与温情; (3). 无私地馈赠和奉献一切 ‎ ‎8. (1). 比喻。 (2). 写出了羊的纯洁、无私、美好,意在与人的贪婪、自私、丑恶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对自身命运进行思考,对自己对待这类弱小生灵的行为进行反思。 ‎ ‎9. 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 ‎ ‎10. ①对其他生命的馈赠毫不感激;②习惯于对羸弱的生命进行索取和掠夺;③对同类也要进行掠夺甚至杀戮,且不懂羞愧;④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还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 ‎11. 描写主要特点:描写生动、细腻,如运用拟人手法、拟声词“咩咩”、嬉戏时的动作描写等形象地表现了羊群的和谐和温情,极富感染力。如重点写“动作描写及作用”等也可,只要分析有据有理即可。 12. BD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问题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文章第①节中,作者写到“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从文章第②节内容中可以找出答案。作者产生如此感慨,是因为作者知道,这个美丽的生灵,尽管它与世无争,它也逃脱不了被宰杀的命运,尽管“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是最后交出的肉体。”作者明白,“它们被(人类)豢养,被(人类)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文章题为“美生灵”,是把羊作为美生灵来写的。作者写它们的模样和神情纯洁可爱,如“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作者写它们的温顺善良,如“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作者写了它们无私地馈赠和奉献一切,如“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是最后交出的肉体。”文章从多个角度,突出羊的美丽、温顺和善良。从以上分析中整理出三条即可。‎ ‎【8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的灰蓝色眼睛比作美丽的玉石,写出了羊的纯洁、无私、美好。联系到下文人类对羊的屠杀,意在突出人类的贪婪、自私、丑恶,引发人们对自身命运及自身行为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本题可采用角度一和角度三。‎ 要理解第④节末尾句中的“这个命数”,需要联系上文进行分析。第④段指出,“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由此分析可知,“这个命数”指的是人需要善待像羊一样温顺善良的生命,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联系上下文,分析可知,作为个体,人类存在少数有爱心有远见的人,但是作为群里,大多数人对于宇宙中的生命与自身都是无知的。他们对温顺如羊之类的其他生命的馈赠毫不感激。他们习惯于对羸弱的生命进行索取和掠夺;他们对同类也要进行掠夺甚至杀戮,且不懂羞愧。他们对生灵的屠杀,对环境的破坏,已经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他们却浑然不知,还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第⑥节,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羊的嬉戏与羊母子的亲情。如运用了“咩咩”的拟声词,如“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羊稚气、可爱的动作。“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物。”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羊群的和谐和温情。‎ ‎【12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记叙性散文”错,应为“哲理性散文”,后面“探讨的是”也有提示作用。‎ C项,“委婉含蓄”错,“毫无侵犯性的奉献精神”表达不当。‎ E项,“批判了除羊之外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灵的丑恶之处”错,批评的是人类的行为。‎ F项,“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分析错误,没有运用“夸张”手法。且“表现对羊的怜悯之情”分析不正确,本文是哲理散文,表达了对人类行为的批评。‎ 故选BD。‎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点明主旨的句子,即“文眼”句;②显示结构层次的句子,即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结论句等;③内涵丰富,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④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⑤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句子的含意有三个层面:①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而言,句子的表层意义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也不是高考的考查重点所在;②句子的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考查在一定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一般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③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语句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言在此而意在比的含意,这也是高考中常考的。‎ ‎13.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1)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__,(赵翼《论诗》)‎ ‎(5)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6)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上》)‎ ‎(7)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答案】 (1). 渌水荡漾清猿啼 (2). 寄蜉蝣于天地 (3). 猥自枉屈 (4).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 各领风骚数百年 (6). 不义而富且贵 (7). 达则兼善天下 (8). 毕竟东流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渌、蜉、蝣、猥。‎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④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他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世称“孟襄阳”、“孟山人”。此诗即隐居襄阳时所作。②鱼梁: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③梦泽:云梦泽,古泽名。 ④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载,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他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主庙树碑,以示怀念。因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时人称为“堕泪碑”。‎ ‎14. 孟浩然与______同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被并称为“王孟”。‎ ‎15. 尾联中有“读罢泪沾襟”一句,以你的理解,诗人此时“泪沾襟”的原因是____。‎ ‎16. 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时的感受,与全诗貌离而神合,颇有“俯视一切”的气概。‎ B. 颔联中的“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当是先有这一联,之后才有首联的感慨。‎ C. 诗的前半部分富有激情,后半部分则具有哲理。诗人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开首两句揭题,最后两句扣实。‎ D. 这首诗是作者借古抒怀之作,语言平易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前人以“语淡而味终不薄”评价孟诗,此诗确有如此情趣。‎ ‎17. 全诗有三联是记叙、议论,唯颈联插入写景,请解说这一联的具体作用。‎ ‎【答案】14. 王维 15. 古代的政治家羊祜令人追悼;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的那般“湮灭无闻”,不免黯然神伤。 16. C ‎ ‎17. 颈联描写登山远眺之所见,无论远近都是一片萧条萧杀,一派天寒水清,冷气阴森的景象,烘托了作者伤感的心境。‎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盛唐时期,孟浩然与王维同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被并称为“王孟”。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羊公碑尚在”,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诗的前半部分富有激情,后半部分则具有哲理”分析错误,这首诗歌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 故选C。‎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 诗歌颈联“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点睛】诗歌中炼句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将题目中“岘山”二字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庄王赐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①,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二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暴而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②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也。”遂败晋军,楚得以强。 ‎ ‎——《说苑· 复恩〈灭烛绝缨〉》‎ 注释①:冠缨:古人头顶的装饰,如现代学士帽的穗带。 注释②湔jiān:洒落之意。‎ ‎18.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 ‎(1)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2)美人援绝其冠缨 ( )‎ ‎(3)却敌,卒得胜之 ( )(4)王隐忍不暴而诛也 ( )‎ ‎19. 下列句中与“臣乃夜绝缨者也”的“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D.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卒尽欢而罢 。‎ ‎21. 臣“出死不疑如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22. 对楚庄王的做法,你怎么看?(简要陈述理由)‎ ‎【答案】18. (1). (1)牵、拉 (2). (2) 断 断绝 (3). (3)打退、使……退却 (4). (4)暴露 19. D ‎ ‎20. (1)怎么能因为想彰显妇人贞节而羞辱了士臣呢?‎ ‎(2)最终尽情欢乐直至结束。 ‎ ‎21. 王隐忍不暴而诛,王有荫蔽之德。 ‎ ‎22. 可赞同也否定,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1)“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意思是:于是有人拉了美人的衣服。引,拉,牵。‎ ‎(2)“美人援绝其冠缨”意思是:美人伸手拔掉那人帽子上的缨穗。绝,断绝。‎ ‎(3)“却敌,卒得胜之”意思是:(那人)打退了敌军,最后获得了胜利。却,打退,使……退却。‎ ‎(4)“王隐忍不暴而诛也”意思是:大王您宽宏大量没有让我暴露也没有诛杀我。暴,使……暴露。‎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例句中“臣乃夜绝缨者也”中的“乃”,是。‎ A项,“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意思是:才看到自己的简陋的房屋了,我高兴地向前飞奔。乃,才。‎ B项,“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意思是:估计我到达军中,你才进去。乃,才。‎ C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意思是: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乃,竟然。‎ D项,“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意思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乃,是。‎ 故选D。‎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显,彰显;节,贞节;辱,侮辱。‎ ‎(2)卒,最终;尽,尽情;罢,结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文中这位臣子在作战中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出死不疑如是”,是因为他之前因酒醉失态调戏庄王宠妃,庄王不但没有让他暴露,杀他,还有意隐藏并保护他,他是为了报答庄王的恩情。用文中的话就是:王隐忍不暴而诛,王有荫蔽之德。‎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回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赞同”,作为一国国君,在诸侯争霸中,靠的是将士的忠心,不能因为将士酒后失态而诛杀他,相反,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将士,能赢得将士的心。又如,“不赞同”,作为一国之君,尊严很重要,如果将士胆敢侮辱其宠妃,他将尊严扫地,以后也难以统帅部下,为了君王的威严,必须杀掉这位绝缨者。‎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直喝到天都黑了,就点上蜡烛接着喝,这时蜡烛突然灭了,这时候楚庄王的一个宠妃正在大臣席上敬酒,有个大臣喝高了,就趁黑灯瞎火的当口调戏这位美人,这样美人一伸手把这个人的帽缨扯下来了。美人摸黑跑到楚庄王那儿对他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你赶紧命人点灯,一看就知道是谁了。”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因此侮辱大臣呢?!”马上命令群臣说:“大家都把帽缨扯下来,一醉方休。”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尽欢而散。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首先杀败了晋军。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说:“我的德行不够高,从来没有重视过你,你这次为什么奋不顾死呢?”这位大臣说:“我罪当死,上次宴会上调戏美人的就是我,大王您宽宏大量不治我的罪,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冲锋陷阵。我就是那晚被拔掉冒缨的人。”于是,楚军打败了晋军,楚国因此强大起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论(节选)‎ 姚鼐 ‎⑴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 ‎⑵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①《诗》、《书》,明法令,设告坐②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⑶斯逆探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zhòng)侈君而张④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⑤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⑷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注释:①燔:焚烧 ②告坐:被告发而连坐 ③逆探:预先了解 ‎ ‎ ④张:扩大,扩张⑤遭值:遇到、碰上 ‎23. 文章批驳了一位名家的观点,那位名家的观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24.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商鞅教唆秦孝公禁止官员和民众打成一片。‎ B. 秦国祸乱天下的办法主要是由李斯设计的。‎ C. 秦国乐于实施严法是久已习惯并感觉良好。‎ D. 李斯助秦始皇焚书坑儒源于他的师门传授。‎ ‎25. 作者认为秦始皇是怎样一个人,文中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一个字是______‎ ‎26. 文章第⑵段和第⑶段分别论述的观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27. 作者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23. 李斯利用荀子的学说祸乱了天下(名家为苏子瞻苏东坡)。 24. C ‎ ‎25. 侈(傲慢自大、残暴放纵) ‎ ‎26. ①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②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 ‎27. 文章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 ‎【解析】‎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 选文开头引出苏子瞻的观点,作为驳论的标靶。原句是“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个观点是:李斯利用荀子的学说祸乱了天下。‎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 A项,“商鞅教唆秦孝公禁止官员和民众打成一片”分析错误,于文无据,文中“禁游宦之民”意思是: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 B项,“秦国祸乱天下的办法主要是由李斯设计的”分析错误,李斯只是协助始皇沿用了商鞅的法令,如果说秦国祸乱了天下,那办法也应是商鞅设计的。‎ D项,“李斯助秦始皇焚书坑儒源于他的师门传授”分析错误,文章作者的意思是,李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废除了之前的仁政思想助其主子焚书坑儒。‎ 故选C。‎ ‎【25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要求;再研读选项语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最后按照要求准确筛选。‎ 文中写李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得出秦始皇是“侈君”,即傲慢自大、残暴放纵的君主,于是投其所好,从而扩大自己的恩宠。秦始皇的性格如果用文中一个字表示,就是“侈”。‎ ‎【26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 选文第(2)段,说的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商鞅协助秦孝公指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秦国一直沿用这一政策,待李斯协助秦始皇时候,也是沿用了原有的政策,秦国祸乱天下之法,并非李斯协助制定的。‎ 选文第(3)段,说的是李斯“逆探”秦始皇及二世的内心,知道他们是傲慢自大、残暴放纵的君主,于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因此,秦国祸乱天下,并非李斯以其所学事秦所致。‎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探究文本的内涵,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创作意图。‎ 文章开始指出苏轼的“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的观点错误。然后分析李斯事秦之前,有商鞅为秦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李斯只是协助始皇沿用了这些法令。李斯逆探始皇父子残暴放纵的个性,于是投其所好,放弃自己的所学,沿用原有的政策,导致秦国祸乱天下。作者写作此文,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不要窥探君王的喜好,不要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否则,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 ‎【点睛】文言文阅读筛选题的设误类型:‎ 一、对象错位 ‎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三、概念错位 ‎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四、主旨错位 ‎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五、事件错位 ‎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六、关系错位 ‎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二、写作 ‎2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作诗谈“处世之道”说:“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但是生活中追求“全”的人也大有人在。‎ 请选择一个角度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此谈谈你的看法。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例文】‎ 人生何处不精彩 ‎ 爱默生有言:“生活难,难就难在选择。”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尼采却觉得站在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其实,人生也如登山,无论是半高处或是顶峰,只要努力攀登,同样会收获精彩!‎ ‎ 他站在了半高处,没有奖牌,却赢得了掌声……‎ ‎ 在伦敦奥运会上,来自南非的“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想,成为了奥运田径赛场上的首位残疾运动员。虽然他最后惨遭淘汰,与金牌无缘,但他努力拼搏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换来的是为他骄傲的掌声。‎ ‎ ‎ ‎ 白哲特曾说:“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得他们变得更坚强。”正因为皮斯托瑞斯有着坚强的信念,坚持不懈地拼搏,虽然最后只站在半高处,无法登上冠军的顶端,却同样精彩。‎ ‎ 他站在了最顶峰,成为万众瞩目的作家……‎ ‎ 201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莫言因其作品“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时事以魔幻写实手法冶于一炉”,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富有张力、情感饱满的农村“民间深层经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第一人,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空白。‎ ‎ 泰戈尔说过:“莲花的花瓣不会闭合,深藏的花蜜定会显露。”正因为莫言用自己潜心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大胆细腻的创作征服了世界,最终登上了诺贝文学奖的最高峰,从而绽放出夺目的异彩!‎ ‎ 她站在半高处收获成功,也站在顶峰创造精彩……‎ ‎ 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开了一家“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她靠自己的努力与真诚来经营这家餐厅,因此小店的生意很红火。后来她招了40名工人,办起了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取名为“老干妈麻辣酱”。仅仅用了3年半的时间,“老干妈”公司便迅速壮大到了1200多人,产值将近3亿元。现在,“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已经高达13亿元,在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上名列第5。她所开发的产品覆盖了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每个省份,并远销世界各地。‎ ‎ 威廉•钱宁说过:“要想人生过的有意义,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陶华碧先前做小生意--在半高处收获过成功,后来选择开办麻辣酱生产厂--在顶峰创造了精彩,是啊,只要努力,人生何处不精彩?‎ 无论你相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是相信“站在半高处,这个世界真美好”,其实,只要你努力攀登,人生每一处都精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在本材料中,尼采有意识的将世界划分成三个高度:山脚、山腰、山顶。对这三个高度的具体含义,材料本身并没有加以解说和限定,这给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不同的人生站位的含义。‎ 参考立意:‎ 立意角度一:‎ 站在半山腰看,世界最美好。俯视走过的路,我们会为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惊叹,我们会为我们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仰视山顶,我们会为山顶壮丽的景观而着迷,从而信心满怀继续登攀。 ‎ 立意角度二:‎ 站在山顶看,世界最美好。经过奋力登攀,终于到达了山顶,放眼望去,一切都尽收眼底。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心胸开阔,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步入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看到的一切,又怎么会不美好呢? ‎ 立意角度三:‎ 站在山脚看,世界最美好。站在山脚,仰望山顶,云雾缭绕,不管是你、是我、还是他,都会因好奇而渴望登攀,尽管峰回路转,猿猴哀鸣,处处是艰难险阻。不是吗?我们哪一个人不曾有过梦想,并为之奋斗。‎ 参考素材:‎ 例文2:‎ 毋需选择 叠罗汉时你喜欢在哪一个位置?最上面的?会摔得很惨。最下面的?会压得很痛。中间的?又似乎不够刺激。叠罗汉时,我总是后悔我选择的任何位置。――几米 ‎ 生或死,这是一个问题;站在哪里生或死,则是问题中的问题。秋日的扶桑,朝雾弥漫,枝头犹有残红,推开玄关,源氏公子倚在雕栏上,暂时欣赏这般美景。他低头思索着,离开宫门后,当户的残月会否为他指引。 ‎ 你也如此徘徊过吗?犹豫着应该背负西西弗斯的罪名,永无止境地推动巨石;还是踏在《理想国》上,高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最终朝向孤独。无论选择什么,破晓之前,我们必须找到那三尺黄土。其实,又何必期望这黄土呢,既然来时未带一物,走后又必期望这黄土呢,既然来时未带一物,走时又何必窃取这不属于自己的呢?于是,勿受那黄土的束缚,走到哪里,便看到哪里的世界,因为一辈子从一个角度看世界,是很郁闷的。 ‎ 如果一定要说这脚下踏着的是什么,或许是痛苦吧。在无法逃避的痛苦到来时,能做的,唯有将它踏在脚下,积累的痛苦能使你看到更远。 ‎ 站在世人的随意之中,站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得到的或许不是公认的幸福,但至少是自己认为幸福的生活。与其思索所站的位置,不如在任意位置尽心窥视世界,不是无欲则刚吗? ‎ 或许站在哪里看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阿尔伯特说, ‎ 人生不过是从上帝那儿借来的一段岁月。我也认为,人还活着,是因为上帝忘记了你还活着,或者,上帝忘记了你不该活着。既然如此,这似乎偷来的生命,又怎么忍心在上面多加一点灰白呢,以孩童般的好奇张望这个世界,它需要色彩,而不是神伤的灰黄。现在,所需要的,可能正是那份随遇而安。天晴的时候,我想到山上赏鸟;天晴的时候,我想到花园种花;天晴的时候,我想去拜访朋友……然而雨始终下不停。直到我决定在雨中赏鸟、在雨中种花、在雨中访友。 ‎ 雨终于停下来了。‎ 例文3:‎ 曲径通幽 倦然,携一独枝入山,清晨的空气和温热暖阳阳地照在身上,每一处都氨氲着自然的气息,无限熨帖无限惬意。 ‎ ‎ 人生是一种味道浓烈的干邑白兰地,热情醇厚给你支撑的力量。山,望之弥高,总会在不经意的转角给你惊喜,无异于“落崖惊风,朝暾夕日”,宁愿守着一过寂寞,也不要世袭隆重的庸俗,情绪是很微妙的东西,指引着你开发自己内心的潜力。 ‎ ‎ 沿山拾阶,道路两旁芳草萋萋,更兼有落英缤纷,以为误闯了桃花源,乃惊于此山的别有洞天。原来山脚也有一派生机和魅力,无限生命的跃动,那阳光无阻隔无间隙地颓洒热情,那狂放肆的自然热情,山脚的世界徜徉着自由和奔放。 ‎ ‎ 越行越青年了吧!偶尔,几声鸟鸣也会惊吓到整座山的安谧,阳光温柔地从树叶缝里泻下,抚摸着已经熟透的春光,后阶缝隙间充满了细细柔柔的嫩草,仿佛那么柔弱的它们会因承爱不了过多的热情而死去,但它们却如此坚定执着的生长着,在幽深的林间独自开放、独立调谢,我踏上那石阶,就仿佛踏上了一种微漠的薄薄凄凉,人生,开放在一处无人欣赏的柔和角度,点破了山的寂寞,增添了山的内容,透过它们,仿佛一片广阔的意境在扩大。 ‎ ‎ 终于可以看到那树林深处的禅寺,那清泉在侧,月色冷青的幽清古,山顶上仍是一片寂静,无人语,恐惊了天下人,阳光依然柔和,清流也充满了哲理。 ‎ ‎ 敲开寺的门,老者正在参禅,一人一寺一孤僧,一草一木一世界。清茶伴我入座,入山无非过一栈道再经一座桥,转头,却已另一世界无岸无渡非山非水。成人,无非渡一苦海再棹一舟楫,回眸,竟也物是人非,已是凡人孤寂,又求高僧打坐禅悟,原来世界便在这里,我问老者“参禅何如”,他告之我以山顶啸歌。清脆,浓重并且真挚。 ‎ 原来,心境统一,站在哪里看世界都一样,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大约能够明白老者为什么执拗地孤身一人守着这古寺。无需竹弦洞萧,自的鸟鸣盈耳。无需挂画,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抬头是一片天,低头又是一个世界。‎ 例文1结构分析:‎ 作者通过名言开端,然后引出材料要点,紧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可谓言简意赅。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深入阐述“人生何处不精彩”这一中心论点,结尾再次回扣材料并与开头呼应,使之浑然一体。可以说,全文中心突出鲜明,结构一目了然。典型的论据,深入的分析,精当的语言,让文章也收获了精彩。‎ ‎【点睛】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