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据《中国史纲》记载,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 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 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 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 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核心意思衔接不好,不正确。CD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 ‎【详解】‎ ‎2.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B项正确;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排除A。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C;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D。‎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 秦、汉 B. 明、清 C. 隋、唐 D. 宋、元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元代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因此秦汉、隋唐、宋元时期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权战胜相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的具体措施和影响,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与之相背离的朝代”。‎ ‎4.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商代牛骨的出土能够证明商代有了牛,不能完全证明商代有了牛耕,故A项错误。《诗经》是中国第—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故《诗经》的记载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B项错误。孔子及其学生冉耕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故冉耕的名字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C项错误。甲骨文属于商代的象形文字,故甲骨文中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的文字反映了商代牛耕的出现,D项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5.俞森的《荒政从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中国古代 A.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C.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提到,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也用于商品交换和缴纳赋税,故B 正确。材料未出现政府行为,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排除。‎ ‎6.下列三种手工业形态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D. 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手工业中的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供应官府和贵族使用,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属于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产品主要是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产品在市场流通,因此依据商品化程度,由高到低是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排列顺序错误,排除A、C、D项。‎ ‎7.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商人可以经营什么样的行业或者是不能经营什么样的行业;B项明显错误,材料明显体现的是加强对商人的管理,与增加税收相反;C项错误,材料说明商人有单独的户籍,不能有土地,目的是为了抑制商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D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保护发展小农经济。‎ ‎【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故本题选B项。A、C、D与材料不符。‎ 考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 ‎9.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知体现了“四书”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四书”是理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科举制考试的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孔子权威地位动摇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弃儒从商”的说法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C项;《红楼梦》没有明显的朝代信息,并不能确定反映的是宋代生活,排除D项。‎ ‎10.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儒帽裹僧头”“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项错误。‎ ‎11.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2.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司马迁收录关于黄帝的传说写入《史记》,古代传说是史料的来源之一,判断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C、D项说法错误,最真实的史料是考古发现的文物。‎ ‎【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史学常识 ‎1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14.梭伦改革后,庇西特拉图父子实行了31年的僭主政治。在这期间,公民大会和执政官的选举照常进行。僭主政治最终因专制傲慢被民众推翻。这说明 A. 梭伦改革缺乏长期的政治实效 B. 民主政治无法适应城邦的需要 C. 平民成为城邦政治生活的核心 D. 城邦政治民主化已是大势所趋 ‎【答案】D ‎【解析】‎ ‎【详解】庇西拉特父子虽然实行了31年的僭主政治,但雅典的民主程序照常运行并最终推翻了僭主政治,说明城邦政治民主化是大势所趋,故选D;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说法有误,排除;雅典实行了长时间的民主政治,并非不能适应城邦需要,排除B;平民虽然越来越多的参与城邦政治,但还不是城邦政治的核心,排除C。故选D。‎ ‎15.《十二铜表法》只在私法上承认平民是权利与义务主体。后来,罗马人家长的男性子女包括平民开始普遍享有公权和财产权,并逐渐扩大到拉丁人、外邦人及妇女,至公元212年将罗马公民权扩大到国内的所有居民,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范围才扩展至全体自由人。其变化是因为 A. 罗马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B. 罗马帝国为维护统治的需要 C. 罗马法的持续修改和完善 D. 罗马境内自由民的急剧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之所以不断扩大是因为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不断有其他地区和民族加入,罗马境内的自由民数量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变化,故选D;这种变化是罗马境内自由民增加的结果,不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A;B是目的,不是原因,排除;C是表现,并非原因,排除。故选D。‎ ‎16.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 ‎17.15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通过新航路运往世界各地。这反映出 A. 资产阶级势力开始壮大 B. 中国市场已被列强打开 C. 亚非等地成为原料市场 D.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15世纪时,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商品与农作物通过新航路运往世界各地,说明世界各地之间建立了联系,即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的商品交流的范围扩大,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和亚非等地成为原料市场,排除AC;中国市场被列强打开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排除B。故选D。‎ ‎18.“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材料意在说明 A.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B. 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C. 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D. 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到各国之间的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商业革命导致的,是贸易中心发生改变,传统商路发生了变更,导致欧洲国家间的矛盾,故答案为B。虽然题目中“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是最终形成过于绝对化,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业革命对欧洲民族国家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对西欧社会生活的影响,故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欧洲国家间的竞争,没有体现全世界,故D项错误。‎ ‎【点睛】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伴随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开始崛起: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成为四大商业强国,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夺。17世纪的荷兰执世界贸易之牛耳,获得“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但因其缺少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且只重视发展航运业,忽视了海军的建设,在17世纪后期被英法取而代之。而英国经过英西战争、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19.机器大工业所造成跳跃式的扩展生产能力,使原料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唯一限制。德国的首相标洛家宣称:“问题不是我们是否要殖民,而是我们必须殖民,不管我们是否想殖民。”这反映了此阶段西方殖民的根本目的是 A. 掠夺殖民地的黄金和白银 B. 突破原料市场对生产的限制 C. 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为德国的殖民政策需求依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原料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唯一限制”可知原料和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要实现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必须获得更广阔的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由此可知西方殖民的根本目的是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故选C;AB是表面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没有反映西方殖民的根本目的,排除D。故选C。‎ ‎20.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21.18世纪的英国,经过国王和议会授予公司特许组建了垄断公司……19世纪中叶以后,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19世纪中期后,不仅英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1904年美国有托拉斯318个,它们存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其中有26个托拉斯控制本行业生产的80%以上。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 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D.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经济管理演变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小,生产组织形式上出现了垄断组织,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经济管理演变,D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自由主义不再盛行,但“退出历史舞台”错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表述错误,排除C。‎ ‎22.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 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 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不少人对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主要是因为其“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太重视个人和功利,担心其无视道德和法律,会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B项正确;智者学派重视功利,其学说不会直接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失,也不会因其反对权威而引发外族人入侵,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3.张岱年曾指出:“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阶段同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文化作比较,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文艺复兴较为相当。”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两者都 A. 提出了理性的社会蓝图 B. 强烈批判了封建神学思想 C. 追求人性和思想解放 D. 反映了小农经济发展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兴盛,而且出现了对传统思想的批判,体现了追求人性和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欲望,也属于追求人性和思想的解放,故选C;理性的社会蓝图是在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与中国明清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均不符,排除A;中国没有封建神学思想,排除B;文艺复兴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排除D。故选C。‎ ‎24.有人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段对话最有可能是 A. 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官员 B. 伽利略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 伏尔泰与法国贵族 D. 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可知,材料中的人物坚持自己对《圣经》的理解,不愿意听从他人的胁迫而撤回自己的见解,由此可推测该事件发生于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中,路德提倡因信称义,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地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是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等,与材料“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不符,故B选项错误;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提倡天赋人权,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君主专制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选项错误;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主张“美德即知识”等,与材料“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不符,故D选项错误。‎ ‎25. 下图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这体现了他 A. 对教权主义的眷恋 B. 对浪漫主义的抵制 C. 对蒙昧主义的肯定 D. 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德意志启蒙思想家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因此材料反映了他对理性主义的反思,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第II卷 二、材料解析题 ‎26.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丝之路经济带”,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貿易,海外貿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第一位、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貿易呈現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根据图文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并分别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答案】变化:从陆.上为主到海上为主;从丝绸出口为主到瓷器、茶叶出口为主;从政府扶植到政府限制;从兴盛到衰落。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瓷器茶叶需求扩大;清朝封建统治腐朽,推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海上商贸活动的发展。‎ ‎【解析】‎ ‎【详解】“变化”一问可对材料进行分层提取信息并归纳,外贸易的途径、内容、政府态度、发展趋势等角度解答。 “原因”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重心南移、西方国家的需求、清政府的政策以及欧洲人的航海活动等角度解答。‎ ‎27.‎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二 程朱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所制定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東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离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2)材料二中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观点有何不同,请以与王夫之同时代的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的结论”提供证明。‎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 ‎【答案】(1)新特点;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夯实了儒家的形而上学的基础。 (2)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外,即理在万物;阳明心学认为理在内,即理在内心。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非的最高机构”“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皆可。 (3)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神化君权,以“三纲五常”来巩固等级制度;宋朝时,朱嘉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将孔子神化为被崇拜的偶像。 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使孔孟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解析】‎ ‎【详解】(1)即回答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新发展,结合材料信息“一方……一方面……”来归纳总结,即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夯实了儒家的形而上学的基础。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的“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说,……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来概括,即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外,即理在万物;阳明心学认为理在内,即理在内心。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如可选择黄宗羲、顾炎武等,要突出“发展”“变化”的特征。 (3)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已经经过董仲舒和理学家的两次改造,结合董仲舒和宋朝理学家对儒学具体改进的过渡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巩固国家统治、铸造民族性格等方面思考。‎ ‎28.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主要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经济开始联为一个整体。‎ 材料一 《16、17世纪各大洲之间商品与物流向示意图》‎ ‎——改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依据图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6、17世纪贵金属的流动情况及其对欧洲、亚洲的影响 材料二:到19世纪初时,由英国。印度、中国构成的三角贸易体系已经成形。英国需要来自中国的茶叶。但遗憾的是,中国希望英国提供的东西。除了白银以外几乎没有了。为了防止英国的白银供应大量流失,英国需要某种能够卖给中国、换取购买中国商人所需现金的东西,答案就是印度的鸦片。集中于印度的英国商人可以将鸦片卖给中国,用得到的银条购买中国的茶叶,再将它在英国销售,得到批量生产的纺织品,拿到印度市场上出售,而印度棉花也被大量远至英国。‎ ‎ - -摘编自(美)戴尔·科晋兰《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等 ‎(2)依据材料二,绘制“英——印一中“贸易中商品及流向示意图,并分别阐述这种贸易对中国、印度的经济危害.(注:把图二画于答题卡后作答)‎ ‎【答案】(1)流动情况:贵金属由美洲和非洲流向欧洲,又由欧洲流向亚洲。 影响:对欧洲:欧洲贵金属货币大量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资产阶级势力发展,封建地主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但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为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基础。对亚洲:贵金属的大量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开始通用货币。‎ ‎(2)危害:对中国:白银大量流出,出现严重的贸易逆差;损害中国人体制,降低军队战斗力。对印度: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解析】‎ ‎【详解】(1)流动方向:据图示内容可知,16、17世纪贵金属主要是从美洲、非洲流向欧洲,又由欧洲流向亚洲的中国。影响:贵金属的大量流入,对欧洲来说是引发了价格革命,出现通过膨胀,一方面打击了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势力,另一方面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实力的壮大。同时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也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为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基础。贵金属由欧洲流向亚洲主要是流向中国,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白银货币化的出现。 (2)图示内容根据材料二进行绘制即可,即鸦片由印度流入中国,中国流出的是茶叶和白银;茶叶经印度流向英国,而英国流向印度的则是纺织品。危害:对中国来说,鸦片的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流出,中国开始出现严重的贸易逆差。同时还严重损害中国人的体质,降低军队战斗力等。对印度来说,印度则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