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合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合集

总第 课时 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 ‎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 ‎ [教学重点] ‎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 ‎ [教学时间] ‎ 三课时 ‎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 ‎ [教学过程] ‎ ‎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 ‎(1) 古今异义。 ‎ ‎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 ‎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 ‎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 ‎(2) 一词多义 ‎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 ‎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 ‎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 ‎(3) 翻译 ‎ ‎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 ‎   [课堂练习] ‎ ‎ 1.读,背。   2、翻译课文。 ‎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 ‎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 ‎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 ‎(5) 文中的“景”与“情” ‎ ‎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 ‎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 ‎3. 精读课文,巩固。 ‎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 ‎ 4. 总结全文。 ‎ ‎ [课堂练习] ‎ ‎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第三课时 ‎[基础知识训练]‎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 ) 然不动 ‎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 ‎2. 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 的第四篇。‎ ‎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    、      、潭中的气氛。‎ ‎④.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    人 ‎⑤.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尔远逝 ‎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4. 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 C 不可久居 (居住) D 影布石上 ( 映 )‎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 ‎    ‎ ‎②不可知其源。‎ ‎    ‎ ‎6.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    ‎ ‎7.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    ‎ ‎ ‎ ‎[ 探究拓展训练] ‎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 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8. 解释下列加点词 及前谛视 ( ) 此其所以异也 ( )‎ 或远立而濡其首( ) 以为瀑状不过尔尔 ( )‎ ‎9. 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 ‎ ‎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 .‎ ‎10.“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 ‎ ‎ ‎ 答案 ‎【基础知识训练】‎ ‎1.huáng quán chí yí liào xī shuì cī 2.①抒情议论 散文 ②柳宗元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③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④六 ⑤B 3.坻 屿 岩 4.C 5.①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 ②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6.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7.略 ‎【探究拓展训练】‎ ‎8.仔细看 ……的原因 沾湿 ……的样子 9‎ ‎.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 绝无凭藉 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 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10.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课后记:‎ ‎ 总第 课时 岳阳楼记 教学目的 ‎ ‎1.朗读、背诵全文。 ‎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 重点难点 ‎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 ‎2.难点: ‎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 教学时间 ‎ 三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预习 ‎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 二、导入 ‎ ‎1.作家作品简介。 ‎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 ‎2.解题。 ‎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 三、正课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 四、作业 ‎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 预习 ‎ 背诵课文。‎ 二、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 连月不开:开,放晴。 ‎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 四、小结 ‎ ‎1.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通过 初极狭,才通人 ‎ 居 居住 面山而居 通 顺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停了 居十日 通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 旷 ‎ 宽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 增其旧制 古义: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 制 备 今义:制度 今义:准备 ‎ 古义:日光 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景 尝 ‎ 今义:景物 今义:品尝 ‎ 古义: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 今义:微小 ‎ ‎3.通假字。 ‎ 具,同“俱”,全,都 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 ‎4.虚词。‎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他,他们 其必曰 ‎ 以 因 不以物喜 其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 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代词: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 五、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 第三课时 一、预习 ‎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 ‎2.背诵全文。 ‎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 ‎1.朗读课文。 ‎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 ‎,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 一、 小结 ‎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 五.板书设计 ‎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 天天 ↓ ↓ ‎ 下下 写景: 暗 明 ‎ 之之 抒情: 悲 喜 ‎ 忧乐 ↑ ↑ ‎ 而而 议论: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 课后记:‎ 总第 课时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 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 读课文 1. 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1. 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    偻(    )    朝(    )而往 2. 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    4.学生互读课文。‎ ‎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    1.合作学习。‎ ‎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    2、集体解难。 ‎ ‎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    (幻灯展示。)‎ ‎    难点提示:‎ (1)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 ‎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    饮少辄醉:辄,就。‎ ‎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 ‎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1)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 ‎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2) 第3自然段。‎ ‎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    弈者胜:弈,下棋。‎ ‎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 ‎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 ‎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 ‎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  太守谓谁:谓,为,是。  ‎ 1. 词语小结。‎ ‎  (幻灯展示。)    ‎ (1) 而 ‎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2) 也    ‎ ‎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 ‎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 ‎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五、布置作业   ‎ ‎    熟读全文。    ‎ 第二课时 一、 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 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    明确:乐。‎ 2. 文中写出了谁“乐”?‎ ‎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 明确:‎ ‎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 4、 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 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1. 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  讨论并归纳:‎ (1)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1) 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 1. 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 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 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  3‎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资料链接 ‎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三课时 ‎ 综合能力测试 ‎  ‎ 基础能力测试 ‎  ‎ ‎1.选出字形及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    ]‎ A.滁州  ch*   林壑  hu^  琅琊  y2   辄醉  zh6‎ B.朝暮  ch2o  提携  xi8  山肴  y2o  弈者  y@‎ C.宴酣  h1n   野蔌  s)  觥筹  g#ng  伛偻  y( l[‎ D.颓然  tu0   阴翳  y0  卢陵  l*   酿泉  li2n ‎2.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3.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 A.禽鸟知山林之乐 B.名之者谁 C.四时之景不同 D.醉翁之意不在酒 ‎4.选出“者”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 A.前者呼                B.作亭者谁 C.晦明变化者            D.弈者胜 ‎5.选出“于”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 A.行者休于树 B.泻出于两峰之间 C.临于泉上 D.来饮于此 ‎6.选择恰当的义项填序号释义。‎ ‎①故自号曰醉翁也 ‎[    ]‎ A.号令                  B.号召 C.取别号                D.呼号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A.居住                  B.住所 C.寄托                  D.寓意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    ]‎ A.负责                  B.担负 C.倚靠                  D.背负 ‎④杂然而前陈者 ‎[    ]‎ A.陈述                  B.陈旧 C.陈列                  D.陈腐 ‎7.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 ‎[    ]‎ 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B.开篇用五个字总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 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练、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这段文字节选自《醉翁亭记》,是对全文的归结。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    ]‎ 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9.这段文字用了很多“而”字,朗读时应分辨轻重,指出下边一句中“而”字哪个是轻读,哪个是重读。(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轻读________B重读________‎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10.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答:‎ ‎11.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12.与《醉翁亭记》一样,《桃花源记》也是一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 ‎  ‎ 探究能力测试 ‎  ‎ 下面是黄山谷将《醉翁亭记》改成的一首词,记牌名《瑞鹤仙》,读后按要求答题。‎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13.给画线部分加上标点。‎ ‎14.说说这首词在哪些方面与原作保持一致。‎ 参考答案 ‎ ‎ ‎1.C  2.D  3.B  4.C  5.B  6.①C②C③D④C  7.D  8.C  9.A①B②  10.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跟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鸟鸣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了。  11.禽鸟;太守  12.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社会: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也。秀,也。里,上,也。也,心,也。本,出,也。  14.词和文共同处有三:一是主题相同;二是多用“也”字煞句,显示出词和文的风格一致;三是词的开头与结尾承袭原作的特点。‎ 课后记:‎ 总第 课时 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 讨论点拨法。‎ 2、 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呷(xiā)浪;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 (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城中余寒------(叙事) ----欲出不得 ‎ ‎ ‎ ‎ ----总: 全景---微润、空阔 ‎ 心情---若脱笼之鹄 满井春色------(描写) ‎ ‎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 ‎ ‎ ‎ 结束全文 -----(议论)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第二课时 ‎【基础知识训练】 1.圈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①若脱笼之鹄   (A  hào     B  hú      C  gào ) ②如倩女之贵面  (A   huì   B  guì    C  kuì ) ③曝沙之鸟      ( A   bào    B   bù   C   pù ) ④红装而蹇者    (A   qiān    B   jiǎn   C  sài  ) 2.填空 ①《满井游记》作者             ,         代文学家。 ②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 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3——7题 廿二日天稍和,借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澜,一望空阔,若脱笼之 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今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午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 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发者,亦时时,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与“呷浪之鳞”中的“鳞”字意义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锦鳞游泳  B鳞浪层层    C毛羽鳞     D鳞次栉比 4、下列“之”的词性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蝴毛羽鳞鬣之间            局促一室之内                       城居者未之知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脱笼之鹄              倩女之 面 曝沙之鸟               髻鬟之始掠 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项(     ) ①作则飞沙走砾 A做  B起  C发作 ②余寒犹厉  A像  B还  C特别 ③游人虽未盛 A壮实 B成年 C很多 6、在记叙描写中,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新鲜的比喻句,按要求各举一例 ①以物比人                           ②以人比物                           ③以物比物                           7、翻译下面的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天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探究拓展训练】 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 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  B  甚凉适也(恰好、刚好) C  无所师承(老师传授)      D  置一小榻其中(放) 9、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字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0、将下面这句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天然图画乎!                                                               11、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答案 29满进游记 ‎ ‎【基础知识训练】 1.B  A  C  B   2.袁宏道  明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 若脱笼之鹄  4.A   5.B  B  C   6.① 如倩女之面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 若脱笼之鹄 ③ 麦田浅鬣才许   7.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都)不知道即可  8.B      9.①的 它    ②在 从  10.这难道不是一幅无然的图画吗柄  11.说明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 课后记:‎ 总第 课时 诗五首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 ‎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 二、 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 喧:吵闹的声音。‎ ②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 ④ 辨:说明。    ‎ ‎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 ‎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    (5)指导背诵。‎ ‎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 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 1. 课文研讨。‎ (1) 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②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 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2. 欣赏品味。  ‎ (1) 名句品味。‎ ‎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 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3. 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  探究学习:‎ ‎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1. 课堂训练。‎ (1) 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 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7、堂小结。‎ ‎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    1.解题。‎ ‎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 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 t“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 ‎,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 第二课时 一、 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 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    向:副词,渐渐。‎ ‎    安:疑问代词,怎么。‎ ‎    呜呼:感叹词,哎。‎ ‎    (2)实词(活用)。‎ ‎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 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    6.赏析。‎ ‎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1. 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2. 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第三课时 一、赏析:《歌送武判官归京》‎ ‎    1.解题。‎ ‎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 课文。‎ (1) 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 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 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 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 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 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①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 三、自读<己亥杂诗》‎ ‎    1.赏析。‎ ‎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 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资料链接 1. 陶渊明:《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祖茂,曾任武昌太守。父逸,曾任安城太守。太元十八年(393)任江州祭酒,元兴三年(404)为镇军将军刘裕之参军,旋又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之参军。义熙元年(405)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诏征著作郎,称疾不就。今存诗辞赋一百二十余篇,多为归隐后作。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五柳 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原因及隐居后的舒畅情怀。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及时勉励的积极思想。《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慷慨悲愤之音。其作品也有明哲保身、及时行乐、人生无常之消极思想流露。艺术上兼有刚健豪放与恬静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其诗情感真切,意境淡远,语言质朴,在玄言诗统治晋代文坛时能独树一帜。其人、其文不合时尚,故不为当世所重。刘勰《文心雕龙》对其未作评价,钟嵘《诗品》仅将其列入中品。萧统为最早重视陶诗者,始编陶诗八卷,并为其作传及序,但《文选》所选陶诗不及谢灵运多。自唐始被重视,为李白杜甫所推崇。至宋,更受文人的普遍重视。清沈德潜评陶为“六朝第一流人物”。‎ ‎2.《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    3.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人蜀。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  4.《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课后记:‎ 总第 课时 背起行囊走四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名胜古迹及其文化蕴含,了解西部自然风光;‎ ‎2.通过活动感悟对联的语言妙趣和文化韵味,学会创作楹联;‎ ‎ 3.通过活动培养留心观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 4.学写文情并茂的游记。‎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共有三项内容,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学习资源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 关于“家乡风景独好”。开展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注意发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要求学生活动之后写一篇游记,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也是通过写作来督促学生投入并深入到这一活动中去。‎ 这是一次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探访、考察活动,探访和考察的对象是家乡。因此,可以将全班同学按家庭住址来划分活动小组,对探访、考察的目标讨论确定后,拟定具体的活动计划。‎ 学生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各不相同,有的恰在旅游景区,或以自然风光秀甲天下,或以名胜古迹驰名中外;而有的可能地处偏远山区,边陲小镇,名不见经传。但家乡地理环境不同,并不妨碍本次活动的开展。本次活动就是要引发学生留意、发掘家乡平时不大为人所注意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正是因为这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就在自己身边,或与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因而容易获得体认和感悟。在活动中,不仅是观察,欣赏,同时还要走访和考察,甚至要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和考证,这样才能走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深处,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 开展这项活动因为要走出户外,教师最好与学校、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事先知晓活动的目的、方式、时间等,以便争取他们的支持。若到自然环境比较险峻的地方,一定要周密组织,确保安全。‎ ‎2.关于“模拟旅游趣味多”。祖国的西部以其美丽和神秘而令人神往,但身为学生不可能都去一一亲历旅游,因此,“神游西部”未尝不是一次既能满足求知欲、好奇心,又能获得审美乐趣的活动,况且“神游”便于将“旅游”与“语文”结合起来。因为是“神游”,所以要更多地借助于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或者说,开展这项活动,就是促使学生用“旅游”‎ 的视角去搜寻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在较为全面地欣赏、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重点研究某一感兴趣的“景观”,使自己成为这一景观的“小灵通”,并用合适的方式(包括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做导游解说等)把它介绍给同学和朋友。‎ 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划分活动小组。为激发兴趣,引入情境,可以给各个小组命名,如“丝绸之路旅行社”“回归自然旅行社”等。第二,按各“旅行社”的旅行路线、游览目标不同,分别查阅相关资料,这是活动的重点。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第三,分发解说词或旅游指南(在同学之间交流),并两组协作,相互配合,交替进行模拟旅游,即一组做导游,则另一组扮游客。‎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开展活动。‎ ‎3.关于“名胜古迹对联考”。镶嵌在名胜古迹上面的对联,犹如画龙点睛,我们可以从这双“眼睛”里读出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开展这项活动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名胜古迹上的诗词楹联,留心地搜集和揣摩,并通过交流和学写,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指导这项活动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编辑;第二,在全班交流,在黑板上张贴展示,吟诵欣赏,观摩评价;第三,学生学写对联,将自己创作的对联在班上交流,或将第三步与第二步合并进行。‎ 这项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活动中全程参与效果会更好,如教师也搜集、创作几副对联,给学生交流,让学生观赏评价,不失为一种参与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对联的常识和创作技巧等,以帮助学生写作对联。还可以带领学生为家乡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试着题写几副对联等。‎ 三、活动评价 三项活动互有联系,具有共性。它们的共性表现在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而且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所以,评价亦应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相互评价为主。但三项活动也互有区别,各有特点,评价也应各有侧重。‎ ‎1.对“家乡风景独好”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档案管理”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制定表格,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来制定表格,把活动各个项目、要求、程序等列在表格上,如考察、走访的对象、方式、地点、时间、内容等在表格上一一列出,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开展的活动详实填写,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这一表格还可归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2.对“模拟旅游趣味多”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材料的搜集如何,即注重过程评价,同时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即,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关注结果,关注学生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和模拟导游的质量与效果。‎ ‎3.对“名胜古迹对联考”‎ 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用学习成果展示与竞赛评比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主要指展示学生搜集到的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对联,看哪位同学搜集得多且好,比出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学生创作对联的评价,既可以用成果展示与评比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对联创作与吟诵大赛”活动来进行。‎ 在整个活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有跟踪评价、激励评价和总结评价。‎ 四、有关资料 ‎1.西部旅游网址(1)http://www.g2west.com/(2)http://www.intowest.com/(3)http://www.aaa-nnn.com/daoyou/default.asp(4)www.swww.com.cn/travel/(5)《西部旅游》电子版:http://www.intowest.com.cn/touring-west/‎ ‎2.名胜对联 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婉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阳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挎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山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福州乌山琵琶亭:‎ 一弹流水一弹月 ‎  半入江风半入云 福州洪塘金山寺:‎ ‎  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 ‎  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 福建郑成功祠:‎ ‎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  驱外夷出境,自壁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武夷山小桃源:‎ ‎  喜无樵子复观弈 ‎  怕有渔郎来问津 武夷山石湖涧:‎ ‎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应 ‎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福建龙海木棉庵:‎ ‎  明千秋大义 ‎  为国家除奸 浙江杭州西湖岳坟:‎ ‎  青山有幸埋忠骨正邪自古同冰炭 ‎  白铁无辜铸佞臣毁誉于今判伪真 杭州西湖岳飞庙:‎ ‎  爱国尽忠,武穆英灵长在奇祸陷风波,南宋山河才半壁 ‎  旧容新貌,西湖美景增辉精忠贯日月,西湖俎豆足千秋 杭州西湖秋瑾墓:‎ ‎  丹心应结平权乐化身作自由神,姓氏皆香,剑花飞上天去 ‎  碧血常开革命化呕心为长吉语,龙鸾一啸,诗草还让君传 杭州龙井:‎ ‎  诗写梅花月 ‎  茶煎谷雨春 杭州净慈寺:‎ ‎  云间树色千花满 ‎  竹里泉声百道飞 杭州西湖楼外楼:‎ ‎  客中客入画中画 ‎  楼外楼看山外山 杭州苏公祠:‎ ‎  欲共水仙荐秋菊 ‎  长留学士住西湖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  明月自来    去绕廓荷花三十里 ‎  空潭无古    今拂城杨柳一千株 江西南昌滕王阁:‎ ‎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江西庐山绝顶:‎ ‎  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 ‎  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江西吴城望湖亭:‎ ‎  地以人传,溯自周郎习战,苏子题词,仙吏将才,千古各成奇迹 ‎ 天留我住,放教彭蠡风帆,匡庐瀑布,水光山色,一时都入壮观 九江庚楼:‎ ‎  半壁江山,六朝雄镇 ‎  一楼风月,几辈传人 上海陈公祠:‎ ‎  昔时未读五车书,雅量清心,温如玉,冷如冰,是大将实是大儒,使天下讲道论文人愧死 ‎  此日竟成千载业,忠肝义胆,重于山,坚于石,忘我身不忘我主,任世间寡廉鲜耻辈偷生 江苏扬州平山堂:‎ ‎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岭壑尤美 ‎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扬州史可法墓:‎ ‎  心痛鼎湖龙,一寸江山双血泪 ‎  魂归华表鹤,二分明月万梅花 ‎  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  葬衣冠有淮南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苏州范仲淹祠:‎ ‎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  忧乐观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苏州张旭祠:‎ ‎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兑传八法 ‎  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 苏州网师园:‎ ‎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南京莫愁湖胜棋楼:‎ ‎  烟雨湖山六朝梦人言为信,我始欲愁,仔细思量,风吹皱一池春水 ‎  英雄儿女一枰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如何结局,浪淘尽千古英雄 南京清凉山:‎ ‎  六朝金粉微风后 ‎  一味清凉上月时 湖南长沙屈原祠:‎ ‎  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 ‎  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湖南岳阳岳阳楼:‎ ‎  水天一色洞庭西下八百里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  风月无边淮海南来第一楼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表,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北京陶然亭:‎ ‎  烟笼古寺无人到长戈满地,一亭独幽,客子河梁携手去 ‎  树倚深堂有月来把酒问天,陶然共醉,西山秋色上衣来 ‎  北京潭柘寺题弥勒佛:‎ ‎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  慈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河北山海关孟姜女庙:‎ ‎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  十年幕府悲秦泪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  一卷唐诗补蜀风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成都武侯祠:‎ ‎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  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  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  目击三分鼎,东连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 昆明西山飞云阁:‎ ‎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廓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 ‎    九天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课后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