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各项中正确的是 A. 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A液增多,C液减少 B. 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C中 C. 2处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3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 D. A液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组成及其理化性质,图中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三者组成人体内环境;1是组织细胞,2是毛细血管壁,3是毛细淋巴管壁。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导致A液减少,C液增多,A错误;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各种细胞内,B错误;2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3处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C错误;A液(血浆)中的02 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依次是毛细血管壁(2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1层)、线粒体外膜(1层)、线粒体内膜(1层),D正确。‎ ‎【点睛】组织水肿是高中生物的一个考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现总结如下:‎ ‎2. 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 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 B. 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 血液中的C02增加,会使呼吸加深 D. 血液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 ‎【答案】B ‎【解析】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是在消化道中的大肠内形成的,由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血液中的CO2增加,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排出CO2,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D正确。 ‎ ‎3.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不会出现的反应是 A. 体表温度有所下降,而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B. 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C.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上升 D. 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线粒体活动加强 ‎【答案】B ‎【解析】在寒冷环境中,体表温度有所下降,但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维持相对恒定,A正确;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B错误;在寒冷环境中,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上升,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以增加产热量,C正确;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在寒冷环境中,这两器官代谢旺盛,线粒体活动加强,D正确。 ‎ ‎4. 下图表示一种类型的细胞,如果细胞A接受刺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是感受器,E是效应器 B. 兴奋在神经细胞B上传播速度较在F处快 C. 在F处,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D. 图中的ABCDE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细胞,C是中间神经细胞,D是传出神经细胞,E是效应器,F是突触,其中ABCDE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D正确;兴奋在B的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进行传导,速度快;而在F处是以化学信号进行传递,速度较慢,B正确;突触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递信号的,所以在F处,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C错误。‎ ‎5. 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下图为突触结构的示意图,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A. a或b B. c或d C. b或c D. a或d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知a为轴突、b为突触小泡、c为突触间隙、d为突触后膜;从题干中又知蝎毒阻塞“离子通道”,所以可推知其作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所以作用部位应为a、d,选D。‎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 ‎【名师点睛】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异常情况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6. 某人持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下图为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的测定值。下列相关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 AB段下降是由于脂肪酸进入细胞 B. DE段主要依赖于脂肪酸的分解供能 C. EF段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D. CD段胰岛素分泌增加 ‎【答案】B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人进行剧烈运动的初期,由于脂肪酸大量进入组织细胞,所以表现出含量的下降,A正确;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所以DE段能量直接依赖于ATP的水解供能,B错误;EF段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增加,C正确;CD段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下降,D正确。‎ ‎7. 人体下列平衡不受激素调控的是 A. 水的平衡 B. 无机盐的平衡 C. CO2和02的平衡 D. 血糖的平衡 ‎【答案】C ‎【解析】调节水平衡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A正确;调节无机盐的平衡的激素是醛固酮,B正确;CO2和02平衡的调节与激素无关,C错误;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肾上腺素,D正确。‎ ‎8.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 下丘脑 B. 骨髓 C. 大脑 D. 垂体 ‎【答案】A ‎【解析】1、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故选:A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脑干:维持呼吸等 ‎9. 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 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 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 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 D. 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答案】C ‎10. 下图为某患者血液中某种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的过程,最可能从第2天开始 B. 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的过程,最可能从第18天开始 C. 该抗体的合成受遗传物质控制,其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组成的核苷酸种类有8种 D. 效应B细胞都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的过程属于二次免疫,最可能从第18天开始,A错误、B正确;A、G碱基可以各形成2种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T只能组成一种脱氧核糖核苷酸,U只能形成一种核糖核苷酸,因此A、G、T、U 四种碱基组成的核苷酸的种类是6种,C错误;效应B细胞可以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也可以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D错误。‎ ‎11. 下图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与单侧光影响了生长素分布有关 B. 图甲中植物根水平生长,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C. 图乙中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 图甲中生长素在背光侧多,细胞伸长快,所以出现向光生长现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图甲茎向光生长与与单侧光影响了生长素分布有关,图乙茎背地生长与重力影响了生长素分布有关,A错误;图甲中植物根向地生长,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B错误;图乙中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生长越明显,没有抑制作用,C错误;图甲中受单侧光影响,生长素在背光侧多,细胞伸长快,所以出现向光生长现象,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茎的向光性与背地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下图中的三条曲线代表马铃薯植株三种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对马铃薯块茎催芽应选择的最适IAA浓度是 A. 10-10mol/L B. 10-8mol/L C. 10-6mol/L D. 10-4mol/L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因此选红色线最高点的浓度,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对图形理解运用。‎ ‎13. 以下是科学家做的两项实验:(1)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子房发育成无籽番茄。(2)用四倍体西瓜植株与二倍体西瓜植株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植株,给其雌蕊授以二倍体植株花粉,子房发育成无籽西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无籽西瓜是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该变异性状不能遗传 B. 无籽番茄的性状能遗传,其原理是适当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C. 无籽西瓜的性状能遗传,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D. 无籽番茄的性状不能遗传,其原理是适当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答案】D ‎【解析】无籽西瓜的获得是利用四倍体西瓜植株与二倍体西瓜植株杂交,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所以可以遗传;而无籽番茄的获得是利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番茄本身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所以不能遗传。‎ ‎14. 下图为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小麦籽粒成熟后赤霉素合成量较小 B. 小麦籽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合成旺盛 C. 小麦籽粒的形成受多种激素的调节与控制 D. 小麦籽粒质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生长素的含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6月29日到7月13日小麦籽粒质量快速增加时,生长素的含量变化不大,故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5.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 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 2008年,宜昌市的人口出生率为7.17‰‎ C. 蜜蜂等动物遇到敌害,常集群攻击 D. 由于水葫芦入侵,某湖泊中莲的死亡率比较高 ‎【答案】C ‎........................‎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 下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査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3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A. 110只 B. 220只 C. 330只 D. 440只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第3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对应种群数量为K/2,根据标志重捕法,(K/2)/60=(80+30)/30,解得K=440,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7. 如图是调査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B. 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 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D. 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A错误;在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B错误;“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与图中不符,C错误;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不变,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 ‎18. 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宂了下图,该图表示了鲸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曲线1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B. 曲线2代表死亡率,P不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C. 曲线1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 D. 曲线2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 ‎【答案】C ‎【解析】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种群密度越大,环境压力越大,生存斗争越激烈,出生率越来越低,死亡率越来越高,因此曲线1代表出生率,曲线2代表死亡率,P值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故选C。‎ ‎19. 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符合事实的是 A. 甲、乙、丙三个种群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B. 种群丙在A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C. 如将三个种群所含能量值用金字塔表示,则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 D. 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多,则甲和丙种群数量都减少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种群乙减少时,种群丙增多,随后种群丙也减少,说明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同理种群丙与甲之间也是捕食关系,三者的食物关系为乙→丙→甲,A错误;种群丙在A点时数量最多,因此种内斗争最激烈,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C错误;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多,则甲和丙种群数量都增加,D错误。‎ ‎20. 下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A. Ⅰ B. Ⅲ C. Ⅳ D. Ⅴ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牛和羊都是植食动物,羊的个体相对小,相同能量植被喂养羊的数量增加比牛应快,最大承载量个体数也应多,故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相关操作,操作的是 A. 从培养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对培养瓶进行震荡 B. 培养用具需要进行灭菌处理,而培养液则不需要灭菌 C. 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 镜检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培养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对培养瓶进行震荡摇匀,否则计数出现偏差,故A正确。培养液也需要灭菌的,故B错误。便于计数后期培养液浓度高应稀释,故C正确。使用显微镜应先低倍再高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知识点,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2. 下列哪项事实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A. 细胞膜中糖的含量比线粒体膜中糖的含量高 B. 效应B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核糖体 C. 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D. —个种群基因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生物的进化 ‎【答案】D ‎【解析】由于细胞膜含有具备识别作用的糖蛋白,而线粒体在细胞内部,与识别作用的关系不大,所以细胞膜中糖的含量比线粒体膜中糖的含量高,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A正确;效应B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功能,抗体在核糖体合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所以效应B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核糖体,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强,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C正确;“种群基因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生物的进化”属于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D错误。‎ ‎23. 切叶蚁中体型较大的蚂蚁将叶片咬下运回巢穴,交给体型较小的蚂蚁咬成小片,后者再交给体型更小的蚂蚁咬成更小的片,以此类推直至叶片被咀嚼为糊状,然后切叶蚁将叶糊平铺在巢穴中“养殖”真菌。真菌可以分解叶片中坚韧的组织,切叶蚁则以真菌为食。切叶蚁体表覆盖一层链霉菌,该菌可抑制本巢穴真菌寄生物的大量繁殖。由此能得出的推论是 A. “植物→真菌→切叶蚁”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 B. 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C. 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组分之间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 蚂蚁能长期控制巢内真菌寄生物是共同(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可知:真菌属于分解者,而捕食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所以“植物→真菌→切叶蚁”构成的不是一条捕食食物链,而是一条腐生食物链,A项错误;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属于同一物种,他们之间的关系属于种内互助,B项错误;能量流动的范围是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该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组分之间能完成能量流动,但不能完成物质循环,C项错误;蚂蚁能长期控制巢内真菌寄生物,这是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即是共同(协同)进化的结果,D项正确。【考点定位】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共同进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切叶蚁”为情境,设置相关的问题,难度不大。只要学生能从题干所给的课外材料中准确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熟记并理解教材中相关的基础知识,将二者结合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4.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能进行过程①或者③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 能进行过程②或者④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 各种生物只能通过过程②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过程②和过程④不可能在生物体的同一细胞内进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都属于自养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 B、②表示有氧呼吸,④表示无氧呼吸,生长者中的绿色植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并且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错误;‎ C、不是所有生物都能进行有氧呼吸的,如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它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无氧呼吸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A.‎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25.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调査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 当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和破坏时,才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C. 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全部是捕食关系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是双向的 ‎【答案】A ‎【解析】蚜虫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因此调查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A正确;当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和破坏时,才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而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的初生裸地上能开始初生演替,B错误;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形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C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 蛇毒是毒蛇分泌出来的一种含有多种酶类的毒性蛋白质、多肽类物质,也是毒蛇咬人后引起中毒反应的物质,分为神经性毒液和溶血性毒液。下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___,物质A是_______,物质B是__________。‎ ‎(2)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乙,α银环蛇毒是一种___________性毒液。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是_____,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吞噬细胞 (2). 淋巴因子 (3). 抗体 (4). 神经—体液调节 (5). 神经 (6). 正电位 (7). 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甲: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分析图乙: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⑥是突触小体。‎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是吞噬细胞,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 ‎(2)根据题意分析,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的中枢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说明有神经调节的参与;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含量增加,说明有体液调节的参与,故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图乙⑥是突触小体,当兴奋传到⑥时,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所以膜内是正电位;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可见α银环蛇毒是一种神经性毒液。‎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根据图甲分析并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细胞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代表的物质的名称。‎ ‎27. 矮茎玉米幼苗经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以长成高茎植株。为了探究该变异性状是否能遗传,生物科技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请你写出实验预期及相关推论,并回答问题。‎ Ⅰ.实验步骤:‎ ‎①在这株变异高茎玉米雌花、雄花成熟之前,分别用纸袋将雌穗、雄穗套住,防止异株之间传粉。‎ ‎②雌花、雄花成熟后,人工授粉,使其自交。‎ ‎③雌穗上种子成熟后,收藏保管,第二年播种观察。‎ Ⅱ.实验预期及相关推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回答问题:‎ ‎①预期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上述预期结果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全长成高茎,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 (2). 全长成矮茎,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 (3). 全是矮茎 (4).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但不能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所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矮茎幼苗,由于其促进作用,使幼苗长成高茎植株,但没有改变矮茎基因型,因而不能遗传。‎ Ⅱ.矮茎玉米幼苗经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以长成高茎植株。‎ ‎①为了探究该变异性状是否能遗传,可让其自交,若其子一代中全长成高茎,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 ‎②若其全长成矮茎,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 Ⅲ. ①最可能的结果是全是矮茎。‎ ‎②由于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但没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所以最可能的结果是全为矮茎。‎ ‎28.‎ ‎ 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狼同化的能量c=________________。‎ ‎(2)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l×l06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为_____kJ(能量传递效率用图中字母表示)。‎ ‎(3)若将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____,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 ‎(4)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对初级、次级消费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禁捕或适当放养__________;用喷洒农药等人工方法来减少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狗尾草大量繁殖,调査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态系统的成分 (2). 食物链和食物网 (3). f+i (4). c/a×106 (5). 次生演替 (6). 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7). 次级消费者 (8). 初级消费者 (9). 样方法 (10). 随机取样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据图分析,狼同化的能量c=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f+i。‎ ‎(2)已知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1×106kJ,则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1×106×c/a=c/a×106 kJ。‎ ‎(3)将草原开发为农田,可能原有的植被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仍存在,并保留了草本植物的种子和根系等,故属于次生演替;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4)‎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对初级、次级消费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禁捕或适当放养次级消费者,以生物防治的方法消灭害虫;或用喷洒农药等人工方法来减少害虫等初级消费者。‎ ‎(5)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式是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误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是平衡的,进而确定各个字母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9. 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B代表_________,C代表________。‎ ‎(2)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滲透压____________,但机体会通过分泌___________激素,促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____________,从而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1). 内环境 (2). 血浆 (3). 组织液 (4). 淋巴 (5). 升高 (6). 抗利尿 (7). 减少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细胞外液或内环境,其中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C表示淋巴;图中D表示消化系统,E表示泌尿系统。‎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内环境,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C表示淋巴。‎ ‎(2)若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内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主动饮水,最终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30.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T—E—N—F—B途径主要表示___________调节过程。B过程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作用实现。‎ ‎(2)在寒冷环境中,人体血液中________(激素)的含量会明显升高,从而加速体温上升。‎ ‎(3)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若A、B、C都表示热量,则A+B___________C。(选填“>”“<”或“=”)‎ ‎(4)人体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_________,该结构还具有调节___________等功能。‎ ‎【答案】 (1). 神经 (2). 有氧呼吸 (3).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4). = (5). 下丘脑 (6). 水的平衡、无机盐平衡、血糖平衡、内分泌等其他活动 ‎【解析】试题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1)由图解观察:T-E-N-F-B途径中的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系统完成的,而B骨骼肌的收缩过程是通过加快新陈代谢来完成的,即主要是有氧呼吸来完成。‎ ‎(2)当体温下降时,人体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加,刺激机体代谢加快,而产生更多的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据图分析,A和B表示产热,C表示散热,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8℃,说明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即产热等于散热。‎ ‎(4)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该结构还具有调节水的平衡、血糖平衡、内分泌其他活动等功能。‎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