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冻裂(林木)是指林木向阳面受冬季昼夜温度剧变致使树干纵向冻裂。在高寒地区的疏林地受害更重。冻裂一般不会直接引起树木的死亡,但可降低产量和品质。 下左图为我国东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右图为树木冻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上左图中M、N、T、S四地中林木冻裂灾害最严重处与图示区域海拔最高处的高差可能是( ) A. 400米 B. 600米 C. 800米 D. 1000米 2. 推测疏林地受害更重的原因是( ) A. 树干的庇荫状况差 B. 受冬季风影响大 C. 易受病虫害侵袭 D. 生长快,木质差 【答案】1. B 2. A 【解析】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 【1题详解】 材料显示冻裂灾害主要发生在向阳面,图中四地中只有M位于向阳面。M地海拔在400~600米,而图中最高处海拔为1 000~1 200米,故两地高差介于400~800米。故选B。 【2题详解】 疏林地由于枝干稀疏,故树干的庇荫状况差,昼夜温差更大,受冻裂危害更严重。故选A。 下图为美国东部地区某月13日天气形势示意图,14日,飓风中心向正北方向移动到华盛顿正东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4. 冷锋系统在甲城市附近停留时间较长,是由于( ) A. 冷气团势力强 B. 受地形阻挡 C. 距飓风中心近 D. 受暖流影响 5. 13日至14日,华盛顿风向( ) A. 由正西风转西南风 B. 由西南风转为东南风 C. 由偏北风转为西北风 D. 由西北风转为东北风 【答案】3. D 4. B 5. C 【解析】 【3题详解】 图示月份海洋上有强盛飓风天气,可以判断此时为夏秋季节;大陆受较为强盛的高压控制,且有明显的冷锋活动,可以判断此时可能为秋冬季节。综合判断此时最可能为10月份,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结合图中气压分布的轮廓形状可知,该冷锋位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受山地阻挡,冷锋向东移动速度缓慢;冷气团势力强,会导致其移动速度快,故A错误,B正确;距飓风中心的远近和暖流对冷锋的移动速度没有影响,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由图可知,13日至14日,飓风中心由华盛顿东南方向逐渐移动至华盛顿正东方向。13日,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华盛顿指向飓风中心,并在北半球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为偏 北风;14日,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华盛顿指向飓风中心,风向向右偏转为西北风,故华盛顿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北风,C正确, ABD错误。故选C。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 沙丘土壤水份最丰富的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7. 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 A. 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B. 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C.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 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 【答案】6. A 7. B 【解析】 本题以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为载体,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2道小题,涉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植被的环境效益,考查学生的从材料和图示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虽然降水集中在夏季但蒸发量大,土壤中水分含量低,故排除B。我国西北秋季降水量少,以晴天为主,蒸发量大土壤干燥,故C错。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说明降雪量大且稳定,但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少,故D错。直到次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融水下渗到土壤中,是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故A项正确。 【7题详解】 沙漠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风沙较大,植被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B项正确。该地区水资源缺乏,沙漠中不适宜发展种植业,C错误。梭梭等植被量少,起不到增加降水,调节气候的作用,故A错,沙漠地区没有洪灾,故D错。 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40°N,94°E)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地处高大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大河谷。其所在的崖壁岩石由卵石和沙土胶结而成。下图是北京时间2018年7月26日7时30分拍摄的莫高窟照片。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 莫高窟所在的崖壁的岩石类型是( ) A. 岩浆岩 B. 变质岩 C. 沉积岩 D. 喷出岩 9. 根据图示柱子和柱影的相对位置,可判断莫高窟的窟口( ) A. 朝东 B. 朝西 C. 朝南 D. 朝北 10. 为了保护莫高窟,在其周边地区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设置沙障 ②薄膜盖沙 ③植物固沙 ④水泥封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8. C 9. A 10.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莫高窟所在崖壁的岩石由卵石和沙土胶结而成。可知该岩石的形成属于外力固结而成的,因此应该属于沉积岩,C对;岩浆岩的形成需要岩浆冷凝而成,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冷凝而形成的,喷出岩属于岩浆岩的一种,AD错误;变质岩是其它类型的岩石在地表深处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B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设问要求根据图示柱子和柱影的相对位置去判断窟口的方向,先要从柱子与柱影入手,物影和位相反,我们可以结合照片的拍摄时间判断出太阳大致方位。材料中给出的是北京时间7月份7时30分拍摄,而莫高窟所在地是94°E,可得出此时莫高窟的地方时,莫高窟位于 东6区,北京时间为东8区区时,两个时区相差2小时,即莫高窟地方时为5时46分(5时30分+4*4)。结合当前的日期可知此时应该是在日出或日出不久(夏至日,40°N的昼长为14小时51分,推测该处日出地方时为4时35分左右),7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应从东北方向升起,所以此时太阳应位于东北至东方位之间,此时物影应朝向西南至西方位之间,根据柱子与影的关系,可知柱子应位于东北至偏东方位,窟口与柱子的外侧朝向(建筑物前)一致,所以莫高窟的窟口也应位于东北至偏东方位,根据选项可知应该是朝向东最合适,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莫高窟附近为荒漠地带,多沙漠,为了防止沙漠的扩大,选项中给出的四个措施都行,但注意关键字“合理措施”,设置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截留水分,都可有效的减少沙丘的向沙障以外地区的移动,①符合;因当地为大河谷,所以可以通过植树种草进行固沙来减少沙漠扩张的影响,③ 符合;而因为周边的沙漠范围较大,薄膜盖沙、水泥封沙,第一因为这些材质要用量过大,第二还会对当地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所以实施起来不合理,②④不对;故选B。 干旱地区常发育深根系植被,其根系深达地下潜水面,可直接提取地下水,这类植物被定义为地下水依赖型植物,也称“抽水机式植被”。据研究,这类植物在生长季的蒸散过程(水分由叶片蒸发过程)能引起浅层地下水位的周期性昼夜波动。下图为干旱区河岸带浅层地下水埋深的昼夜波动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干旱区植被蒸散速率最快的时段是( ) A. 7~8时 B. 10~11时 C. 12~13时 D. 17~18时 12. 夜间河岸带浅层地下水的流向主要是( ) A. 由地势高处流向低处 B. 由地势低处流向高处 C. 浅层地下水补给河水 D. 河水补给浅层地下水 13. 浅层地下水埋深昼夜波动幅度( ) A. 随河流流向变化幅度增大 B. 距离河岸越远,变化幅度越小 C. 距离河岸越远,变化幅度越大 D. 随河流流向变化幅度减小 【答案】11. C 12. D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干旱区植被蒸散速率与植物吸收地下水的速率有关。图示中,12~13时浅层地下水埋深最大,说明此时段植物吸水最多,因为该时段是光照最强的时刻,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强,需水量最多,此时的蒸散速率也最快,据此分析选C。 【12题详解】 水往低处流,但河岸带地势落差小,地势对地下水流向的影响较弱,AB错;根据图示,夜间河岸带的浅层地下水埋深较小,植物生命活动较弱,则此时段主要是河水补给浅层地下水,据此分析选D。 【13题详解】 浅层地下水埋深昼夜波动幅度主要是因河岸带的“抽水机式植被”造成的。此类植物需要吸取地下水而存活,因此,该埋深昼夜波动幅度与该类植物的生命活动有关,并不是随河流流向而变动;一般而言,距离河岸越远,地下水越少,该类植物的分布越少,受其影响而形成的此类变化幅度越小。据此分析选B。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 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 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5.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 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 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才有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所以③对应太阳辐射强。故B项正确。 【15题详解】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相符。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是较薄,C不相符,选C。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相符。本题要求选择“不相符”项,故C项正确。 雪线是常年积雪区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新疆天山山脉(右图)的平均雪线高度约3700米,但不同山峰雪线高度却差异明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4座山峰的雪线由高到低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④2① D. ④②①③ 17. 天山山脉5000米以上区域夏季积雪覆盖率较冬季高的原因主要是( ) A. 冬季风力较强 B. 夏季气温较高 C. 冬季植被较少 D. 夏季降水较多 【答案】16. B 17. D 【解析】 【分析】该题组主要考查雪线影响因素。 【16题详解】 4座山峰的雪线高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和降水,①纬度低,气温高雪线最高,其次是②;③和④纬度接近,③山更接近山口迎风处,降水较多,雪线较低。故图中4座山峰的雪线由高到低依次是①②④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山地积雪覆盖率高的原因一般是气温低和降水多,夏季降水较多是积雪覆盖率较高的原因,D正确; 夏季气温高,积雪融水量多,积雪覆盖率降低,B错误; 风力和植被对积雪覆盖率影响不大,A、C错误。故选D。 【点睛】雪线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降水和气温,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低,雪线越低。 下图示意喀斯特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8. 地表径流量、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 ②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 ③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 ④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 降雨强度为40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泥沙量少 B. 地面崎岖 C. 下渗率大 D. 降雨历时短 20. 降雨强度为140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量变大 B. 流速变快 C. 土质变松 D. 土层变薄 【答案】18. B 19. C 20. D 【解析】 本题以“喀斯特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图为背景,涉及喀斯特的地貌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降雨强度和地表径流量、侵蚀产沙量之间的关系,试题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对多条曲线图的判读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18题详解】 观察图中三条降雨强度线,可知降雨强度越大径流量越大,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①正确;再观察侵蚀产沙量线140mm/h和40mm/h发现降雨强度越大侵蚀产沙量越大,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③正确,故选B,其它选项排除。 【19题详解】 图示为喀斯特地区,降雨强度为 40mm/h 时,地表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下渗率大,转化为地下径流,B对。泥沙量少是侵蚀能力弱的结果,A错。地面崎岖,降水汇集快,是径流量大的原因,C错。降雨历时短,不是转化成地表径流量小的原因,D错。 【20题详解】 根据图示曲线,降雨强度为 140mm/h 时,降雨历时 35 分钟后,侵蚀产沙量不断减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变薄,可侵蚀的土壤少,D对。图中曲线表示,地表径流量一直在 增大,A错。不能表明流速变快,B错。土质变松,产沙量会增多,C错。 下图示意华北某区域裸地和秸秆覆盖情况下土壤的冻结过程状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 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 ) A.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 C. 使地面反射率变小 D. 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 22. 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 ) A. 冻结时间较迟 B. 获得光照较少 C. 水分蒸发较弱 D. 上空气温较低 【答案】21. D 22. B 【解析】 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少。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因秸秆遮挡阳光,获得光照较少。 【21题详解】 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少,D对。秸秆不能改变大气逆辐射,A错。秸秆遮挡阳光,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B错。使地面反射率变小,但不是土壤温度较高的原因,C错。 【22题详解】 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因秸秆遮挡阳光,获得光照较少,B对。与冻结时间较迟无关,A错。水分蒸发较弱是土壤温度低的结果,C错。空气流通,同一地区上空气温差异不明显,不是主要原因,D错。 下左图为大陆东岸的某河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下左图中EF处的河床横断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 下列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EF处,离河岸越远的地方岩石年龄越老 B. ④处河岸比②③两处侵蚀更严重 C. 地势北高南低 D. ①处比②④处建港条件优越 24. 下列关于图中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于南半球 B. 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C. 全年流量变化小 D. EF附近河段是地下水补给河水 【答案】23. B 24. B 【解析】 【分析】本题借助地理示意图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 【23题详解】 结合图乙中E岸堆积(即左岸),F岸侵蚀(即右岸)判断,此图甲中地区位于北半球,图示为落叶阔叶林,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图乙中地质构造为背斜,离河岸越远,岩石年龄越新,A错误;④处为凹岸以侵蚀为主,②③为凸岸以堆积为主,B正确;根据指向标及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南高北低,C错误;④处侵蚀作用强,水深利于建港,D错误。 【24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知该地位于北半球;该河流流经温带地区,且大体由南向北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度,故可能会发生凌汛;该河段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故该河流全年流量变化大;地下水由高潜水位流向低潜水位,且垂直于等潜水位线,故图中地下水的流向背离河流,河水补给地下水。B正确。 下图所示地区冻土广布,冻土主要有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 季节性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5. 假设图中的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符合甲地在未来30小时内天气变化特点的是( ) A.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 B. 气压降低,风力减弱 C. 风力增强,天气转阴 D. 风力增强,气温上升 26. 影响图中季节性冻土等日数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因素、洋流因素 B. 海陆因素、纬度因素 C. 纬度因素、地形因素 D. 洋流因素、地形因素 27. 冻土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地区树木多扎根较深且高大挺拔 B. 图示地区河流迂回曲折,易形成不对称河谷 C. 图示地区气候主要具有冷干特点 D. 图示地区地表水易下渗,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淋失严重 【答案】25. D 26. C 27. B 【解析】 【25题详解】 高压脊东移,根据经度差、所处纬度、速度、时间等信息推测脊线东移后甲地的位置。等压线变得密集,风力增强,风向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气温会上升,天气晴朗,气压降低。故选B。 【26题详解】 图中季节性冻土等日数线走向分两段描述:东段大体与纬线平行,说明受纬度的影响大;依 经纬度位置,西部是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西段走向大体与等高线平行,说明是受地形影响。故选C。 【27题详解】 图示地区树木多扎根深切高大挺拔,与冻土无关,A错;图示地区气候主要具有冷湿的特点,C错;图示地区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气温低,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淋失少,D错;图示地区位于东北平原西部地区,河流迂回曲折,易形成不对称河谷,B对. 故选:B.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多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8. 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 A. 700—900米 B. 1300米左右 C. 2000米 D. 2200米 29. 太白山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 ) A. 700—900米 B. 1000—1300米 C. 1800—2200米 D. 3500—3700米 30. 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 A. 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较差 B. 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 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光热不足 D. 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 【答案】28. B 29. C 30. A 【解析】 【分析】本题准确获取图中有效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图中虚线表示物种丰富度,太白山区海拔1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图中坡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平均坡度最小。海拔高, 坡地面积小,能适宜生长的物种物种的种类也少。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8题详解】 读图,虚线表示物种丰富度,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海拔1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13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故B正确。其它选项自然排除。 【29题详解】 图中坡地面积最大的区域,海拔范围为1800~2200米,(坡度=相对高度/水平距离),面积越大,水平距离越大,说明该段坡地的平均坡度最小,所以平均坡度最小海拔范围为1800~2200米。故C正确。其它选项自然排除 【30题详解】 太白山位于秦岭主峰,地处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没有冰川带,故D错误;读图3500-3700高度段,坡度面积小,说明其坡度较大,故B错误;图中无法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故C错误;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坡地面积小,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物种的种类也少,故A正确。 【点睛】在同一个坐标图上有多条等值线,读值的时候要注意方法:要互作垂线读交点的值。 Ⅱ卷(综合题,40分) 二.综合题(40分) 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上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下图示意乌伦古湖周边水系及阿勒泰水文站降水量与径流量的月份分配。 (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分析森塔斯气象站积雪较厚、最大积雪深度出现的时间较迟的自然原因。 (2)与5月相比,分析阿勒泰水文站7月径流量较少的自然原因。 (3)分析20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湖水质迅速恶化的原因。 (4)分析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可行性。 【答案】(1)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冬季降雪量较大,积雪较厚;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较厚出现时间较迟。(冬季较寒冷(或冬季较漫长),积雪时间较长,气温回升时间较迟,融雪较迟,因此最大积雪深度出现时间较迟)。 (2)流域内气候干旱,降雨量较少,径流量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融雪。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7月气温较5月高,蒸发量较大。(冬季气温在0度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5月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少;7月气温较5月高,蒸发量较大)。 (3)流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流域内耕地扩大,灌溉用水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入湖的灌溉退水中N、P等养分增加,导致湖泊中污染物增加,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等现象。 (4)(5-6月)额尔齐斯河径流量较大;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近;(海拔差异小)工程量小;增加乌伦古湖水量,稀释并净化湖水。 【解析】 【分析】本题以“乌伦古湖周边水系及阿勒泰水文站降水量与径流量的月份分配”图为载体,以“乌伦古湖的水质问题”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积雪厚度的因素及差异,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变化和相关的治理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900米)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35米)。而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海拔高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雪早,融雪迟,积雪时间长,最大积雪深度出现时间晚。 (2)读图: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考虑。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份融化量大,而6-7月份基本融化完毕,积雪融化量小,对于河流补给量减小。同时,6-7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流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流域内耕地扩大,灌溉用水增加,入湖水量减少; (3)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从水循环角度分析,主要从降水、蒸发的角度考虑。从降水量来看,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从题干可知乌伦古湖为内流湖,水体更新慢,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湖水水位下降,湖水的自净能力差,自上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入湖的灌溉退水中N、P等养分增加,导致湖泊中污染物增加,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等现象。湖水水质恶化 (4)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方法从调水及农业生产方式角度分析。从调水来看,额尔齐斯河径流量较大,且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近,(海拔差异小)工程量小,调水可以增加乌伦古湖水量,稀释并净化湖水,从而改善水质。从农业生产方式来看,可以采取节约用水,改变农业生产结构角度考虑。控制种植业规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河水水质;发展林业,扩大水源涵养林;控制牧区载畜量;减少利用饲料喂养渔业的规模,从而改善水质。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犁河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国际河流,全长1236km,流域面积15.1万km2,是巴尔喀什湖的主要补给水源。雅马渡以上为上游,雅马渡至哈萨克斯坦的伊犁村(卡普恰盖)为中游, 伊犁村至巴尔喀什湖为下游。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进入卡普恰盖峡谷,水流清澈。伊犁河上游水资源最为丰富,干支流均有汛期,且干流汛期较长,流量相对平稳,历史上未出现过大范围的严重洪涝灾害。下图示意伊犁河流域。 (1)说明伊犁河成为巴尔喀什湖主要补给水源的原因。 (2)从整体性角度说明伊犁村以下河段水流清澈的主要原因。 (3)分析伊犁河干流汛期长,流量平稳的原因。 (4)说明巴尔喀什湖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伊犁河上游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大气降水较多;天山冰雪融水量大,河流上游来水量大;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汇水量水大。 (2)上游修建有多个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库区;上游沼泽广布,对水流起到过滤作用, 导致下游河段泥沙来源减少。 (3)流域内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自下游到中游, 积雪依次融化,形成春汛;夏季,上游地区冰雪融化加上山地降水,形成夏讯;中上游河段多沼泽、湖泊调蓄作用显著。 (4)培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减缓区域土地荒漠化进程。 【解析】 【详解】(1)伊犁河位于天山山脉西麓,上游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西风携带的少量水汽,受山地强烈抬升,多地形雨,大气降水较多。天山冰雪融水量大,河流上游来水量大,河流全长 1236 km,流程较长。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汇水量水大。所以伊犁河成为巴尔喀什 湖主要补给水源。 (2)根据图例,伊犁河上游修建有多个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库区,河流含沙量小。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中。上游沼泽广布,对水流起到过滤作用, 导致下游河段泥沙来源减少。所以,自伊犁村以下,进入卡普恰盖峡谷,水流清澈。 (3)伊犁河流域内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自下游到中游, 积雪依次融化,形成春汛。夏季,上游地区冰雪融水,加上山地降水,形成夏讯。所以汛期持续时间长。汛期不集中,中上游河段多沼泽、湖泊调蓄作用显著,所以流量平稳。 (4)湖泊具有调节气候的啊侧,能够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湖泊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能够提供水源,减缓区域土地荒漠化进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