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宝坻区大口屯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宝坻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高一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豌豆的圆粒和绿粒 B. 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C. 果蝇的红眼和棒眼 D. 山羊的无角和弯角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各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大麦的耐旱性与非耐旱性、人的眼睛不同颜色和不同肤色等。 【详解】A、豌豆的绿粒和圆粒描述的是豌豆的颜色和形状,是两种性状,不符合“同一性状”,所以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番茄的红果和黄果描述的是番茄颜色,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B正确; C、果蝇的红眼和棒眼描述的是果蝇眼睛的颜色和形状,是两种性状,不符合“同一性状”,所以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山羊的无角和弯角描述的是山羊角的有无和形状,是两种性状,不符合“同一性状”,所以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B。 2.两株高茎豌豆杂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高茎:矮茎=3: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A. DD×dd B. dd×Dd C. Dd×Dd D. dd×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DD×dd→后代基因型均为Dd,全部表现为高茎,A错误;dd×Dd→后代基因型为Dd与dd,其比例为1:1,B错误;Dd×Dd→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GG:Gg:gg=1:2:1 ,即高茎:矮茎=3:1,C正确;dd×dd→后代基因型均为dd,后代全部表现为矮茎,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可判断,C正确。 故选C。 4.下列表示纯合体的基因型是(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纯合子(纯合体)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如AA、aa。相同的纯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不出现性状的分离。 【详解】根据纯合体的定义,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个体为纯合体,如AA、aa、BB、bb,则AAbb表示纯合体的基因型。 故选A。 5.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不能产生的配子是( ) A. YY B. YR C. Yr D. yR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Y和y、R和r是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因此,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能产生四种配子,即YR、Yr、yR、yr。而YY是不能产生的配子。B、C、D答案均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等位基因的对数,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6.现有某作物的两个纯合品种:抗病高杆(易倒伏)和感病矮杆(抗倒伏),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杆对矮杆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的速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利用这两个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获得具有抗病矮杆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则F2中具有抗病矮杆优良性状的个体比例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实验分析得到了自由组合定律:若双显性纯合子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F1代为双杂合子,F1自交得到的F2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双显性个体:单显性个体:另一单显性个体:双隐性个体=9:3:3:1。 【详解】利用抗病高杆(易倒伏)和感病矮杆(抗倒伏)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获得双杂合子F1,则F2中具有抗病矮杆性状(单显性)的比例为。 故选B。 7.下图为精细胞形成过程中几个时期的细胞模式图,其中表示四分体时期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分体指的是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详解】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属于精原细胞,A错误; B、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错误; C、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正确; 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D错误。 故选C。 8.哺乳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数目分别是( ) A. 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 B. 四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 C. 四个精子和四个卵细胞 D. 一个精子和四个卵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精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卵细胞和精子均属于成熟生殖细胞。综上分析,B正确,A、C、D 均错误。 故选B。 【点睛】识记和理解精子的形成过程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进行减数分裂 B. 高等动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睾丸(精巢)和卵巢中 C.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且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D.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有5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分裂发生在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所以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进行减数分裂,A正确; B、高等动物的减数分裂的场所在睾丸(精巢)或卵巢中,B正确; 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所以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正确; D、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0条,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熟记减数分裂的过程,注意D选项中只有同源染色体才能称为“对数”,非同源染色体不能称为“对”。 10.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联会 B.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C.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过程。 【详解】A、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 B、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 D、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D。 11.下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①和③ B. 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 ④的子细胞是精细胞或极体 D. 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的是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为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根据染色体数目或形态、行为可判断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具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动物睾丸中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自身数目,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动物睾丸中可以同时出现以上细胞,B错误; C、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且是均等分裂,可能是刺激精母细胞或者第一极体分裂,产生精细胞或极体,C正确; D、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只有②③,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特点的理解。注意区分染色单体和染色体:一个着丝粒代表一条染色体,包括两种情况:1.没复制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2.复制后的一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没有独立着丝粒的都称为染色单体,共用着丝粒的两条染色单体称为姐妹染色单体。 12.XY型性别决定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主要原因是 A. 雌配子:雄配子=1:1 B. 含X型的配子:含Y型的配子=1:1 C. 含X型的精子:含Y型的精子=1:1 D. 含X型的卵细胞:含Y形的卵细胞=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细胞连续分裂2次,而染色体只复制1次,结果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细胞分裂过程。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的区别是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有性生殖细胞,而有丝分裂产生体细胞;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2次,而染色体复制1次,有联会、四分体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和细胞分裂均为1次,无联会和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现象。 【详解】A、假设: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1个含有X的卵细胞,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子,2个含有X,2个含有Y,雌配子数与雄配子数不相等,A错误; B、含X的配子有精子和卵细胞,含Y的配子只有精子,两者的数目不相等,B错误; C、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含X的精子数:含Y的精子数=1:1,C正确; D、没有Y型的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13.下图表示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系谱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4的患病基因来自2 B. 3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 C. 4的患病基因将传给他的儿子 D. 若1、2再生一个女儿,则患病概率为50% 【答案】A 【解析】 【分析】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具有以下特征:杂合子状态时,由于正常的显性基因的作用可以掩盖致病基因的作用并不发病。伴X染色体隐性病遗传:(1)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2)患者中男多女少;(3)女患者的父亲及儿子一定为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4)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5)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具体实例包括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等遗传病。 【详解】A、分析遗传图谱,可假设该致病的隐性基因为b,则可推断1号为XBY、2号为XbXb、3号为XBXb、4号为XbY,则4的患病基因来自2,A正确; B、3的基因型为XBXb,B错误; C、4号将传给他的儿子Y染色体,其患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C错误; D、若1、2再生一个女儿,其基因型为XBXb,不患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伴X隐性遗传病的图谱分析,切入点是可以根据男性个体的表现型判断对应的基因型,再加以分析。 14.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为( ) A. 细胞识别 B. 细胞融合 C. 受精作用 D. 细胞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详解】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 故选C。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识记受精作用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15. 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如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则三个实验的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的为( ) A. 实验一 B. 实验二 C. 实验三 D. 实验一和实验三 【答案】B 【解析】 【详解】实验二中加入的DNA酶能分解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不能转化,所以菌落只有一种 ,即R型细菌菌落。 故选B。 16.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 B. 摩尔根通过红眼和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 沃森和克里克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未提出基因的概念,A错误; B、摩尔根通过红眼和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利用物理模型构建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包括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7.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32p标记的部位图是图中的( ) A. ③ B. ② C. ①和② D. 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①为噬菌体蛋白质外壳,②为噬菌体DNA。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让蛋白质外壳标记上35S和DNA标记上32P的两种噬菌体分别侵染无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图示①为蛋白质外壳,②为DNA,故32P标记的部位为②。 故选B。 18. 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 A. DNA分子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 B. DNA分子的碱基对有很多种不同的排列顺序 C. DNA分子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D. DNA的分子量很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详解】A、DNA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不是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A错误; B、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碱基对有很多种不同的顺序,B正确; C、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稳定性,而不是多样性,C错误; D、DNA分子的多样性不是因为其分子量大,D错误。 故选B。 19.已知DNA的一条单链中(A+T)/(G+C)=0.8,上述比值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 A. 0.2和0.8 B. 1.2 5和1.0 C. 0.6和0.4 D. 0.8和0.8 【答案】D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它碱基同理。 【详解】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两条链中的碱基有这样的关系:A1=T2、T1=A2、C1=G2、G1=C2,已知DNA的一条单链中(A1+T1)/(G1+C1)=0.8,因此互补单链(A2+T2)/(G2+C2)=0.8,整个DNA分子中(A+T)/(G+C)=0.8,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0.下面对DNA分子图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2是脱氧核糖 B. 图中若3为碱基G,则4是C C. 1和2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D. 1、2、3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1表示磷酸,2表示脱氧核糖,3、4表示碱基,据此分析。 【详解】A、图中2是脱氧核糖,A正确; B、图中若3为碱基G,根据碱基互补原则,则4是C,B正确; C、1和2,即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C正确; D、1、2、3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D。 21.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 B.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 C. 上述实验未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沉淀物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搅拌后与细菌分开,离心后分别在上清液中,所以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A正确;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不是遗传物质DNA(DNA中不含S元素),B错误; 上述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更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正确; 该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D正确。 22.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 B. 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 C. 碱基与磷酸基团相连接 D.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NA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故A错误。DNA单链上的碱基是不相连的,故B错误。碱基是与脱氧核糖相连接的,故C错误。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3.将两条链均被15N标记的DNA分子置于只含14N的溶液中,该DNA 分子复制一次后,每个子代DNA分子中( ) A. 只含有15N B. 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 C. 只含有14N D. 每条单链同时含有14N和15N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用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在14N的培养液中复制一次,因为含15N标记的DNA链为模板进行复制,所以得到的两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 故选B。 24.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为宽形叶,浸在水中的叶为窄形叶,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 水上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宽形叶的基因 B.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受到环境的影响 D. 表现型相同,则基因型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理解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基因决定性状,但基因和性状之间不是线性关系。 【详解】A、体细胞的遗传物质组成是相同的,水上、水下部分叶子的形状不同是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A错误;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但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错误; C、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受到环境的影响,C正确; D、表现型相同,则基因型不一定相同。除了环境因素的原因,不同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也可能相同,如AA、Aa的表现型一样,D错误。 故选C。 【点睛】重点:基因型、表现型、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表现型,因此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25. 某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为…–C –C–A–T–G–C…,若以该链为模板,经转录后得到的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是 A. …–G –G–T–A–C–G… B. …–C –C–A–U–G–C… C. …–C –C–A–T–G–C… D. …–G –G–U–A–C–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转录是指遗传信息从基因(DNA)转移到RNA,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一条与DNA碱基序列互补的mRNA的过程,生成的mRNA携有的密码子,进入核糖体后可以实现蛋白质的合成,转录仅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详解】转录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U配对,G与C配对),生成RNA的过程,故如果DNA模板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为…–C–C–A–T–G–C…,经转录后得到的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是…–G–G–U–A–C–G…,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DNA的复制和转录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是两个过程所用的酶的种类不同(分别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原料不同(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产物不同,但是都需要消耗能量。 26. 下列过程中,由逆转录酶催化的是( ) A. DNA→RNA B. RNA→DNA C. 蛋白质→蛋白质 D. RNA→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逆转录酶催化的是逆转录过程,即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7.下列结构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 ①四分体 ②姐妹染色单体 ③一个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A. ①③ B. ②③ C. ①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但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 2、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 【详解】①一个四分体就百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能含有等位基因,①正确; ②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一般情况下不含等位基因,若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也可能含有等位基因,②错误; ③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一个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不可能含等位基因,③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姐妹染色单体、等位基因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上,但注意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 28.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是红绿色盲,从根本上说。致病基因的来源应该是( ) A. 仅与母亲有关 B. 仅与父亲有关 C. 与父母亲都有关 D. 与母亲或父亲之一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伴X染色体隐性病遗传:(1)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2)患者中男多女少;(3)女患者的父亲及儿子一定为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4)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5)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具体实例包括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等遗传病。 【详解】人类红绿色盲症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病,假设致病基因为b,根据父母均正常,孩子患病可以判断父亲为XBY、母亲为XBXb,患病基因来源于母亲。 故选A。 【点睛】伴X隐性遗传病的切入点是可以根据男性个体的表现型判断对应的基因型,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显性纯合子,患病男性的基因型为隐性纯合子,再结合其他条件加以分析。 29. 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一般不同的是 A. 碱基序列 B. 碱基种类 C. (A+G)/(T+C)的比值 D. 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上一般存在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区别就是碱基的序列不同,A正确; B、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碱基种类都是A、C、G、T,B错误; C、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的(A+G)/(T+C)的比值都等于1,C错误; D、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都是A与T、G与C配对,D错误。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与DNA分子结构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下列关于“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可用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B. 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 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有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D. 用洋葱根尖制成的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减数分裂应该选择生殖器官如花药进行观察;观察有丝分裂应该选择分裂旺盛的体细胞,如根尖分生区。 【详解】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均可以用来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花药中花粉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细胞数量,所以雄蕊更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B 正确;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洋葱根尖分生区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不能观察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故选D。 31. 下列有关细胞中基因、DNA、染色体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个DNA分子上都有一个基因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 D. 基因在每个染色体上都成对存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每个DNA分子上都有很多个基因;A错误。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或者二个DNA分子;C错误。 D.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染色体成对存在;D错误。 考点: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相对基础,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过关。 32.下列各项采取的实验方法分别是( ) ①鉴别小麦是否为纯合子 ②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 A. 杂交、测交、自交 B. 杂交、自交、测交 C. 自交、测交、杂交 D. 自交、杂交、自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 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①鉴别小麦是否为纯合子,选择自交,如果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是纯合子; ②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选择杂交,子代表现出的性状即为显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选择自交。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会运用杂交法、自交法和测交法去鉴别显性动植物体是否为纯种、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等,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方法。 33.在被子植物一生中,对维持染色体数目恒定和促进植物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是 A. 受精作用和种子的萌发 B.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C. 开花和传粉 D. 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详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而且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减半,经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正常,因此,在被子植物一生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维持染色体数目恒定和促进植物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起关键作用,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选B。 34.一个转运RNA一端的碱基序列是CUG,则它搬运的氨基酸所对应的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是( ) A. CTG B. GCU C. GAC D. CAG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一个转运RNA一端的碱基序列是CUG(反密码子),则其对应的mRNA上的碱基序列为GAC(密码子),而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因此其对应的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是CTG。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5.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然后进行测试,在子代噬菌体的化学成分中,可测到( )。 A. 有32P B. 有35S C. 有35S和32P D. 有35S或32P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侵染特点及过程: ①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起作用。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 (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五个过程。 3、增殖特点: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成分,进行增殖。 【详解】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DNA进入细菌后,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又由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所以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32P标记的DNA,但不能找到35S标记的蛋白质,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6.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可能在( ) A. 常染色体上 B. Y染色体上 C. X染色体上 D. 线粒体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详解】A、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男女患病几率相等,A错误; B、伴Y遗传的只是家族中的男性患病,女性没有,B错误; C、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C正确; D、线粒体中的基因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有母系遗传的特征,母亲患病,子代全患病,D错误; 故选C 37.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图中哪个过程(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 【答案】D 【解析】 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的①过程,故选D。 38.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 B.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D.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F1,然后让F1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经思考提出问题;孟德尔所作假设包括四点: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详解】A.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说法,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改名为基因,A错误; B.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B正确; C. 假说内容包括四点:“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C正确; D. 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F1,然后让F1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经思考提出问题,D正确。 故选A。 39.决定氨基酸密码子指 A. D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B. m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C. t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D. 基因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mR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详解】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构成一个密码子;tRNA一端的3个相邻碱基构成反密码子,通过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互补配对,把特定的氨基酸运到核糖体上。 故选B。 40.某种植物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I前期,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联会 B. 减I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 减II后期,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 D. 减II中期,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I前期,细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联会,A正确; B、减I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组成不同,B错误; C、染色体的复制在减I前的间期进行,C错误; D、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减数分裂的过程即可。 二、非选择题 41.豌豆的花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于豌豆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请分析回答: 实验组 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红花 白花 1 红花×白花 492 504 2 红花×白花 997 0 3 红花×红花 1511 508 (1)豌豆的花色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这一结论是依据实验组__________得出。 (2)实验组2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依次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实验组3,F1出现了红花和白花两种性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花 (2). 实验组2、实验组3 (3). AA (4). aa (5). 性状分离 【解析】 分析】 要区分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可以让生物杂交,有两种情况可以作出判断,若是两个相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有另一个新的相对性状出现,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是不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只出现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1)根据实验二,亲本表现型为红花和白花,但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根据实验三,亲本表现型为红花,但后代产生了白花这一新性状,说明亲本红花为显性性状; (2)由于红花的基因型是AA或Aa,白花的基因型只能是aa,所以根据各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可判断各组实验中两个亲本的基因组成:①Aa×aa;②AA×aa;③Aa×Aa; (3)实验组3的亲本均为红花,F1出现了红花和白花两种性状,该现象为性状分离。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42.下图为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果蝇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图中染色体1与2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_______次分裂;A和a为一对___________基因。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果蝇的性别为___________,基因型为__________。 【答案】 (1). 4 (2). 一 (3). 等位基因 (4). 雄性 (5). AaXbY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雄果蝇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型,体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该果蝇含有2个染色体组,是二倍体。 【详解】(1)该果蝇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1和2为同源染色体,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A和a为一对等位基因; (2)果蝇性染色体是XY,该果蝇的性别为雄性,基因型为AaXbY。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减数分裂的概念等知识要点,了解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并对相关知识进准确识记。 43.下面是人体胰岛素基因控制合成胰岛素的示意图,①②表示细胞内的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①为________过程,发生该过程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②为________过程,是以________为模板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过程。 (3)苯丙酮尿症是由控制某种酶的基因异常而引起的,这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转录 (2). 细胞核 (3). 翻译 (4). mRNA (5).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为胰岛素基因表达过程,包括①转录和②翻译两个过程,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以mRNA为模板。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 【详解】(1)由图可知①是以DNA链为模板合成mRNA ,为转录过程,人体胰岛B细胞发生该过程的场所在细胞核; (2)图中②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为翻译过程; (3)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常见的遗传病包括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