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冲刺模拟(二)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2020年高考冲刺模拟题 文科综合(二)历史部分 1.《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A. 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B. 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C. 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 D. 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采地以及子孙世世代代守着这些采地来维系宗法体系,即材料反映了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在材料中均没有明确的体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地并非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 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C. 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 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革命”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并不相同,它是相对于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来说的。A选项这场革命并未调动地方积极性,而是使地方受到更多的约束;B选项错误,这一制度皇权至上,皇权收到的制约远远不够;C选项说法正确,秦朝的统一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D选项说法错误,这一制度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思想十分深固。 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军机处对皇权有所约束,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A;B与材料“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排除B;由材料“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故选C;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是在戊戌变法期间,排除D。注意美国汉学家的观点有别于主流史学观点,不可拿教材主流观点来作答此题。 4. 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 B. 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提到,明清时期,江南本地的工商业发展迅速,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导致社会服务业迅速发展,故B正确;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根源于经济发展,故A排除;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不符合史实,故C排除;明清时期政治重心没有南移,故D排除。故选B。 5. 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A. 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B. 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C.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 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 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半殖民地性质,A项表述错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B项不符合史实; 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D项不对;根据材料案件“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可知客观上有利于传播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名师点睛】领事裁判权从它本身的性质和含义来看,这是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然而这并非是指他们可以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清政府曾提出领事裁判权只是一种根据外国在华侨民本国的法律,由他们各自本国的驻华官员按照他们本国所准许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权。总理衙门也曾明确表示外国人应和中国人一样遵守中国的法律,如果违反应按照他们本国对类似案件所规定的法律予以惩罚。 6.1908年 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见,《钦定宪法大纲》 A. 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具体实践 B. 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 C. 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 D. 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答案】B 【解析】 《钦定宪法大纲》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臣民权力,规定了议院和选举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西方民主宪政的内容,说明《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故选B;《钦定宪法大纲》中外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部分变革,与“中体西用”理论不符,排除A;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排除C;《钦定宪法大纲》没有进行彻底的变革,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因此不能缓解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D。故选B。 7.民国16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主持国民党中央党部的胡汉民曾说:“倘若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没有在南京行使职权,从4 月起大家就要完全受共产党的支配,可以说不但大江南北的各省不得了,就连珠江流域也通通要受两湖以往所受的赤祸了。”胡汉民所说的“赤祸”是指共产党领导的 A. 农民运动 B. 工人起义 C. 秋收起义 D. 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A 【解析】 1926年9月北伐军攻占武汉,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湖南湖北等地的农民运动高涨,1927年1月,湖南农民协会会员激增到六百万,超过全国农民协会会员总数的一半,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因此胡汉民所说的“两湖以往所受的赤祸”是指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故选择A项;彼时共产党没有在“两湖”领导工人起义,排除B项;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9月,而胡汉明所说的“赤祸”是“4月起”“两湖以往所受的赤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是在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提出的,排除D项。 8.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这一现象说明了 A.美国反对一个中国原则 B.“文革”左倾错误影响中国外交 C. 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 美国对外政策坚持霸权主义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中美关系的相关知识点。由“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反映了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但是不能说明美国反对一个中国原则,故A错误;由“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可以看出美国对外政策坚持霸权主义,干涉他国内政,故B正确;C材料无法体现;D.材料主要说明美国的政策,没有体现中国外交受左倾错误影响,故D错误。 9.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A. 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 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C. 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 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答案】B 【解析】 “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等字眼意在强调雅典民主往往会忽略美德、才能等,这样参政者的能力就会降低,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政治动乱、政治决策过于随意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的弊端而非雅典民主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 A. 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了公民法不断调整 B. 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C. 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D. 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提到,宣布禁止高利贷&……“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尖锐,这些变化说明了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了公民法不断调整,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排除;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过于绝对,故D排除。故选A。 11. 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反联邦党人。他们认为,宪法拟议的政府权力是比政府组织形式更为核心的问题。联邦党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府形式,以为这一形式就能保证公民的自由。对此,反联邦党人并不乐观。由此可以看出反联邦党人 A. 认为分权体制能够保证公民自由 B. 对联邦政府权力保持高度警觉 C. 强调制宪的核心是确保政府权力 D. 希望继续维持邦联体制的现状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美国的联邦制。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分权体制能够保证公民自由;B项正确,材料“宪法拟议的政府权力是比政府组织形式更为核心的问题.联邦党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府形式,以为这一形式就能保证公民的自由.对此,反联邦党人并不乐观”主要反映了反联邦党人关注公众基本自由和权力,忧虑强大政府以正义为名对公民自由的侵犯,警惕制宪代表们的精英化贵族化倾向;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反对联邦政府高度集权;D项错误,材料未反映维持邦联体制。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2.1990年 11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A. 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 B. 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 C. 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 D. 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由于社会体制的弊端遭遇困境,濒临崩溃,此时华约和北约发布声明宣布“不再互为对手”,而是要“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主要是基于美苏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出现失衡,故选D;此时苏联处于弱势,两大集团军事上不是势均力敌,排除A;此时还是两极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但并没有形成多极化格局,排除B;C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故选D。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 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 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之始。 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据《广州历史大事记》整理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广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争取自由和法治;在斗争中形成了新的市民文化。 影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封建主义瓦解;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2)特点:是近代中国最早对西方开放的城市之一;城市发展融进了不少西方元素,具有近代城市特征;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原因: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广州开埠通商;通商口岸的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兴办,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城市管理体制和理念传入中国等。 【解析】 (1)第一小问从下列信息概括“工商业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影响要结合历史发展趋势和材料中的信息概括。 (2)关注材料中的这些信息:开放广州为商埠;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这些就可以概括出特点。这些信息同时也可以得出原因。民族企业的兴办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城市化的发展 【名师点睛】城市化的发展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之一,本题选取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和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相关材料,考查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和影响以及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背景和推动力,意在考查考生联系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城市化的角度有很多,比如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近代城市化比较,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城市化的比较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忠实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描绘中国近代农村社会 50 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白鹿原是陕西滋水县的一个小山村,白鹿两姓的白嘉轩、鹿子霖为族长之位长期争斗不已。“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白鹿原陷入恐慌。十多年后,蒋介石的北伐波及滋水,白鹿两姓许多后生加入国共两党。长工黑娃带头成立了“白鹿原农民协会”,批斗两大地主白嘉轩、鹿子霖。很快,南方传来消息,蒋介石铡了许多共产党,黑娃逃匿山中。鹿子霖之子兆鹏辗转到了陕北根据地,并在中条山抗战中因功提拔为八路军团长。1948 年 5 月,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 结合晚清民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答案】情节:滋水县警察在“皇帝失了龙庭”后,四处剪辫,张榜禁止缠足。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现象。 概述和评价: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等。移风易俗,冲击了封建观念,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妇女解放;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白鹿原陷入恐慌”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出现移风易俗的现象;根据“十多年后,蒋介石的北伐波及滋水,白鹿两姓许多后生加入国共两党”可知反映了国民大革命和北伐;根据“1948 年 5 月,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可知反映了解放战争。由以上观点中任选一个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论述言之有理即可。或者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亦可。 15.【历史选修4】 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 【答案】(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 (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 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 【解析】 本题是考查土耳其改革,以服饰变化体现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第(1)问注意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不是只说一个方面,并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2)是中土相似事件的异同,要注意找出二者之间的可比点,这是做题的关键,可以从时代背景、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回答。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罗斯福病逝,杜鲁门继任总统后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电报提出: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自己社会的健康与活力。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内部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士气和集体精神的每一项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美国可以,而且应当鼓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苏联闹独立,其方法包括改善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提供经济援助。西方还可以影响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进程。同整个西方世界相比,苏联还是弱得多的力量。因此,它的成功与否实际将取决于西方世界所能达到的团结和强盛程度。这份长电报在华盛领受到了异常热烈的欢迎。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南电报出台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南电报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景:美国总统更替及外交政策的转变;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内容: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鼓励和利用苏联同其盟友之间的矛盾;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 (2)促使对苏强硬的政策在美国获得优势;提出遏制理论,基本框定了与苏联对抗的外在形式;为美国发动“冷战”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 (1)背景:利用“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病逝杜鲁门继任”这一信息,结合当时国际关系变化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家利益和美国的国家目标分析背景。内容:结合材料中所说的“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内部问题……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美国“应当鼓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苏联闹独立”,“影响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进程”为基础,从美国自身状况出发,到与苏联及其盟国的各种形式的斗争来具体分析。 (2)影响:结合材料“这份长电报在华盛领受到了异常热烈的欢迎”,结合所学两极格局形成的知识进行分析其与冷战展开的关系。 【点睛】分析外交政策调整,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国家利益出发,结合实力变化,联系国际环境进行分析。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道子(约686—760),唐代著名画家。他吸收国外以及民间画风,结合佛教内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释道人物画,确立了崭新的民族风格。他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在《天王送子图》中,他将佛教与中国社会的传统习俗以及道教、儒教的内容相融合,展现了宗教画的高超技艺。他采用水墨进行山水画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重彩青绿山水画的新风格。《历代名画记》中曾经记录了吴道子“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之语来表明其艺术风格。 ——摘编自黎猛、马昕《论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道子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道子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1)兼收并蓄,自成一家;运笔独到,风格多样;大胆创新,不落俗套。 (2)政治统一;政策开放;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 【解析】 (1)特点:提取材料中“吸收国外以及民间画风,结合佛教内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释道人物画”,“改革传统的线描”,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将佛教与中国社会的传统习俗以及道教、儒教的内容相融合,展现了宗教画的高超技艺。他采用水墨进行山水画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重彩青绿山水画的新风格。 (2)背景:从“吴道子(约686—760)”得到其生活的时代大背景即盛唐时期,利用“吸收国外以及民间画风,结合佛教”等信息,结合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社会存在,分析文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 【点睛】利用历史分期,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影响到文化艺术特色各种因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