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2.下面的图片是1954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该漫画意在说明( ) A.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B.农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C.人民公社有效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源 D.包产到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在1962年年度计划中,陈云提出把重工业指标和基本建设规模压缩到农业生产可以承受的程度,要优先安排农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他要求着力恢复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B.使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了均衡发展 C.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D.反映出国家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4.李新回忆1978年后,“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800元以上”。促成耕地牲口价格猛涨的主要因素是( )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人民公社旧体制的废除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5.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由此可见( )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以明确 B.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6.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 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7.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贸加速增长,向国外借款额增加,旅游业也敞开了国门,甚至同意外国以合资和其他方式直接在中国进行投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 B.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与外国资本和市场的依存度提高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 8.清末,西方传教士观察到福州家庭“如有客人,男女不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注意到福州“夫妇及子与外来的男女席位混坐”。对此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西式社交礼仪普及 C.福州引领全国风气变革 D.男女身份地位完全平等 9.人们对时间的掌握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断变化 B.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0.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建国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11.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近代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 B.近代中国交通有半殖民地色彩 C.中西交通运输存在巨大差别 D.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传入中国 12.清末民初,在广大乡村,以传统畜力车及木船为主,虽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但发展缓慢。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农村封闭状态严重 B.城乡交通差距较大 C.新旧交通工具并存 D.近代交通开始变革 13.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紫光阁”铁路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 B.近代中国的筑路权始终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C.电话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通讯工具 D.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14.19世纪九十年代,国人办报开始出现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这一高潮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转变 B.辛亥革命的兴起 C.变法运动的需要 D.民族工业的发展 15.对以下四份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 在实现国家工作重心转移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 B.②与④秉承相同的政治理念 C.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与③展开过激烈的舆论争锋 D.在③的发刊词中发表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6.1923-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汽车的实际生产量从1919年到1929年增长了225%,汽车数量从1921年的1050万辆增至1929年的2600万辆。与此同时,从1920-1929年,美国工人工资只上升了两成,农民的实际收入逐渐减少。由此可以推知( ) A.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B.国家干预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C.汽车工业成为美国主导性产业 D.美国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机 17.1929年,美国将平均关税水平由40%提高至47%,对上千种产品提高或开始收取关税。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纷纷出台报复性的高关税政策。这些国家的做法旨在( ) A.共渡经济危机 B.摆脱经济困境 C.整顿世界贸易 D.限制本国出口 18.美国总统胡佛说:“当我们充分理解了20年代经济史的时候,我们将发现,终结了一个繁荣时期的这场崩溃,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他认为导致“这场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 B.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C.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 D.社会生产能力不足 19.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 20.罗斯福在新政中曾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美国文明就像一出现枯枝烂木的树一样。激进派说,把它砍掉;保守派说,不要动它;改革派认为,可以采取折衷的办法,把这棵树修剪下,既保留老树干,又使它长出新枝,重新茁壮成长。”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坚持自由主义的前总统胡佛属于“激进派” B.“折衷的办法”是指大规模地建设福利国家 C.“老树干”具体是指资本主义固有基本矛盾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新政中长出的“新枝” 2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这些举措( ) A.加重了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B.消除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C.扩大了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D.有利于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22.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其中从“复苏”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 23.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为此,列宁主张(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颁布《土地法令》 24.苏俄采取租让制、租借制和合作制这三种方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不仅使苏俄获得大量资金、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科学的管理经验,而且对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出现这一作用的原因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 25.如表为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由此推知,当时苏联( ) 年份 粮食总产量 粮食收购数量 出口数量 1928 7330 1070 27 1929 7170 1660 17 1930 7710 2100 480 1931 6950 2280 520 A.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加快 B.粮食减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C.集权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D.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粮食出口 26.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 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D.大力引进科技革命技术成果 27.苏联赫鲁晓夫执政后对斯大林时期推行的集体农庄进行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国改革的相似之处在于( ) A.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性调整 B.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D.背景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28.二战后,丘吉尔说:“苏俄已成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胁, 西方世界必须立即组成一条新的战线来对付它的迅猛挺进。……共产主义的第五纵队已经建立并开始工作,它们对基督教文明构成日渐增长的挑战和危险,因此西方自由世界必须采取‘铁幕’和‘结盟’来对付敌人。”据此可知当时( ) A.英国力主西欧之间加强联合 B.苏联与西欧军事冲突加剧 C.苏联成为世界各国众矢之的 D.丘吉尔主张遏制共产主义 29.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势力范围之外的其它地区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以此来抵制西方的援助。这些协定( ) A.促进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B.推动了经互会成立 C.推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D.加速了冷战的兴起 30.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以阻止东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柏林墙的修筑( ) A.标志着德国一分为二 B.促成了北约的建立 C.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 D.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929年经济大危机使各国进出口大幅萎缩。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该法案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关税大战,法案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7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1年底,欧洲各国进口税比1929年提高60%-100%,关税混战彻底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自由贸易体制。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推行贸易改革,简政放权,减少中央对贸易的集权控制。到1985年,只有约100种产品根据指令性计划出口,另外,有约100种产品根据指导性计划出口,国家只下达这些产品的总出口指标,其余产品全由市场决定。各省市和部委逐步被批准建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广东和福建还享受一些特殊的外贸政策。1988年开始推行承包责任制,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摘编自赵志芳《中国工业化的历史变迁与对外贸易政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关税战的目的和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推行外贸体制改革的原因。(8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摘编自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二 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等国逐渐放宽了对德国工业的限制,从削弱德国转为扶植德国。……并按照自己复兴德国的计划,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其目标逐渐转变为建立一个议会制的、经济自给自足的德国,并在政治上与西方保持一致。1949年5月至10月,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随着美国政策的转变,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开始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在马歇尔计划高达16亿美元援助的支持下,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在1952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篇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建设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从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由漫画《幻想变成现实》信息可知,农业合作社的成立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由此可知,该漫画意在说明农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故B正确;漫画信息和土地改革无关,故A错误;人民公社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C错误;包产到组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错误。 3.【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1962年年度计划中,陈云要求压缩重工业和基本建设规模,优先安排农业、轻工业的发展,这反映出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故A项正确。经过调整,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很快中断,产业结构并没有实现均衡发展,排除B项;当时并没有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4.【答案】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导致耕牛价格上升,机耕数量减少,与材料中“1978年后”相符,故选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排除A;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排除B;到21世纪初,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D。 5.【答案】C 【解析】中共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肯定,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C正确;A项是中共十四大,排除;B项是1984年,排除;D项是要到2008年左右,排除。 6.【答案】D 【解析】上海没有设立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上海属于第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而不是从1990年才开始,故B项错误;上海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80年代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90年代上海开放的具体表现为浦东的开发,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贸加速增长,向国外借款额增加,旅游业也敞开了国门”“同意外国以合资和其他方式直接在中国进行投资”等信息可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联系加强,说明这时期的中国与外国资本和市场的依存度提高,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三大改造完成后一直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没有发生动摇,故A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材料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中国与外国资本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没有体现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外贸易增加,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体现中国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故D选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男女分桌吃饭到席位混坐,体现了传统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因此A选项正确;依据个别现象无法得出“普及”,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引领”,C选项错误;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信息可知,人们对时间的掌握呈现出逐步发展的态势,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关系,故答案为B。A、C、D三项都不是对材料的主要反映,均排除。 10.【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建国初期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也不能说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更与1990年代以来的西部大开发无关,ABD三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轮船、铁路、公路等晚清中国交通不是独立自主发展的,即晚清中国交通发展具有半殖民地色彩,B正确;近代中国的交通与列强入侵相关,并非主动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排除A;D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未对中西交通运输对比,排除C。 12.【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末明初,中国的交通工具既有传统的畜力车及木船,又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这体现了新旧并存的特点,故选C;当时的乡村也有了自行车与公共汽车,这说明农村封闭面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排除A;材料未提及城市的交通状况,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说明自行车和公共汽车的发展是政府改革的结果,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3.【答案】D 【解析】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修筑的淞沪铁路,所以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中国曾经自修过铁路,第一条自铁路是唐胥铁路。所以B项错误。C项明显错误,故答案选择D项。 14.【答案】C 【解析】19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1895~1898年间,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政治报刊的高潮出现,其直接原因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需要,C项正确;19世纪末清政府政策转变不是办报高潮出现的直接原因,A项错误;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才兴起的,B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不是19世纪末出现办报高潮的直接原因,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①创刊于1949年,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真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A正确,C错误;②是代表中国共产党,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主办的报纸,B错误;《人民日报》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纸,B错误,符合题意;;《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创刊于1905年D错误。 1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实际生产量和产品数量大增,但“与此同时,美国工人工资只上升了两成,农民的实际收入逐渐减少”说明购买力下降,这种现象说明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极易导致商品过剩,因此说明美国经济“繁荣”背后存在潜在危机,故D正确;材料中未将美国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其工业发展是否跃居世界前列的结论,排除A;美国政府干预经济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材料中未将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美国汽车工业成为美国主导性产业的结论,排除C。故选D。 17.【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1929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关税战,这些做法立意是要摆脱经济危机,故B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关税战,加剧了经济危机,不利于共渡经济危机,故A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关税战造成世界贸易环境恶化,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关税战是竞相提高进口关税,限制进口而助推出口,故D不符合题意。 18.【答案】A 【解析】根据“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可知,胡佛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A正确;BCD不符合材料“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排除。 19.【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被称作蓝鹰运动,故执行机构应该是全国工业复兴署,故选B;联邦银行是与金融相关的机构,农业调整署负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紧急救济署负责安排救济工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20.【答案】D 【解析】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新政中长出的“新枝”,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坚持自由主义的前总统胡佛属于“保守派”,而不是“激进派”,故排除A项;“折衷的办法”是指国家干预,大规模建设福利国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老树干”是指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而非固有的基本矛盾,排除C项。 21.【答案】D 【解析】据材料“……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均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调整,其目的都是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D正确;据所学可知,无论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都缓解了经济危机,A错误;无论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都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而不是解决社会危机,故没有消除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B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扩大了内需,刺激了产品消费;而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就不能通过政府措施刺激产品消费,故C错误。 2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限定是从“复苏”到“繁荣”,即美国的20世纪80-90年代。结合所学,二战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排除AC;“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是二战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之一,排除。结合所学,“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美国实现从“复苏”到“繁荣”。故选D。 23.【答案】C 【解析】材料“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体现的是列宁主张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为此列宁主张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正确。ABD选项不属于“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的做法,排除。 24.【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时期,采取租让制、租借制和合作制, 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促进了苏俄经济恢复,解决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B项正确;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C项错误;苏俄推行租让制、租借制时,还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 2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8-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但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确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经济危机爆发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无关;C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农业并未获得明显的发展;D选项错误,此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实行市场经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材料均大幅度超过美国,并且国民生产总值大规模上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勃列日涅夫于1964-1982年在位,其在位期间苏联改革的重点在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因此当时苏联的工业取得了很大发展,C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这也是使得苏联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但是这是外部因素,不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才在美国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7.【答案】A 【解析】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两者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正确;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错误;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符合生产力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改革,C错误;两国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旧有体制的弊端,D错误。故选A。 28.【答案】D 【解析】据材料“苏俄已成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胁,西方世界必须立即组成一条新的战线来对付它的迅猛挺进”、“西方自由世界必须采取‘铁幕’和‘结盟’来对付敌人”可知,丘吉尔主张西方成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来共同对抗苏联,遏制共产主义,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丘吉尔倡导对苏联实行冷战,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错误;C项本身说法有误。故选D。 29.【答案】B 【解析】1947年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将大宗贸易转向东欧,抵制西方援助,对抗马歇尔计划,推动了经互会的成立,B项正确;雅尔塔体系在二战后期经过几次国际会议已经形成,A项错误;冷战开始于1947年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项错误;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是为了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冷战,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C项错误。 30.【答案】D 【解析】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标志德国分裂,排除A;北约成立于1949年,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遏制共产主义的信息,排除C;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没有达成一致,最终德国分裂,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 31.(1)目的:减少进口,缓解本国经济危机;转嫁危机。(4分) 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加剧了各国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秩序更加混乱;导致世界局势日益紧张,成为“二战”爆发的因素之一。(6分) (2)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下贸易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等外交成就使国际环境好转;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8分) 32.(1)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斯大林模式”的推动;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抓住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8分) (2)原因: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或美国的支持;②战后德国的经济调整与政治改革或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③联邦德国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人才);或重视科技、教育;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⑥加入欧共体,与西欧加强合作;(10分,答出五点即可) (3)启示:加强政府对教育、科技的支持;根据国情制定适宜本国的发展道路;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发展经济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4分,答出两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