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三章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三章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导向 思维导图 考情导引 ‎1. 区域的含义。‎ ‎2.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以世界及中国的重要区域为切入点,考查不同区域的环境差异,并探究差异成因。或联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热点,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 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点一 区域差异的比较及因素分析 ‎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①________: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下一级区域。‎ ‎②________:区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③________: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 ‎④可变性: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有的边界是明确的,如________;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是逐步过渡的。‎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类活动受制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的________和________,不同区域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造成不同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即常言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土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少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方式 ‎________‎ 旱地耕作 主要农作物 ‎________、油菜、棉花等 玉米、________、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或三熟 ‎________‎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________‎ 工业 ‎________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命题角度一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经典例题]‎ ‎(2014·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甘肃省________独特。‎ ‎2. 图像信息获取 经纬度信息;注记信息;图例信息;0 ℃等温线、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等信息。‎ ‎3. 推理分析 ‎4.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及中国区域地理知识。‎ ‎[小试牛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归纳]‎ 针对性归纳 ‎(1)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 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叙述。‎ ‎①自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包括绝对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 A.经纬度位置:即经度范围、纬度范围、区域定位点等。‎ B.半球位置:即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C.海陆位置:即岛屿、半岛,大陆东西部,大洋东西岸,临海,离海较远、深居内陆等。‎ D.相对位置:即陆上相邻、海上隔海相望等。‎ ‎②人文地理位置: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A.经济地理位置:即所处经济区及地位、临近(远离)某经济区。‎ B.政治地理位置:即政治地位,首都、省会等。‎ C.交通位置:即所处重要的交通要道、枢纽、控制重要海峡等。‎ ‎(2)自然地理特征描述方法 ‎①分析流程 注意:在题目材料中没有给出土壤特征,或者不是特殊土壤分布区时,一般不需要描述土壤特征。‎ ‎②答题角度 ‎[变式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河流中上游为山区,下游为平原,河道 宽阔,总落差1 080m。瓯江口区域有良好的建港条件、大面积未开垦的滩涂和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北接长三角地区,是浙江省首个批准建立的产业集聚区。下图为瓯江流域水系图及瓯江口区域范围图。‎ 简述瓯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命题角度二 区域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经典例题]‎ ‎(2018·江苏高考)“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 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2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A. 甲 B. 乙 ‎ C. 丙 D. 丁 ‎(2)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 A. 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 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 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 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思维建模]‎ ‎1. 材料分析 有效信息获取 推理分析 文字信息 ‎“地坑院”是______上的特色民居;“________下古村落,民居史上________”‎ 根据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可知,地坑院落建在________的地方,黄土高原的________地势平坦。图2中丁地中间高、四周低,且等高线稀疏,________,应为________,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由题干信息“民居史上活化石”可知地坑院村落具有很高的________价值,________价值高,可发展旅游业 图像信息 地坑院村落景观、等高线疏密状态和 海拔等 ‎2.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及区域地理环境对我国民居建筑的影响。 ‎ ‎[小试牛刀]‎ ‎(1)________ (2)________‎ ‎[方法归纳]‎ ‎1. 针对性归纳:区域地理环境对我国民居建筑的影响 影响建筑特色的因素:地形、气候、文化等。‎ 民居 分布地区 自然环境 建筑特点 北方民居-四合院 淮河以北、黑龙江以南 夏季湿热、冬季干冷的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以森林为主 多用砖瓦,装饰比较简单,方整规则,庭院较大,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平缓 西北民居-窑洞 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 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黄土层深厚,植被为森林草原 多用土夯墙,院落封闭性强, 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多为平顶)‎ 江南民居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山地丘陵 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多木材,墙体薄,门窗大,屋顶坡度较大 岭南民居-骑楼 珠江流域山地丘陵地区 比江南更湿热,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比较规整,庭院很小,门窗狭窄,屋顶坡度陡峭 西南民居-吊脚楼 云贵高原 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杆栏式建筑 青藏民居-碉房 集中于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草原山区 高原和高山气候,长冬无夏,光照强,湿季多雨。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多用石料,村落居民多住碉房,外包砌石墙,上为平顶屋, 门窗狭小 新疆民居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植被为草原荒漠 多用土夯墙,外部完全封闭,全为平顶 内蒙古民居-蒙古包 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白色圆形毡包 ‎2. 拓展性归纳: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饮食习惯的影响 ‎(1)影响食材的选取: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农作物的种类,从而影响食材,人们选择食物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例如我国南方米饭、北方面食的饮食格局。 ‎ ‎(2)形成饮食特色:气候的冷热干湿、土质的不同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东辣西酸,南甜北咸”‎ 大致概括了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反映了气候、土壤对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一年之中有着湿冷气候的川、贵、湘嗜辣,其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但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区别,川、贵重用干辣椒,而湘善用新鲜青椒,这是因为湘与川、贵终年阴湿有所不同,还有一定的伏旱。山西黄土高原因含钙过多,使居民嗜酸,其有利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可以克服各种结石病。贵州省许多民族喜欢酸食,这与长江中下游每年的梅雨以及贵州山地气候所造成的“天无三日晴”也有关系。“南甜北咸”也与物产和气候有关。‎ ‎(3)影响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食物熟的程度不及正常气压下的透熟,这也就是藏族等民族多喜欢焙炒青稞,碾为粉末做糌粑吃的主要原因之一。东北气候寒冷,其冷冻食品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持续使用时间长,成为该区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冻肉、冻鱼、冻饺子等。‎ ‎[变式训练]‎ 下图所示建筑是我国苗族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据此回答1~3题。‎ ‎1. 与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特征不相符的是(  )‎ A. 山高坡陡 B. 终年高温 C. 潮湿多雾  D. 蛇虫较多 ‎2. 吊脚楼的最大优点是(  )‎ A. 通风透气,宽敞明亮 B. 高瞻远瞩,视野开阔 C. 冬暖夏凉,防暑降温 D. 节约土地,造价较低 ‎3. 这种建筑最有可能分布在(  )‎ A. 黄土高原 B. 大兴安岭 ‎ C. 云贵高原 D. 西双版纳 命题角度三 区域差异比较 ‎[经典例题]‎ ‎(2015·江苏高考)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 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 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 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 ‎2. 图像信息获取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西起讫点位置。‎ ‎3. 推理分析 ‎4.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中国及欧洲的人口、农业、工业、资源差异情况。‎ ‎[小试牛刀]‎ ‎________‎ ‎[方法归纳]‎ ‎1. 针对性归纳:区域差异比较的思路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应该以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为“入口”,以分析人文地理要素差异为“出口”。如下图所示:‎ ‎2. 拓展性归纳:人类活动区域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变式训练]‎ ‎(2018·山东济南一中质检)下图为两个岛屿。读图,回答1~2题。‎ ‎  ‎ ‎1. 甲、乙两岛的共性特征是(  )‎ ‎①终年盛行西北风 ②地形类型为盆地 ③河流流程比较短 ‎④地热资源较丰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岛的人口密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B. 甲岛以阳光海滩、椰林风光闻名 C. 乙岛西南海域为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 D. 乙岛对外交通方式为航空和海运 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命题角度 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经典例题]‎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回答(1)~(2)题。‎ ‎ ‎ ‎(1)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 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 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 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 C. ①④ D. ②④‎ ‎(2)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 ‎①规模:先增大后缩小 ②规模:先缩小后增大 ③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 ④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 A. ①③ B. ②③ ‎ C. ①④ D. ②④‎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图示反映的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中A 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 ‎2. 图像信息获取 图示河海、城市、高速公路等位置、大小、规模信息及图例信息。‎ ‎3. 推理分析 A地由早期到中期,附近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________;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________后________;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布局从市中心迁往城市________郊区,与地价和________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________,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________有关。 ‎ ‎4.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作用。‎ ‎[小试牛刀]‎ ‎(1)________ (2)________‎ ‎[方法归纳]‎ ‎1. 针对性归纳: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合具体区域,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2. 拓展性归纳: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变式训练]‎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 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示)。据此回答1~3题。‎ ‎  ‎ ‎1. 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 无划分指标依据 B. 与自然河道一致 C. 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 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 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 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 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 市场 B. 技术 ‎ C. 资金 D. 交通 图型攻略 图表专项突破 核心素养提升 区域景观图的判读 ‎[图像特征]‎ 常考区域景观图分为两类。‎ ‎(1)自然景观图:常见的有地质景观图(名山、断层、典型地质现象等)、天气气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火山喷发、地震示意图或照片等)、生物群落景观图(动植物图片和自然带景观)等。‎ ‎(2)人文景观图:常见的有聚落景观图(城市、村落)、农田和农业景观图(耕地、林地和水稻种植业等)、工厂和工业景观图(采矿、生产车间等)、人种外貌景观图、民族风情、建筑景观图、名胜古迹等。‎ ‎[经典例题]‎ 通辽市农科院在科尔沁沙地(见下面左图)建设占地500亩的沙地生态修复试验基地,主要采用沙地衬膜(经拉沙造田平整后采取铺设衬膜形成防渗层,如下面右图)技术种植水稻,并利用稻田里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腐殖质散养鸭子、螃蟹、泥鳅等。据此回答(1)~(3)题。‎ ‎(1)该试验基地沙地能种稻的主要原因是(  )‎ A. 种植技术先进 ‎ B. 劳动力充足 C. 日照时数长 ‎ D. 土壤腐殖质多 ‎(2)该实验基地的水稻生产属于(  )‎ A. 混合农业 ‎ B. 生态农业 C. 季风水田农业 ‎ D. 商品谷物农业 ‎(3)沙地衬膜种植水稻会(  )‎ A. 加剧盐渍化 B. 抑制土地沙化 C. 改善地下水质 D. 降低植被覆盖率 ‎[思维建模]‎ ‎1. 材料分析 有效信息获取 推理分析 文字信息 采用________衬膜技术种植________,利用稻田里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腐殖质散养________等 水稻对水热条件的需求较高,因此在北方沙地里种水稻需要________做保障。根据文字信息可知,该试验基地充分利用了________进行农业生产,维系了良好的生态循环,属于________农业。沙地衬膜会防止________,不会加剧________,对地下水质没有影响,种植水稻不会造成生物入侵,增加植被会抑制________‎ 图像信息 地理位置、图像信息和沙地衬膜图 ‎, 2.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景观图的判读、水稻种植所需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小试牛刀]‎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方法归纳]‎ ‎1. 针对性归纳:景观图判断应用 判读时要通过对图的内容解译和信息提取,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和地形、标志性建筑等),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用地理术语对景观图进行描述,或者挖掘出景观图所隐含的主干地理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1)利用地理景观图进行区域空间定位:抓关键信息,获取地理特征,将地理现象与区域地理特征进行对照,判定景观图所在区域。‎ ‎(2)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图中信息与地理要素或地理原理的逻辑关系,利用景观图反映的某一地理要素推断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下表:‎ 景观图 反映的区域环境特征 沙漠景观图 干旱环境 热带雨林景观图 高温高湿的热带环境 火山喷发景观图 地壳活跃的地质环境 稀树草原景观图 干湿季变化的热带环境 ‎(3)根据地理景观图分析形成原因 由于每一种地理景观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或人文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可以根据地理景观与地理环境的一致性、适应性和指示性,分析判断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如下表:‎ 景观图 景观形成原因 高山峡谷 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 流水侵蚀 竹楼 湿热气候 ‎2. 拓展性归纳:景观图判读方法 ‎(1)仔细观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关键信息,不要被无关信息迷惑。‎ ‎(2)准确判读景观图所表示的地理要素或要说明的地理现象。‎ ‎(3)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联系所学地理知识,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4)分析图中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总结出综合特征,或将几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针对试题的设问,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即学即练]‎ 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如下左图)。利用这种技术,在太湖的滩涂上开挖溇港,水和土分离,新的耕地出现。在每条溇港与太湖交汇处建有一道水闸(如下右图)‎ ‎,这也是控制太湖南部灌溉与排水的关键。2016年11月8日,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材料回答1~3题。‎ ‎1. 古人用竹子和木头筑墙的主要原因是(  )‎ A. 当地原料丰富 B. 竹子和木头结实耐用 C. 竹子和木头质量轻,便于运输 D. 竹子和木头墙体便于水土分离 ‎2. 有关溇港灌溉与排水工作原理描述正确的是(  )‎ A. 溇港南宽北窄,为获得更多水源 B. 溇港南宽北窄,为防止交汇处泥沙淤积 C. 太湖南部雨季时,水闸应该关闭 D. 太湖地区伏旱时,水闸应该关闭 ‎3. 当时溇港的建设,对该流域产生的影响是(  )‎ A. 旱涝灾害加剧,农业损失变大 B. 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含沙量变大 C. 空气湿度变大,降水增多 D. 季风气候稳定,降水变率减小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区域差异的比较及因素分析 高考清单 地理环境差异 层次性 整体性 差异性 行政边界 发展方向 发展水平 中部 中部 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 大陆性 水稻土 分散 少 黑土 旱地 多 贫乏 石油 水田耕作 水稻 春小麦 一年一熟 畜牧业 综合性 高考考向 命题角度一 地理位置 亚热带 湿润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东部季风区 青藏高寒区 小试牛刀 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会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等省区并与蒙古国接壤;蒙古、维吾尔、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变式训练 ‎①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②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③河网密集,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流速较快;④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⑤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非地带性土壤为水稻土。‎ 命题角度二 黄土高原 地平线 活化石 地势平坦 黄土塬 地势平坦 黄土塬 文化历史 游览 小试牛刀 ‎(1)D (2)A 变式训练 ‎1. B 2. D 3. C 解析:第1题,该吊脚楼是苗族人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而并非全年高温,但区域多山地,山高坡陡,潮湿多雾,蛇虫较多,据此选B。第2题,据图可知,吊脚楼悬空建设,可以通风透气,但越往上越窄,并不是层层宽敞;高瞻远瞩,视野开阔也只是站在特定位置的感受,并非该建筑的最大优点;吊脚楼可以防潮透气,这里的冬季本就温和,无需将保暖作为民居的建设目的;但该建筑依山依地势而建,楼层较高,可以节约土地,使用当地现有竹木,造价较低,适用于民居建设,选D。第3 题,该吊脚楼是苗族人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吊脚楼依山而建,说明区域地势较高;吊脚楼层数较多,能居住的人较多,这说明当地适合建筑的平地较少,导致人口集中在少数的山间低地中,结合选项,云贵高原一带地势崎岖,人口及产业活动集中在山间坝子地带,且该地苗族居多,最为符合,故选C。‎ 命题角度三 高 高 快 低 小试牛刀 B 变式训练 ‎1. B 2. D 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人口密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乙岛为新西兰北岛,渔业资源不丰富,对外交通方式为航空和海运。甲、乙两岛河流流程比较短,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较丰富。‎ 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清单 稠密的水系 黏重的土壤 缓慢 粮食 规模较小 高考考向 命题角度 增加 增大 缩小 东北 环境 缩小 产业升级 小试牛刀 ‎(1)B (2)C 变式训练 ‎1. C 2. D 3. D 解析:第1题,秦岭—淮河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秦岭—淮河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第2题,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以此为界。第3题,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图型攻略 沙地 水稻 鸭子、螃蟹、泥鳅 种植技术 生物链 生态 水分下渗 盐渍化 土地沙化 小试牛刀 ‎(1)A (2)B (3)B ‎ 即学即练 ‎1. D 2. B  3. B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分析,“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因此,古人用竹子和木头筑墙的主要原因是竹子和木头墙体便于水土分离,选D。第2题,溇港南宽北窄,可以起到狭管效应的作用,使得流水出处流速加快,从而防止交汇处泥沙淤积;太湖南部雨季时,水闸应该打开泄洪;太湖地区伏旱时,水闸应该开闸放水。据此选B。第3题,当时溇港的建设,减轻旱涝灾害导致的农业损失;使用竹木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含沙量变大;植被减少,空气湿度变小;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据此选B。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