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选择题做题技巧
一、非选择题结构:必考非选择题:40题材料题,42题开放性试题。⑶选考非选择题:共分为四个部分: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6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47题20世纪战争与和平;第48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二、非选择题考点分布(10-13年): 40 近代中国 世界史经济 古代选官制度 近现代世界史 经济 科技等 古近中国史 经济、政治 41 无 近代世界史 西方崛起 近代中国史 冲击-反应模式 古代中国史 汉唐地图对比题 45 44 重大改革 盐铁官制 重大改革 盟旗制度 重大改革 王莽改制 重大改革 清末新政 戊戌变法 46 45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孟德斯鸠思想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孙中山三民主义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抗战胜利后政协会议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洋务派 维新派论战 47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远东国际法庭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二战波兰德国边界问题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凡尔赛合约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海湾战争 48 47 历史人物评说 郭沫若评价曹操 历史人物评说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历史人物评说 道光禁烟 历史人物评说 韩愈 二、高考历史考的是什么? 1、高考历史考纲中对考核目标与要求表述如下: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 ②调动和运用知识 ③描述和阐释事物 ④论证和探讨问题 2、非选择题题型特征:综合题中1道必做题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综合为主,或者纵向联系,或者横向比较;另1道为开放题。选做题通常不直接考查课本知识,而是通过提供新材料新背景设计问题。选做题旨在考查选修模块内容,2013年之前的高考试卷极少直接涉及选修教材内容,有时反而更多涉及必修内容,但2013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了将新材料和选修课本知识结合起来的考察方式,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由于新高考不讲究覆盖率,命题的随机性较大,各部分的比例会出现一定波动。 材料解析题这种近似考查初步史学研究能力的方式,不仅要求能正确释读材料、获取信息,还要求运用正确观点和恰当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正确的解释,还能够培养学生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方法。 三、非选择题试题分析: 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如: 四、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概括为以下的四步曲: 读材料,审问题,审分值 读(审题): 划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划出问题中的“关键词语”问的是什么 找(关键信息) 根据问题把材料中的历史知识和课本联系起来;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连(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要点化、系统化;简单化、专业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答(组织文字作答) 第一步:读(审题)1、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2、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第二步:找(相关信息)抓住中心问题,带问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在材料中找到能体现和说明题目问题要求的所谓“关键词语”并划出来,如材料中提示性 的“关键词语”,还有时间、空间、事件、人物、出处等等,使材料中的重点得出的观点尽量准确、深刻、全面。把问题中能够表明提问侧重点和方向的关键词语划出来。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更有指向性, 使答案更符合材料的意思,不会离题。答案的质量更高。 第三步:连(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注意考题中的三个关系:一是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二是材料与教材之间的相联点,三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即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去组织答案,表达观点,解决问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命题者都不会偏离《考试说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去命题。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第四步:答(组织文字作答)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文综历史的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卷历史部分一般一个要点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如:2010年第40题的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其实里面包含了两个小问题:①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②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②系统化:组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如回答历史背景题时我们的答案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组织答案,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现象。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组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而,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言多易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组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课本官方语言组答,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里面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藩镇割据”。准确运用课本官方语言能够让老师阅卷时迅速抓住答案要点,也可以缩短我们的书写量,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3)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①段落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大问,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 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②序号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答案时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③条理化:这里的条理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要按照提问的先后顺序来答题,如上面提到的2010年第40题的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就要先回答阶段,再回答阶段性特征。二是次序条理。每个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阐述。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可以了。考生组答案时要有次序条理,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又可避免漏答,并且卷面整洁。包装精美,易得高分。 (4)书写到位 高考文综卷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格外注意卷面的整洁,注意我们的书写。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 笔也少用;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归纳 在高考历史考纲中对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表述中我们已经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应对高考我们需要的能力,要想做好大题,我们必须要学会运用这四种方法。从能力结构上来看,试卷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考查约占50%,对“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考查约占30%,对“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考查约占6%,对“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占14%。 下面着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进行讲解。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是指全面、准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表)文内容、格式以及测试意图。 ②试题的总和是一个规划考试内容、贯彻考试意图、反映考试规则的信息群,因此,对这个信息群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就成为测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考试的能力目标。 ③从字面上看,“获取与解读信息”这一项好似是解题的三部曲“读、获、解”,是应对高考试题的答题能力。但从本质上讲,则属于考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① 从解题的角度而言,本条为解答试题的首要能力,即读懂题意,明确试题要考查什么?一般来讲,每一道试题的考查无外乎三个方面:此题考查的是什么知识、什么观点以及哪种能力。 ②试题的信息包括试题指导语、题干和选项的陈述、题目的设问和作答要求等。 ③试题通常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选择题的信息要从两个一致性上入手:即题干和选项的关系一致、选项之间的关系一致。非选择题的信息由问题范围、问题角度、问题思路和问题方法几方面组成。 例题1(2012年新课标卷•25)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①本条能力指的是,考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寻找回答问题的信息,即获取有效信息。 ②信息包括有效信息和间接信息两部分。有效信息是指对作答具有直接作用的内容,间接信息是指说明或联结有效信息的内容。 ③有效信息包括显性与隐性信息两种。显性信息一般指的是从材料中容易找到的,能推测出的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等一般史实类的内容都属于显性信息。隐形信息则是隐藏于材料中的不易看到的信息。例如,材料中有关事物的内涵、特点、本质等信息,则需要考生调动所学内容结合提供的显性信息归纳、概括得出。 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获取信息的依据: 一般来讲,有两种情况:①如果设问是“根据材料……”:信息就在材料中寻找;②如果设问是“结合所学知识……”,信息则从三方面去考虑,提供的材料、所学的教材以及教师的讲课内容。 (2)辨别信息的种类: 历史考题的信息主要分为两类,文字与图表(包括地图)。 对于历史文字材料的提取: 一是围绕历史要素提取信息。例如,寻找事物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活动 等。二是根据题型特点获取信息。例如面对选择题,需要从题干、指导语、选项中提取;面对材料解析题,则应该围绕材料的内容,包括标题、出处、设问等寻找相关信息。 对于图表信息的提取:除根据题意的需要,则应从表格、图画或地图的特点出发,围绕图表的内容、图表注、图表名等获取相关的信息。 (3)提取信息的要求: ①关注“最大限度”的要求。所谓“最大”就是穷尽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的时候提取一条不够,还需要提取好几条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提取全部相关的有效信息。 ②注意“有效”的含义:每一道试题都有一个主题,提取的信息应该围绕试题的主题。同时提取的信息也能说明问题,即考生提取的信息对于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有效的。 例题2(2012年新课标卷•40)(2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 20 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9分)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①此条能力指的是对信息的有效使用。这是考生在完成前两项之后进行答题的最后环节,即对所提取的有效信息整理成符合题意的答案。对此,考试大纲提出三个不同层面的限定词:完整、准确、合理。 ②“完整”强调对信息的使用应全面,多层次、多角度,尤其不要忽略材料中的隐形信息。 ③“准确”强调信息的使用应该符合试题的要求,即使用信息是有效的。 ④“合理”侧重强调技术层面的操作。 1对信息的利用,应有一份信息说一份话。 2应整合信息。所提取的信息不是随意堆放在一起,或者列出就完事,而是要将有效信息融合在一起,有理有据地论述清楚、论述透彻。 3对信息的处理应该有逻辑、有层次、有序地展现。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例题: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在日常考试中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考察的也不少。下面尝试从题型上来分析一下这类题的特点和应对方法: 特点:①材料中间多带有省略号或者是 每一句话都是独立完整地表述一个意思,材料中的几句话之间谁也不能包含谁。②问题中往往表述为:根据/依据材料…………,归纳……………… 应对方法: ①认真通读材料,将材料中的意思分层。根据出题方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材料中分层的内容重新加工。 ②注意适当从宏观上对材料进行总结和概括。 ③根据题目分数合理分点组织语言作答。 一、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 题型特点: (1)限制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区分 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解题对策: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①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②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③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回答根本原因时主要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思考。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①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②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思考。 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二、内容、措施类设问设问 类型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解答方法 (1)审清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方向有目的地阅读材料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2)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 (3),组织答案。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答题;答案要书写规范、条理清晰。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 ①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