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肥东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肥东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史记集解》中有:“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说明秦朝以后,玉玺为天子独用,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皇帝的独尊和皇权至上,A、B项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错误,皇帝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本题选D。‎ ‎2.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 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 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 ‎3.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 ‎【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5.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 树立皇帝的权威 B. 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 制定完善的法律 D. 传播基督教教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和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来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奴隶主的统治,例如《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故C选项正确;古代罗马皇帝的权威以法律的形式来体现,故A选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想属于思想领域,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故B选项错误;传播基督教教义,属于宗教方面,也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故D选项错误。故选C。‎ ‎6.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 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成文法 B. 法律理论--习惯--成文法--习惯法 C. 成文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 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先是习惯,继而形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是对以往习惯法的汇编,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罗马自然法是对法律的总结,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和发展,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其它选项违背历史。‎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发展过程 ‎7.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答案】C ‎【解析】‎ 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故选C。‎ ‎8.上海的外滩、青岛的八大关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这种现象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A. 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B. 中西方化交流广泛 C. 中国步入半殖民地社会 D. 上海、青岛是著名的对外窗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中国抢占殖民地。西洋建筑在中国出现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强行租借上海,并且划分势力范围,是当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一种表现,故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战争·德国侵华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 《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 《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 《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是“1843年3月3日”可判断出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应为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故B选项正确;《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时期,故A选项与材料不符;《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故C选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故D选项错误。‎ ‎10.‎ ‎ 1919年,北京《晨报》发表文章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它直接针对的事件是( )‎ A. 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 B. 德国逼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 C. 北洋政府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D.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努力遭遇失败 ‎【答案】D ‎【解析】‎ ‎【详解】1919年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国家把中国山东权益直接让给日本,导致国内五四运动爆发,D正确。A是1915年。B是1898年。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是主宰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国家,C错误。‎ ‎11.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A.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 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辛亥革命……清朝余孽……列强……掠夺……”等关键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 ‎12.《东史郎日记》这样写道:"战争是什么?战争二字就是残忍、悲惨、暴虐、防火、屠杀等无人道的众恶之极的概括性代名词.所谓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荼毒生灵,破坏良田,摧毁房屋,肆意暴虐,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狱,导致无数的生灵成了孤魂野鬼。”下列史实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①南京大屠杀 ‎②潘家峪惨案 ‎③建立七三一部队 ‎④旅顺大屠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无人道的众恶之极的概括性代名词”,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建立七三一部队、旅顺大屠杀都可以用以证明文中观点,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它ABC三项都有漏选,是错误的。‎ ‎13. 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A. 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B. 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C. 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 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毛泽东肯定十月革命在世界史上的作用,认为它使人类历史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阶段,所以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上述材料( )‎ A. 丑化了清朝军队 B. 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C. 反证英军纪律严明 D. 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王廷兰的家书虽不一定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但作为第一手历史资料,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B错误;“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反映了英军的掠夺本性,故C错误。材料对清军军纪败坏的反映是真实的,谈不上丑化,故A错误,所以D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15.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 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16.2019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48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某高三历史班同学举办了一个座谈会。同学们就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心得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巴黎公社具有自发性、偶然性 ‎②巴黎公社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主流的背景下发生的 ‎③巴黎公社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政权 ‎④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的程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在社会经济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的程度的情况下,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说法①④是正确的,D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发生的,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还不是历史主流,而且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使其性质是民主主义政权,并不是社会主义政权,②③说法不符合史实,与②③两个组合的ABC三项是错误的。‎ ‎17.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所规定的社会性质的差异。前者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后者是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原则是《共同纲领》所不具有的特点,故选C。A、B、D三项内容在《共同纲领》中就已经规定,都不是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才规定的。故排除ABD。‎ ‎18.建国之初,我国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革”中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 B.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主集中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文革时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没有按时召开,也就没有民主集中制可言,ABD排除。所以应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名师点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包括中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的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19.“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它符合 ‎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国两制”构想符合祖国统一的原则,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故②③正确,“一国两制”下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社会主义原则,①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共与民主党派原则,排除④,选择D正确。‎ ‎20.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A.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C. 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环境 D. 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上取得重大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依据材料“1953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可知当时的国际形势是两极对峙,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A、C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表明新中国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这种政策的体现。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21.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只要两个价值体系与战略上的利害关系无法兼容,就不会有和平的一天;但只要核武器发挥遏制作用,战争就不会发生。”材料描述的是 A. 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抗 B. “二战”期间盟国与法西斯的对抗 C. 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 D. 冷战后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对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两个价值体系”是指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二战结束后,美苏开始“冷战”,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军事包围,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不惜以武力相威胁,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特别是核武器的遏制作用,谁都不敢轻易动武,这又使得世界局势保持相对和平。所以本题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的影响。‎ ‎23.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好的,好的。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不行,绝对不行!以上两段对话说明二战以来,美欧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 A. 西欧国家产生了强烈的排外性 B. “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 C. 欧共体实力已经全面超越美国 D. 西欧经济从破坏严重到恢复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对话反映了美欧关系从欧洲追随美国到欧洲独立自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二战结束以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 ‎24.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对其正确的表述是 ‎①“一超”指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多强”是指世界还有其他几个力量中心 ‎③多极化格局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④“一超多强”局面标志着美国单独主宰世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中“一超”就是指美国,①正确;“多强”是指世界还有其他几个力量中心,如俄罗斯、中国、日本和欧盟等,②正确;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不是一蹴而就,③正确;“一超多强”局面并不是标志着美国单独主宰世界,④错误,选择B正确。‎ ‎2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D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负责起草诏令的应是哪个职能部门?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一致,为什么?‎ ‎【答案】(1)职能部门:中书省。变化:一相制变为多相制。作用:三省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 ‎(2)冲突:皇权与法律之间的冲突。制约:皇权受到相权和法律的制约。‎ ‎(3)理由:秦朝设宰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导致权臣专权。‎ ‎(4)趋势:丞相权力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权力加强。原因: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明朝以后我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1)部门:根据材料一“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结合三省六部制度的相关史实,可知负责起草诏令的是中书省。变化:根据“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 ‎(2)冲突:根据材料二所述故事以及唐太宗所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可知这从实质上反映了皇权与法律之间的冲突。制约:综合材料一、二和以上问题,即可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相权和法律的制约。‎ ‎(3)理由:根据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理由是历史上秦朝短命和权臣乱政的教训。‎ ‎(4)趋势:从材料唐、明代丞相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丞相权力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权力加强的趋势。原因: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阶段和具体历史事实等方面分析其结果不同的原因。‎ ‎【点睛】中国古代政治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8年英国议会策划宫廷政变,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并于1689年被迫签署了国会提出的《权利法案》。《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法律或终止法律的效力,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在和平时期不得招募和維持常备军;议员有在议会期间自由发言的权利;议员的选举是自由的,国王不得干涉;应定期召开议会等。《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它的制定标志着具有近代意义的英国宪法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宗传军《英国宪法形成过程》‎ 材料二:德国的统一使新宪法的制定和推行成为可能。1871年4月,俾斯麦亲自领导制订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在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上原样通过。根据宪法,帝国的主权属于各邦的代表,由邦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重要的机构,掌握国家权力。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宰相和其他扞政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皇帝还有召集立法机构或宣布解散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领布。帝囯议会是人民的代表机构,但实际权力很小。它没有一个对它负责的政府,所以有人说帝国议会只能发表“独白”。‎ ‎——摘编自羊海飞、丁建弘《浅谈德国统一与德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宪法有关议会规定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通作用。‎ ‎【答案】(1) (1) 主要不同:英国议会权力大,王权受议会制约;‎ 原因:英国,议会通过政变掌握国家权力;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强大。德国,由普魯士完成统一,国家权力掌提在国王手中;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2)作用为两国确立了代议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政治制度提供了借鉴。‎ ‎【解析】‎ ‎(1)从材料一“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并于1689年被迫签署了国会提出的《权利法案》”“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法律或终止法律的效力,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和材料二“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宰相和其他扞政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皇帝还有召集立法机构或宣布解散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领布”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英德两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来分析出导致不同的原因。‎ ‎(2)从材料“《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它的制定标志着具有近代意义的英国宪法的初步形成”“帝国的主权属于各邦的代表,由邦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重要的机构,掌握国家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8.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外交取得了辉熄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満成功.‎ 材料二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材转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 ‎(一)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二)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议(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材料一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皮度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答案】(1)方针:“求同存异”的方针。‎ ‎(2)前提: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3)特点:实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事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原因: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家的努力与智慧等。‎ ‎【解析】‎ ‎【详解】(1)方针:根据材料一中“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结合所学可知,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皮度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前提:根据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结合所学即可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一)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地区、世界等外交活动的特点。‎ ‎(4)原因: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综合国力、外交原则、外交策略等方面分析新中国外交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