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
本专题考试大纲: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区。 1.政治方面:从命题切入点上看,多侧重于美苏关系发展的角度,特别是美苏冷战的具体措施、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命题考查;从二战后对美苏两极格局冲击的主要因素角度命题,考查西欧、日本、中国在多极化趋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是选择题,主观题较少。 2.经济方面:近几年考查题型都有兼顾选择题和材料题,主要集中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表现等知识进行考查。复习时要注意与政治史知识、时事热点进行结合复习。 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 主线一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主线二 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主线三 经济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考点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 (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2)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 国家 领域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1)过程:法德和解,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第三世界国家 (1)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家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中国崛起: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 2.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独霸世界。 (2)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4)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考点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关贸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3.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4.影响 (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共体的形成及其发展 (1)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2)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3)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 (4)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成员间差异较大,形成了独特的“APEC方式”。 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 (1)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3)目标: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1)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2)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3)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4)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 (5)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1.美国在冷战时期面对“友好的独裁者”政权时不得不推行“双重标准”;苏联为了实现扩张目标也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冷战 A.重点是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主要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 C.形式上意识形态之争明显 D.本质上仍是国家利益的争夺 2.当代国际关系里正在悄然兴起政治世界和经济法则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即所谓的“社会世界”,如宗教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的精英、各种跨国公司、环保运动以及各种国际非政府组织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B.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国际局势的复杂化 3.1930年代美国的畅销时事杂志《时代》周刊把所有国际新闻都刊登在“强权政治”的大标题下。这一现象 A.表明了民众对强权政治的极度不满 B.体现了新闻传媒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C.反映了民众主要关注国内经济问题 D.说明了营销策略对提升销量的作用 4.下面是一幅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漫画。其主要寓意可能是 A.扩大经济合作范围融入全球化 B.提升整体实力应对外部挑战 C.打破地域障碍加强制度化建设 D.减少贸易壁垒以便优势互补 5.2018年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的期货品种,而“人民币计价”是中国原油期货的亮点之一。这一举措 A.动摇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B.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C.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6.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三环外交”战略,将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作为英国外交的重要三环;1960年,英国主导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由此可知,英国试图 A.抵制欧洲联合进程 B.强化自由主义贸易 C.恢复光荣孤立政策 D.维护英国大国地位 7.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的世界流通示意图(箭头表示流动方向),从中获取的最准确信息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较为稳定 B.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霸权主义 C.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中心单一化 D.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 8.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9.2010年4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宣布,将我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中国就此正式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如下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日本、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的三极 B.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 C.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被打破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 10.1945年,以凯恩斯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向美国寻求贷款帮助时,美国国会提出苛刻条件。而到了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的发展 B.国家实力的变化 C.国际形势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调整 11.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时期 关系 50-60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12.1951年,美国众议院“反美国活动调查委员会”公布了三百多名好莱坞人士名单,其中有些人只是政治立场模糊而已,但他们却因此被迫退出影坛。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冷战政策和麦卡锡主义的泛滥 B.石油危机造成美国经济的萧条 C.二战灾难促进和平思潮的兴起 D.古巴导弹危机威胁美国的安全 1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 B.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 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14.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价暴跌。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 A.国际金融体系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C.多极化趋势显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D.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15.20世纪70年代,因发达国家经济的“滞胀”而使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债务在1973-1980年闻年增24.6%。80年代初,发达国家为治理“滞胀”采取紧缩通货政策。由此可知,发展中国家 A.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B.外部经济环境相对宽松 C.债务负担不断增加 D.与西方的差距逐渐缩小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午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首先,“一带一路”具备强大的经济投入,将建造更多基础设施,像公路、铁路以及船运等,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新脚步。这将充分调动沿路国家未充分开发的增长潜力,也将极大缩短欧洲和中国陆路交通的时间,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 ——《南方周末》2017年5月10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有何不同。并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及意义。 参考答案 1.【解题思路】在冷战时期,美国推行“双重标准”和苏联维持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实质是争霸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争夺,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争夺的重点是第三世界,排除A;根据“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可知,为了实现扩张的目标,苏联并不强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一致,排除BC。 【答案】D 2.【解题思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第三种力量”以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形态和思路参与现今的国际事务,影响着国家和非国家的各种行为体在新时期的互动轨迹,成为当今国际关系里一种日益增长的、不可忽略的、有进步内涵的存在。这充分反映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趋势,故B项正确;“第三种力量”不是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不能反映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故A项错误;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开始于二战后初期,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际局势的复杂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3.【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信息“强权政治”并结合所学知识,1930年世界处于经济大危机之下,失业增加,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民众需要 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措施拯救经济危机,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表述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答案】C 4.【解题思路】根据“APEC”“trade”,漫画说明亚太经合组织要打破贸易壁垒,反对贸易保护,体现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减少贸易壁垒以便优势互补,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亚太经合组织打破贸易壁垒,无法体现“扩大经济合作范围”,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提升整体实力应对外部挑战”,排除B;根据“trade”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意在减少贸易壁垒,并非打破地域障碍,C错误。 【答案】D 5.【解题思路】中国原油期货交易所实行“人民币计价”,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率费用,还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D正确;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AC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B。 【答案】D 6.【解题思路】“三还外交”的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并不是抵制欧洲联合进程,而是要在欧洲联合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中英国把美国、联合的欧洲作为外交的重要环节,并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说明英国并不是要恢复光荣孤立政策。故C项错误。 【答案】D 7.【解题思路】图片显示其他国家美元投资和购买国债,均与美元挂钩,体现出美元是资本主义世界货币,显然是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故D正确;A中稳定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是货币霸权主义,故B错误;C中单一化不符合图片信息,图片是相互的。 【答案】D 8.【解题思路】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国际峰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C;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 【答案】A 9.【解题思路】材料中“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反映了中国的崛起冲击着美、日的经济主导地位,同时也说明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促进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A表述不合史实;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说法片面,排除B;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打破的,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C。 【答案】D 10.【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1945年美国由1945年对英国请求贷款提出苛刻条件,到1947年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结合所学,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在于通过帮助欧洲复兴达到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的目的,反映了美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对外政策,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1945到1947年美国都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排除B;国家政策的调整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的,排除D。 【答案】C 11.【解题思路】据材料可知,中美苏日四国关系不断变化,影响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最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故C项正确;经济因素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而不是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故A项错误;意识形态的分歧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局势,但不是“主导”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经济区域化的发展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12.【解题思路】根据材料“1951年”“其中有些人只是因为政治立场模糊而已,但他们却因此被迫退出影坛”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国际上美苏冷战的影响、国内方面则是麦卡锡主义的泛滥,恶意诽谤、肆意迫害进步人士,故选A。石油危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材料的现象不是和平思潮的兴起,而是强调麦卡锡主义的泛滥,恶意诽谤、肆意迫害进步人士,排除C。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答案】A 13.【解题思路】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级化趋势,法国退出北约以及“新东方政策”实施,说明西欧出现离心倾向,这一举动冲击了两极格局的态势,故B项正确;此时,西欧仍然在冷战控制范围内,故A项错误;法德力量当时难以抗衡美国,故C项错误;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B 14.【解题思路】根据材料“美元汇价暴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可知,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D正确;材料反映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而非三足鼎立的局面,排除A;材料说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崩溃,而不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多极化趋势“快速增长”,排除C。 【答案】D 15.【解题思路】从“发达国家为治理‘滞胀’采取紧缩通货政策”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为了挽救自身危机,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逐年增长,负担不断增加,由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内容相悖;B选项错误,当时经济危机是世界范围内的;D选项与实际相悖。 【答案】C 16.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海上丝绸之路、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以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及意义,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的社会状况,从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对外开放的政策等方面来回答。 (2)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的不同,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等信息可以分析归纳得出古代中国睦邻友好,平等贸易;而近代西方武力征服,殖民掠夺。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应当联系所学,从使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等方面来回答。 (3)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中国有与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等信息来回答。 【答案】 (1)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外开放的政策。 (2)不同:古代中国:睦邻友好,平等贸易;近代西方:武力征服,殖民掠夺。 评价:使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3)有利因素:中国有与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 意义: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国际合作提供范例;促进世界贸易;促进全球化深入开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