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福建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文科)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 A. 维护分封制度 B. 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 满足关中经济需求 D. 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答案】D ‎【解析】‎ 宗周的设立体现出加强对商朝贵族的统治,维护分封制度,加强对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的震慑,故A、C两项错误;成周并未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可知,当时西周的都城在陕西,所以建“成周”主要是加强西周对东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故选D项。‎ ‎2.《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做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 A. 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B. 发展了孝道的思想 C. 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D. 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是对孝敬的理解。荀子认为在孝敬父母或者君王要遵守“道义”,说明荀子的主张是对孝道的发展,B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本思想,A错误;材料论证的是孝道思想,不是仁爱思想,C错误;材料不是论述德治思想,D错误。‎ ‎3.有学者特别推崇古代中国“开明君主统治下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这样的体制实质上 A. 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 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C. 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 D. 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说明强调的是君权的独尊,C正确;材料说明中枢机构权力集中和君权集中是可以并行的,并不是弱化中央集权,A错误;材料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没有体现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B错误;这一措施不会导致国家机构的分裂,D错误。‎ ‎4.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A. 造纸术的发明 B. 印刷术的推广 C. 指南针的应用 D. 对外交往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宋代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区别于唐代极低的地图留存率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承,故B项正确;造纸术发明于汉代,排除A项;指南针主要应用于航海领域,与地图留存率无关,排除C项;题干现象未涉及对外交往对地图留存率的影响,排除D项。‎ ‎5.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对官服的品级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这说明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和等级制度的束缚,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等级制度收到冲击,没有体现出武官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C项错误,心学的传播没有体现个性。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6.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的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亩。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新城地区 A.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 商业市镇空前繁荣 C. 农业生产逐渐衰落 D. 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说雇佣者纷纷从事烟草种植,农家妇女也不织布,显然这种形势会冲击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D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国内农民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变动,没有涉及外贸信息,A错误;商业市镇空前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说明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农业衰退,C错误。‎ ‎7.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 A. 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B. 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 C. 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D. 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可见广东地区机器缫丝业推动了周边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凸显出新式企业引领作用,D正确;广州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实行时期被列为对外贸易窗口,A错误;材料论述的国内企业刺激作用,不是外国资本输入影响,B错误;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是19世纪末期,不符合材料时间,C错误。‎ ‎8.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至1900年,五十年间,上海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私立女校有16所;而自1898年国人自己创办第一所私立女校起,至1917年的二十年间,上海国人自办的私立女校有43所,外国教会学校创办的私立女校在此期间增加11所。私立女校的增加 A. 促进中国女性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B. 成为列强实施文化侵略主要方式 C. 反映了上海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D. 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原有的教育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列强在上海创办私立女校,以后不断增加,这些私立女校显然说明上海地区女性地位提高,C正确;A中普遍提高说法绝对,排除;私立女性增加并不是列强实施文化侵略主要方式,B错误;私立女性增加是对原有教育结构改变,不可能根本瓦解原有教育结构,D错误。‎ ‎9.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 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 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C. 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生气未绝,活动全失”可知,钱穆思想的核心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新文化运动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D;材料讲的是革新人士对外来文化追求,所以排除C。所以答案选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⑥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⑦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10.1903年10月,《申报》载文:“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否则非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这反映出 A. 清政府加强了新闻立法管制 B. 清政府实行禁止华人办报政策 C. 外国人垄断中国新闻报刊业 D. 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了发展 ‎【答案】D ‎【解析】‎ 由“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可知,AB不符合题意;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1.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 A. 重拾“中体西用”思想 B. 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 C.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 D. 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思想。“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严复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划分国家民族的层次要以“国性民质为之先”,“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B项错误;“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中国……岂可厚诬”,可知严复在批评“西潮澎湃”‎ ‎,故D项正确。‎ ‎12.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A. 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C. 轻工业相对发达 D. 政府鼓励女性就业 ‎【答案】C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1916年全国产业工人里女工的大约24万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根据所学可知,女工一般在轻工业部门里面工作,故选C。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工业化的结果,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A;妇女地位提高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题干只是提到妇女参与工厂的工作,故排除B;D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13.“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 “灭洋”与“扶清”‎ B. 反帝与反封建 C. 爱国与保守 D. 正义与非正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 ‎ ‎ ‎ ‎ ‎ ‎ ‎ ‎ 详解】‎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反映的是爱国,“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反映的是保守。所以答案选C。‎ ‎14.下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 ‎“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 日伪政权教科书 ‎“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 中共根据地教科书 A.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力量强大 C. 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 D. 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的统治结束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认为“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日伪政府认为“清国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根据地教科书认为“推翻了满清政府”。据此可知,三者均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C选项正确。A、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不是三者的共性认识,无法作为能够被认定的史实。‎ ‎15.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表明此时的陈独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经表现出怀疑态度,可见是受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A是在1915年,而且初期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B是在1924年兴起;D是在1921年,与题干时间“1920年”不符。故答案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6.据《近代中国史纲》记载:“截至1930年初,红军约为六万余人,有枪者三分之二,活动区域达一百二十余县,苏维埃区已初步建立。”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开展了土地革命 B. 实施了游击战术 C. 建立了民主政权 D. 获得了苏联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建立,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是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A正确;游击战术属于军事策略,不是材料中现象主要原因,B错误;民主政权是政治因素,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苏联的支持并不是材料中红军和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 ‎17. 蒋介石密电:“徐州李长官、李副长官并转所属各总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第二期抗战开始”表明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B. 中国军队采用了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 C.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 台儿庄战役创下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台庄胜利足为表征”是指国民党在徐州会战中取得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才进入相持阶段,A说法错误,B项正确揭示了此次会战的特点并在材料中明确指出,C台儿庄战役仅为国民党抗战以来的第一场重大胜利,但材料并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台儿庄战役为国民党独自指挥中共并未参与,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同日寇展开了浴血奋战,取得了几次比较辉煌的胜利战役,其中中共领导组织的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是最突出的事例,国民党方面是台儿庄大捷,对此学生必须牢记,尤其是百团大战的战争特点是高考中的常考对象。‎ ‎18.下框内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某一大会战的战绩总结报告节选,此大会战 A.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企图 B.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取得了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D.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以华北八路军主力之一部…向各个交通沿线及各个大小点之…大会战”可知该战役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故D项正确;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企图为淞沪会战,排除A项;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广州武汉会战,排除B项;取得了正面战场最大胜利为台儿庄战役,排除C项。‎ ‎19.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A. 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 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 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为1935年的《八一宣言》,在该宣言中,中共号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C。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民党对抗日的态度,排除B;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排除D。‎ ‎20.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A.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B.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答案】B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1942年“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蒋介石出访印度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选B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在1941年,对日作战转入反攻在1945年,A 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 ‎21.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材料“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显然这一举措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错误;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属于国内革命战争而非民族战争,C错误;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22.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某部队曾向中央发出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A.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C. 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D.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的“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可知,该部队位于中原解放区,故D项正确;重庆政协会议召开时,内战还没有爆发,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故错误;战略反攻的标志是“千里跃进大别山”,不符合材料的空间信息,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空间信息,由此进行判断和排除。本题的空间信息有“鄂中”“陕南”“武当山”“陕甘宁边区”等,由此判定这是中原解放区。‎ ‎23.梭伦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是废除债务奴隶制,归还借贷抵押的土地,尽管富人曾经强烈抗议,但未有结果,这一举措后来得到充分执行。这说明该举措 A. 保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B. 获得了各阶层普遍支持 C. 打破了贵族权力垄断 D. 符合了城邦整体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梭伦改革的废除债务奴隶制措施虽然众多人反对,但是最终还是通过,说明该措施符合了城邦整体的利益,D正确;梭伦改革是维护贵族权力,并不是保护平民的根本利益,A错误;B中各个阶层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梭伦改革并不是打破了贵族权力垄断,C错误。‎ ‎24.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A. 说明了知识是生存之本 B. 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C. 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D. 表明他反对希腊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苏格拉底对知识的尊崇,他认为知识可以转化为道德,这样就可以增强个人的理性,防止个人私欲膨胀,这样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故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B项正确。“知识是人类生存之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C项错在绝对化,苏格拉底不否认人的地位和作用,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5.有思想家主张把“自主性”还给人类,而且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力量,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摆脱不成熟状态,更相信社会能够持续不断进步。这种思想形成于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摆脱不成熟状态”是理性主义思想体现,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D正确;智者运动倡导“人是万物尺度”,是感性思想体现,A错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B错误;宗教改革倡导改革宗教仪式,反对教会权威,C错误。‎ ‎【点睛】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倡导科学、自由和平等,为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促使近代人文精神发展到高峰阶段,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6.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 A. 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 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C. 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D. 人们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造成了价格革命,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出现通货膨胀,使得封建主和下层人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剧增,故A项正确;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B错误;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不会影响财富的重新分配和阶层分化,故C项错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的上述变化,故D项错误。‎ ‎27.1789年,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是:‎ A. 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B. 维护联邦的统一与稳定 C. 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D.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抓住关键信息“1789年”、“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由此可以看出,题干强调的是“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即国家统一,故选B;题干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思想,排除A;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国内中央与地方、政党分歧等问题,C项排除;D项“分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8.“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 A. 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B. 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C. 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 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一批身份低微的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跻身于上流社会,这是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殖民扩张,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D项错误。‎ ‎29.“国民议会成员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它的成员成功地维护了自己应该有的权力,尽管俾斯麦起初没想要给他们这些权力。”这表明当时德国 A. 议员享有独立立法权 B. 首相掌控着国家权力 C. 议会成贵族保护伞 D. 政体带有代议制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德意志宪法显然是专制主义是实,民主是虚,“国民议会成员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体现出民主原则,超出俾斯麦专主义思想,D正确;德国皇帝拥有法律最终创制权,A错误;皇帝控制国家权力,B错误;议会拥有立法权,并不是贵族的保护伞,C错误。‎ ‎【点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被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这都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30.“巴黎公社的诞生与法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法兰西国家的民族传统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法国人民热爱民主自由 B. 法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C. 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D. 法国工人对民主制失望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法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法兰西国家的民族传统”是指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屈膝投降的政策,在此背景下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在巴黎公社爆发的背景中没有体现,排除A、B、D项。‎ ‎31.1688年,威廉和玛丽来到英国,接受了议会的《权利法案》,并从议员的手中接过了王冠。议会取代了国王,成为了权力的中心。对此现象进行合理解释的是( )‎ A. 霍布斯 B. 洛克 C. 伏尔泰 D. 卢梭 ‎【答案】B ‎【解析】‎ 洛克主张宪政民主政治,还提出了分权学说,认为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题干中所涉及的英国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议会取代了国王,成为了权力的中心,就体现了洛克的思想主张,故选B;霍布斯主张主权在君,并认为主权者的权力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且不受他自己制定的法律的限制,所以A不符合题干的原意,故排除A;伏尔泰和卢梭的学说与题干不一致,故排除CD。‎ ‎32.法国艺术家雅克·德比奇在《西方艺术史》中说:“它标志着与往西一切想法的彻底决裂。它宣告了人和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的强烈的感觉、激情和想象,回答了冷库的理性王国。”下列作品与“它”风格一致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并寻求新的精神寄托,材料“强烈的感觉、激情和想象,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国”说明是浪漫主义,《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绘画,A正确;B是现实主义;C是印象主义;D是现代主义。‎ ‎【点睛】浪漫主义回避现实,用美好的憧憬代替现实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直面现实,对现实社会的弊端展开猛烈的揭露和批判;现代主义文学反映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宋代的文化消费更加繁荣。宋代文化相对普及,读书人扩展至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是士人,也有农人、商人、女性、蒙童、武将等。……因为歌舞百戏演出形式的开放性及内容的娱乐性,各个阶层和各个行业都成为其受众。……宋代旅游者也涉及各个阶层,构成一幅全民游乐图。……宗教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宗教更加深入社会生活,不论穷富,信徒们心甘情愿蒂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获得慰藉、满足和充实。……作为一种特殊信仰,占卜在宋代社会盛行不衰,各个阶层都热衷于此。至于艺术品、奇花异石、钟鼎铭器等无一例外地走向市场,成为文化消费品。‎ ‎——摘编自秦开凤《宋代文化消费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据材料归纳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到18世纪中期英国男人的识字率达到60%;女人的识字率达到40%。英国人具备了消费文化品的基础。……到17世纪晚期,英国开始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中等阶层,在强劲购买力和模仿消费的推动下,英国中等阶层十分热衷于文化消费。……正是这种高度的商业化,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咖啡屋俱乐部和酒馆协会参与了生产文化的所有过程,艺术和想象作品的创作,这些场所成为英国文化消费的策源地。……到18世纪,文化艺术、大众音乐会、戏剧消费成为大众的财产,成为商业化的文化消费。18世纪的英国文化消费出现繁荣局面,这也正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理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的繁荣及其原因》‎ ‎(2)据材料归纳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繁荣的原因。对比材料一、二,指出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与中国宋代文化消费的主要差异 ‎【答案】(1)特点:文化消费队伍大众化;文化消费内容丰富;宗教文化消费社会化;古玩、艺术品成为文化消费品。‎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科举制的发展和理学的产生;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民族融合的加强;前代文化消费的奠基。‎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产生与壮大;文化高度商业化的促进;咖啡屋、酒馆协会的兴盛促进了文化消费的商业化;英国人识字率的提高。‎ 主要差异:英国中等阶层是消费主体;文化消费高度商业化;文化消费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消费的发展。从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特点及其原因、近代英国文化消费繁荣与宋朝的差异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材料“读书人扩展至社会的各个阶层”“歌舞百戏演出……宋代旅游者也涉及各个阶层”“教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宗教更加深入社会生活”“艺术品、奇花异石、钟鼎铭器等无一例外地走向市”,可以从消费对象、消费内容、宗教文化等方面来概括出宋代文化消费繁荣的特点。根据材料“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宋朝商品经济、文化政策、科举和理学的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2)从材料中“英国男人的识字率达到60%;女人的识字率达到40%”“英国开始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中等阶层”“高度的商业化,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咖啡屋俱乐部和酒馆协会参与了生产文化的所有过程,艺术和想象作品的创作,这些场所成为英国文化消费的策源地”中可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英国中等阶层十分热衷于文化消费”“高度的商业化”“英国文化消费出现繁荣局面,这也正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可以概括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4.2018年下半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古老的中国就已经被席卷到西方的“博览会热”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1866年,清朝总理衙门首次接到邀请参加将于次年举行的法国巴黎博览会,然而清廷却视之为“聚珍聚宝会”,置之不理,仅例行公事式地“札行总税务司转饬各商遵照”。1873年,奥地利举办维也纳博览会,清政府决定由海关总税务司洋员德璀林、粤海关税务司包腊等负责采购商品并代表中国前往参展,这是中国正式参与世博会之始。从此,由海关洋员包揽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事务成为惯例,以致晚清中国参与的20余次国际博览会,几成“赫德之赛会”(因赫德曾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多年)。直到1905年左右,清政府方才意识到国际博览会的重要性,于是年底颁行《出洋赛会通行简章》20条,从赫德手中收回了出洋赛会的主办权,改由中国政府自主办理。据学者统计,晚清时期,从1866年到1911年的46年中,中国总共收到至少80次国际博览会的邀请。其中,清政府组团参加13次,寄物参展6次,派员莅会11次。进入民国后,振兴实业的呼声日高,中国继续参与到大型国际博览会之中,尤其在1915年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代表团更是获得空前成功,中国产品共获奖章1211枚。‎ 材料二 在遭受各国列强侵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商务凋敝、实业不兴的困境下,博览会所具有的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最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人们通常将博览会称作“商品赛会”,视之为“商战”利器。此外,人们普遍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博览会能有效地促进出口的扩大,挽回中国丧失的利权。如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中国商人专门设立了茶磁赛会公司,以挽回利权为职志,声称“本公司创设本意原在推广出口货物,挽回固有利权,庶使我国商务不致江河日下”。‎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敏《与时俱进的国际博览会》‎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西方博览会的态度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博览会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的原因,并分析当时中国政府参加博览会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答案】(1)变化:从置之不理到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 ‎(2)原因:列强入侵,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对西方认识不断深入;政府意识到国际博览会具有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功能;出于振兴实业、发展经济的需要。作用:扩大了出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利权,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 ‎(3)时代特征:工业革命兴起,世界联系更加密切,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市场;中国近代化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置之不理”“清政府决定由海关总税务司洋员德璀林、粤海关税务司包腊等负责采购商品并代表中国前往参展”“由中国政府自主办理”从置之不理到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 ‎(2)原因:根据“在遭受各国列强侵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得出列强入侵,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对西方认识不断深入;根据“博览会所具有的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功能”得出政府意识到国际博览会具有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根据“视之为‘商战’利器”得出出于振兴实业、发展经济的需要。作用:根据“博览会能有效地促进出口的扩大,挽回中国丧失的利权”概括得出扩大了出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利权,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 ‎(3)时代特征:根据“1866年”“法国巴黎博览会”,结合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可知,工业革命兴起,世界联系更加密切,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根据“在遭受各国列强侵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得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市场;从清政府对西方博览会的态度变化可以得出中国近代化在曲折中发展。‎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有着同一切困难斗争到底的气概,有着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决心,有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都无法动摇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强盛的信心和力量。……”‎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史的有关史实,指出论证该观点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事件。‎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有着同一切困难斗争到底的气概,有着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决心,有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可以从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相关事件及努力进行回答,如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可从现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外交方针的变化及发展历程结合我国自主更生的精神进行分析阐述,经济建设上如改革开放、外交上如三大方针的提出进行阐述即可。‎ ‎3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 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 ‎(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䘵、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