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射洪中学高2019级2019年下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③阶级对立的产物 ④统一国家的需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的出现,没有巩固部落联盟,故①错误;随着生产力和私有制的发展,“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②正确;私有制的发展,家天下的出现,阶级对立,导致“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故③正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统一国家无关,故④错误。故②③组合正确,故B项正确,ACD项都错误。故选B。 2.《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说明 A. 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 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C. 周朝政治文化的僵化 D. 周武王统治了八百年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前者巩固了统治,传播了文化,后者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秩序。故“八百载,最长久”指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A符合题意;材料是从积极方面评论西周的政治制度的作用,而BC涉及的是消极方面的评价,故BC不符合题意;“八百载”是形容周代统治时间久远,而不是周武王统治了八百年,故D不符合题意。 3. 对西周宗法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是宗法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体现 B. 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点 C. 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是考查对宗法制的准确理解,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西周灭商以后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A是符合史实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B的表述不合史实,符合题意;C、D是宗法制的实施与影响,均符合史实。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神化王权巩固统治 C. 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 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占卜是商王求神灵问吉凶的一种方式,所以答案选择B项。A项是无关项,C项是错误项,商周时期最高统治权尚未实现集中,D项也是错误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代的统治 5.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道:“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可知指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A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封建制度”是指“封邦建国”,是周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宗法制依靠父系血缘亲疏来维系等级制度、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不是地方制度,B不符合题意;君主专制制度产生于秦朝,不是周朝,C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度下,中央难以有效管理地方,故周朝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D不符合题意。 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长子、长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不论是周王的还是诸侯的,嫡长子、嫡长孙一定是大宗,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大宗,长子,长孙也不一定是大宗,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7.《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 嫡长子拥有继承权 C. 严格的等级关系 D.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这反映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同时注意与其它概念区别,如神权、嫡长子、血缘纽带,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8.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 A. 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 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 C. 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 D.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答案】D 【解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故D正确;“立子以贵不以长”不符合“长幼有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权利继承问题而不是分封问题,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 9.《诗·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表明 A. 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而诸侯国君在自己的封地内又拥有最高权力 C. 受封的诸侯国君和周天子是并列的政权 D. 周天子和诸侯国君共同率民众开垦荒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与分封制有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为秦始皇所开创,排除A。受封的诸侯国君与周天子并不是并列的政权,而是上下级的关系,排除C。周天子和诸侯国君共同率民众开垦荒地,很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按照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而诸侯国君在自己的封地内又拥有最高权力,故B正确 10.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馨裹、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A. 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 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差异 C.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 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是不同的爵位,从材料这分配的原则可以看出不同爵位在分配猎物的权利方面存在差异,而分配的多寡是由爵位的高低决定的,故选B。题干没有涉及年龄这一问题,排除A;个人的地位不是在猎鹿活动中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身份决定,排除C;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11.在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称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礼乐制度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实质体现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男尊女卑”等观念对现代社会 影响,所以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宗法制。A是西周的地方制度,C是秦朝的地方制度,排除AC。B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思想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1)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2)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3)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忠孝之士。 (4)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5)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12.下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它们 ①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 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 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 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可知,①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都是正确的,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法制的作用和影响;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说法错误,应是重义轻利;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对后世(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敬,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2)宗法思想仍对现代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祖宗祠堂、祖坟祭奠、家族礼仪,家庭中长子的地位和责任。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法定化等。(3)宗法制重视家族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宗法制过分强调家族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等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3. 《礼记·昏义》中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这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婚礼的重要资料 B. 古代婚礼可能影响到两姓联姻的质量和稳定性 C. 古代婚礼涉及宗族是否昌盛 D. 先秦婚礼之制集中体现了法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昏礼”“合二姓之好”“事宗庙”“继后世”等可推断出,材料描述的是古代婚礼对宗族制度的影响:密切两个家族的关系;传宗接代。所以君子把婚姻当作大事,体现了儒家礼治思想。故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干的要求。D说法错误,符合题干的要求。故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礼治思想 14.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A. 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 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说明随着分封制的实施,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因此选B。A项与“周王朝自己及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典章制度、意识形态等带到分封之地”不符;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受到周王朝中央典章制度影响并不意味着丧失地方的独立性;D项中“多远文化格局”材料中没有显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15.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致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候,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郡县制的出现 B.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D.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的出现与“田氏代齐”没有必然关系,故排除A项;大一统局面出现于秦灭六国以后,故排除B项;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是在“平王东迁”以后,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田氏先是自立为国君,然后得到周王册命,他们并不是姜氏的宗族,也不是由周王分封的,所以说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D项。 【点睛】田氏代齐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夫专政夺权运动高潮的表现,他们的成果最终为周天子认可,这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 16.西周时期,许多彝族(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值,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辞语。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 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C. 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D. 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答案】C 【解析】 “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体现出血缘关系的特点,青铜器是西周礼器,属于权力的象征,说明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故C正确;皇权是秦朝出现,故A错误;君权神授是西汉时期出现;D中僭越周礼的行为是春秋时期数出现。 点睛: 17.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 A.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B.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 C.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宗庙的数量和位置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宗法制可间宗族心理演化成社会阶级意识,故选A项;题意中未涉及礼乐制度,也就无所谓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故排除B项;题意内容与分封制度无关,故排除C、D项。 【点睛】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权力的大小、多少均影响社会阶级的形成与固化,所以说宗法制容易造就阶级意识。 18.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血缘宗法制度破坏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 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 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答案】A 【解析】 由“亲亲”到“尊尊”,反映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格局混战,故排除BD;材料的主旨不是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排除C。 19.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 B. 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 C. 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 D. 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可知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由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B项正确。材料强调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而不是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排除A。材料强调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而不是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排除C。百家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变革与政治斗争提出各自的主张,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 20.西周时期,“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候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这反映了当时 A. 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 B. 重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 C. 利益分配不公导致贵族间的矛盾 D. 关注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看,政治等级不同,所占有的土地多少不同,土地多少与政治等级密切相关,说明政治等级是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贵族间存在矛盾,排除C项;D项“关注民生”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21.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B.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 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即可判断出秦始皇自己根据自己的历史功绩,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郡县制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法定的国家首脑和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可谓“履至尊而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所以选择D,其他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22.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据此,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 A. 华夷观念淡化 B. 武力征伐影响 C. 儒家思想主张 D. 文化心理认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的统一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信息“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武力的征伐”和“‘天下定于一’的观念”“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可知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文化心理的认同,故选D;材料意思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征伐不排除华夏蛮夷的地理界限,但没有说华夷观念淡化,排除A;武力征伐是秦统一的军事条件,排除B;儒家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况且儒家思想不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强兵的需要,排除C。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统一天下。 23.“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推论,这些官员 A. 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 B. 可以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C. 分管着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 D. 是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各级官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郡县官员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A选项符合题意。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B选项排除。郡县长官负责地方的行政事务,C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郡县长官,与三公九卿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 24.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这一“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 ) A. 西周实行分封制 B.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表明的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后的相关现象。皇子们不是诸侯,没有封地,与平民一样,所以答案选择B项。元朝的行省制度也是按地域划分的,但它不是划时代的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 2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 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的意思是不实行分封制,所得到的效果是“使后无攻伐之患”,意思就是说避免了诸侯之间的彼此征伐,这是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郡县制的作用,不是指出分封制的弊端,故C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分析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主要是说明郡县制的作用,故D项错误。 26. 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 分封制度 B. 世袭制度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 略 27.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隋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桂林”地处漓江流域,“长沙”地处湘江流域。这两个水域之间历史上最早的水路交通是秦朝开凿的灵渠,故排除ACD,B项符合题意。 28.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A. 职位世袭的权力 B. 建立武装的权力 C. 设置官员的权力 D. 行政管理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封制度下诸侯和郡县制度下官员均需要拱卫中央,二者的管理权力相同,故D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制官员是任命,故A 项错误;郡县制长官没有建立武装权力,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力任命封国内官员,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故C项错误。 29.秦朝时期,“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这反映出秦朝 A. 实行依法治国 B. 百官胆小怕事 C. 皇帝独裁专断 D. 行政机构缺失 【答案】C 【解析】 皇帝独裁,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材料中的“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反映出秦朝皇帝独裁专断。故答案为C项。“上乐以刑杀为威”不能说明实行依法治国,排除A项;“百官胆小怕事”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B项;“行政机构缺失”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指 A. 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 B. 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 C. 封建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 D. 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官员直接选拔制度,郡守和县令直接控制了诸侯的行政权,所以“封建”和“选举”分别指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答案选D。在古代不可能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排除AB两项;C项封建制度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名师点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步加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秦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世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 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 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 分封制依然存在 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刘邦的约定都是依照血缘关系维护君主对国家的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并非治国思想,故B项不符合题意;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 32.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秦铜诏铁权”(砝码),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可以 ①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 ②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 ③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 ④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材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说明①正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以得出③正确;材料“上面刻有篆字”说明④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郡县制,故②排除。所以答案选C。 33.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记载,只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 巩固君主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 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 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答案】A 【解析】 秦朝的太尉应掌握军权,但这一官职没有具体的人担任,军权就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是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A正确。太尉这个官职是三公九卿制中的一个重要官职,这一职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有人担任,B错误。秦灭六国,实现了全国统一,但统一之后社会并不安定,常有六国残余在各地反抗,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秦朝中央官制变化的信息,D错误。 34.“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D 【解析】 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秦时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管理的效果,故排除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确立,排除C;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切入,结合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思考.,故选D; 35.秦代竹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 地方官员失职的现象十分严重 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 36.如果说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经济的形成 B. 权力结构的变革 C. 思想专制的加强 D. 宗法观念的破坏 【答案】B 【解析】 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周天子和一般贵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确立,皇帝权势突出,宗法关系绝对屈从于君臣关系。故答案为B项。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宗法观念仍然存在,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根据分封制和郡县制下不同的权力体系,以及周天子和秦汉的皇帝在这种权力体系中与贵族和官僚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确定答案。 37.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 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 乡里组织兼有行政或与宗法职能 C. 皇帝直接掌握乡官的任命权 D. 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排除A项;秦朝时期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乡里组织由民间德高望重的人负责,排除C项;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排除D项。 38.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主要是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A. 削弱了地方权力 B.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中国古代的派出制度从秦一直延续至清,材料已经明确派出制度的基本内涵,不难推断出。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错误。B与材料逻辑明显不符。从秦至清,其中不乏分裂时期,但仍实行派出制度,此项制度不足以达到维护大一统局面的作用,故D不选。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监督地方官吏,显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 39.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其中第一次“大革命”主要是指 A. 开创“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 B. 废除宗法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C. 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D. 在全国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来看,第一次大革命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年秦朝建立。A选项错误,这是夏朝建立就开始施行的;B、D选项只体现出一个方面,过于具体;C选项说法正确,概括得体。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时间的把握,要从材料给出的时间分析出具体的历史事件。其次就是要明确本题考查的是一个“大革命”,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所以选择选项要有概括性,不能过于具体。 40.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则史料和出土的文物均提及黔中郡,其中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反映了湘西属于黔中郡,说明秦朝在此时设立过郡进行管辖,所以D项正确;前三则材料属于二手史料,说服力有限,因此无法判定数目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中有两则史料提及洞庭郡,因此洞庭郡有可能设立,故B错误; 材料难以说明两个郡的范围大小,故C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国家制度日益完善和成熟的时期。结合下列两幅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阅读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周分封制对当时的周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2)图二反映的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有何作用?请举例说明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还能看到该制度的哪些影子? (3)根据你的理解,说出上述两种制度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1)影响:积极:①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③扩大西周的疆域。消极:在分封制度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①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②有利于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认祖归宗、修家谱、子随父姓等 (3)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依据和社会基础。 【解析】 【详解】(1)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分封制。积极方面,要从稳定政治秩序、加强地方管理、扩大西周的疆域和传播周文化等角度归纳。消极方面,在分封制度下,受封的诸侯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容易分裂割据。 (2)关于特点,结合所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关于作用,结合所学,宗法制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解决血缘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实现家国同构。关于例子,如宗法观念中的认祖归宗、修家谱和建立祠堂等。 (3)结合所学,宗法制是分封制理论基础和实施法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案】(1)本质:权利的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 作用:①政治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经济上: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③民族上: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促进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④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 (2)①垂直管理,中央集权(或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不得世袭,打破了血缘政治);②皇权至上,大权独揽;③家国一体(或家国同治);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行政效率高。 【解析】 【详解】(1)由图片可知,皇帝高高在上,控制中央高官,而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可得出权利的高度集中。关于作用,可以从经济上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民族关系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等角度归纳。 (2)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来看,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制度核心来看,皇帝大权独揽皇权至。从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来看,有利于构建家国一体。从权力机构的关系来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