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和平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天津一中2019—2020—1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质量调查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答题纸或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I卷(28分)‎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16分,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草茎(jīng) 脊(jǐ)背  包扎(zā) 窸窸窣窣(sū)‎ B. 踮(diǎn)脚 埋(mái)怨 荫(yìn)蔽  揳(xiē)入铆钉 C. 挨(ái)骂 半晌(shǎng) 花蕾(léi) 俯瞰(kàn)地球 D. 笨拙(zhuō) 绷(běng)脸 摈(bìng)弃 珠烁(shuò)晶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本题选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B项, 埋 mán 怨 ,荫 yīn 蔽 ;‎ C项, 花蕾lěi; ‎ D项,摈 bìn 弃,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故选A。‎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3、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善用排除法。4、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 云蒸霞蔚 忸怩 娇瞋 狂飙突进 B. 一越而上 撂下 震颤 自告奋勇 C. 酣畅淋漓 执拗 犀利 礼直气壮 D. 漫江碧透 霓虹 焕发 舞榭歌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本题选字形全对的一组。‎ A项,娇瞋——娇嗔;一般用来形容女孩子伪装生气的样子,意为佯装生气的娇态。‎ B项,一越而上——一跃而上。 ‎ C项,礼直气壮——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故选D。‎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诗情和灵感,需要生活的体验和积累,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毛泽东在反帝反封建 的时代,抒发炽热的情感;曹操在乱世之中,感慨时光流逝,渴望“天下归心”;李白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感慨;李清照在国破家亡之际,忧愁苦闷难以排遣……如果我们平时多 现实,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诗情就会 ,也就能从中提炼出抒情的主题。‎ ‎3. 填入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 激发 波诡云谲 关心 不谋而合 B. 引发 风起云涌 关照 不约而至 C. 激发 风起云涌 关注 不期而至 D. 引发 波诡云谲 关切 不落窠臼 ‎4. 对文中涉及的诗人及其创作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这是一首古典诗。‎ B. 曹操的《短歌行》是四言诗,沿用了《诗经》的旧题,结尾还运用周公的典故,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D. 女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中通过描写残秋中的所见、所闻引发所思、所感,抒发自己因南宋破败家庭消亡、自己沦落天涯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答案】3. C 4. C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激发,指激之使奋起;引发,指引起,触发。此处说生活的体验和积累激起诗情和灵感,应选“激发”。‎ 波诡云谲,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风起云涌,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此处形容“时代”,应选“风起云涌”。‎ 关心,留意,注意;关照,关心照顾;关注,关心重视;关切,指关心,多用于对人,领导对群众,长辈对晚辈或同志之间,语意较重。此处修饰“生活”,结合后文“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可知应选“关注”。‎ 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约而至,两个或三个以上的朋友没有经过约定在同一个地方相见了;不期而至,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没有预料的到来;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作品)。此处指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诗情就会意外的到来,应选“不期而至”。‎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及作品内容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作者、作品风格、内容鉴赏以及手法等方面的判断,仔细分辨选项。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古典诗”错,《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用古典诗歌形式写的现代诗。‎ B项,“沿用了《诗经》的旧题”错,应是乐府旧题四言诗。‎ D项,“南宋”错,《声声慢》是在北宋灭亡、词人南渡后的作品。‎ 故选C。‎ ‎【点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比如“荣膺”的一定是较高规格的荣誉,“荣获”的对象就相对普通。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很多时候,两个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很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面目。“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面对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字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总之,对于近义词辨析题,务必找到真正能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这些点最好本来就生长在这些近义词上,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郭沫若的《女神》是第一部中国的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新诗集,是第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B. 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立足于特别的构想,常常是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创立一系列有特别环境和气氛的项目,来吸引旅游者。‎ C. 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含蓄,给人以联想和想象,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D. 陈宝生介绍,教育部正在制定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由过去经验基础上对师范教育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确定培养目标、培养重点和政策措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本题选没有语病的一项。‎ A项,语序不当,改为“中国第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 C项,成分残缺,在想象后加“空间”,“给人…空间”; ‎ D项,句式杂糅“由过去经验基础上”,改为“在…之上”或“由…看”。‎ 故选B。‎ ‎6.和“明月逐人归”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并可成为对联的一句是 A. 白云随鹤舞 B. 新晴原野旷 C. 冰壶含雪魄 D. 一天秋似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记以及对联的知识。诗歌中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其次要求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还有上平下仄的原则。题干中“明月逐人归”,将明月拟人化,“逐人归”运用拟人手法。分析对联结构,明月/逐人归,“明月”是名词,“逐人归”是偏正结构。‎ A项,白云随鹤舞,将白云拟人化,“舞”运用拟人手法。结构是,白云/随鹤舞,“白云”是名词,“随鹤舞”是偏正结构。“舞”是仄声,与“归”的平声能够对应。此项符合要求。‎ B项,新晴原野旷,此句没有修辞,且“新晴”不是名词,“原野旷”是主谓结构。不能与题干中句子对应。‎ C项,冰壶含雪魄,此句没有修辞,且“含雪魄”是动宾结构,与“逐人归”结构不能对应。‎ D项,一天秋似水,“秋似水”是主谓结构,与“逐人归”结构不能对应。‎ 故选A 。‎ ‎【点睛】对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上下两句相对偶,对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特点。二是句式相问。它首先要同类相当。上下联对应的词,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其次,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应,要做到上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止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做到了句式上的相问,对联形式上就有一种匀称和整齐的美。三是平仄和谐。对联讲究声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平仄和谐要求上下联相应处的词平仄相对。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除平仄要求外,每句最末一个字即句脚的平仄也要协调,通常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种方式反复进行。四是语意相关。要求上下联在内容上密切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种对偶形式的对联,意脉必须是相通的,这样的两句才不是生拉硬扯杂凑在一起的,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7.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 A.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B.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A项,屠苏:一种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项,春社:最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C项,秦琼敬德:门神。民间旧时风俗,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D项,灶君:又称灶王爷、灶神,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故选B。‎ ‎8.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感动着无数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赞誉。‎ B.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C.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力争一流。‎ D. “风物长宜放眼量”,祖国山水秀美壮丽,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我们在闲暇之余可以多去各地走一走,亲近当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知道诗句的出处,能正确理解诗句含义,再与使用的语境作对照,判断使用是否正确。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所引用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诗词引用符合语境能力。‎ A 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树、李树不说话招呼,但由于花朵和果实吸引人,人们争着前来赏花摘果,使得树下自然走出一条小路。比喻为人真诚、忠实,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此处说他“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与语境相符。‎ B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能走到终了的,告诫人做事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此处强调“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与语境相符。‎ C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是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于衰败这条不变的法则,不断变革,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此处说“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与语境相符。‎ D项,“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是放开眼界,以阔达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语境是多去观赏自然风物,诗句与语境不符。‎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市租皆输入莫府 输:送进 B. 日击数牛飨士 飨:用酒食慰劳 C. 厚遇战士 遇:对待 D.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详:安详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士卒费 / 为君翻作<琵琶行>>‎ B.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恍惊起而长嗟 D.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11. 下列各句加点字的用法和“日击数牛飨士”中的“日”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栗深林兮惊层巅 B.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C. 樯橹灰飞烟灭 D. 虎鼓瑟兮鸾回车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B.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C.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D.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牧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A. ②④⑥ B. ①④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14. 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守边时,对地方的军政事务有极大的权力,甚至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因此招致赵王极大的不满,曾经一度被撤职。‎ B. 李牧为赵国防守北部边防,因为害怕匈奴的凶猛而一直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方针,但总的来看,李牧守边是有成绩的。‎ C. 赵国守边士卒对匈奴的屡次入侵忍无可忍,一致向李牧请战,李牧迫不得已,才只好下达了作战的命令。‎ D. 赵国对匈奴作战之所以取得胜利,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匈奴轻敌,二是赵军斗志昂扬,三是李牧指挥得当。‎ ‎15. 翻译下列句子。‎ ‎(1)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2)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答案】9. D 10. B 11. C 12. B 13. A 14. D ‎ ‎15. (1)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 ‎ 虏的处斩刑。”‎ ‎(2)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匈奴小入,详北不胜,意思“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详:通“佯”,假装。‎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本题选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项,为,动词,作为;介词,替、给;‎ B项,乃,副词,才;‎ C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然后;‎ D项,于,介词,在;介词,向。‎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题目是下列各句加点字的用法和“日击数牛飨士”中的“日”用法相同的一组。题干中,“日”是名词做状语,每天。‎ A项,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惊,使动用法,使……震惊。‎ B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老了,还能能吃饭吗?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C项,樯橹灰飞烟灭, 谈笑间,曹操的80万水军就像灰一样飞走,像烟一样消散。灰,名词做状语,像灰一样。‎ D项,虎鼓瑟兮鸾回车,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C项与题干活用类型一致。‎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此句大意是: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 其中,“大率众”,“率众”动宾结构,“大”是修饰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项;“李牧多为奇陈”中,“李牧”是主语,“多为奇陈”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翻译句子大意是关键,另外需要看清题干要求。比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牧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考生要注意“直接原因”这个词语。‎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是说李牧的防守,不是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 ‎ ‎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作战前麻痹敌人,这是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是防守的办法,不是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是对战士的情绪的激励和调动,这是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 ‎⑤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是说李牧要求仍像先前一样不出战,等待时机,不是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 ‎ ‎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是写作战的策略,这是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 ‎②④⑥属于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错在“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文中第一段介绍了李牧守卫雁门的情况,没有权利很大、不听赵王命令的意思。‎ B项,“害怕匈奴”错,这是李牧在保存实力,等待作战时机,结合后文其他将领代替李牧后“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可知。‎ C项,“迫不得已”错,这是李牧鼓舞战士士气的策略。‎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为约,制订规章;即,如果;急入收保,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者,有……的人。(2)数,屡次、多次;失亡,损失伤亡;边,边境;田畜,耕种、放牧。‎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市场贸易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量放牧牲蓄,让百姓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第Ⅱ卷(72 分)‎ 四、文化赏析与创造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题目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③何曾专美!‎ 注释:①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6.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晋师胜淝上”,晋师大败苻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住了晋国的安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这对南宋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B.‎ ‎ 上片首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长江形势图,眼前只看到长江雪浪,滚滚滔滔,千里奔腾,一泻而下,阻隔南北。如此天险,北方的金兵是难以逾越的。‎ C. “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D.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其功业之伟大,虽“周雅”所歌颂的周宣王中兴也不得专美于前了。‎ ‎17. 下列诗句中“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B. 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 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18. 词中“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6. C 17. B ‎ ‎18. 描绘了两军交战,战旗飘扬,座谈之间,苻坚的军队就被打败了的胜利画面。赞扬晋军 出奇制胜、力挫强敌,赞美主帅的潇洒从容。借古讽今,劝喻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只要 坚定抗击,就会胜利。‎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错,”“颐指”,即指挥如意,此句歌颂谢玄谋划得当,指挥从容的气度。‎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 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诗句放入整首诗的大背景下理解,然后找出意象,结合修饰语分析意境。本题是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夜闻数声鸣鹤”一句暗含典故“风声鹤唳”,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败秦军,秦军在逃亡过程中,听到风声和鹤鸣,误以为晋军的追击,于是拼命逃亡,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鹤”表现了一种“惊惧、紧张”的意境。‎ A项,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鹤”喻指的是隐士;‎ B项,闻鹤唳而心惊形容听到鹤鸣而惊慌,与题目诗句意境相同;‎ C项,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指昔日仙人的坐骑,表现一种沧桑的意境。‎ D项,鹤与猿一起,表现“离群孤雁”般的孤寂和凄凉的心境。‎ B项与题干意境相同。‎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将诗句放入整首诗中去理解大意,抓住关键词语描绘画面。诗歌描绘的画面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时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题目是词中“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弭,弓之末梢,用骨质制成,用以助驾车者解开辔结。“鞭弭周旋”,挥鞭驾车前行;“旌旗麾动”,战旗飘扬;“坐却”表现指挥者的从容。此句写谢玄、谢琰、桓伊等指挥数千之众,直渡淝水,击退北军,使北军望风披靡的胜利画面。苻坚等登上寿阳城,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军。在败逃路上,夜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杀过来。弃甲曳兵,亡魂丧胆,惊慌失措,狼狈北逃。词以十分快意的笔调赞扬晋军出奇制胜、力挫强敌,保住了东晋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虏”吞噬。其功业之伟大。联系联系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北宋被金兵灭亡后,高宗赵构南渡,在临安(今杭州市)建立了南宋新政权。他满足于偏安江左,畏惧金兵强大,不敢收复中原,依旧荒淫享乐。有志之士,无不为之扼腕。不少爱国诗人词人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以多种手法表现了渡江北伐,恢复中原,驱除金虏,还都汴京的爱国热情。李纲感于时政,曾写了七首咏史词。可见作者的用意绝不仅仅是歌颂谢玄等人,而是借古讽今,劝喻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只要 坚定抗击,就会胜利。‎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谈笑间,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杜甫在《登高》写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乐声忽而流畅、忽而滞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羁鸟恋旧林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樯橹灰飞烟灭 (4). 脚著谢公屐 (5). 艰难苦恨繁霜鬓 (6). 潦倒新停浊酒杯 (7). 间关莺语花底滑 (8). 幽咽泉流冰下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羁”“峥嵘”“樯橹”“屐”“繁霜鬓”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0.下面这首《许愿》是已去世的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作品。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补写第一、五节的空缺部分。要求:①符合作品主题;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句式结构保持一致。‎ 让所有的鸟都恢复自由 ‎ ‎ ‎ ‎ ‎ 让所有的鱼都恢复自由 回到纯净的河川 不再怕肮脏的下游 和发酵的河岸 让所有的光都恢复自由 回到热烈的眼睛 不再怕僵硬的面孔 和冷漠的表情 许愿 让所有的爱都恢复自由 回到充满的心胸 不再怕白昼的孤独 和夜晚的噩梦 让所有的手都恢复自由 ‎ ‎ ‎ ‎ ‎ ‎ 让所有的手都恢复自由 回到友谊的典礼 不再做打击的拳头 做拥抱的手臂 ‎【答案】回到透明的天空/不再怕有毒的云雾/和野蛮的烟囱 回到欢迎的形状/不再握仇恨的拳头/握亲切的手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题目是要求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补写第一、五段的空缺部分,这是考察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属于续写式防写题型。仿写要注意句式、修辞、整个语境的协调等方面。分析诗歌内容,找出要仿写的句子,分析其特点。《许愿》表达的是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首诗每一小节结构相似。‎ 要仿写的第一段,与后面第二节“让所有的鱼都恢复自由/回到纯净的河川/不再怕肮脏的下游/和发酵的河岸”对应。第一空仿照“回到纯净的河川”写,注意是说“鸟”,与之和谐的是“天空”;与“纯净”呼应,可以用“透明”来修饰“天空”。第二句和三句仿照“不再怕肮脏的下游”“和发酵的河岸”,与“鸟”相对应的应当是“云雾”“烟囱”;与“肮脏”“发酵”相对应的可以用“有毒”“野蛮”来修饰“云雾”“烟囱”。‎ 要仿写的第五节,与后面第六节“回到友谊的典礼/不再做打击的拳头/做拥抱的手臂”对应。第一空仿照“回到友谊的典礼”写,注意都是在说“手”,与“友谊”对应的,可以写“欢迎”,与“典礼”对应的,可以写“形状”。第二句、第三句仿照“不再做打击的拳头”“做拥抱的手臂”写,与“打击的拳头”对应,可以写“仇恨的拳头”,与“拥抱的手臂”对应,可以写“亲切的手掌”。‎ ‎【点睛】‎ ‎(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各题 ‎①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踏成一片烂泥滩。‎ ‎③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定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得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的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④各班的甲菜只是在小脸盆里盛了一点,看来吃得起肉菜的学生没有几个。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种下等伙食的人也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海海漫漫的,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⑤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除过个把人的衣装和他们的农民家长一样土气外,这些已被自己的父辈看做是“先生”的人,穿戴都还算体面。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读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 ‎⑥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⑦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因此大家也并不在乎这种事。通常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各自和要好的同学蹲成一圈,说着笑着就把饭吃完了。‎ ‎⑧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功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大部分班级的值日生也都先后走了。‎ ‎⑨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像是乙菜。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我们可以想来这必定是一个穷小子,他不仅吃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啊!‎ ‎⑽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⑾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象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⑿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⒀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值日生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离开了。‎ ‎⒁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 ‎⒂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⒃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⒄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一章·路遥)‎ ‎21.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蜂拥而去:拥挤着走过去。形容人很多。‎ B. 鹤立鸡群:很突出。形容这些人的才华出众。‎ C. 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走路不稳。表明路不好走。‎ D.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22. 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3. 文中最后来拿两个黑面馍的叫孙少平,是本小说的主人公之一,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他有哪些特点?‎ ‎24. 赏析文中的划线语句。‎ ‎25.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毛钱的甲等菜也只是以白菜土豆粉条为主,只有几片大肉片就够馋人了。这样的菜也没几个人吃得起,显示了在那个时代当地的穷苦.‎ B. 即便缺吃少穿,也要省吃俭用给孩子做几件见人的衣裳,表现了穷人的爱慕虚荣,没钱硬装有钱的样子。‎ C. 第⑽段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D. 那一队一队热闹打饭的同学和故意来晚避免与同学见面的人对比鲜明,表明同学间阶层分明,界限明显。‎ E. 只有饿急了的人才会狼吞虎咽,此时,就算是最差的黑面馍就菜汤也是美味佳肴了。‎ ‎【答案】21. B 22. 春寒料峭,温暖的春天还没来。作用:点明时令,快惊蛰了;渲染寒冷的氛围;统领全文,确立情感基调;暗喻社会的春天也需时日,需耐心等待。 ‎ ‎23. 贫寒,穷苦;内心自卑,脆弱;自尊,好面子;面对穷困的坚强、刚毅(结合文章相 关点进行分析). ‎ ‎24. 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人物舀剩菜汤时的慌乱不安,以及由此行为带 来的内心的羞愧;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刮盆底的声音像炸弹的 爆炸声一样惊心动魄,突出人物的自尊心受到的强烈的刺激,慢慢落下的眼泪体现出人物 在穷困中的无助和无奈,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同情。 25. BD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本题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鹤立鸡群:很突出。形容这些人的才华出众”错,结合语境“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可见此处的“鹤立鸡群”是指这些家庭条件好的人的穿戴突出,并不是才华出众。‎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题目是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先分析景物特点,时令到了惊蛰,但是却仍在下雪,可见“春寒料峭”,“温暖的春天还没来”。再分析作用。开头段景物描写一般作用是点明时间,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此处也点明时令,渲染了寒冷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此处的“寒冷”还有象征意义,象征社会的寒冬,此处的景物描写也暗示着社会的春天也还没有到来,需要耐心等待。‎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题目是文中最后来拿两个黑面馍的叫孙少平,是本小说的主人公之一,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他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他的穿着打扮,他吃的饭,他最后一个来拿饭的行为,以及落泪的细节描写,还有他来读书的选择等方面分析概括其特点。他吃的是最下等的“焦黑的高粱面馍”,而且买不起菜,只能偷着“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他的肖像描写“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衣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这些都能够看出他“贫寒,穷苦”。再看他来吃饭的时间,等别人都走了,他才“姗姗来迟”,偷偷刮别人剩下的菜汤时“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这都体现了他“自尊,好面子”。还有偷着喝菜汤时的细节描写,“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这些写出了他“内心自卑,脆弱”。但就是在这种贫穷的状态下,他依然选择到“县立高中”,这个全县最高学府来读书,说明他要改变贫困的命运,这体现了他“面对穷困的坚强、刚毅”。‎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用词、句式、手法等角度赏析。如果是人物描写,则需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入手,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题目是赏析孙少平喝菜汤的一段描写,“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这段描写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很快蹲下来”“慌”“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这些描写写出了写出了人物舀剩菜汤时的慌乱不安,以及由此行为带 来的内心的羞愧、慢慢落下的眼泪体现出人物在穷困中的无助和无奈。此段也用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生动形象地表现刮盆底的声音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惊心动魄,给人物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突出人物的自尊心受到的强烈的刺激。此段描写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同情。‎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正确的两项。‎ B项,“表现了穷人的爱慕虚荣,没钱硬装有钱的样子”错,省吃俭用给上学的孩子做衣裳,体现的是对读书人的尊重,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 D项,“表明同学间阶层分明,界限明显”错,这个对比表现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贫穷的是大多数人,还有极少数极度贫困的。这也为后面改革的必然性做了暗示。‎ 故选BD。‎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六、作文(20 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上面的小说文本中“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她”叫“郝红梅”,郝红梅来拿饭的时候看见了孙少平了吗?她最后一个来又是怎样的心理呢?‎ 请你以“郝红梅”为主体,描述她拿饭吃饭的过程。‎ 要求:1.重点突出,2.描述生动,3.至少用两种以上的描写手法,4.400字左右。‎ ‎【答案】雨和雪还在下着。郝红梅躲在一孔窑洞的墙壁后面,用袖子遮住半张脸,偷偷地观察了一下。四下无人,只有那个盛着两个高粱面馍的筐静静地等待着她。饥饿让她什么也顾不得了,她蜷起肩膀,侧着身子迎着雨雪飞快地跑向属于她的粮食。来到筐前,她停下脚步,微微低下头,用眼角余光又扫视了一遍周围,确定无人之后,她迅速拿起那两个馍,塞到怀里,用破旧的衣襟包裹住,刚要往回跑,忽然听到放着空菜盆的桌子后面有轻微的声音。她一下子怔住,紧张、害怕、羞愧,一下子让她不知所措,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地抬不动。她喘着粗气,愕然地看着桌子后面露出那张黄瘦的脸,她只觉得像被人扒了衣裳一样难堪。不过,只过了片刻,她就迅速镇定下来,装着走到盛饭的空筐前,伸手拿过筐子,又去收拾空菜盆,慢慢对那个站起来的青年说:“今天我值日,来收拾这些东西。你怎么还没走?我可走了啊。”说着,她头也不回地快速离开,消失在一窑洞的后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微写作题,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题目要求以“郝红梅”为主体,描述她拿饭吃饭的过程。这是要求写小说类型。还注意“两种描写”“400字左右”的要求。考生首先要立足郝红梅的身份来思考,她和孙少平一样,都来自极度贫困的家庭,只能吃最下等的饭;她作为女孩子,又处于青春期的敏感年龄,她的自尊与自卑更甚于孙少平。基于这些,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动作、神态等细节来表现她的性格特点;也可以像孙少平那样,通过穿着来表现人物的特征;另外,可以设计她没有见到孙少平,也可以设计让他俩见面,郝红梅是很机灵的,又是个女孩子,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可以设计一些情节来表现她的这一特点。‎ ‎【点睛】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