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汉中市龙岗学校2022届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卷相应位置,每小题1.5分,40题,共60分)‎ 读太阳系示意图(局部),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的天体Ⅴ是(   )‎ A. 金星 B. 火星 C. 水星 D. 木星 ‎2. 与地球相比,天体Ⅴ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②没有固体表面 ‎③距太阳较近,表面温度偏高 ④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1. A 2. A ‎【解析】‎ ‎【1题详解】‎ 图中的天体Ⅴ是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结合选项,故可能为水星或者金星;但是又紧邻地球公转轨道,按照排序图中天体V只可能是金星。故本题选择A。‎ ‎【2题详解】‎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有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适宜的温度;天体Ⅴ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可能是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距日较近,表面温度太高,没有适宜的温度。①③对。天体上有无生命存在与天体上有无固定表面、有无昼夜交替关系不大。②④错。故本题选择A。‎ ‎3. 地球的同步人造卫星,其绕地球公转的速度与地面上对应点的自转速度相比较( )‎ A. 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 角速度与线速度都不同 C.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 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运动的速度。‎ ‎【详解】‎ 地球同步的人造卫星是定点于地球某处的上空,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由于其与地心距离大于地表到地心的距离,故其自转线速度大于对应地球表面的线速度,C正确。故选C。‎ ‎4.北京时间‎2019年1月12日19点,李华在北京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35°S 、59°W)工作的叔叔打电话,语言表达正确的是( )‎ A. 叔叔,早上好。注意防暑 B. 叔叔,晚上好。注意防寒 C. 叔叔,晚上好。注意防暑 D. 叔叔,早上好。注意防寒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统一用北京所在东八区的时间,与布宜诺斯艾利斯(35°S、59°W)(西四区)相差12个时区,也就是相差12个小时,当北京时间‎2019年1月12日19点时,布宜诺斯艾利斯应为‎1月12日7时;又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1月为南半球的夏季。语言表达正确的是:“叔叔,早上好,注意防暑”。故本题选择A。‎ ‎5.下面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图,斜线部分是‎3月21日,表示北京‎3月22日5时的应是 …(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时间计算。图示中心为北极,则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当武汉为‎3月22日5时,即北京时间为‎3月22日5时,计算180°时间为‎3月22日9时,即‎3月22日的范围为135°,故B项符合。‎ ‎6.下列能源不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是( )‎ A. 石油 B. 水能 C. 风能 D. 地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源按照其形成和能量来源可以分为: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等。‎ ‎【详解】石油是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辐射能,能量来源属于太阳辐射能;水体的运动动力来源于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属于太阳辐射能;风属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热能的能量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014年10月8日晚,形成“红月亮”的月全食天象,月全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红月亮”的出现,专家解释说,这主要是不同波长的光线受大气散射作用的不同造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显示的天体系统有( )‎ A. 一级 B. 两级 C. 三级 D. 四级 ‎8. 下列现象与“红月亮”成因类似的是 ( )‎ A. 蓝天 B. 白云 C. 极光 D. 极昼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月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较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有两级天体系统,故选B。‎ ‎【8题详解】‎ ‎"红月亮"主要是不同波长的光线受大气散射作用的不同造成,蓝天的成因也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线受大气散射作用的不同造成A正确;白云是水汽的凝结形成的, B错误;极光是大阳带电粒子流进入两极磁场与大气摩擦形成,C错误。极昼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变化,导致的两极地区太阳一直在地平面之上现象,D错误。故选A。‎ 读下图,完成以下各题。‎ ‎9.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10.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 地面辐射——D C. 大气的吸收作用——B D.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答案】9. A 10.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难度较小。‎ ‎【9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能更多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其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A正确。‎ ‎【10题详解】‎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图中C为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地面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不是大气保温作用;D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B,然后释放长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11.下列四幅等压线图(单位:百帕)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风向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北半球受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高空中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A选项中风向左偏,为南半球近地面,错误;B选项中风向没有偏转,错误;C选项中风向左偏,为南半球近地面,错误;D选型中风向右偏,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正确。故选D。‎ 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图中④表示的风是(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13. 图中与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2. A 13. A ‎【解析】‎ 该题考查三圈环流。‎ ‎【12题详解】‎ ‎④为从30°N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的东北信风。所以选A。‎ ‎【13题详解】‎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盛行上升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①为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所以选A。‎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A、B两地的气压性质是(  ) ‎ A. A高压,B是低压 B. A是低压,B是高压 C. A、B都是高压 D. A、B都是低压 ‎15. 图中所示季节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及该地季风的成因,分别是( )‎ A. 东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 西北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D. 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16. 由图中气压形势可推断,此时(  )‎ A. 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 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 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 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答案】14. A 15. B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实际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1月(冬季)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中的冰岛低压),在东亚形成了西北季风;7月(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得副热带高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中的亚速尔高压),在东亚形成了东南季风。图中是1月冬季图,所以在大陆形成的是高压A,海洋形成的是低压B。故选A。‎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A位于亚洲,为大陆;B位于太平洋,为海洋,因而A为高压中心,B为低压中心,进而1‎ 月份风由大陆吹向海洋;由于图示地区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所以风向变为西北风,而形成该风的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夏威夷高压势力较弱,A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B错误;此时为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C错误;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D正确,故选D。‎ 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从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流分布看,它属于( )‎ A. 南半球 高气压 B. 北半球 反气旋 C. 北半球 气旋 D. 南半球 低气压 ‎18. 下列天气现象可能由该天气系统形成的是( )‎ A. 阴雨天气 B. 梅雨天气 C. 出现台风 D. 伏旱天气 ‎【答案】17. B 18. D ‎【解析】‎ 本题以一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和水平气流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天气系统的判断和天气系统形成的天气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17题详解】‎ 先在图中选取一组实线和虚线箭头(最好选取图中最上面的一组),在图中明显可以看出,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实际风向向右偏,因此该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也可以通过识记旋转方向来判断);图中气流由中心向外旋出或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中心指向四周,说明中间为高气压,高气压又称反气旋,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18题详解】‎ 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气流方向判断,该天气系统为高气压、反气旋,反气旋的中心气流下沉,往往形成晴朗天气。梅雨天气、台风、阴雨天气均为上升气流形成的云雨天气,其中梅雨天气由锋面产生,台风由热带气旋发展而成,因此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伏旱天气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形成,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读下面两幅锋面天气示意图,回答下面各题。‎ ‎19. 甲、乙两图中,表示的天气系统分别是( )‎ A. 冷锋、暖锋 B. 气旋、反气旋 C. 暖锋、冷锋 D. 反气旋、气旋 ‎20. 关于图示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过境时,可能带来沙尘暴、寒潮等恶劣天气 B. 乙过境时,降水位置在锋后,多带来连续性降水 C. 甲过境后,天气晴朗,气压升高、气温升高 D. 乙过境后,阴雨连绵,气温上升,气压升高 ‎【答案】19. A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锋面的特征分析,甲图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流动,形成冷锋天气;乙图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流动,形成暖锋天气,故A项正确。‎ ‎【20题详解】‎ 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特征,故A项正确,C项错误;乙图过境时,会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且降水主要分布在锋前,故B、D项错误。‎ ‎21.“曹操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子伯曰:‘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是夜北风大起,操尽驱兵提土泼水…比及天明,沙土冻紧,土城已筑完”材料所述最有可能是下列哪类天气系统过境:‎ A. 冷锋 B. 暖锋 C. 高压 D. 台风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天气系统的天气的特点。‎ ‎【详解】结合题意,明确天气系统的特点即可正确作答。材料中有“朔风一起,必大冻”, “是夜北风大...比及天明,沙士冻紧”可以判断该天气过程为冷锋(大风、降温)符合,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不符合。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示意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 A. 水汽蒸发减少 B. 地表径流增加 C. 大气降水减少 D. 地表水下渗增加 ‎23. 城市“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 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 C. 根治城市内涝问题 D. 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 ‎【答案】22. D 23. A ‎【解析】‎ ‎【分析】‎ 考查水循环的换节及其作用。‎ ‎【22题详解】‎ 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比不透水人行道,增加了水下渗,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增加,会使得水汽蒸发量增加,A错、D对。会减少地表径流,C错。由于蒸发量增加,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降水量可能增加,B错。故选D。‎ ‎【23题详解】‎ ‎“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增加了水分的下渗,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减弱,A对。会使得城市日较差减小,B错。透水人行道可以减少城市内涝,但不能根治,C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下渗,缓解地下水水位下降,但是不会根治,D错。故选A。‎ ‎【点睛】结合实际生活考查渗水人行道的作用及其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4.针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应采取的最有效措施( )‎ A. 植树造林,治理沙漠 B. 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C.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D. 人工降水,改造局部地区气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详解】‎ 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目前规划上马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平衡,年际变化大,有必要兴建水库,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以调剂各季节的河流水量。故选C。‎ 读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关于洋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 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 中低纬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 D. 10°N附近海域为西风漂流 ‎26.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A. 阻隔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B. 顺洋流而行,航行速度加快 C. 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D. 在暖流流经的地区,多形成大渔场 ‎【答案】25. C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故A与题意不符;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故B与题意不符;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故C正确;40°N-50°N附近海域为西风漂流,故D与题意不符。故选C。‎ ‎【26题详解】‎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A错误。顺洋流而行,航行速度加快,B正确。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C错误。在寒暖流交汇区,上升流区域常形成大渔场,D错误。故选B。‎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图中M、N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 背斜、向斜 B. 向斜、背斜 C. 断层、背斜 D. 断层、向斜 ‎28. 图中花岗岩的形成 (  )‎ A. 属于沉积作用 B. 属于变质作用 C. 是最晚的 D. 晚于岩层②‎ ‎【答案】27. A 28. D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 ‎【27题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M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N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故选A.‎ ‎【28题详解】‎ 花岗岩为岩浆岩,属于岩浆活动。花岗岩穿过了岩层②,晚于岩层②。⑤岩层为变质岩,受岩浆影响形成,故晚于花岗岩,故花岗岩形成不是最晚。故选D。‎ 北京时间‎2018年12月16日12时46分,四川省宜宾市发生里氏5.7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震中位置(28.24°N ,104.95°E),毕节市七星关区有震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面小题。‎ ‎29. 材料中5.7级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 地幔 B. 地壳 C. 内核 D. 外核 ‎30. 地震发生时,对下列哪一圈层的影响相对最小(  )‎ A. 生物圈 B. 岩石圈 C. 水圈 D. 大气圈 ‎【答案】29. B 30. D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果。‎ ‎【29题详解】‎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震源深度为12千米,所以发生在地壳。故本题选择B。‎ ‎【30题详解】‎ 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所以对岩石圈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圈和生物圈,水圈、 生物圈和岩石圈 接触程度最紧密,有相当多重合的地方。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在岩石圈和水圈的上方,地震发生在岩石圈,相对来说对大气圈影响最小。故本题选择D。‎ ‎31.地震发生时,位于海上船舶中的人应感到(  )‎ A. 上下颠簸 B. 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摆 C. 左右摇摆 D. 先左右摇摆,再上下颠簸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的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详解】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会让人感到左右摇晃,纵波是上下摇晃。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而纵波能在固、液、气三相介质中传播,所以坐在船上的人只会感觉到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2.日本多地震是由于 A. 火山活动强烈 B.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C. 多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D. 位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的交界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震和火山多分布在这一带上。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大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故B项正确。D项表述不正确,A、C选项所述内容不是日本多地震的原因。‎ 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 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 A. ‎100cm/s B. ‎200cm/s C. ‎300cm/s D. ‎400cm/s ‎34. 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 A. 黏土、粗砂、砾石、石块 B. 黏土、石块、粗砂、砾石 C. 石块、砾石、黏土、粗砂 D. 石块、砾石、粗砂、黏土 ‎【答案】33. B 34. D ‎【解析】‎ ‎【3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提取信息能力、河流流水搬运物资粒径与流水关系图示信息提取。此题考查河流的搬运速度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资颗粒大小不同.根据图中的关系得出:流速越大,颗粒也越大。一般在河流上游流速较快,在下游速度较慢.此图中鹅软石对应的河流搬运速度是200‎-300cm/s,所以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200cm/s。故答案选B项。‎ ‎【34题详解】‎ 流速越大,搬运颗粒越大,根据题意,随着流速逐渐降低,颗粒越大越先沉积,对照图示可以判断,黏土颗粒直径最小,应该最后沉积,故选项 A、B错误;黏土颗粒直径小于粗砂,所以应该是粗砂先沉积,黏土后沉积,选项 C 错误,故 D 正确。‎ 下面左图为陕西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学生在野外调查中拍摄的含有狼鳍鱼化石岩石照片,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5. 如果右图中②属于内力作用过程,则左图中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6. 下图中四景观的形成与右图中①作用有关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5. B 36. B ‎【解析】‎ 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成影响。‎ ‎【35题详解】‎ 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断,结合材料可知,左图中岩石类型为沉积岩,结合题干右图中②属于内力作用过程,并结合图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判断,甲为岩浆岩,丙为岩浆;由于②属于内力作用过程,则丁为变质岩,因此乙为沉积岩,故选B。‎ ‎【36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右图中甲岩石经过①作用形成乙类岩石,据上题可知乙为沉积岩,因此①作用为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图中①景观图片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②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③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④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断层,据此判断②③正确,故选B。‎ ‎37.下列各组岩石中,成因相同的是 (      )‎ A. 花岗岩、砂岩、石英 B. 砂岩、石英岩、页岩 C. 砂岩、玄武岩、页岩 D. 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 ‎【答案】D ‎【解析】‎ ‎【详解】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片麻岩属于变质岩。故选D。‎ 读某地气候统计图(下左图)及某季节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下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38. 左图示意的气候类型为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39. 为该地带来降水的主要气压带或风带是( )‎ A. ①—赤道低气压带 B. ②—东北信风带 C.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 D. ④—中纬西风带 ‎40. 某地常年受①气压带控制,其气候类型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38. C 39. D 40. A ‎【解析】‎ ‎【38题详解】‎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图中气温可知,最冷月气温在0度以上,故为亚热带气候;根据图中降水可知,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为典型的冬雨型气候,故判断为地中海气候,故C正确, ABD错误,故选C。‎ ‎【39题详解】‎ 地中海气候地处北纬30 - 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故给该地带来降水的气压带或风带主要是西风带,对应右图中的④—中纬西风带,据此判断D正确,故选D。‎ ‎【40题详解】‎ 结合右图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进行判断,图中①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其影响该区域终年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A正确,故选A。热带草原气候受①气压带和②风带的交替控制;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③气压带的控制;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的影响。综上分析,本题选A。‎ 第Ⅱ卷(综合题,共4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41.下图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分布放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放大图为______(南极或北极)俯视图,弧线AC为______(晨线、昏线),甲此时位于_______(近日点、远日点)附近,地球由‎6月22日至乙处公转速度快慢变化为____________。‎ ‎(2)甲处放大图中,比较A、B、C的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_,比较A、B、C的自转角速度大小____________(用“ >、<、=”表示)。‎ ‎(3)地球公转到甲处时,悉尼比汉中的白昼______(长、短);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汉中市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公转到乙处时,D点此日的昼长约为______小时,D点此日的日出时刻约为______时。‎ ‎【答案】 (1). 北极 (2). 昏线 (3). 远日点 (4). 由快变慢再变快(先变慢、后变快) (5). B>A>C (6). A=B=C (7). 短 (8). 昼渐(变)短、夜渐(变)长 ‎ ‎(9). 8 (10). 8‎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方时与区时和公转的相关知识。‎ ‎【详解】(1)甲放大图显示的半球昼长夜短,极圈内大部分地区有极昼现象,故此俯视图为北极俯视图;北半球俯视图呈逆时针旋转,所以弧线AC为昏线。根据甲点所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位置进行判断,由图可知甲处位于地球公转远日点附近,且公转的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图中ABC三点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BAC,因此自转的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B、A、C。‎ ‎(3)据上题分析,甲处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悉尼位于澳大利亚,属于南半球,与汉中相比白昼更短。再由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可知,甲位于夏至和秋分之间,乙位于秋分和冬至之间,所以甲向乙运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所以汉中市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昼变短、夜变长。‎ ‎(4)地球公转到乙地时,由图可知赤道上日出时刻为6:00,而乙地经线距6:00所在经线30°,并且乙地在其以西,地方时晚两个小时,所以其日出时间为8:00。根据昼长公式进行计算,D地昼长=(12-日出时间)X2=8小时 ‎42.读我国部分地区(等压线)天气形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A地处于_______(天气系统)控制下;该天气系统中气流在水平方向为________运动,在垂直方向为_________运动;A地此时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_。‎ ‎(2)B、C两地在未来几天都将有锋面过境,________(天气系统)即将到达C地,该天气系统经过C地时当地将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天气系统)即将到达B地,该天气系统经过B地时当地将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天气。‎ ‎(3)如果该天气形势出现在春季,那么我国华北地区有可能出现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灾害性天气。‎ ‎(4)B、D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反气旋 (2). 由内向外顺时针方向辐散 (3). 下沉 (4). 晴朗 (5). 冷锋 (6). 大风、降温、降水 (7). 暖锋 (8). 连续性降水 (9). 沙尘暴 (10). 寒潮 (11). D (12).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高压(反气旋)、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读。‎ ‎【详解】(1)由图中等压线数值可知,A地处在高压中心处,因此受高压天气系统的控制。图中可知是在北半球,因此北半球的高压系统(反气旋)中心气流在水平面上是由中心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中心气流在垂直面上是下沉,因此是晴朗天气。‎ ‎(2)由图中和(1)题水平面上气流方向可知,B地将会受暖锋影响,在过境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可能出现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C地将会受冷锋影响,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会出现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如果出现在春季,气温回升,蒸发增多,靠近沙源地,受冷锋影响西北和华北地区会出现在可能会出现寒潮和沙尘暴天气。‎ ‎(4)本题考查等压线图中风力大小的判断,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比较B、D两地,D处等压线较B处等压线密集,因此风力较大。‎ ‎43.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若该地区有石油分布,钻探石油应选择在______处,该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若修建隧道,则______处是良好选址,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②③④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_,其中环节②为__________,环节④为____________。‎ ‎(3)图中戊处是_________地形,其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乙处的地质构造名称为______;丙处是_________地貌(地貌名称),丁处是_____地貌(地貌名称);丙、丁两地地貌形成的共同地质作用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 (2). 背斜 (3). 甲 (4).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5). 海陆间循环 (6). 水汽输送 (7). 地表径流 (8). 山峰(山岭山地) (9).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外部物质堆积形成山。 (10). 断层 (11). 冲积扇 (12). 三角洲 (13). 流水沉积(堆积)‎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质构造特征的理解掌握。‎ ‎【详解】(1)读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可以看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中,甲乙丙丁分别为背斜、断层、冲积扇、三角洲,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甲地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因此钻探石油应选择在甲地。‎ ‎(2)读图可知,图中①表示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降水、④表示径流,由①②③④环节构成的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代表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其中②和④环节分别是指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 ‎(3)读图可知,图中戊处是山岭地形,其形成原因是:戊处是向斜构造,位于向斜槽部位置,受挤压作用,岩石坚实致密,不易被外力侵蚀、搬运,反而形成山岭。‎ ‎(4)读图可知,乙处是断层地质构造;丙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在此处大量堆积,形成扇状冲积地貌,为山前冲积扇;丁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貌上为河口三角洲,其成因是因为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及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丙丁都是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