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语文 文学作品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 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了解作品中几种常用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一、(2020年浙江省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温州市卷)文学作品阅读。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①(A.1975年①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阴沉沉的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②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③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响过不久,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④各班的甲菜和丙菜都只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些菜的人都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⑤和平时站在露天吃饭不同,今天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功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⑥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跛脚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梁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像是乙菜。这说明跛女子算得上中等人家。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在等待着姍姗来迟者…… ⑦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变得愈加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⑧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⑨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祥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了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的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 ⑩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跛女子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离开了。 ⑪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拿。 ⑫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B.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已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⑬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⑭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⑮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默默地各自拿走自己的两个黑高梁面馍。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他们都是刚刚从各公社中学毕业后,被推荐来县城上高中的。开学没有多少天,生人之间还没有什么交往。 ⑯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 ⑰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选自《平凡世界》第一章,有删改) (注)①1975年:这一年是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一年后文革结束,三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理解文中加点字含义。 (1)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梁面馍。 (2)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2.文中A处和B处两句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 3.综合选文,探究第一段"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这句话的多重意蕴。 4.平凡的世界不平凡,试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全书内容,探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目的。 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最主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真诚的态度,否则,任何花言巧语和艺术翻新都是枉费心机。 ——路遥 1992年11月17日,路遥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活过爱过也写过的平凡的世界,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人生,但他不息的奋进精神和以生命为代价创造的劳动成果,仍然活在普通劳动者中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关切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以友爱和同情温暖那些尚处于奋斗中的孤独的个人。他使他们即便身处现实的冰冷之中,也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他勉励他们:"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他告诉他们劳动和奋斗着的生命是幸福的。他还以道德和生命的理想之光照彻生活暂时的暗夜。他爱他笔下的平凡的劳动者。这种爱也得到了普通劳动者积极而持久的回应。这些普通劳动者年龄各异、职业不同,他们或身处学校、工厂、临时搭建的工棚内,或在任何一个城乡交叉地带,虽身处逆境却为理想默默耕耘努力奋斗。支撑他们的,始终是以艰苦奋斗开启美好人生的素朴的理想——这理想也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精进力量内里相通。 【答案】 1.(1)"呆住","愣住"之意,孙少平看到筐里还有四个黑面馍而发现郝红梅居然没来领取饭菜,故愣了一下,表现了他的意外、惊讶心理。 (2)"出神","走神"之意,孙少平由女孩背影而想起两人开学以来在就餐、交往上的事情,并不由自主地对穿破衣的她产生同情心理。 2.A处用雨雪营造阴冷、萧瑟的氛围,奠定选文压抑的基调;并与后文县立高中大院的热闹形成对比。B处推动情节的作用,推动下文孙少平蹲下来舀菜汤这一情节的发展;并借迷蒙、空寂的环境衬托其紧张心理。 3.①天气层面:当时正处于惊蛰前夕,雪已不会聚积,所以说冬天已去;但仍在下雪,说明春天尚未来临。②人物层面:孙少平出身贫困,有幸被推荐上高中,人生充满希望,严冬似乎过去;但现实又逼迫着他既自卑又自尊,所以说春天还没到来。③政治层面:1975年处于文革末期,三中全会之前,所以说"冬天就要过去";但文革对中国的破坏巨大,复苏之路还很漫长 4.①第一层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的内容,深度探究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语言表达清晰,重点突出,体现极高的语文核心素养。 ②第二层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内容,深度探究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语言表达较清晰,重点较突出,比较能体现语文核心素养。 ③第三层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内容,浅层探究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语言表达较清晰,重点较突出,无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 ④第四层没有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内容,浅层探究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语言表达凌乱琐碎,重点不突出,无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要点: ①旧式价值标准的取向 在孙家两代人中,衡量事物的尺度,怎样做人的标准,如何处理周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同的取向。假如说孙玉厚身上旧式农民的素质还相当浓重,立身做人的标准基本上不脱离长期渗入心里深层的清白、善良、忠厚、老实,那么他兄弟孙玉亭身上就更多流露出农民那种无知和狭隘的头脑,一旦和不正常的政治气候纠结在一起会形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衡心理状态,正常的人性也被扭曲了。至于孙家的第二代两兄弟,尽管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这些影响也确实对他们的人生追求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时代的转折,生活的变化,使他们对走的道路有了沉思,对未来的途程有了困惑。 ②对于新的价值标准的选择 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把孙少安拥上了可以施展本领的舞台。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他的内心里又充满着起伏不已的冲撞,这种冲撞打破了他艰苦创业的稳定心态和持重而行的品格,使他在时代转变中走上了重新选择的新路。孙少平在变革的时代中经受着诸种社会冲突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复冲突,而且通过每一次冲击迫使他进行着不断的思考。这思考中融入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也渗透着他对自身价值的估价,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在复杂时世中不随波逐流、不寄人篱下、不甘平庸的生活追求和人生追求,从中流露出深沉、深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③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老实善良的少安,终于不再局限于背向蓝天面对黄土的以农为本的生活,开砖窑、包砖厂,谋求新的致富之道;热情洋溢的少平终于背乡离井,以矿山为归宿。他们都在人生旅途上,开始迈出了新的一步,他们不是生活中的强者,他们身上不可能没有旧的传统,但他们能够冲破旧有的樊篱,选择应走的道路,求得自身价值的确立。这既是对历史性变化的追踪,也是当代青年选择人生道路的情绪体验。 (结合文本材料及书中内容简要分析,意思与要点相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对文章中具体词语的理解必须结合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 (1)"怔"在此处的意思是"愣""呆"。从文中第⑮段可知,"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默默地各自拿走自己的两个黑高梁面馍",现在他看到筐里还有四个黑面馍,这就说明所有人都打完饭菜回宿舍了,但郝红梅还没来领取饭菜,所以他感到很意外很惊讶。 (2)"怔"在此处意思是"出神"。因为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他们都很贫困,就连学校的丙餐都吃不起,每顿饭只能吃两个黑面馍,相似的经历使孙少平不由自主地对郝红梅产生了同情及好感,所以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孙少平出神了。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展示人物性格;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A.这句是环境描写。"细蒙蒙的雨丝""一星半点的雪花","阴沉沉"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阴冷的氛围,让人感觉压抑,放在选文开篇,奠定了选文凄冷沉闷压抑的感情基调;同时,后文第③段写到了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响过不久,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前后形成了对比,后文的热闹更衬出前面的凄冷。 B."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是场面描写,正因为院子里没人了,才会有孙少平"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时,就"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已的碗里舀"这一情节,同时,迷蒙、空寂的大院坝也衬托出贫穷自卑的孙少平偷偷吃乙盆里残汤剩水时的紧张心理。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首先,从这句的表面含义,也即从天气层面来看,这句话照应了开头的"1975年二、三月间","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表明冬天已过去,但仍在下雪,春天尚未来临。其次,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此时的孙少平是陕北农家的一个穷小子,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来到当地县城念高中,能上高中,表明他人生的冬天已经过去;但由于自己贫苦的家境,由于只能穿遮羞的衣服和吃下等的饭菜,所以他在同学的面前充满了自卑,这表明他人生的春天还没到来。从政治角度来看,结合选文后面的注释可知,1975年是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文革即将过去,十一届三中全会将要召开,表明国家的冬天就要过去;但由于十年文革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要想复兴,路还很漫长,所以中国繁荣的春天尚未来临。 4.本题考查作者创作作品的目的。结合路遥付出六年的时间和健康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经历,结合材料中的"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最主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真诚的态度","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这些内容可知,路遥要通过他的作品告诉人们劳动和奋斗着的生命是幸福的。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呈现了一个平凡的世界。苦难是作品的底色。小说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只是两个平凡的农民,一个扎根乡土,一个走进城市。他们没有什么传奇的经历,也没有什么辉煌的业绩,自始至终只能在艰难的生活中奋勇挣扎。甚至生活刚有起色,新的磨难又接踵而至。这是一个温暖的世界。生活中的磨难没能掩盖生活中的温情。无论是醇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淳朴的乡邻情谊,还是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都在荒寒的人生底色上涂抹上温情的色彩,温暖着读者的心。尤其是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近乎柏拉图式的爱情,纯真甜美,带着某种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让人心醉。这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界。人物都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他们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磨难,把磨难当作前进的动力。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他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虽经历爱情的挫折和事业上的重重困境,却始终不改初衷,最终成为村里的"冒尖户"。弟弟孙少平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虽然物质生活是贫困的,精神上也是孤独的,但他有着强烈的自尊,绝不因生活的苦难而苟且行事,自甘堕落,始终追求着精神世界的完善。他接连遭受了爱情的伤痛和身体的毁伤,意志却没有被摧毁;他选择了平平淡淡的生活,却收获了心灵的高贵和精神的富足。因此,作品通过描写孙少安孙少平等人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精神追求,告诉我们劳动和奋斗着的生命是幸福的,会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何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二、(浙江省温州市六校2019届九年级3月联合模拟)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艺术与晚餐 [美国] 布赫瓦尔德 ⑴一天,我走进一家超级市场,买了一些晚餐吃的东西。回家路上,我拐进了一家刚举行完一个通俗艺术展览开幕式的展览馆。手里拎的包相当沉,我便把它放在展厅的一个角落里。后来因为所见到的展览品使我心醉神迷,就稀里糊涂地向家里走去。 ⑵"你买的东西呢?"妻子问。 ⑶"见鬼!我把包忘在展览馆了!"我急忙返回展览厅。可是我去得太晚了。我的那个包获得了展览作品大奖! ⑷"我们找了您很长时间,可怎么也找不到。"展览馆负责人对我说,"您怎么不在这件艺术作品上标明自己的名字呢?" ⑸"可是……它并不是什么艺术品,而是一些可怜巴巴的食物,买给家人做晚餐的……"紧接着,展览厅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⑹"瞧!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很有幽默感!"一位评委这样说。 ⑺"这从他送展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来。"另一位评委补充道,"瞧这装猪肉和扁豆的玻璃罐托住酸奶瓶子的方式,是多么精心地安排出来的……" ⑻"他简直就是一位天才!"一个太太对陪同她的先生说,"你看看那装水蜜桃的玻璃罐微微侧向一边的造型,有多么巧妙!我觉得即使瓦瑟也没有能够达到这一步!" ⑼"我认为,获得大奖是因为面包放在底部托住整个作品的缘故。"陪伴那位太太的先生说,"我真想知道,毕加索看到这样非凡的构思将做出什么样的表情……" ⑽"诸位,"我说,"对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我深表感谢,但是,现在我得把这包东西拿回家去了。" ⑾"把它拿回家?"展览馆馆长惊讶地说,"我刚刚把它以15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这两位。" ⑿"可是,我买它们的时候只花了18美元。"我赶紧声明说。 ⒀"我们这里说的并不是购物,先生。您创作出了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通过这件作品,您所表达的思想,甚至比罗丹通过他的《思想者》所表达的还要深刻!" ⒁我本是一个谦卑的人,听了这话我感到脸颊发热。不过,支票我还是收下了。至于晚餐,我只得同妻子一道去饭馆吃。吃过饭后,我又去了一趟超级市场,买了很多东西,而且比第一次买的多得多,然后直奔展览馆。 ⒂ 可这一次,我再没能够成功。 ⒃"他简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位颇有名气的批评家说,"如果说,开始他还能够用只配做猫食的低档货,加上黄油、花生酱一类的东西创造出令人震颤、充满激情、独具匠心的作品,那么这次他向我们展示的却只是令人倒胃口的蘑菇和烂鱼汤。他的创作灵感已经完全枯竭了。剩下的只是一堆枯燥无味的破烂。" ⒄"是呀,的确"。其他人指指点点,小声附和着…… 1.阅读小说,依据情节发展,补全人物心理。 2.第(5)段画横线句中的"哄堂大笑"包含哪些"笑声"?请借助下面的"表情包",说说你的理解。 大笑 懵笑 嘲笑 3.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曾说,"一天最好的开始是打开报纸,看布赫瓦尔德的专栏,让自己大笑"。你觉得布赫瓦尔德的小说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请从小说构思的任一角度(如小说取材、悬念设置、结尾艺术等)简要分析。 4.小说中,"我"两次在超级市场里买了东西放置在展览馆,前后却收获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窘迫心虚(过意不去)、羞愧难当(尴尬疑惑) 2.【示例1】嘲笑,认为"我"创造了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自己却不会欣赏,我的成功只是乡巴佬的幸运罢了;赞赏的笑,认为"我"创造了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却把它说成"可怜巴巴的食物",谦虚之中又有幽默。 【示例2】懵笑、从众的笑,虽然不清楚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是大家都因为"我"的言行而发笑,跟着大家一起笑不会显得自己没有欣赏艺术的水平;鼓励的笑,认为我谨小慎微不敢当众承认自己的作品,想以笑声鼓励"我"去接纳这伟大的艺术品;不屑的笑,认为这样平凡普通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伟大的艺术品,质疑评委的鉴赏能力。 3.【示例1】从小说选材上来看,布赫瓦尔德善于从日常化生活化的片断入手,通过细微的小事来展开深刻的讽刺。小说开头提到我在超级市场,买了一些晚餐吃的东西。并在回家路上,拐进了一家刚举行完一个通俗艺术展览开幕式的展览馆,这些都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场景,但却在一些列的巧合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姿态尽显、丑态毕露。 【示例2】从悬念设置来看,作者在小说情节推进过程中巧设悬念,"我"落下了装晚餐材料的包回去会发生什么,"我"承认这件艺术品只是超市购来的普通的食物时观众会有什么反应,"我"又一次带着装满食物的包返回展馆时评委们会有什么反应,悬念的设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随着这些悬念的解开故事情节也发生了转折,让情节变得曲折生动,主旨内涵逐步丰富。 【示例3】从小说结尾安排来看,作者巧妙地用上了留白手法,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听到批评家的否定后我是什么反应?最后是怎样收场的?作者并未明确写出,读者的猜测和联想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小说的主题变得耐人寻味。 4.【示例】"我"第一次买的东西无意间成了"艺术品",当"我"极力说明时评委们却处处为我掩饰,大力吹捧赞美我的作品并认为我"伟大而又有幽默感",这也是他们在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生怕自己的"独具慧眼"遭到质疑和嘲笑。(旁边的观赏者们则是一种盲从的心理,迷信评委权威的评价,通过跟风附和来彰显自己高超的审美能力。) 而"我"刻意为了获利第二次来参展时,批评家发现了我的意图并认为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表面上看是说我的创作灵感完全枯竭,实际上是"我"在获得好处之后马上又故伎重演让评论家们大为恼怒,(而观众仍旧是在对权威的评论盲目附和。) 作者通过评论家、观展者前后不同言行的强烈对比,讽刺了社会上那一些所谓的权威只是在夸夸其谈、自我掩饰,而旁观者也只是一味地迷信权威、盲从专家。 我们现在的社会何尝没有这样的人,人们在一些"专家"不负责任的言论下失去了方向,只是随声附和、随波逐流,对于不合理的现象我们应该有自己理性的思考,不要让荒谬变成了真理。 【解析】 1.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解答此题根据表格中给出的内容或特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从段落中提取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即可。如①空,可依据第(14)段"我本是一个谦卑的人,听了这话我感到脸颊发热。"分析。②空,"被否定时"最后一段"其他人指指点点,小声附和着"可见"羞愧难当"。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怜巴巴的食物"被众人盛赞为艺术品时,"我"辩解着"可是……它并不是什么艺术品,而是一些可怜巴巴的食物,买给家人做晚餐的……"紧接着,展览厅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这"哄堂大笑"包含很多"笑声",如:因为"我""谦虚又幽默"而赞赏的笑;因为"我"的言行而发出从众的笑;或是嘲笑,认为"我"创造了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自己却不会欣赏;还有的认为这样平凡普通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伟大的艺术品,质疑评委的鉴赏能力,而发出不屑的笑。答案不唯一。 3.本题考查对小说写作特点的分析。要求从小说构思的任一角度(如小说取材、悬念设置、结尾艺术等)简要分析。本文从小说选材上来看,小说开头提到"我"在超级市场,买了一些晚餐吃的东西。并在回家路上,拐进了展览馆,这些生活中极常见的场景片断,一些列的巧合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姿态尽显、丑态毕露。作者善于通过细微的小事来展开深刻的讽刺。从小说结尾安排来看,"其他人指指点点,小声附和着……"省略号后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思考的空间,耐人寻味。也可从悬念的角度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个性化理解。解答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找到原文相关语句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即可。文中写"我"第一次买的东西成了"艺术品",大加赞赏;"我"第二次来参展时,批评家认为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说我的创作灵感完全枯竭。作者通过评论家、观展者前后不同言行的强烈对比,讽刺了社会上那一些所谓的权威只是在夸夸其谈、自我掩饰,而旁观者也只是一味地迷信权威、盲从专家。我们现在的社会何尝没有这样的人,人们在一些"专家"不负责任的言论下失去了方向,只是随声附和、随波逐流,对于不合理的现象我们应该有自己理性的思考,不要让荒谬变成了真理。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艺术,当我们发现这一点而刻意制造艺术时,生活已经不是艺术了。保持一个自然无功利的心境,生活的艺术韵味便无处不在。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它的自然本真之态,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正美的东西,正是由于去除了人们附加给它的功利性,而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本真的生活就是艺术,这就是艺术美的本质。 三、(浙江省温州市2019届九年级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1)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2)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店里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前面,是作坊。作坊放着两张车床。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现代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3)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 (4)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5)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儿子塾师过生日,该备一点礼物送去;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6)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7)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8)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9)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秋天的陀螺,夏天的水枪,春天的竹蜻蜒,过年的兔儿灯。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10)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11)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小说开头写道:"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回忆了有关戴车匠的哪些往事? 2.品味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分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3.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有什么作用? 4.汪曾祺自称"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文章"在那么单纯古朴的旧日人物身上,在那乡情浓酽的风俗氛围中,隐藏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①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②戴车匠做木工活③戴车匠养着一窝洋老鼠给孩子玩④孩子们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 2.①动作描写:运用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②运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③侧面描写:用小孩子聚精会神 "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 3.①开头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暗写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②结尾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与开头相呼应并深化了文章主题——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的惋惜,对故乡淳朴和谐的生活的怀念。 4.示例:旧日人物:戴车匠身上具有中国工匠的优良品质:勤劳、吃苦耐劳。他"起得很早","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作者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对以戴车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者的技艺和品德的赞美钦佩之情。而闲暇之余的琐碎小事,替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儿,为孩子们做螺蛳弓等,无不体现出他的善良、热心。丰富意蕴:随着戴家车店,乃至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的消失,传统工艺逐渐消亡,传统生活方式也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发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惋惜、忧虑之情,对四十年前故乡自由淳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 【解析】 1.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戴车匠"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戴车匠"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做木工活、养着一窝洋老鼠给孩子玩、做螺蛳弓射螺蛳壳给孩子玩等事件。 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戴车匠技术的娴熟。"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运用侧面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 3.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起到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第二段"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 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暗写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最后一段"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首尾呼应并深化了文章主题。 4.此题考查阅读后的体会,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解答时在文中能找出表现人物品格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注意做到言之有理。如旧日人物:戴车匠。如从戴车"起得很早""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的描写。可分析出他身上具有的勤劳、吃苦耐劳的中国工匠的优良品质。丰富意蕴可从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惋惜和忧虑,对四十年前故乡自由淳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等角度作答。答此题,读懂文章的情感基调与主题是关键。 【点睛】 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四、(浙江省宁波市2019届九年级中考复习)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陈四 汪曾祺 陈四是个瓦匠,外号"向大人"。 我们那个城里,没有多少娱乐。除了听书,瞧戏,大家最有兴趣的便是看会,看迎神赛会,——我们那里叫做"迎会"。所迎的神是阴间能保佑境内黎民的一县之主——城隍老爷。所谓"看会",实际上指的是看赛城隍。 我记得的赛城隍是在夏秋之交,阴历的七月半,正是大热的时候。那真是万人空巷,倾城出观。 我们那里的赛会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前面并无所谓"塘报"。打头的是"拜香的"。这都是为了父母生病到城隍庙许了愿的"拜香"是还愿。后面"挂香"的,这也是还愿的。后面就是各种玩艺了:十番锣鼓音乐篷子,茶担子,花担子,舞龙。舞狮子……最后是高跷。 迎会的玩艺到此就结束了。这些玩艺的班子,到了一些大店铺的门前,店铺就放鞭炮欢迎。他们就会停下来表演一会,或绕两个圈子。 后面才真正是城隍老爷(叫城隍为"老爷"或"菩萨"都可以,随便的)自己的仪仗。前面是开道锣。后面是虎头牌。长方形的木牌,白漆,上画虎头,黑漆扁宋体黑字,大书"肃静""回避""保国佑民"。 最后是城隍老爷的"大驾"。八抬大轿,抬轿的都是全城最好的轿夫。他们踏着细步,稳稳地走着。轿顶四面鹅黄色的流苏均匀地起伏摆动着。城隍老爷一张油白大脸,疏眉细眼,五绺长须,蟒袍玉带,手里捧着一柄很大的折扇,端端地坐在轿子里:这时,人们的脸上都严肃起来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诚惶诚恐,不胜屏营待命之至。 城隍老爷要在行宫(也是一座庙里)呆半天,到傍晚时才"回宫"。回宫时就只剩下少许人扛着仪仗执事,抬着轿子,飞跑着从街上走过,没有人看了。 且说高跷。我见过几个地方的高跷,都不如我们那里的。我们那里的高跷,一是高,高至丈二。踩高跷的中途休息,都是坐在人家的房檐口。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瓦匠不怕高。二是能玩出许多花样。 高跷队打头的是渔、樵、耕、读,就中以渔公、渔婆最逗。他们要矮身蹲在高跷上横步跳来跳去做钓鱼撒网各种动作,重心很不好掌握。后面是几出戏文。戏文以《小上坟》最动人。小丑和旦角都要能踩"花梆子"碎步。这一出是带唱的。唱的腔调是柳枝腔。当中有一出"贾大老爷"。这贾大老爷不知是何许人,只是一个衙役在戏弄他,贾大老爷不时对着一个夜壶口喝酒。他的颟顸(mān hān,糊涂而马虎)总是引得看的人大笑。垫底的是"火烧向大人"。三个角色:一个铁公鸡,一个张嘉祥,一个向大人。向大人名荣,是清末的大将,以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后死于任。看会的人是不管他究竟是谁的。也不论其是非功过,只是看扮演向大人的"演员"的功夫。那是很难的。向大人要在高跷上蹚马,在高跷上坐轿,两只手抄在前面,"存"着身子,两只脚(两只跷)一蹽一蹽地走。有点像戏台上"走矮子"。他还要能在高跷上做"探海""射雁"这些在平地上也不好做的高难动作,到了挨火烧的时候,还要左右躲闪,簸脑袋,甩胡须,连连转圈。到了这时,两旁店铺里的看会人就会炸雷似的大声叫起"好"来。 擅长表演向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 到了会期,陈四除了在县城表演一回,还要到三垛去赶一场。县城到三垛,四十五里。陈四不卸装,就登在高跷上沿着澄子河堤赶了去。赶到那里,准不误事。三垛的会,不见陈四的影子,菩萨的大驾不起。 有一年,城里的会刚散,下了一阵雷暴雨,河堤上不好走,他一路赶去,差点没摔死。到了三垛,已经误了。 三垛的会首乔三太爷抽了陈四一个嘴巴,还罚他当众跪了一炷香。 陈四气得大病了一场。他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陈四还是当他的瓦匠。 到冬天,卖灯。冬天没有什么瓦匠活,我们那里的瓦匠冬天大都以糊纸灯为副业。到了灯节前,摆摊售卖。陈四的灯摊就摆在保全堂廊檐下。他糊的灯很精致。荷花灯、绣球灯、兔子灯。他糊的蛤蟆灯,绿背白腹,背上用白粉点出花点,四只爪子是活的,提在手里,来回划动,极其灵巧。我每年要买他一盏蛤蟆灯,接连买了好几年。 (有删改) 1.小说的题目是"陈四",却花费大量笔墨介绍"看赛城隍"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作者是怎样介绍"火烧向大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简要赏析陈四的形象特点。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称得上是经典的乡土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的乡愁旧梦‛,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浓墨重彩地描写"看赛城隍"的过程,是为"向大人"扮演者陈四出场作充分的铺垫与准备。"看赛城隍"过程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意在突出后文陈四的技艺高超。 2.再介绍"向大人"历史渊源,然后重点介绍表演内容。通过动作(或细节)描写表现"向大人"表演时的高难动作、技艺娴熟,最后用侧面描写,写了看会人的反响,表现了向大人的技艺高超。 3.①陈四是一个善于表演踩高跷扮"向大人"角色的、多才多艺的瓦匠形象。 ②敬业(或"守时""讲信用"),陈四无论在县城表演还是赶场表演都非常认真,受人欢迎。 ③倔强而脾气大。因雨误了表演被会首处罚后,气得大病一场,发誓再也不踩高跷。 ④糊纸灯的手艺高超。他糊的灯精致、灵巧、种类多,受人欢迎。 4."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家乡不同于其他地方"看会"的详细介绍上,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作者家乡的"看会"都有独特之处。如"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等。通过对"看会"中"迎城隍老爷的仪仗""看踩高跷"等的详细介绍,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浓郁的传统文化习俗的喜爱。通过对陈四"摔伤被罚不再表演"的曲折的人生际遇以及家乡人情世故的记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 也表现了对故乡人的人文关怀。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要先熟知开头的作用:①总领全文;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情节;④与下文相照应;⑤点明主旨(中心);⑥渲染…气氛;⑦交代起因。"万人空巷""后面就是各种玩艺了:十番锣鼓音乐篷子,茶担子,花担子,舞龙。舞狮子……最后是高跷""后面才真正是城隍老爷自己的仪仗。……""最后是城隍老爷的'大驾'""我们那里的高跷,一是高,高至丈二"等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看赛城隍"的过程,引出下文"垫底的是'火烧向大人'";另外,"看赛城隍"过程也是对浓郁的传统文化习俗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只是看扮演向大人的'演员'的功夫""擅长表演向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意在突出后文陈四的技艺高超。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向大人名荣,是清末的大将,以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后死于任",介绍"向大人"历史渊源;"向大人要在高跷上蹚马,在高跷上坐轿,……,连连转圈",重点介绍了表演内容,其中"蹚""抄""存""躲闪""簸""甩""转圈"等动作描写表现"向大人"表演时的高难动作、技艺娴熟;"两旁店铺里的看会人就会炸雷似的大声叫起'好'来" 写了看会人的反响, 用侧面描写,表现了向大人的技艺高超。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即可。"擅长表演向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向大人要在高跷上蹚马,在高跷上坐轿,……,连连转圈""炸雷似的大声叫起'好'来""陈四还是当他的瓦匠""到冬天,卖灯"表明陈四善于表演踩高跷扮"向大人",且多才多艺;"陈四不卸装,就登在高跷上沿着澄子河堤赶了去。赶到那里,准不误事""不见陈四的影子,菩萨的大驾不起",表现出陈四的敬业、讲信用,表演认真,受人欢迎;"气得大病了一场""他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写他倔强而脾气大;"他糊的灯很精致。……。我每年要买他一盏蛤蟆灯,接连买了好几年",写出他糊纸灯的手艺高超,受人欢迎。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把握。通读全文,结合关键句子分析。小说的题目虽是"陈四",却花费大量笔墨介绍"看赛城隍"的过程,"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等详细介绍家乡的"迎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看会",写出了自己家乡独特的乡土气息;"后面就是各种玩艺了:十番锣鼓音乐篷子,茶担子,花担子,舞龙。舞狮子……最后是高跷""后面才真正是城隍老爷自己的仪仗。……""最后是城隍老爷的'大驾'。……""我见过几个地方的高跷,都不如我们那里的",通过对赛会的详细介绍和时时流露出的自豪之情,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浓郁的传统文化习俗的喜爱,正是体现了作家的一种乡愁旧梦;"陈四不卸装,就登在高跷上沿着澄子河堤赶了去。赶到那里,准不误事""陈四气得大病了一场。他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陈四还是当他的瓦匠"通过对家乡人物陈四曲折的人生际遇的记述,写出了家乡特有的乡土人情,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人的关注,也表现了作家特有的人文关怀和乡愁旧梦。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五、(浙江省台州市2019模拟)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窗花》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⑴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句中"像侍弄土地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 ⑵说说"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这句话的含义。 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 4.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亮"的意思是醒目、耀眼,突出了窗花的鲜活与鲜艳,表现了作者看到陕北窗花时的惊喜及赞美之情。这一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为下文揭示窗花的内涵作铺垫,也与文章最后一句话相照应。 2.①用比喻。作者将老人剪纸比作"侍弄土地",写出老人对剪纸的虔诚、一丝不苟,表现了老人对生活的热爱。②贴满窗棂的鲜红、热烈的窗花照亮了作者的手,感染并启迪了作者,使作者的心灵变得纯净。 3.①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②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③窗花折射出剪纸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想象力;④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干世界。 4.①敲门前的想象,体现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神往与喜爱;②对剪子声音的描写,突出了剪纸艺术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肯定了陕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③对剪纸人双手的描写,表达了对勤劳智慧的陕北人和他们的剪纸艺术的赞美。 【解析】 1.本题考査重点词语含义及作用。结合上句"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 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 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即醒 目、耀眼之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谈 作用。"亮"的意思是醒目、耀眼,突出了窗 花的鲜活与鲜艳,表现了作者看到陕北窗 花时的惊喜及赞美之情。这一句总领全 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为下文揭示窗 花的内涵做铺垫,也与文章最后一句话相 照应。 2.本题考査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和含义。要结合语境与主旨,分析对人物与作者情 感的表达作用。①分析比喻句的表达效果,运用比喻,将老人剪纸比作"侍弄土地",内容上写出老人对剪纸的虔诚、一丝不苟,感情上表现了老人对生活的热爱。②可抓住句中的"亮"字来谈含义,从表层来看,是窗花的红色映亮了作者的手,从深层讲,窗花艺术及陕北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感染并启迪了作者,让作者心灵变得纯净。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内容,从第②段中"……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可以归纳出"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从第⑧段中"……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可以看出"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从第④段中"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可以归纳出"窗花艺术"来源于剪纸人的生活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从第⑤段中"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及"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干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可以看出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千世界。 4.本题考查分析结尾情节对表现文章的主题的作用。作者所想象的"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神往与喜爱,文中写剪子声音时,说"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超越感觉"突出了剪纸艺术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写老人双手时,作者写道"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磨僵"一词,突出了陕北人的勤劳,"铰活陕北"突出了他们用双手及他们的智慧让生活美好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勤劳智慧的陕北人和他们的剪纸艺术的赞美。 六、(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9届九年级3月联考)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愿意去读懂你 王小毛 我真后悔给爸买智能手机,更后悔教会他刷朋友圈。 周一,我在公司被忙碌的工作牵得团团转,郁闷地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一个上午累成狗。"几分钟后,手机提示音响个不停,全是爸发来的超长语音。我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赶紧放下工作躲进厕所收听。 哦,原来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最后还说:"不要把自己和狗相提并论,你是狗,你爸是什么?" 我抱着手机真是哭笑不得,不知和爸从何说起。 为避免爸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此后我再发朋友圈,都会选择性地屏蔽他,仅向他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因此,爸的唠叨明显少了。 有一天天气甚好,我穿着新买的春装去公园玩,因为知道爸喜欢我参加户外活动,便拍了几张美图展示健康生活理念。爸好像一直擎着手机窥探我,整日无事可做,只等在另一头伺机而动——照片刚发好,就是一个秒赞。 可接着,我又收到三篇"深度好文",标题大概是"小心病从脚入""女人最怕脚受凉""足部穴位详图"。 A.唉,真是防不胜防!为了扮潮,我特意露出一截脚踝,谁承想大好春色他不看,偏偏把注意力放到我的脚上。 我赶紧解释,气温回升,一点都不冷,街上的小姑娘都这样打扮。爸大概觉得用语音说费事,直接打电话过来。 最后的结果是我只好妥协,下午回家换了长裤、长袜,并拍照片发给他看。此后,我每天都能收到爸推送的"养生文",感觉自己有望活到下个世纪。 十一假期到来前三天,爸一改风格,每天准时分享两篇感恩父母系列文章,接着还发来这样的语音:"女儿呀,你要是忙,就不要回来了!爸特别好……咳……咳……" 听听,我怎么能不回去? 那日下了出租车,只见爸正满面红光地在小区门口等我,一边还在和几位邻居侃大山。我主动和几位叔叔打招呼,爸对我的举止、衣着特别满意,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示好:"女儿啊,老爸给你做了一桌好吃的!" 爸的厨艺确实很好。我空着肚子赶火车,早已饿得饥肠辘辘,一见蛋黄煸鸡翅、蒜蓉开背虾、红烧排骨,我扑上去抄起筷子准备开吃,却被爸叫停:"等下!我先拍个照!" 为了取个全景,爸踩着一个小凳子,其间三次下来调整摆盘。好不容易拍完饭桌,为了凑"九宫格",他还要拍我送他的礼物,以及我吃得满嘴流油的囧样子。他没完没了地折腾,根本顾不上吃饭。我风卷残云,吃饱喝足后,见他仍弓着身子,不停地删删改改。 我一直觉得,爸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幼稚。 印象中,爸是我周围第一个接触QQ的家长。我读中学时,有一天放假,我在电脑前和网友聊得甚欢,爸借着送水果的机会在我身后磨磨蹭蹭半天,最后用讨好的口气问:"宝贝女儿,你能不能帮爸爸申请一个QQ号?" 当爸可以在我的个人空间自如出入的时候,我已经悄悄玩起了微博,没有爸这个"好友"跟踪,我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宣泄情绪。我原本不想让他知道,可一次亲戚聚会,表弟在饭桌上大咧咧地问我:"姐,你关注下我的微博,@我一下呗!" 我感觉情况不妙。B.果然,爸迅速从推杯换盏的氛围中抽离,一脸疑惑地问:"啥是微博?怎么关注?" 于是,我又成了爸的"特别关注"。 这些年,爸一路跟着我,从QQ到微博,再到微信,一直艰难地适应着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但他用尽全力也只做到了形式上的趋从——他其实并不懂我,更猜不透我在想什么。 爸发完朋友圈,才安心地坐到饭桌前。饭菜已凉透,我提出给他热一下,他却说:"不用热,你快去给爸点赞。" 我只好听他的话,点进他的朋友圈,手动点赞。是的,我把爸设置为"不看他的朋友圈",因为受不了他动辄用养生好文刷屏。 点完赞,我坐在饭桌旁陪爸聊天。爸啃排骨的时候忽然想起什么,撂下筷子问:"你不会真想把肉肉炖了吧?" 唉,我不知该怎么跟他解释,毕竟,他能理解的网络词还停留在"给力"这个层面。 我说:"老爸,我们这代人的表达方式,不是你想的那样严肃。" 爸的脸红了,憋了很久,才说:"你什么事都不跟爸说,爸只能自己想办法去了解。"我心里突然不是滋味,假装埋头刷朋友圈,内心早已波澜四起。 妈去世早,是爸把我拉扯成人。我知道爸爱我,但我总觉得在这世上没有可以倾诉少女心事的人。后来,相继出现的各种社交工具给我的情绪一个出口,我和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谈烦恼、聊困惑。爸担心我,但我什么都不愿意和他讲,他能做的,便是努力融入我的世界,跟在我的身后,捕捉我喜怒哀乐的蛛丝马迹。 爸在QQ上,只与我一人聊天;爸的微博,只关注我一人;爸在微信上倒是偶尔和亲友交流,但把我设为置顶聊天对象。翻一翻我们俩的聊天记录,每次天气突变、流行病来袭……他总是兴师动众地搬运一堆文章,希望能帮到我,而我的回复,永远都是简单的几个字或者表情。 隔日早餐时间,我发现爸坐在桌前看手机。许久,他才笑着说:"哈哈,'累成狗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爸又开始学网络用语了,看他认真记录的样子,我不想再做他特别难懂的女儿。 回到自己的小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整理网络用语,逐条解释,给爸发过去。 因为在亲情的世界里,只有我们俩。他越来越苍老,靠近我的姿态越来越笨拙,所以我想等一等他。我也愿意认真地去读懂爸,我想告诉他,我的心其实从未与他疏远。 (摘自《读者》2018年第20期,有删减。) 1.文章写爸"努力融入我的世界,跟在我的身后,捕捉我喜怒哀乐的蛛丝马迹",根据作者行文思路,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①我因工作劳累发条动态,爸发来超长语音教育我。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十一回家,爸吃饭前忙着把做的美食和我带的礼物拍照发朋友圈。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爸开始学习网络语言,继续努力靠近我,读懂我。 2.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A、B划线处的句子。 ①唉,真是防不胜防!为了扮潮,我特意露出一截脚踝,谁承想大好春色他不看,偏偏把注意力放到我的脚上。 ②果然,爸迅速从推杯换盏的氛围中抽离,一脸疑惑地问:"啥是微博?怎么关注?"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散文随笔选粹》要选录这篇文章,请你为它写一则推荐语。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围绕题目"我愿意去读懂你",从父亲和女儿两个角度来写,不少于50字。 【答案】 1.②我逛公园发露脚踝的美照,爸教育我注意保暖养生。 ④爸申请QQ号,在我的空间自由出入,后来又关注我的微博。("关注微博"没写不扣分) 2.①通过"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爸爸对"我"的过度的关注让我防不胜防,从侧面写出了爸爸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②通过对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爸爸急于了解"微博"这个新生事物,努力融入女儿的世界的生活状态。 3.①爸爸是一个极度关心女儿的人。他通过学QQ、学微博、学网络语言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想要融入女儿的世界。②爸爸是一个内心孤独的人。妈妈去世得早,关注女儿的喜怒哀乐成了他的生活的全部。为了女儿,一路艰难地适应着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新时代。③爸爸是一个执着而又幼稚的人。一路追随,从未放弃。但有时为了更好地靠近女儿,又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幼稚。 4.逐渐苍老的父亲努力通过网络去了解女儿,关注女儿,笨拙却感人;离家在外的女儿对父亲从不懂到理解,从疏离到靠近,曲折却暖心。一对父女寻常的生活小事中浸润着真挚动人、朴实绵长的人间亲情。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第二段至第五段写"我"因工作劳累发条"累成狗"的动态,爸发来超长语音教育我;第六至十一段写"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露脚踝的美照,爸教育我注意保暖养生;第十二至十六段写"我"十一假期回家,爸顾不上吃饭,忙着把做的美食和我带的礼物拍照发朋友圈。第十六至二十一段写爸申请QQ号,在我的空间自由出入,后来又关注我的微博。 2.赏析文句。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1)"唉,真是防不胜防!为了扮潮,我特意露出一截脚踝,谁承想大好春色他不看,偏偏把注意力放到我的脚上"一句,明显使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我"对爸爸把关注点放在"我"的脚上的不满,从侧面写出了爸爸对"我"无微不至的爱。(2)"爸迅速从推杯换盏的氛围中抽离"为动作描写;"一脸疑惑"为神态描写;"啥是微博?怎么关注?"为语言描写。答作用时,除了答出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爸爸急于了解"微博"的状态外,还要答出要融入女儿世界的心理。 3.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这些年,爸一路跟着我,从QQ到微博,再到微信,一直艰难地适应着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的情节可概括出其是一个极度关心女儿的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4.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词,拟写时,需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根据文章内容,依据题目"我愿意去读懂你",从父亲和女儿两个角度来写。篇幅不易太长。不设统一答案。注意字数限制。围绕"父亲努力通过网络去了解女儿,笨拙却感人;女儿对父亲从不懂到愧疚、理解,曲折却暖心"来回答即可。 【点睛】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