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任务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 1 - 任务限时集训(四) 散文阅读 (限时 30分钟) 导读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以对美的追寻,来抵抗现实的沉重,渴望穿 越复杂的现实,飞向内心的理想世界。虽前方道路悠长,充满流血牺牲,但义无 反顾、英勇无畏。红色文学不仅仅留下了往事的回忆、心灵的倾诉、精神的寄托, 更传递了崇高的信仰、家国的情怀和人间的大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15分) 叙事散文 那年那月那人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 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 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 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 1米 82,高大 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 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 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 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 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 - 2 - 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 面许以高官厚 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 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 片,那是在他率部队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 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 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 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 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 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 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 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 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 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 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 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 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 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 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 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 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 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 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 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 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 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 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 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 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 - 3 - 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 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 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 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 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 地写出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D.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 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D [D项,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意在突出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 2.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6分) [答案] “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而“高贵的清贫” 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的中国,而舍 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3.请结合全文,简要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并概括写作方面的突出特点。(6 分) [答案] ①先点出走访方志敏故居;再叙述方志敏的有关“清贫”的故事;最 后总结对“清贫”的理解。②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 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③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 - 4 - 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15分) 叙事散文 让红色永不褪色 聆听井冈山 素 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 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 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 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 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 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 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 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 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 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 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 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 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 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 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 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 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 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 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 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 - 5 - 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 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 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 21位宰辅、18位 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 3 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 “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 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 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 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 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 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 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 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 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 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 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 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 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 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 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 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 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 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 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 - 6 - 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 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 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 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 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 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 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 和数字,曾让我 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 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 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 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点出“盈眼皆为绿色”,突出井冈山无处不在的绿意,巧妙地引 出了井冈山满山的红。 B.井冈山的墙壁上之所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标语,是因为当年红军不但要用 标语鼓舞战士,而且要用标语动员百姓,赢得拥护。 C.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 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D.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排比、比喻、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生 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C [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根据选项的内容回归原文寻找相 关语句,进行仔细对比。C项,“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 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错误。写标语是出于革命需要鼓动的目的,没有体现当 地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5.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 些“形”来突出“神”的?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 7 - [答案] (1)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2)①是红色革命标语,文章通 过标语形式、内容以及革命年代起到的作用,突出其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② 是红色歌谣,通过对记忆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出人民对红军的赞 扬和纪念,感受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 6.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分) [答案] (观点一)不可删去。①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②将山与红军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③表达 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观点二)可以删去。①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目中的“聆听”,令人回味 悠长;②“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③含蓄地 表达作者的期待,言有尽而意无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