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十堰市一中2019级高一下4月月考教师版语文
十堰市一中2019级高一下4月月考教师版语文 考试时间:2020年4月18日 7:30-10:0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2)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3)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1.A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4)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5)总体来看,1.C《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3,D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 17 / 17 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1.D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 (6)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娃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 B.过度地强调《红楼梦》人物姓名的符号性功能会误导普通的读者。 C.对《红楼梦》中次要人物,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 D.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 A项,“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错,原文是: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C项,扩大范围,比较原文,缺少了“一些”的限制。D项,背离文意。从第五段可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没有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 A.第一、二两段从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的观点切入,引入论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B.第三段先肯定了部分人物的姓名有一定的指向性,然后指出由“谐音”解读人物的危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性。 C.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人物形象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加以分析的观点。 D.末段收束全文,强化了“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而不能依据人物的姓名谐音的观点。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关键,会使读者误入阅读歧途。 17 / 17 B.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其影响并不大,但若用这些观点指导青年学生就要慎重了。 C.曹雪芹处理《红楼梦》主要人物时,力图立体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 D.“原应叹息”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 D曲解文意,原文是: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创业创新型人才是特色文化小镇的灵魂,能够带动企业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是引进领军人才。对于特色文化小镇而言,要积极加强与艺术家、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文化艺术领军人才的沟通和合作,依托国际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及科研和工作团队,进行特色文化小镇的主题定位,内涵挖掘以及特色塑造。将艺术家的创作与小镇整体风格设计,产业业态设计相融合。领军人才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建设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支持和培育创业者。特色文化小镇承载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使命和任务。要加强小镇的宣传营销,主动与高等院校相联系,向在校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主动推销小镇,让他们认识小镇,了解小镇,增加对小镇的认同感,鼓励他们在小镇进行专职和兼职的创业。三是鼓励和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5.C当地居民有着和特色文化小镇的深深融入感,具有一定的资源和人脉关系,更有利于破除与特色文化小镇相关主体之间的社会隔阂。要对当地手工技艺人士和德高望重人士以及当地居民积极鼓励和培养。出台小镇津贴等一些鼓励政策,争取培养更多的农村创新者为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做贡献。 (摘编自纪芬叶《关于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 材料二: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土地、人才、金融、财政、环境等公共政策引导社会公众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准备,进而实现特色小镇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如图所示: 17 / 17 公共政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作用机制 (摘编自丁雨洁等《特色小镇建设的公共政策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材料三: 故事是当前文创体验的重要入口和关键内容,而且非遗本身包含着无尽的故事内容。非遗小镇的文化资源创意转化离不开故事力的打造,挖掘、创作和分享故事有助于实现大众记忆、传播、理解、娱乐、想象、创造等文化功能。以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通过专业团队、个人或众创等方式挖掘或创意出具有非遗属性的好故事,包括有人格、有情节、有情怀的系列内容,既可是老故事、旧作品、传说的新玩法,也可是根据小镇非遗内容衍生出的新事件,以此提升非遗小镇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效力。当然这种故事转化与创意应以遵循传统文化发展规律和现代文艺创作要求为前提,避免对小镇非遗的过度演绎和消费。 (摘编自张立波等《“文创兴镇”视野下非遗小镇发展路径探究》) 材料四: 创造和引导新的经济增长极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特征。它的着眼点在于产业,需要通过精准的定位,在全产业链的集聚上做足文章。5.D建设全产业链是一种最为切近的方式。它以支撑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将全生产要素按价值链的关系聚集到特定区域内,并以功能链的结构进行连接,其实质是要在可控的城市增长边界内,用优势产业的集聚来保持内聚的城市生长力。以上是各特色小镇得以相互区别的关键,同时也是维系其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惟有在产业上先“立得住”,特色小镇才可能创造出新的城市增长极,进而避免衰败。以产业进行驱动、在“特色”上下足功夫、对接优质市场,这是创造和引导新的城市增长极的关键,同时也是支撑特色小镇使命的关键。 (摘编自杨振之《特色小镇:思想流变及本质特征》) 17 / 17 4.下列对加大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只有……才”逻辑关系不当,表述过于绝对。 ) A.只有依托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及其团队,才能够对特色文化小镇的主题定位。 B.特色文化小镇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领军人才的协作。 C.通过宣传特色文化小镇,增加认同感,为大学生们在小镇创业提供支持。 D.为了大力培养更多的农村创新者,国家需要出台小镇津贴等一些鼓励政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因果关系不当 ) A.在特色非遗资源的基础上从多途径挖掘或创意出具有非遗属性的好故事,从而提升非遗小镇的文化资源创意转化效力。 B.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公共政策通过引导公众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准备,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C.乡村居民能消除与特色文化小镇相关主体间的社会隔阂,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依靠融入感借助到一定的资源和人脉关系。当地居民有着和特色文化小镇的深深融入感,具有一定的资源和人脉关系,更有利于破除与特色文化小镇相关主体之间的社会隔阂(强加因果) D.作为一种最为切近的方式,全产业链建设的核心就是借助优势产业的集聚来保持内聚的城市生长力。 6. 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建设特色小镇具体的方法和措施。(6分) ①加大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和培育,从而带动特色小镇的多方面发展;②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作用机制;③借助非遗资源的故事转化来加快提升特色小镇的发展速度;④创造和引导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特色小镇全产业链。(每点2分,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丁 大 厨 金 泓 17 / 17 “爸,你就出山一回吧,否则,我怎么买房子啊?”儿子丁盛说。 “老丁,不是我说你,上个电视节目有这么难吗?咱们家那点存款,离买新房还悬空八只脚呢!”老婆梅阿姨叹着气。 丁大厨看看他俩,又摸摸早磨掉了黑漆的椅子,瞧瞧被烟火熏得发黑的白墙,墙上挂着丁大厨与著名评弹演员老顾、著名画家老章的合影。他掏出一包皱巴巴的“红双喜”香烟,抽出一根,点燃了,猛吸了几口,说话了:“豁出去了。为了盛盛,参加!” 丁大厨决定参加的是电视台搞的民间厨艺达人秀,年度总冠军可以赢取房地产商赞助的一套新房。丁大厨退休前只是一家单位食堂的烧菜师傅,他的师父倒曾在松鹤楼、得月楼等著名餐馆里当过厨师,他也得了些真传。过年的时候,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张贴在木门上,苏式红灯笼高挂在门口,客厅里高朋满座热热闹闹,丁大厨一个人在厨房里煎炒烹炸焖溜熬炖,也不觉得累。凡是到过丁大厨家的亲戚朋友,无不夸他的苏帮菜地道,味道好。 丁大厨报了名就后悔了。万一自己烧的菜不被评委认可,一世英名可就毁了。 想了半天,他想不出好法子,便把小舅子梅教授请来喝酒。梅教授啜了一口丁大厨泡的青梅酒后,缓缓道:“现在饭店里的苏帮菜已经不正宗了,你只有返璞归真,烧最最正宗的苏帮菜,才有机会获胜。”丁大厨笑了:“不瞒你说,我只会烧苏帮菜,其他的,我也不太会。”梅教授说果真如此,便已成功了一半。 丁大厨又问梅教授烧哪个菜。梅教授问“苏”字的繁体字怎么写,丁大厨说草头下面一个鱼一个禾。梅教授激动地拍了下桌子道:“没有鱼没有米,就不是苏州了。如今烧菜,自然是烧鱼啦!” 比赛倒也顺利,丁大厨凭借一道“响油鳝糊”拿了周冠军,又凭着一道“红烧划水”拿了月冠军,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丁大厨依旧侍弄侍弄花草,喝喝老酒听听评弹,偶尔给上门的朋友做几个菜。 年度总冠军比赛那天,除了自家亲戚,老顾、老章都亲临现场为丁大厨加油,引得人群一阵激动。丁大厨准备烧“松鼠鳜鱼”,这道菜是苏帮莱的经典名菜,丁大厨的师父得过名家真传,也是丁大厨的拿手绝活。可当他去取鱼时傻眼了,定好的鳜鱼变成了鲈鱼。他立刻找到主持人说明情况,主持人一听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丁大厨急忙跑下台想叫儿子去换鱼,但时间明显已经来不及了。这时,一旁的老顾说:“老丁啊,你也别着急,我们苏州老话不是说‘甜中意,咸欢喜’吗?鳜鱼也好鲈鱼也好,都是鱼,只要年年有鱼,日子就好过……” 丁大厨点头笑了笑,返回到了台上。看着盆里悠游的鲈鱼,想到烧菜的快活逍遥,他从容地开始操作起来…… 17 / 17 轮到丁大厨介绍自己的菜了,原来他烹制的是“清蒸鲈鱼”。底下有观众发出了嘘声,因为这道菜简单易行,堪称家常菜。他让评委尝尝味道,评委说,这“清蒸鲈鱼”做得太妙 回到家,在老顾的评弹声里,丁大厨啜了口老酒,呵呵笑道:“我爸在世时,曾与我说过一幅对了,鱼的味道酸甜苦辣咸都有,似乎用了特殊的调汁,太与众不同了。丁大厨缓缓道:“这便是家乡的味道。亲人朋友离世了谓之酸,大家一起喝酒聊天谓之甜,朋友远离家乡谓之苦,生活艰辛谓之辣,说点风趣的话谓之咸。我做的这道‘清蒸鲈鱼’,好多朋友都品尝过。我有位画家朋友老章,曾经到外国去打拼,但是有一天,他说忽然想吃我烧的鲈鱼,于是就回来了,现在他就在现场。”观众们的视线都投向老章,他立刻站起来,向丁大厨鼓掌致意。现场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宣布得分时,丁大厨的后援团开始紧张了,台上的丁大厨倒是一脸坦然。分数出来,丁大厨以0.1分之差屈居亚军,获得了十万元的奖励。 联: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便是称意。能拿到亚军,还有十万元奖金,我已经很知足了。过几天,让盛盛拿着这钱去付个首付,房子小一点没关系,够住就行。” 老章举起了酒杯,说:“丁大厨不愧是丁大厨。干杯! ”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开头通过磨掉漆的椅子、熏黑的白墙等描述道出了丁大厨家境一般的现状,又通过抽烟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丁大厨心理变化过程。 B.总冠军比赛时,文中说“松鼠鳜鱼”是经典名菜,丁大厨的师父得过“真传”,又是丁大厨的“拿手绝活”,看似闲笔,实则为情节陡转做铺垫。 C.“响油鳝糊”等一道道传统的苏帮名菜、苏州评弹、苏州木刻年画以及苏式红灯笼等构成了一幅地方风情画,也营造出了醇香浓厚的人文氛围。 D.丁大厨为“房子”出山参赛,一路过关斩将,虽技艺高超,最后却因突发状况没得到冠军。一波三折的情节反映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主题。 D“反映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主题”错,小说用“一波三折的情节”反映的是不管人生面临何种意外,都应乐观坦然、知足常乐的主题。 8.小说结尾处老章为何说“丁大厨不愧是丁大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老章说丁大厨不愧是丁大厨,表达了他对丁大厨由衷的敬佩与赞叹 17 / 17 ,因为丁大厨:①厨艺精湛:凡是到过丁大厨家的亲朋好友,对他的厨艺无不交口称赞;②乐观知足:他专注于烧菜的快乐,错失冠军也能坦然面对;③继承传统,丰富传统:他不仅注重传统苏帮菜的传承,还赋予传统更加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有大厨风范。(每点2分,共6分) 【答题思路】老章之所以这样说,缘自他对丁大厨发自内心的敬佩与赞叹。而关于老章敬佩与赞叹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从职业技能角度看,丁大厨得到过师父的“真传”,技艺精湛,不愧“大厨”之称;从人格修养角度看,丁大厨能够做到知足常乐,专注烧菜的快乐,看淡比赛的得失;从饮食文化角度看,丁大厨注重传统美食的传承,赋予苏帮菜以情感和文化内涵,有大厨风范。 9.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①情节:画线句是丁大厨在介绍他做的“清蒸鲈鱼”,他解释了“清蒸鲈鱼”味道的“与众不同”,让故事更添波澜。②人物形象:对“酸甜苦辣咸”五味的解说不仅展示了丁大厨对生活、烹饪的独到见解,也丰富了丁大厨热爱乡土的性格特点。③主题;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蕴,看似简单易做的家常菜却包含各种滋味,引发读者对生活哲理、乡土情怀、美好传统的思考。(每点2分,共6分) 【答题思路】分析可知,画线句是丁大厨对“清蒸鲈鱼”中五种味道的解说,他将家常菜的味道与人生滋味联系起来,赋予菜品以文化内涵,展示了丁大厨对生活、烹饪的独到见解,体现出丁大厨热爱乡土的性格特点。此外,一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丁大厨却能联系生活与亲友,将其解释得“与众不同”,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蕴,借此引发读者的思考。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记叙丁大厨在家人的劝说下“出山”比赛,最终获得亚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技艺高超、知足常乐的退休厨子的形象,突出了不管人生面临何种意外,都应乐观坦然、知足常乐的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干净),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 17 / 17 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 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j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离其君臣,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李斯又上书,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游会稽,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其后,赵高妄为斯长男由反辞。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 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B.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C.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D.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D:首先,抓住动词“为(做)”,“郡小吏”是做的官职,故“为郡小吏”要独立断句,故排除C;“年少时”是做官的时间状语,故“年少时”独立断句,故排除AB;故选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文言断句题,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7 / 17 A.荀卿:即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B.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如万乘之尊。 C.五刑:是指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刖、宫、大辟。汉代经过刑制改革,肉刑逐渐废除。 D.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发展到后来,皇后、诸侯的死也称“崩”。 D:古代帝王和皇后、太后死都可称“崩”,诸侯死称“薨”。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李斯早年看见茅厕中的老鼠与粮仓中的老鼠,发出了有没有出息由环境决定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李斯倾慕荣华富贵的心理。 B.李斯出生平民,学成后审时度势,弃六国向西游说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王,秦王先后任他为郎官、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C.李斯谏阻逐客,实际上是劝秦王采用了不论国别,用人唯贤的方针,二十余年,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李斯功不可没。 D.李斯身居丞相之位后,劝始皇收百家之言,以愚百姓,后又伙同赵高假受诏,弃扶苏立胡亥,终受五刑腰斩而死。 B:B 项,“秦王先后任他为郎官、长史、客卿、廷尉、丞相”错误,依据“不韦贤之, 任 以为郎”可知,是吕不韦任命李斯为郎官。故选 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 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 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翻译:(李斯)向荀子辞行说:“我听说遇到时机,就不要懈怠,如今正当大国争雄 17 / 17 的时候,游说之士可以掌握实权。(辞于荀卿:状语后置句,向荀子辞行;时:时机;方: 正,正在;主:掌握。每点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 (2)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翻译:恰逢韩国人郑国到秦国来充当间谍,以修建灌溉的渠道(为名),不久被察觉 了。(会:恰逢;间秦:间于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到秦国来充当间谍;已而:不久; 觉:表被动,被察觉。每点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 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 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 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 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 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 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于是李 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 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在临行之前,向荀 子辞行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 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 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到秦国之后, 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 命他为郎官。这样就使得李斯有游说的机会,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 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接着,秦王就派良将 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 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 17 / 17 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计划好的要驱 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就上了《谏逐客书》,于是,秦王就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 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了天下,尊称国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在咸阳宫设宴招 待群臣,李斯又上书,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 作,以便使人民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秦始皇三十七年 (前 210)十月,他巡行出游到会稽山,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 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 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 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于是他们就一同商议,伪造 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到咸阳后发布丧事,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 帝。其后,赵高就编造了一整套李斯长子李由谋反的罪状。二世二年(前 208)七月,李 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出狱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回头对次 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 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老学庵壁 陆 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shan)茆(mao)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17 / 17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C: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15.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从表层看,诗人年事已高,睡眠渐少,“衰老形枯少睡眠”;(2分) ②从深层看,诗人“少睡眠”是忧愁所致。 首先,生活窘迫,心生忧愁。“生计愈萧然”,只能用竹子和茅草搭建了一个简陋的书斋,只能请一个瘸腿的小孩帮忙做点家务。(2分) 另外,恢复中原无望的愤懑、无奈。“太平民乐无愁叹”,对百姓只有高兴,没有愁叹,安于现状感到忧虑,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的愤懑,却又无奈,只有寄情诗书。(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的《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两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意思相近。 (2)《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时,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有人说,杜甫是悲伤的,但是谁又会想到,年轻时的杜甫也曾是血气方刚 17 / 17 ,酒入豪肠,提笔如神,不逊李白,(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的壮志。他幻想用双手打造一幅盛唐美景。但当贬谪的消息传来,理想 幻灭。但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永远不会放弃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即使自己身遭不幸,却仍能收起悲已之伤,对友人写下“若必救苍,满目疮痍,先应去蟊贼”的恳切劝告。但当现实向他一次次泼以冷水,那个杜甫的豪放渐行渐远,他在历史的角落里哭泣,他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但当现实一次次向他泼以冷水,那个豪放的杜甫渐行渐远,他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他在历史的角落里哭泣) 杜甫对自己的评价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被排挤在朝廷之外的杜甫,开始了四处游历的生活,杜甫有一根敏感的神经,这是杜甫与其他诗人的不同,巨大的落差非但没有使他像李白那样 醉生梦死 ,反而使他更加清醒,他用最真实辛辣的语言,拨开现实的云里雾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在艰难的路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他的魄力,他的悲壮,融化在诗中,他并不想成为一个诗人,但为了不在历史的洪流中 湮没 ,他无奈以笔作桨,奋力向前划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血气方刚 泯灭 风花雪月 湮没 B.风流倜傥 泯灭 风花雪月 淹没 C.血气方刚 幻灭 醉生梦死 湮没 D.风流倜傥 幻灭 醉生梦死 淹没 C: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风流倜傥:形容人有才华而言行不受世俗礼节的拘束。幻灭:希望、理想等像幻境一样地消失。泯灭:消灭;消失。 醉生梦死: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风花雪月:比喻堆砌辞藻、内容空泛的诗文,亦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 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B.“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C.“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D.“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B:A项表现了诗人的忧民情怀;B项表现的是辅佐君主,改变社会的远大志向;C项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D项表现的是国家动乱的担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17 / 17 A. 但当现实一次次向他泼以冷水,那个豪放的杜甫渐行渐远,他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他在历史的角落里哭泣。 B.但当现实向他一次次泼以冷水,那个豪放的杜甫渐行渐远,他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他在历 史的角落里哭泣。 C.但当现实一次次向他泼以冷水,那个杜甫的豪放渐行渐远,他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他在历 史的角落里哭泣。 D.但当现实一次次向他泼以冷水,那个杜甫的豪放渐行渐远,他在历史的角落里哭泣,他找 不到自已的坐标。 A:原句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一次次”状语位置不对 ; 多重状语顺序①表目的、原因或条件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处所的词或短语 ③表范围、程度的短语 ④表情感的词或短语 另外: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 示例:居里夫人艰辛地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经过漫长的研究发现了镭。(正确的顺序应是什么?) 二是“豪放渐行渐远”,主谓搭配不当;三是“他在历史的角落里哭泣,他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两句顺序不当。 20.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请结合下图,为“建设健康中国”拟写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连贯,每条15个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①健康中国,人人参与,人人享有。②建设健康中国,增进全民福祉。(写对一条2分,写对两条5分。) 17 / 17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漫画主题和字数限制,该漫画的主题是“建设健康中国”,同时强调全民参入。要求15个字左右。同时,拟写广告词要善于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引用等,让广告词显得既简易通俗,又朗朗上口,还具有感召力。 21.下面这首小诗在网络上被许多人转发、推荐。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被推荐的理由。要求:写 3 点理由,字数 60 字左右。(6 分) 一碗油盐饭 佚名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参考答案:(1)叙事简单,细节感人。(2)时间相承,层层铺垫,加深感情。(3)语言朴素,意象单纯,内涵丰富。(4)诗行整齐,结构匀称,具有视觉美感。(5)线索明晰,贯穿全诗。(6)多重对比,感情强烈。(每点2分,任选3点即可,共6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万别是自然规律,万物的多样造就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 国庆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撼,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 17 / 17 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有时整齐划一是一种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1.文章立意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有时整齐划一是一种美。暗示二者看似不同,是对立的,但同时都是美。这是立意的起点,材料暗示了立意的思辨性。 2.构思时思维要开阔,注意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展开联想。这些方面只是提示你构思作文时的参考的角度。 3.立意角度: (1)参差错落之美和协调统一之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趣,两者相映成趣,才共同描绘出了今日灿烂美丽的世界。 (2)唯有在尊重个性与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和谐与秩序,方能开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荣局面。 (3)百花齐放与时代的主旋律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美丽和谐新世界。 陶长华 2020/4/18 11:14:11 作文评分参考 切入分42,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缺标题扣2分。 一类文(54-60),两方面兼顾,论述有深度,语言有文采,结构严谨。 二类文(46-53),有两个方面,其他方面差一些。 三类文(38-45),大致成文,但各方面表现均一般化。 四类文(30-37),有严重偏差,但也大体成文,各方面表现均较差。 陶长华 2020/4/18 11:17:24 低分文章情况各有不同,请各位酌情处理。 17 / 1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