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www.ks5u.com ‎2019学年度余姚中学第一学期高一地理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飞过从土卫二上空,拍下了土卫二的羽状喷流景观(下图),水蒸气和冰粒时常从冰层裂隙中喷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土卫二”‎ ‎①内部可能温度、压力较高 ‎ ‎②属于河外星系 ‎ ‎③表面温度很低 ‎ ‎④属于地月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土星与地球 A. 表面温度相近 B. 公转轨道共面 C. 自转周期相同 D. 大气成分相似 ‎【答案】1. B 2. B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系。‎ ‎【1题详解】‎ ‎“土卫二”水蒸气和冰粒时常从冰层裂隙中喷出,可能内部可能温度、压力较高,①正确。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且距离太阳较远,表面温度很低,③正确。不属于河外星系,也不属于地月系,②④错误。选B。‎ ‎【2题详解】‎ 八大行星的大气成分不同,由于日地距离差异,故表面温度不同;自转周期不同;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特征,故B项正确。‎ 据媒体报道,2010年太阳活动进入活跃期(图1),到2013年太阳活动达到高峰期,发生了强烈的太阳风暴;而到2016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开始逐渐变少(图2)。‎ 完成下面小题。‎ ‎3. 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全球都会出现极光现象②地球上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卫星导航系统将受干扰④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 ‎4. 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 2019年将再次出现太阳活动高峰年 B. 太阳活动高峰年,树木年轮更为致密 C. 黑子减少的年份,飞船信号易受干扰 D. 黑子减少的年份,耀斑爆发频率减少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后,受地球磁场的影响,只能在两极地区出现极光现象,①不符合题意。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后,对地球磁场受到强烈干扰,使地球上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符合题意。太阳风暴暴发后,高能带电粒子和强烈射电直接影响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设备,影响卫星信号传播,因此卫星导航系统将受干扰,③符合题意。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是地球公转的结果,与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无关,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4题详解】‎ 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上一次太阳活动高峰期出现在2013年,则下一次太阳活动高峰期应出现在2024年前后,因此A不可信。太阳活动高峰年,有些地区降水偏少,树木年轮可能更为致密,有些地区降水偏多,树木年轮可能更稀疏,因此太阳活动高峰年不一定树木年轮更为致密,B不可信。黑子减少的年份,太阳活动较少,飞船信号不易受干扰,C不可信。耀斑出现频率一般随黑子数目变化而变化,黑子减少的年份,耀斑爆发频率也随之减少,D可信。故选D。‎ ‎【点睛】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我们只是发现,亚寒带的许多树龄很高的树木,它们的年轮恰恰有着与黑子活动11年周期相对应的、有规律的疏密变化。同时从统计资料中,我们发现凡是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特异性的反常气候出现的机率就明显地增多;相反,在黑子活动的低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相对就比较平稳。‎ 读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5. 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①火星和地球的大气层厚度相当②火星、地球的自转周期都适中 ‎③火星、地球的表面温度都相同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6. 与火星相比,地球上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是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 ‎③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表中信息表明,火星的质量和体积远小于地球,因此火星和地球的大气层厚度相差较大,①不符合题意。表中显示,火星、地球的自转周期相似,都比较适中,②符合题意。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日地距离长,火星的大气层厚度较薄,因此两者的表面温度不相同,③不符合题意。火星自转轴倾角约为25°,和地球的相近,因此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6题详解】‎ 液态水的存在主要与表面温度有关,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不影响地表温度,①不符合题意。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使得地表温度适宜,适合液态水存在,②符合题意。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不直接影响地表温度,③不符合题意。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导致地球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适中,导致地表温度适中,适合液态水存在,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之为“金锁链条件”,它们与地球的宇宙环境稳定、日地距离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自转周期适中等条件有关。‎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甲处岩石 A. 横波能通过该岩层 B. 属于地壳一部分 C. 其形态可能为液态 D. 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8. 图示地壳运动可能形成的地貌是 A. 大西洋海岭 B. 马里亚纳海沟 C. 喜马拉雅山脉 D. 东非大裂谷 ‎【答案】7. A 8.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甲处岩石呈固态,横波能通过该岩层,A正确。图中表明,甲处岩石属于地幔岩层,不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错误。图中信息表明,甲处岩层接近地壳,属于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其形态不可能为液态,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幔上层物质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图中显示,岩层水平运动方向表现为相离运动,处于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运动明显,可能形成裂谷地貌,与东非大裂谷形成原理相似,选项D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表层岩石为大陆地壳岩层,因此该处目前不会形成海岭,排除A。马里亚纳海沟和喜马拉雅山脉属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貌,与题意不符,排除B、C。故选D。‎ ‎【点睛】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海洋和大洋中脊(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地区往往形成高大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等);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海沟,以及山脉或岛弧(如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美洲西岸的山脉)。‎ ‎2019年06月16日06时55分(北京时间),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南纬30.80度,西经178.10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悉,新西兰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仅2016年,新西兰国家地震监测网全年共记录32828次地震,平均每天发生近90次地震。‎ 完成下面小题。‎ ‎ ‎ ‎9. 此次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 ‎10. 新西兰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 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C. 位于太平洋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D. 位于太平洋和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图文信息表明,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30.80°S,178.10°W)发生地震,其震源深度20千米,该地位于海洋地区,而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仅6千米,因此此次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地壳之下的地幔,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内核和外核位于地表以下2900千米以下,而震源深度仅20千米,因此震源不可能位于内核和外核,排除C、D。故选B。‎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新西兰属于太平洋西部的岛弧,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排除B、D。新西兰西侧为印度洋板块,东侧为太平洋板块,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消亡边界,地壳活动频繁,因此地震频发,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C。故选A。‎ 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完成下列各题。‎ ‎11. 和田玉属于 A. 侵入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12. 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接触变质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流水沉积作用 D. 流水搬运作用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和田玉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属于变质岩,C对。侵入岩、喷出岩都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属于岩浆岩,不是玉石,A、D错。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与岩浆活动无关,B错。故选C。‎ ‎【12题详解】‎ 和田玉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搬运作用,搬运过程中流水不断侵蚀玉石,将玉石磨圆,D对。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变质岩,变质作用产于山上原生矿处,没有磨圆,A错。 在山上岩层中或河流中,受风力侵蚀作用少,B错。流水沉积作用使玉石堆积,不能磨圆,C错。故选D。‎ ‎25万美元一张票!想去太空遨游吗?2018年12月13日英国“维珍银河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海拔82.7千米的高度。随后下降,几分钟后落回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及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13. 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规律可能是 A. 递减→递增→递减 B. 递增→递减→递增 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14. 对图中①、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层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B. ②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递减 C. ①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 ②层大气有利于飞机飞行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维珍银河飞船”最终达到海拔82.7千米的高度,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可知,该飞船最高处达到大气中间层顶。图中显示,从82.7千米的高度下降过程中,首先气温递增,进入平流层后,向下气温递减,进入对流层后,向下气温递增,由此判断,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4题详解】‎ 根据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中的高度和气温垂直变化特征判断,图中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对流层(①层)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对流运动在低纬度地区更加强烈,对流层厚度较厚,而高纬度地区对流运动较弱,对流层厚度较薄,A错误。图中显示,平流层(②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递增,B错误。对流层(①层)大气上层冷、下层热,容易导致对流运动,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C错误,平流层(②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递增,不易产生对流,有利于飞机飞行,D正确。故选D。‎ ‎2016年7月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建成了世界最大单口径500米射电望远镜。大窝凼年在地区多岩溶漏斗、峰林、天坑及溶洞,图为大窝凼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形成大窝凼地貌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风力侵蚀 B. 向斜成谷 C. 流水侵蚀 D. 物理风化 ‎16. M处的岩石(靠近侵入岩)最可能是 A. 石英岩(变质岩) B. 流纹岩 C. 板岩 D. 砂岩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图示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属于湿润地区,地表岩层是石灰岩,有溶洞形成,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属于流水溶蚀作用,故大窝凼地貌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C对。风力侵蚀主要在干旱区,A错。向斜成谷是岩层没有缺失的顺地形,B错。物理风化有碎屑物堆积,不能形成溶洞,D错。故选C。‎ ‎【16题详解】‎ M处的岩石位于砂岩与侵入岩之间,砂岩与炽热岩浆接触,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可以由砂岩变质作用形成,A对。流纹岩是喷出岩,B错。板岩是由页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C错。砂岩属于沉积岩,D错。故选A。‎ 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图中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 断裂、沉积、岩浆喷出、褶皱、岩浆侵入 C. 沉积、岩浆侵入、褶皱、断裂、岩浆喷出 D. 岩浆侵入、褶皱、断裂、岩浆喷出、沉积 ‎18. ①②③④所示地质现象与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泥沙沉积 B. ②—岩层断裂 C. ③—侵蚀作用 D. ④—水平挤压 ‎【答案】17. A 18. D ‎【解析】‎ 考查地质现象发生顺序;地质作用与地貌。‎ ‎【17题详解】‎ 图中断裂切穿了所有的岩石,说明断裂形成时间最晚;岩浆岩1喷出岩切穿了岩浆岩2侵入岩,说明喷出型岩浆岩2的形成早于侵入型岩浆岩1;沉积岩1将岩浆岩2的火山锥的底部埋住,又被岩浆岩1侵入,说明沉积岩1形成在岩浆喷出之后,岩浆侵入之前;沉积岩2位于最下层并发生褶皱,形成时间最早。故图中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是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A正确。故选A。‎ ‎【18题详解】‎ 图中①是火山锥,由岩浆喷发冷凝而成,A错;②是溶洞,由流水溶蚀而成,B错;③是断裂,由内力作用而致,C错;④是褶皱,由内力水平挤压形成,D正确。故选D。‎ 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图2为电影《云中漫步》中的一个场景: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甲中 A. ②比①细是因其大气逆辐射强 B. ⑥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C. 雾霾天③将增强 D. 阴雨天④将增强 ‎20. 图乙所示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①增加照明②增加大气密度③保温预防霜冻④庆贺丰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9. C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图中各箭头的位置和方向判断,图中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④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⑤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⑥表示大气逆辐射,⑦表示地面辐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比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小,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大气逆辐射无关,A错。⑥表示大气逆辐射,②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B错。雾霾天空气中的尘埃和水汽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③)将增强,C对。阴雨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④)也将减弱,D错。故选C。‎ ‎【20题详解】‎ 图2显示,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这种做法增加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碳和水汽,增加大气密度,增强吸收地面辐射功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葡萄园起到保温作用,使得葡萄园夜里不致于降温过多和过快,从而起到预防霜冻作用,由此判断,②、③符合题意。煤炉起到的照明作用不大,夜里照明对葡萄生长没有益处,①不符合题意。庆贺丰收与此场景无关,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预防霜冻的主要方法:灌水法——灌水可增加近地面层空气湿度,保护地面热量,提高空气温度(可使空气升温2℃左右)。由于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田间温度不会很快下降。遮盖法——就是利用稻草、麦秆、草木灰、杂草、尼龙等覆盖植物,既可防止外面冷空气的袭击,又能减少地面热量向外散失,一般能提高气温1-2℃。熏烟法——是用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废机油、赤磷或其它尘烟物质,在霜冻来临前半小时或1小时点燃。这些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而烟雾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一般能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提高1-2℃。施肥法——在寒潮来临前早施有机肥,特别是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吸热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在继续腐熟的过程中散发出热量,提高土温。‎ ‎21.下图为地壳中各元素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壳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②固态矿物是岩石的集合体 ‎③矿物无法用化学式表示 ‎④元素以矿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元素与矿物。‎ ‎【详解】地壳由各类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是各类元素的集合体,元素以矿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由图示可知: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硅,它们组成的矿物二氧化硅,即是石英,①④正确。故选D。‎ ‎【点晴】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 固体外壳,岩石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地壳由各类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是各类元素的集合体。‎ ‎22.读“甲、乙两地质构造图”,完成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为向斜成山,乙为背斜成山 B. 乙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C. 乙处可能有河流发育 D. 乙处地貌是断层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类型,甲图中心岩层老、四周岩层新,为背斜构造;乙图中间岩层老、南北两侧岩层新,为背斜构造。根据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判断地形类型,甲图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表示山脊;乙图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表示山谷。由此判断,甲为背斜山,乙为背斜成谷,A错误。乙地背斜构造,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错误。乙处位于山谷,且背斜顶部遭受侵蚀,可能有河流发育,C正确。乙处地貌是背斜成山,与断层无关,D错误。故选C。‎ 危地马拉当地时间 2018 年 11 月 19 日凌晨,富埃戈火山再次喷发。图甲为富埃戈火山图,图乙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圈层 A. II B. III C. IV D. V ‎24. 关于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圈层 I 越向下密度越小 B. 圈层 II 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 圈层 III 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D. 圈层 IV 和圈层 V 物质均为固态 ‎【答案】23. C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中,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IV中,据此选C。‎ ‎【24题详解】‎ 根据图示,圈层 I 为大气层,越向下密度越越大;圈层 II 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圈层 III 为地壳,地壳由各类岩石组成,地壳厚度不均;圈层 V 为地核,地核的外核部分,横波不能通过,据此推测其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据此分析选B。‎ ‎【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 大气圈----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近地面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物组成,其主要成分是N、O,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圈----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由气态水、固态水和液态水组成,根据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并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3) 生物圈----是渗透于其他圈层的。‎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其中生物是这里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完成下面小题。‎ ‎25. 下列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A.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 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C. 海拔高,气候寒冷 D.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26. 下列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A. 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B. 藏南谷地的地热能 C. 青藏高原北部的风能 D. 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答案】25. C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导致太阳能丰富,A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导致太阳能丰富,B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与太阳能丰富无关,C符合题意。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导致太阳辐射强度较大,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题详解】‎ 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辐射能,A不符合题意。藏南谷地的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与太阳能无关,B符合题意。青藏高原北部的风能,是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产生的大气运动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雅鲁藏布江的水能,是太阳辐射能在水循环中不断转换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岩石,则它们中 形成原因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②和③ D. ①和④‎ ‎28. 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A. 多气孔构造 B. 常含有化石 C. 有层理构造 D. 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 ‎【答案】27. B 28. A ‎【解析】‎ ‎【27题详解】‎ 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判断,图中①为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②为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③为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的喷出岩,④为岩浆侵入冷凝形成的侵入岩,由此判断,③和④都是岩浆冷凝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因此形成原因相似,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8题详解】‎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显示,d为岩浆喷出冷凝作用,形成喷出岩。喷出岩由于冷却很快,很多气体还没有释放出来,外表已经凝结,从而形成多气孔构造,选项A符合题意。喷出岩冷凝过程中,温度很高,会破坏生物遗体和遗迹,不会形成化石,排除B。喷出岩往往在短时间同时形成,一般不具有层理构造,具有层理构造的沉积岩,排除C。喷出岩由于冷却很快,矿物结晶不充分,多细粒,多气孔,岩石较疏松,排除D。故选A。‎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 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 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30. 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 海平面 B. 莫霍界面 C. 岩石圈底部 D. 软流层下部 ‎【答案】29. A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图中显示,地壳等厚度线大致南北延伸,东部地壳等厚度线数值为34千米,向西等厚度线的数值逐渐变大,由34千米变为50千米,因此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选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应表示地壳底部,地壳底部应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莫霍面,地壳厚度是由莫霍面向地表面方向度量的,选项B符合题意。海平面以下仍有地壳,排除A。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排除C。软流层位于上地幔,软流层以上仍有一部分地幔,不都是地壳,排除D。故选B。‎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1. 图中(  )‎ A. F处可能形成海沟 B. 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C. E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 D. F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 ‎32. 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A. 印度洋板块 B. 亚欧板块 C. 非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答案】31. B 32. D ‎【解析】‎ ‎【31题详解】‎ 图中F处板块向两侧张裂开,位于大洋中,可能形成海岭,A错误;E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大陆板块被抬升,为板块的消亡边界,B正确;E处是板块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F处年老,C错误;F处地壳运动不一定较E处活跃,D错。故选B。‎ ‎【32题详解】‎ 若该剖面图是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E为大洋板块,最可能为太平洋,则图中甲板块最可能为太平洋板块东侧的美洲板块,D正确;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在太平洋板块西侧,AB错误;非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不相邻,C错误。故选D。‎ ‎ 【点睛】‎ E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大陆板块被抬升,为板块的消亡边界。F处板块向两侧张裂开,位于大洋中,可能形成海岭。太平洋板块东侧有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在太平洋板块西侧。‎ ‎33.“贵州龙”生活在距今2.1亿年前中三叠纪的贵州兴义地区,当时那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下图为贵州龙化石示意图。回答问题。‎ 与“贵州龙”化石属于同一类岩石的是 A. 花岗岩 B. 大理岩 C. 页岩 D. 石英岩 ‎【答案】C ‎【解析】‎ ‎【详解】“贵州龙”化石是恐龙遗体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贵州龙”化石应存在于沉积岩中。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岩浆冷凝过程中不会形成化石,排除A。大理岩和石英岩都属于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重新结晶过程中很难保留动植物遗体和遗迹形态,大理岩不会保留化石,排除B、D。页岩属于沉积岩,与“贵州龙”化石属于同一类岩石,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独特景观享誉世界。下图为黄山怪石景观“飞来峰”。完成下列各题。‎ ‎34. 黄山花岗岩形成过程是( )‎ A. 喷出作用 B. 变质作用 C. 固结成岩 D. 侵入冷凝 ‎35. 黄山上花岗岩形成了“怪石”,主要地质作用是 A. 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B.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C.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D. 岩浆活动、重熔再生 ‎【答案】34. D 35.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的成因及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34题详解】‎ 岩浆岩是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称为侵入岩,花岗岩是最常见的侵入岩。故选D。‎ ‎【35题详解】‎ 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怪石”形状主要地质作用不是内力,而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重熔再生是内力作用,AD错误;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黄山上花岗岩地表不是搬运和沉积而来的,B错误;风化和侵蚀会塑造岩石的形状,因此“怪石”受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故选C。‎ ‎【点睛】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常见的的地貌有花岗岩球状风化。 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可分为风力、流水、冰川、波浪。风力的侵蚀可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风力的沉积可形成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和沙丘。流水的侵蚀可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沉积可形成冲击平原、冲积扇、三角洲等。冰川的侵蚀可形成U型谷、角峰、冰斗、冰蚀湖等。冰川的沉积可形成波状平原、冰碛湖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太阳系和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图2为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 ‎(1)小行星带位于图1中 行星和 行星之间(填字母)。‎ ‎(2)图1中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为 ,从北极上空观察为 时针。‎ ‎(3)图1中太阳大气层M表示 。太阳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 ,全球农业倾向于 。‎ ‎(4)结合材料二,指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L,E ‎(2)自西向东 逆 ‎(3)色球层 太阳活动高峰年 增产 ‎(4)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水汽充足,阴天雾天多;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散失且地势较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太阳系和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和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小行星带位置、行星的运动特征、太阳活动、太阳能分布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图中显示,小行星带位于图1中L与E两颗行星之间,根据八大行星的分布位置判断,L和E行星分别是火星和木星。‎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图1显示,从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公转。‎ ‎(3)图1显示,太阳大气层M位于太阳大气的中间层,有明显的日珥,应表示色球层。太阳黑子数目多的年份,太阳活动强烈,被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太阳活动高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 ‎(4)我国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从图中直接获得,图中显示,我国太阳能资源贫乏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贫乏地区的太阳能贫乏原因应从大气透明度(天气)方面进行分析。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气候湿润,水汽充足,阴雨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度多盆地地形和山谷地形,容易形成地形雾,且多地形逆温、水平风力小,雾维持时间长,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四川盆地不利于水汽散失且地势较低,空气湿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导致太阳能资源贫乏。‎ ‎3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地球圈层结构中,甲以上是 。图中表示变质岩的是 (填字母)。关于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下约17km处,S波、P波减速 B、地下约1000km处,S波完全消失,P波减速 C、地下约2900km处,S波、P波都减速 D、地下约5100km处,S波完全消失,P波加速 ‎(2)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升高;也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 ‎(3)乙处地质构造是 ,其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该地质构造适合修建地下隧道,理由是 。‎ ‎(4)描述图中A处所示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1)岩石圈 d D ‎(2)① ③‎ ‎(3)背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天然的拱形构造;不易透水 ‎(4)岩浆侵入,地壳抬升之后出露地表,再受到风化侵蚀形成花岗岩山体;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冲积扇景观示意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情况、地球内部圈层、岩石类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地质构造与地貌、冲积扇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图中显示,甲以下的层次是产生岩浆的地方,应为软流层,软流层以上(即甲以上)是岩石圈。根据图中各地理事物的逻辑关系判断,图中表示变质岩的应是d。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中,遇到不连续面,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变化,地下约17km处,有莫霍界面,S波、P波明显增速,A错;地下约1000km处,有一个把地幔分成上、下地幔的二级不连续面,S波和P波增速加快,B错。地下约2900km处,有古登堡面,S波消失,P波急剧减速,C错。地下约5100km处,有一个把地核分成内核和外核的二级不连续面,S波完全消失,P波明显增速,D对。‎ ‎(2)大量火山喷发物进入大气,可能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从而使得全球气温升高,图中①表示大气逆辐射;大量火山喷发物进入大气,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加,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图中③表示大气对太阳的反射作用。 ‎ ‎(3)图中显示,乙处岩层向上拱起弯曲,地质构造应是背斜。背斜顶部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在弯曲变形过程中受拉张力,多张裂,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背斜构造为天然的拱形构造,结构稳定,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边分流,不易出现秀水事故,因此适合修建地下隧道。‎ ‎(4)图中显示,图中A处所示地貌为花岗岩山地和冲积扇。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沿岩石圈薄弱地段向上侵入,冷凝形成花岗岩,后地壳抬升较高,地表侵蚀,花岗岩出露地表,再受到风化侵蚀形成花岗岩山体;奔流在山区河谷的河流流出山口,地形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所携带的物质逐渐在山口附近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北欧地区图(图1)与C国峡湾景观图(图2)。‎ 材料二:A国(冰岛)地处大西洋中脊上,是一个多火山、地质活动的国家。B国(芬兰)的极光景观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流连忘返。峡湾是C国(挪威)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甚至连地质专家都将挪威称为“峡湾国家”。在挪威的西部海岸边分布着连绵不绝的峡湾风光。‎ ‎(1)简析A国多火山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 ‎(2)推断B国观赏极光景观的最佳季节,并说明理由。‎ ‎(3)描述图中所示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1)A国(冰岛)位于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壳活动活跃。‎ ‎(2)冬季;冬季北极地区出现极夜,适合观赏极光。‎ ‎(3)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地表形成大量的u形谷;冰川消退,水面上升;海水进入u形谷,形成峡湾。‎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北欧地区示意和峡湾景观示意图和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多地震的原因、极光观赏季节及原因、峡湾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材料信息表明,A国(冰岛)地处大西洋中脊上,是一个多火山、地震活动的国家,大洋中脊为板块生长边界岩浆上涌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岛位于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地震活动。‎ ‎(2)极光是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与大气碰撞产生的辉光,光的强度相对太阳光线较弱,因此适合夜里观察,观赏极光景观应在极地地区,纬度高,夏季时黑夜时间短,不适合观赏极光,冬季时北极地区出现极夜,黑夜时间长,适合观赏极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的结果。地质时期,当地地表覆盖着大量冰川,冰川运动过程中,在相对低洼地区刨蚀地表,形成大量的U形谷;后来地球温度上升,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U形谷,形成现在的峡湾景观。‎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