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题,总计60分。) 1. “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 A. 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B. 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 C. 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D. 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 2. 宋朝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作为叙级、定薪的依据;“职”是一种虚衔,授予某些有名望的官员;“差遣”是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造成了“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怪现象,其目的是: A.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B.细化级别,加强官僚管理 C.重文轻武,防止地方割据 D.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 3. 3.《汉书·食货志》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普遍流行“人耕十亩”的经营规模。对这种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精耕细作农业的持续发展 B.人地矛盾的不断尖锐 C.农民耕作能力的不断衰退 D.古代典籍记载不可信 4. 据统计,唐代江南士人居相位者约占十分之一,宋真宗以后则超过半数。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大多是赣、闽等地的江南士人。这反映了 A.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 B. 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C. 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D. 变法成为挽救统治危机的利器 5. 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行业术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竞不知为何等语。”这说明明代 A.商业发展受到方言制约 B.手工业技术具有封闭性 C.工商业专业化趋势明显 D.商品长途贩运逐渐发达 6. 王国维在《观堂林集》中对清代学术作过透彻的分析, “我朝三百年学问……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之学新”,其中“国初之学大” A.根源于明清社会的历史变迁 B.对古典文化严谨系统的整理 C.改变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 D.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7. 在雅典历史上,失去民心的领导人,不论其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显赫,功绩多么卓著,都可能被公民大会解职、处罚,如指挥马拉松会战的米尔提泰、指挥萨拉米斯海战的铁米斯托克里和政治家伯里克利。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 民主政治深入人心 B. 军事将领更易受罚 C. 民主政治存在缺陷 D. 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1. 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简化了司法程序 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彰显了契约精神 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2. 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 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B. 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 C.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D. 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 3. 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职权和组织活动都有明确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侯,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 A.民主主义精神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主义精神 D.有限政府原则 4. 1789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 A.延续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模式 B.提高了国会立法的科学性高效性 C.参议院的权力高于众议院的权力 D.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 5. 钱乘旦先生认为“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没有工业革命,是没有现代民主化进程的。”以下史实可以支持此观点的是 A.发动光荣革命 B.颁布《权利法案》 C.形成责任内阁 D.1832年议会改革 6. 19世纪中期起,英国议会下院中各大政党都设立党监,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这一举措意在 A.维护议会内部的团结 B.提高议会决策的效率 C.增强政党政治竞争力 D.贯彻内阁集体负责制 1. 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A.皇权受到制约 B.实行联邦制 C.设立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立法权 2. 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3. 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了殖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A. 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B. 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C. 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 D. 为手工工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4. 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运送到美洲,黑奴贸易随即开始,盛行了三个多世纪。通过黑奴贸易,殖民者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到19世纪中后期基本停止。黑奴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A.天赋人权理念深入人心 B.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C.种族歧视问题得到解决 D.黑奴贸易已经无利可图 5.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英国社会围绕奢侈的定义、奢侈浪费与社会道德、奢侈浪费与经济发展、奢侈浪费与健康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大讨论。通过这次讨论,奢侈的含义发生了转变,转变的关键之处在于将奢侈的定义与道德脱钩,与经济发展挂钩。据此可知,这场大讨论 A.不利于社会消费的增长 B.导致了西方人文精神缺失 C.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D.激化了英国社会阶级矛盾 6. 关税是政府在国境关口向进出口商人征收的税。下列对“英国关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关税收入上升导致经济出现衰退 B.工业革命时期关税收入保持稳定 C.《权利法案》颁布阻碍了关税收入 D.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的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反映出 A. 工业革命是科学革命的根源 B. 19世纪科学革命的中心发生转移 C. 工业革命推动科学革命深入发展 D. 科学进步是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 2. 某学者在撰写“文艺复兴和现代文明的兴起”一章时,介绍了一系列推进文艺复兴运动的事件,下列事件不可能列入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印刷术的革新 C.近代科学的兴起 D.君主专制的衰落 3. 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A.主张因信称义 B.否定教皇权威 C.反对禁欲主义 D.强调王权至上 4. 17~18世纪欧洲的知识阶层以法语为共同语言,普鲁士国王和俄国女皇只愿意说法语。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拓展 B.殖民霸权的变迁 C.启蒙运动的发展 D.科学革命的影响 5. 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2. 右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文学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A.《苹果车》 B.《人间喜剧》 C.《等待戈多》 D.《巴黎圣母院》 3. 《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之间的无聊的对话。但它隐晦地表述了严肃的苦恼。该剧 A.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风貌 B.注重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C.展现了现代主义的文艺风格 D.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文艺特点 4. 《马拉之死》的作者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说:“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还说:“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下列作品中与上述名言不符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5.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 时期 流行词汇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工业家、社会主义 B.理性、危机 C.进化论、浪漫主义 D.垄断、罢工 1. 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 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理念起源早.《礼记》规定,“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随着商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地突显出来。到了汉代,政府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汉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与盗同法”。唐代是食品安全管理关键期:与食品安全法规建设的同时,唐朝在宫廷中设置尚食局和太官署,专门负责掌管膳食安全,同时在民间设立行会进行管理,行会的管理纳入到官员考核范畴。在此期间药食同源理念得到较大发展,并涌现出一批药学著作。例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宋对食品安全的治理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对违法乱纪者实行“重刑”。清朝法律在食品安全监管上从对人的处罚转移到问题食品上,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抽检制度。 ——摘编自赵向豪等《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历史追溯与反思》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中期,《柳叶刀》杂志对食品质量卫生调查报告,引起英国舆论界的空前支持和响应。在此情况下,英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掺假问题,并在1860年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授权地方当局成立“公共分析师”.但是“没有建立中央机关,确保食品安全的责任完全是地方性和可选性的”。1875年英国最终通过《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扩大了地方委员会权力,增加分析师人数,最重要是扩大中央控制权力。此后经过一系列改革,地方政府委员会终于成为主管英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机构。在该机构的努力下,到20世纪初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初步完善。 ——摘编自魏秀丽《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历史考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60年英国《食品掺假法》的背景。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外国食品安全的启示。(8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打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祢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 材料二 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分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 ——《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朱正梅)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并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12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思想史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上,著名汉学家史华慈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诠释:第一、思想史的中心课题就是人类对于他们本身所处的“环境”的“意识反应”,是“情境”与“意识”之间的互动;第二、思想史是环绕各种“问题意识”而展开的对话;而思想间的辩论与对话不可避免地要分享共同的关切(共同的议题、共同的预设)。 问题:依据“史华慈” 思想史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从古代、近代思想文化史中选取一例,指出其“关切的议题”,概述其形成的思想“意识反应”,并以“所处的环境或情境”论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题,总计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A A C A A C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C B B B B C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C A B D C C A D 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1题17分,32题12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相同: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重视法律治理;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设置机构,重视食品的抽检管理。(四点4分) 不同:中国强调重刑,英国重视舆论监督。中国由中央政权主导食品安全治理,英国地方政权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两点4分) (2)背景:工业革命后,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视;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影响;民主政治发展,政府治理能力提高。(三点6分) 启示:重视多元监督;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强化食品安全检查等(两点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答案】(1)差异:中国侧重行政机构改革,英国在多个权力机构进行;中国围绕相权开展,英国以宗教改革为依托;中国以皇权为中心,英国体现权力制衡;中国实行大部制, 职能综合性强,英国体现单一化,职能独立性强。(6分)影响: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能,提高了办事效率;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政治民主化,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的分权学说、启蒙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解析】第一步:选出思想文化史中的某一具体事例;第二步:指出其“ 关切的议题”,即概括新旧思想的冲突;第三步:概述这一具体事例的具体主张;第四步:结合所学知识,联系背景从政治、经济和阶级基础等角度回答,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5分) 事例:启蒙运动(3分) 关切议题:反封建专制和构建新社会(3分) 意识反应: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民主科学等(4分) 原因: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新社会;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5分) [如回答规定时间范围内的其他事例,给分情况参照上述标准;在回答原因时,没有史论结合,不是回答原因,而是回答成背景,只得2分。上述示例,如答成: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只能给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