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西周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 维护等级制度 B. 丰富文娱生活 C. 弘扬民族文化 D. 发展音乐艺术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而不是为了丰富文娱生活,故B选项错误;西周制定的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从而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故C选项错误;发展音乐艺术与制定礼乐制度无关,故D选项错误。 2.观察下图 图片主要说明 A. 优化选官制度并趋于完善 B. 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C. 二府三司制度已基本形成 D. 分割相权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图片反映了中央官制,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未涉及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材料反映的西汉的中外朝制度而非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排除C;图片反映的是西汉中外朝制度,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故D正确。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反映的是 A. 察举制 B. 恩荫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察举制是汉朝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推举人才的制度,主要不是通过读书考试选拔人才,排除A;恩荫制是中国古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排除B。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是通过读书考试选拔人才,排除C;科举制是以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贫民、庶族皆可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授予官位,D正确。 4.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引发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 A. 丞相的废除 B. 实施八股取士 C. 内阁的设立 D. 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A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自己因此要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繁忙的政务需要从清晨处理到深夜,因此他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的感慨。所以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丞相制的废除,故A正确。八股取士的实施是用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与题干无关。故B错误。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故C项错误。 军机处设置于清朝,故D错误。 5.梭伦改革规定,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 A. 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 打破贵族垄断政权 C. 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D. 满足男子参政愿望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中实行的财产等级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贵族的特权,但不能说“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措施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发展而不是“崛起”,故C项错误;D选项错在“男子”,男子并不一定是公民,故D选项错误。 6.《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 侧重保护平民的合法权利 B. 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C.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答案】D 【解析】《十二铜表法》从根本上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BC与材料无关,排除;“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法律的公平性,“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强调“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才能对人进行定罪和处罚”,突出了法律实行过程中的程序性,故选D。 7.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实行联邦共和政体,下列宪法的规定体现了联邦制原则的是 A. 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总统和国会议员由民选产生 C. 实行两党制 D. 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联邦”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掌握,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联邦”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即联邦制的原则,故D选项符合题意;确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权力制约与平衡的三权分立原则,没有体现联邦制原则,故A选项错误;总统和国会议员由民选产生体现了民主选举的原则,而不是体现联邦制原则,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故C选项错误。 8.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上述过程说明了 A. 总统违背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B. 共和制度通过宪法形式确立 C. 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 D. 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 【答案】C 【解析】由材料“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可知,“法国君主派”“组阁”的结果却是“共和派”“重掌组阁权”“获参议院多数”,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法国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故答案为C项。A项,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因此,材料中总统麦克马洪的做法没有违背宪法,排除;B项,1875年法国共和制度就已经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而且也不符合史实,因为1879年法国共和派一统天下的局面才形成,排除。 9.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己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体制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德意志帝国的议会起的作用巨大 B.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拥有国家实权 C. 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仍是君主专制 D. 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德意志帝国君主是实,故选B项;题干中“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立宪为虚,排除A项;德意志帝国虽然皇帝权力巨大,但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发展迅猛,德国迅速跻身强国行列,排除D项。 10.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材料可解读为“一国获利,各国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B。 1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反映了 A. 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B. 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C. 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思想 D.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制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的思想,体现了其落后性,无法反映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是以洪秀全为首的一次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C选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主要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故D选项错误。 12.下表为近代中国某次战役的军力对照表,据此判断,此次战役最有可能出现在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此对照表是中外双方海军的对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战役,就是中日双方海军的较量,故C项正确;ABD项没有海战,故排除。 13.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 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 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C. 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被迫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20世纪的大幕拉开”、“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集体亮相”指的是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战争的结果是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D选项错误,1860年《北京条约》被迫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如图做为背景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 同盟会的成立 B. 武昌起义的爆发 C.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D. 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四川保路同志会”的相关资料,可以用来研究1911年武昌起义相关的保路运动,B项正确;同盟会成立时,四川等地的保路运动还没有发起,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而国民革命运动则兴起于十三年之后的1924年,ACD三项错误。 15.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材料中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指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政治制度。“帝王专制史”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退位这一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民主政治史”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B项正确。A、C、D都没有确立民主政治制度。 16.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此题注意两个时间“1925年”与“1928年”,国共合作与国共关系破裂时期。分析选项,A是苏联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原因;B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D时间上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 17.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 B. 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C.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D. 决定组织秋收起义 【答案】A 【解析】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是遵义会议,故A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表述。 18.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列不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史实是 A.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B.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C. 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D. 组建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无数中国青年响应蒋介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纷纷踊跃参军,组建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联合英国、美国抵抗日军,因此组建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故D选项符合题意;抗战期间,中共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故A选项属于中共党的行为,不符合题意;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争,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19.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此次“壮举”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D. 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 【答案】B 【解析】根据“刘伯承”“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结合所学,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从此,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故B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时间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不合题意,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0.某大科学家写了60年日记,对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 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 解放军入北京城 C. 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D. 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答案】C 【解析】A选项“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表明是辽沈战役, “解放军入北京城”应该是平津战役,“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是渡江战役,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C选项“国民党军放弃徐州”,符合淮海战役,故选C。 21.有史学家认为:连接每个时期独领风骚的城市,就是一部历史的缩影。与下列表述相吻合的城市是 A. 上海 B. 广州 C. 南京 D. 厦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广州的历史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连接每个时期独领风骚的城市,就是一部历史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广州一直是对外的通商口岸,近代广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又走在开放的前沿,可知这个城市是广州,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古代历史,排除;C项不符合现代历史,排除;D项不符合古代历史,排除。故选B。 22.“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 【答案】D 【解析】根据“工人运动的状况”、“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强调工人阶级要领导工人运动,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因此满足题意要求的应为《共产党宣言》,故D项正确。ABC分别是英国、法国和美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不符合题意,排除。 23.列宁指出:要建立从上到下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要废除替察、军队和官吏,即以全民武装代替常备军;将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的上述思想出自 A.“四月提纲” B.《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C.《和平法令》 D.《土地法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要建立从上到下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将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转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即为俄国革命指明方向的是《四月提纲》,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列宁起草《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农代表苏维埃,而《四月提纲》发表于1917年4月,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17年11月7日晚召开之际,列宁起草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故C和D选项与材料无关。 24.于右任先生在《望大陆》中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绝唱 A. 表现了对两岸统一的前景充满绝望 B. 表达了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热爱 C. 反映了对国共两党对峙的严重忧虑 D. 表现出了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心情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陆》反映了他渴望国家统一,台湾同胞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台湾同胞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但对此没有充满绝望的消极心情,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热爱,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他渴望国家统一,台湾同胞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没有反映对国共两党对峙的忧虑,故C选项错误。 25. 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A. 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 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 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1953年周恩来说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即可选出D项;A项召开于1955年,晚于题目中时间“1953年”,故排除;B项签订于1950年、C项发生于1949年,均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53年”,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解放。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 ——古希腊某诗人、政治家 材料四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候更相诛伐”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有何进步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材料三的作者是哪位政治家?他“完成”的事对古代雅典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制度:郡县制。意义: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目的:削弱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家:梭伦。作用:动摇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3)变化:由君主专制到权力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的影响;人民的长期斗争。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然后属疏远”“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是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制度:根据材料一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实行郡县制。意义:根据所学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方面来分析。 (2)由来: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目的:汉武帝通过削夺王侯的爵位来削弱王国的实力,从而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政治家:根据材料三“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可以联系到梭伦改革中的内容为废除债务奴隶制,故得出政治家为梭伦。作用:本问是要回答出梭伦改革的积极方面的作用,主要从动摇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方面来回答即可。 (3)变化根据材料四“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过程,即由君主专制到权力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原因:依据材料四“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可以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结合所学可以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的影响;人民的长期斗争几个方面来分析。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 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二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逆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实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几。又何待言!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全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2)材料二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晚年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 【答案】(1)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原因: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反革命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转变: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上提出了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中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推行村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 【解析】(1)“将权力关进牢笼”就是通过将权力给人民,通过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领导者无法实行专制统治。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以及反封建专制的意义。 (2)原因:根据材料二“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北洋军阀之首领,实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可总结出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反革命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转变:联系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孙中山在晚年重新解释了新三民主义,并且走上国共联合的道路。 (3)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为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对于改革开放以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大事主要从1982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8年推行村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28.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可图可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历.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列举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制造的主要暴行(三例)。促进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经过。 (3)材料二中,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取得了什么成果?简析香港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 【答案】(1)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屠杀、七三一部队;中美关系改善。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冷战的需要;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美国的国际地位的削弱;封锁中国计划的破产;中苏关系紧张。经过: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成果: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协商解决香港问题。原因: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不正常状态”就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并且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造成的。日军的暴行除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屠杀、七三一部队,还有毒气战、细菌战等。因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成为促使日本急于要改善与中国“不正常状态”的原因。 (2)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从中美两国进行分析。从中国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的紧张分析;从美国角度看美国的国际地位的削弱;美苏冷战处于守势;封锁中国计划的破产等方面分析。经过:根据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成果:根据所学可知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协商解决香港问题。原因:主要从中国国力增强和“一国两制”方案的提出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