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开封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开封市 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山的答题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及“魏晋风度”,我们会想到“竹林七贤”等;谈及“盛唐气象”,我们会想到李白、杜甫、王维等。正是这些作家的经典作品,直接凸显了时代的个性与气质。对于创作者来说,能否创作出精品乃至创作出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既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取决于其创作追求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程度。 所谓精品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之作。其中,“思想精深”是指想得深,想得透,可以为读者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有益的角度。过去曾有作家将“感觉”与“思想”对立起来,放弃思想的深度,追求感觉的新奇,现在有的作家笔下也是有细节、有故事、无思想。我们需要将感觉凝结为思考,将思考提炼成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转型时期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才能讲好新的中国故事。我们有安土重迁文化传统、有城乡结构的现实处境,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中国“一个乡下人进城”的故事自然不同于西方同类故事,较之而言,内涵也更丰富,人物内心历程也更曲折。我们应当抓住类似题材深入挖掘,这就尤其需要创作者思想的敏锐与思考的能力。 要创作出精品,需要有高远的追求,有潜心创作的态度。在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创作者能否克服浮躁、专心致志地创作是关键问题。与其追求数量,不如追求质量;与其涉猎众多,不如独擅一技,与其原地徘徊,不如勇敢攀登艺术高峰。优秀文艺作品是有生命力的,生命力来自创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其“对象化”,即创作者将自己的生命、情感与心血注入每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每一个个体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之中,其生命体验必定受到个体的局限;当时代变化超出个人熟悉的经验与想象,我们如果不能打开生命体验的边界,便只能抱残守缺,无从理解和展现这个时代。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科技已经或正在取得突破,这将会极大地影响人类社会进程;伴随城镇化进程推进,“乡土中国”也正在转变……创作者如果不能从时代、环境中汲取营养,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艺术创作之树便难以根深叶茂。 创作精品更离不开创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创作者热衷于创新。但大多只是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上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来自表达的“刚需”,即现有的艺术方法与艺术形式已经无法表现创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创作者在表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与方法。契诃夫的戏剧是这样,鲁迅的《野草》是这样,许多现代主义经典作品也是这样。一些作家的创新其实只是借鉴,上世纪80年代主要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当提倡讲好中国故事时转而借鉴中国古典文学。借鉴可以起到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作用,但仅仅是借鉴并不能真正切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心灵。“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从生活出发、从丰富复杂的生命体验出发,才有艺术创新的动力,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 在中国文联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周志提出“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的号召。创作者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与创造力,不断在时代经验与人民生活中拓展生命体验,坚持思想探索与艺术创新,才能将更多的艺术精品奉献给人民。 (摘编自李云雷《在实践中推动精品创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作者正确处理了“感觉”与“思想”的关系,就能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B. 作品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不求涉猎众多只要独擅一技,这是社会对作家的要求。 C. 优秀作品中的蓬勃生命力,源于创作者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融入作品。 D. 契诃夫的戏剧、鲁迅的《野草》用新的形式方法与表达内容结合,这是真正的创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李杜王维与盛唐气象引出创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B.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中间分述部分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C. 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批评了一些创作者脱离生活,不敢创新。 D. 文章联系发展变化的时代,分析了精品的内涵,回答了如何创作出精品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乡下人进城”故事比西方同类故事内涵更丰富、人物内心历程更曲折,源于中国独有的社会文化语境。 B. 鲁迅曾说作家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活书”,这与文中创作者需要独特生命体验的理念是相通的。 C. 借鉴是艺术创新的源泉,许多优秀作家就是通过借鉴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 D. 从艺术创作的规律来看,创作者根植人民生活,融入时代精神,大胆实践和创新,才有可能创作出精品。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创作者正确处理了‘感觉’与‘思想’的关系,就能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有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过去曾有作家将‘感觉’与‘思想’对立起来,放弃思想的深度,追求感觉的新奇,现在有的作家笔下也是有细节、有故事、无思想。我们需要将感觉凝结为思考,将思考提炼成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转型时期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才能讲好新的中国故事”; B项,“作品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不求涉猎众多只要独擅一技”有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要创作出精品,需要有高远的追求,有潜心创作的态度。在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创作者能否克服浮躁、专心致志地创作是关键问题。与其追求数量,不如追求质量;与其涉猎众多,不如独擅一技,与其原地徘徊,不如勇敢攀登艺术高峰”; C项,“源于创作者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融入作品”有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是“优秀文艺作品是有生命力的,生命力来自创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其‘对象化’,即创作者将自己的生命、情感与心血注入每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批评了一些创作者脱离生活,不敢创新”说法错误,根据第四段中“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创作者热衷于创新。但大多只是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上的创新”“一些作家的创新其实只是借鉴,上世纪80 年代主要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当提倡讲好中国故事时转而借鉴中国古典文学。借鉴可以起到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作用,但仅仅是借鉴并不能真正切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心灵”“只有从生活出发、从丰富复杂的生命体验出发,才有艺术创新的动力,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是批评一些作家没有从生活出发、从丰富复杂的生命体验出发进行真正创新。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借鉴是艺术创新的源泉”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是“一些作家的创新其实只是借鉴,上世纪80年代主要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当提倡讲好中国故事时转而借鉴中国古典文学。借鉴可以起到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作用,但仅仅是借鉴并不能真正切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心灵。‘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从生活出发、从丰富复杂的生命体验出发,才有艺术创新的动力,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消息成为中国文化界近期热议的话题。 考古发现成功申遗,在中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譬如,远的有十多年前至二十多年前的敦煌、秦始皇陵、殷墟等,近些年的有湖南、湖北、贵州的土司遗址等。但良渚遗址这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项目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的反响却大于以前。为什么呢?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来说,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距今约5000年前,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良渚遗址成功申遗,令中国考古界为之一振。 直到近代考古学进入中国前,对于我国商代及以前的历史,西方学者基本不相信文献记载,中国学者也有不少抱着怀疑态度。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者不但用一系列发现,让商史成为信史,连夏以前的许多新发现,足以让学术界对中国国家文明的认识和研究走得更远。经过中国几代考古学家,尤其是“长三角”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良渚古城遗址这个历史记载中都不存在的“史前”文明重见天日。良渚申报资料中直接提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遗址获批,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 (摘编自高大伦《良渚申遣与文化自信》,人民网2019年7月8日) 材料二: 在中国同时期古城中。良渚古城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则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坝”。拥有完整都城结构的良渚古城,由内而外依次为官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 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下游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的发端。这与中原及世界大部分地区以旱作农业为生的经济模式下产生的文明就有差别,具有独特性。良渚玉器达到了史前石制品制作技术的顶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良渚玉器手工业达到的专门化程度。体现在良渚纹饰的统一性、玉器形制的规整性上。这种玉器成品的“标准化”。体现了对玉料资源的掌控和分配能力,对技术和概念的精准传递,也是当时社会组织和分工所达到的水平。从玉器的功能上讲,其他文化没有像良渚古城遗址这样,表现出对墓葬内玉器摆放使用的强烈而明确的制度性。良渚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从上述玉器功能引申出来的“藏礼于器”的传统,是将“礼”体现在特定器物上的表现方式。这一传统,连接了中国的新石器文明和青铜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和结构的稳定性。从更大范围文化比较的视角说,西方纪念碑式的仪式传统的形成,对应东方宗庙式的社会秩序的表现,这个“藏”而不露的物质性是非常值得突出的东方价值观的内核。 (摘编自范昕《良渚文化如何影响人类文明》《文汇报》2019年7月7日) 材料三: 作为世界共同的遗产、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在遗址保护上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行路径,即处理好研究与展示的关系,平衡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推动考古和保护相融合。甘肃敦煌莫高窟,利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构建虚拟洞窟,既缩短了游客在洞窟滞留时间,减轻了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使洞窟得以“休养生息、延年益寿”。同时,将精美的壁画、彩塑“搬”出洞窟,帮助游客更好地欣赏和体验敦煌文化艺术,破解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难题。守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容不得一丝懈怠。唯有不畏困难,扎实推进,才能让历史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产生经济数益,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个新的起点。 (摘编自马苏薇《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人民日报》2019年7月I5日) 4. 下列不属于遗产保护“可行路径”的一项是( ) A. 殷墟对宫殿宗庙地下部分有效保护,地上复原标识展示。 B. 秦始皇陵博物院融文物保护、遗址展示、参观游览为一体。 C. 敦煌莫高窟,利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构建虚拟洞窟。 D. 良渚遗址开放后,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证据;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起文化界的热议。 B.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者用一系列考古发现,让商史成为信史,让夏及以前的历史得到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 C. 良渚玉器的制作技术让世界惊叹,良猪玉器功能引申出米的“藏礼于器”的传统,很好地体观了东方价值观。 D.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妥善保护、合理开发不仅有利于文化建设,也会促进经济发展。 6. 请结合材料,分析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的原因。 【答案】4. D 5. B 6. ①中国几代考古学家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使中国“史前”文明重见天日:②良渚遗址历史久远,古城规模宏大,都城结构完整,水利系统先进;③史渚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不属于遗产保护‘可行路径’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属于遗产保护‘可行路径’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发展”不属于遗产保护“可行路径”,相关信息在材料三中,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发展”是利用文物,不属于遗产保护“可行路径”。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让夏及以前的历史得到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有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者不但用一系列发现,让商史成为信史,连夏以前的许多新发现,足以让学术界对中国国家文明的认识和研究走得更远。经过中国几代考古学家,尤其是‘长三角’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良渚古城遗址这个历史记载中都不存在的‘史前’文明重见天日。良渚申报资料中直接提出该遗址是5000 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遗址获批,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的原因。通读题目所给的几则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经过中国几代考古学家,尤其是“长三角”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良渚古城遗址这个历史记载中都不存在的‘史前’文明重见天日”“在中国同时期古城中。良渚古城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而良渚古城外国水利系统,则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坝’。拥有完整都城结构的良渚古城,由内而外依次为官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国水利系统”“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下游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的发端。这与中原及世界大部分地区以旱作农业为生的经济模式下产生的文明就有差别,具有独特性”“良渚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从上述玉器功能引申出来的‘藏礼于器’的传统,是将‘礼’体现在特定器物上的表现方式。这一传统,连接了中国的新石器文明和青铜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和结构的稳定性。从更大范围文化比较的视角说,西方纪念碑式的仪式传统的形成,对应东方宗庙式的社会秩序的表现,这个‘藏’而不露的物质性是非常值得突出的东方价值观的内核”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的原因。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 犁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尿,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五天后,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了穿上。 女孩子的父亲,现在地在地里没活了,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 “等赚了钱,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大伯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半个月后,在曲阳,大伯买了架好织布机,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1949年12月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人民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展开的大背景。 B. 小说不以金戈铁马的厮杀、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是围绕山地回忆串联起日常生活情景,反映抗战时期的军民生活。 C. “我”到河边砸冰洗睑,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来表达歉意,让我感动。 D. 作者以清新自然的文笔,深情地回忆在那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的军民鱼水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8. 小说后半部分的贩枣买织布机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有人说:“孙犁笔下的普通妇女形象,总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答案】7. C 8. ①使山地回忆的内容更丰富、充实;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女孩子的勤劳能干;③使主题更加突出,表现抗日战争艰苦岁月中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9. ①小说主人公女孩子是抗战时期普通劳动妇女的一员,姓名都没有出现;②女孩子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内心丰富,品格美好;③作者挖掘出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更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回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来表达歉意”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十段,原文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由此可见是“我”主动道歉,不是女孩主动向“我”道歉。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情节作用能力。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其他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⑧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波澜曲折富艺术性。结合具体情节,可进行具体分析。文章写“我”对自己打游击到过的一个小村庄发生事情的回忆。写自己一天早晨到河边砸开冰准备洗脸,被一位在下游洗菜的小姑娘批评不讲卫生,发生了冲突。但是当“我”看到小女孩容貌衣着和她洗的用来做早饭的水沤的杨树叶,“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就主动向小女孩道歉。和小女孩对话,了解小女孩家里情况,女孩家的房子被日本鬼子少了两三回。“我”当即表示不管要三年还是五年,一定要打下去,把日本鬼子打败。女孩看见“我”光着脚,没有袜子,了解情况后,就用打算给自己父亲做袜子的布做了一双袜子送给“我”。让“我”先穿上了袜子。小女孩的父亲打算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我”就每天打早起同女孩的父亲背枣子送到曲阳去。女孩要求等赚了钱给她买张织布机子。半个月后,女孩的父亲给女孩买了张织布机子,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小说前半部分写“我”和女孩子的之间的摩擦,解除摩擦,女孩为我做袜子。然后小说后半部分“我”帮女孩家贩枣,贩枣赚了钱,女孩父亲应女孩要求,给女孩买织布机,使山地回忆的内容更丰富、充实。文章的后半部分写“我”帮助女孩父亲贩卖枣子,“我”是军人,女孩家时农民,“我”作为军人帮农民家贩枣,表现抗日战争艰苦岁月中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是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女孩要求父亲为自己买张织布机,并且在织布机买来后很快就学会了织布的全套技术,更突出了女孩的勤劳能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有人说:‘孙犁笔下的普通妇女形象,总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也就是要求学生以本文为例鉴赏孙犁笔下的普通妇女形象,总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然后通读文章,圈画出文章中有关普通劳动妇女情节内容,根据这些情节内容赏析该妇女身上所体现的美好品质,进而得出答案。本文主要写“我”对自己打游击到过的一个小村庄发生事情的回忆。回忆中主要突出了一个抗战时期普通的劳动妇女形象,这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是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女孩,这个女孩在大冷天的早晨来到河边洗菜,“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天气如此寒冷,女孩穿得如此单薄,还是来河边洗菜做饭。还有“我”帮助女孩父亲运输枣子到曲阳去卖,女孩就“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女孩要求贩卖枣子赚了钱买一台织布机给自己,贩卖枣子赚了钱,女孩的父亲就给女孩买了一台织布机,女孩就“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可以得出女孩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从女孩对以“我”为代表的游击队员关于搞个人卫生是不是真卫生所说的话,可以看出女孩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女孩看见“我”光着脚,没有袜子,了解情况后,就用打算给自己父亲做袜子的布做了一双袜子送给“我”。让“我”先穿上了袜子,可以得出女孩淳朴善良,具有美好品格。女孩只是广大抗战时期普通劳动妇女中一员,女孩身上体现出的这些美好品质,正是抗战时期广大劳动妇女普遍具有的,作者从女孩这个普通人物身上挖掘出人性美好的一面,更能引发人们对抗战时期广大劳动妇女所具有美好品质的联想和回味,表达对抗日战争艰苦岁月中普通劳动妇女的赞美之情。 【点睛】解答情节设置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情节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情节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如情节在开头段,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如情节在中间段,则应关注其与上下文的关联,如是结尾,要关注与上文、标题的关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娄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今陛下起于沛,而欲比隆于成康①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秦地被山带河,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匈奴不可击。上怒,械系敬广武。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彊,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上取家人于冒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口。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指西周王周成王、周康王。盛鼎时期,是西周最为的阶段。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B. 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C. 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D. 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后稷,远古时华夏民族的共主,也是周王朝的先祖,农耕业的始祖。 B. 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代指商帝。 C. 赐姓,指天子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子功臣,以示褒宠。 D. 家人子,汉代对无官职名号宫人的称呼,是汉代后宫低等级的嫔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敬劝说迁都,高帝当即采纳。刘敬通过引荐见到了高帝,陈述都城不宜建在洛阳而应建在关中,受到了高帝的称赞并被赐给官职。 B. 刘敬出使甸奴,归来反对战争。派去匈奴的使臣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而刘敬认为不可以,高帝很生气,将他关押在广武,后赦免了他。 C. 刘敬主张和亲,出使匈奴订约。高帝担忧匈奴侵扰,刘敬说对匈奴不能用武力制服,用和亲的方式可以使天下安定,并奉命出使订立盟约。 D. 刘敬审时度势,有远见卓识。刘敬分析形势,认为匈奴部落距离长安比较近;关中刚刚经过战争,百姓稀少,土地肥沃,应移民关中。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起于沛,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2)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答案】10. B 11. A 12. A 13. (1)如今陛下从沛县起事,却要和周成王、周康王时期比兴盛,我私下认为不能等同。 (2)派使臣出使匈奴,匈奴藏起他们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使臣)只能看见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天下”“士卒”“兵”“武(武力)”“陛下”“长公主”“厚奉(丰厚的礼物)”“汉”“女”“厚(丰厚的礼物)”“蛮夷”“阏氏”“子”“太子”“单于”,虚词“于”“以”“也”“之”“以为”“为”, AC项,“罢”通“疲”,意思是“疲惫”,“罢于兵”即“于兵罢”,意思是“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D项,“遗”的意思是“送”,“厚奉”意思是“丰厚的礼物”,作“遗”的前置宾语,意思是“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他知道是汉朝嫁公主又送来丰厚的礼物,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君位。句子可以断开为: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后稷,远古时华夏民族的共主”说法错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不是后稷,而是轩辕黄帝,三皇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高帝当即采纳”说法错误,原文为“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今陛下起于沛,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秦地被山带河,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由此可见刘敬建议皇帝迁都之后,皇帝并没有立即采纳,问大臣们之后还是犹豫不决,直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皇帝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起于沛”,介词结构后置,于沛起,从沛县起事;“隆”,兴盛;“比隆于成康之时”,和周成王、周康王时期比兴盛;“窃”,私下;“以为”,认为;“侔”,等同。(2)中的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出使;“匿”,藏;“但见”,只看见;“羸”,瘦弱。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娄敬是齐国人。汉高帝五年,他成守陇西,路过洛阳,当时高帝正住在那里。娄敬摘下牵引车子的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国家的事。”虞将军进宫报告皇帝。皇帝召娄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食物。一会儿,皇帝就问娄敬,娄敬便劝说皇帝:“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皇帝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如今陛下从沛县起事,却要和周成王、周康王时期比兴盛,我私下认为不能等同。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汉高帝询问大臣们,大臣们都是山东地区的人,争着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皇帝犹疑,不能决定。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皇帝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皇帝说:“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娄’ 就是‘刘’啊。”于是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的官职。汉高帝七年,韩王信反叛,汉高帝亲自前往讨伐他。到达晋阳,听说韩王信与匈如要共同进攻汉朝,皇帝大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匈奴藏起他们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使臣)只能看见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可以攻击匈奴。皇帝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匈奴是不能攻击的。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就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高帝(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后才得以解围。高帝回到广 武县,赦免了刘敬。汉高帝撤出平城返回朝廷,韩王信逃入匈奴。这时,冒顿是匈奴的君主,军队强大,勇士有三十万,屡次侵扰北部边境。皇帝很忧虑这事,就问刘敬。刘敬说:“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他知道是汉朝嫁公主又送来丰厚的礼物,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君位。”皇帝找了个宫女以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君主作妻子。(同时),派遣刘敬前往与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刘敬从匈奴回来,于是说:“匈奴在河南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路,轻装骑兵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刚刚经过战争,百姓稀少,土地肥沃,可以加以充实。”皇帝说:“好。”于是派刘敬把十万多的人口迁到了关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嘉州杂(其六) 杜甫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①。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②。 【注】①金微:古山名,即今新疆阿尔泰山。②邺城围:官军在邺城包围安史乱军,朝廷派宦官???监军,结果官军惨败。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城上胡笳声响起,山边旌节移回,首联从视听角度展现了军队调动的情景。 B. 金微守军率朝廷印令,由西面边塞经秦州增援黄河防线,可见军事形势危急 C. 士兵长期戍边皮肤黝黑,军队旌旗稀疏零乱,说明了战争的持久和艰苦。 D.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现了个人的颠沛流离之苦,情感含蓄而深沉。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含意:军队承受不住往来征战,邺城围溃让人遗憾。情感:表达了诗人忧心国事但又无可奈何的情感,也委婉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讽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现了个人的颠沛流离之苦”说法错误,本诗并不是描写战争表现了个人的颠沛流离之苦,而是对军旅之事的直接描写和议论,抒发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学生简要分析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什么情感,题目已经确定了答案的范围——诗歌的尾联,然后仔细阅读尾联,抓住关键词,理解尾联的含义,把握尾联所表达的情感。尾联“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的出句“那堪往来戍?”意思是“这样的军队还能往来征战吗?”“那堪”意思是“如何能,哪里能”,当时中原兵力不足,邺城惨败之后,刚刚收复的洛阳又受到严重威胁,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担忧,而又无可奈何之情。“恨解邺城围”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邺城围溃让人遗憾,诗中不言“溃”而说“解”,可以看出诗人在用词上是经过仔细地斟酌的,“解”字从敌人方面着笔,委婉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讽刺。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说,孔子用:“______,______ ”两 句话阐明,三军统帅可以改换,而普通人的志向是很难改变的。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 ”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心理。 (3)苏轼《赤壁赋》中表达希望与神仙、明月同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答案】 (1). 三军可夺帅也 (2). 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挟飞仙以遨游 (6). 抱明月而长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卑、谀、挟、遨。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互联网进入图书行业以来,实体书店逐渐被拥有同等功能的网络平台取代,实体书店______。但在政策和资本的助力下,实体书店在服务、体验等方面逐渐转型升级,整体行业发展有了______趋势。实体书店要保持“为好书寻找读者,为读者发现好书”的初心,为大众读书生活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培养顾客的阅读习惯,增强其对书店的______。互联网技术优势可以让新型实体书店对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当然,政策及资本助力之下的实体书店“开店热”,无法让实体书店真正“脱困”,( )。探索出以书为______的可持续经营模式,让大众既要“走进来”,也要“留下来”,将“顾客”变成“读者”,才是书店的本质和终极目标。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举步维艰 回暖 认同感 本位 B. 进退维谷 回暖 接受度 宗旨 C. 进退维谷 回归 认同感 宗旨 D. 举步维艰 回归 接受度 本位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在国民阅读的氛围真正需要营造,实体书店并不需要拯救 B. 因为真正需要的不是实体书店的拯救,而是国民阅读氛围的营造 C. 因为真正需要营造的是国民阅读氛围,而不是实体书店的拯救 D. 只有实体书店不需要拯救,而国民阅读的氛围需要营造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技术优势可以让新型实体书店分析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B. 互联网技术优势可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新型实体书店能对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 C. 新型实体书店为读者提供个性化 高质量服务,互联网技术优势可以分析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 D. 新型实体书店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举步维艰: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进退维谷: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形容进退两难。此处是说互联网进入图书行业,实体书店逐渐被拥有同等功能的网络平台取代,实体书店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选用成语“举步维艰”; 第二处:回暖:天气由冷转暖,也喻指事物又开始往好的方面发展。回归:发生倒退或表现倒退;常指趋于接近或退回到中间状态。此处是说在政策和资本的助力下,实体书店在服务、体验等方面逐渐转型升级,整体行业发展有了往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选用词语“回暖”; 第三处:认同感: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接受度:指接受某东西的程度。此处是说试题书店为大众读书生活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培养顾客的阅读习惯,让顾客判断和评估实体书店有用或有价值,选用词语“认同感”; 第四处:本位:指本来的位置,比喻原始的地位。宗旨:主要的目的和意图。此处是说实体书店要探索出以书为本来的位置的可持续经营模式,让大众既要“走进来”,也要“留下来”,将“顾客”变成“读者”。选用词语“本位”。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仔细阅读括号所在的语段, AD项,根据前文“当然,政策及资本助力之下的实体书店‘开店热’,无法让实体书店真正‘脱困’”,后文要解释这么说的原因,据此排除AD两项; C 项,根据后文“让大众既要‘走进来’,也要‘留下来’,将‘顾客’变成‘读者’”这是在营造阅读氛围,所以所填写句子后半句应该是关于阅读氛围营造的,而C项的后半句是说“实体书店的拯救”,排除C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划线句子“互联网技术优势可以让新型实体书店对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前后注意不一致,前一句主语是“互联网技术优势”,后一句主语是“新型实体书店”,可改成“新型实体书店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A项,前后主语不一致,前一句主语是“互联网技术优势”,后一句主语是“新型实体书店”; B项,前后主语不一致,前一句主语是“互联网技术优势”,后一句主语是“新型实体书店”。还有“互联网技术优势可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主谓搭配不当,主语“技术优势”与谓语“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不搭配; C项,前后主语不一致,前一句主语是“新型实体书店”,后一句主语变成了“互联网技术优势”。还有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分析读者阅读习惯,然后再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公交车、地铁等嘈杂的地方戴耳机听歌、看剧,_____ 。听力损伤,就是耳朵在长时间内承受了过大的声音,导致听觉疲劳乃至听力下降。一般来说,当声音持续高于85分贝,_____。地铁、公交车等较为嘈杂的环境,声音约为80分贝,人们戴耳机时为了听清所放音乐,_____,并且对高音量的刺激浑然不觉。高音不断冲击震荡耳蜗中的液体,内耳毛细胞全因受到过度刺激而死亡,致使听力下降。久而久之,听力就会受到严重损伤。 【答案】 (1). ①可能会造成听力损伤; (2). ②就会造成听觉疲劳; (3). ③会把音量调得比环境噪音更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本段第一处,根据前文“在公交车、地铁等嘈杂的地方戴耳机听歌、看剧”以及横线后“听力损伤,就是耳朵在长时间内承受了过大的声音,导致听觉疲劳乃至听力下降”可以推断出该出填写表示 “年轻人这些行为可能会造成听力损伤”意思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前文“耳朵在长时间内承受了过大的声音,导致听觉疲劳乃至听力下降”“一般来说,当声音持续高于85分贝”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就会造成听觉疲劳”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根据横线前“铁、公交车等较为嘈杂的环境,声音约为80分贝,人们戴耳机时为了听清所放音乐”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会把音量调得比环境噪音更高”意思的句子。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经过3年攻关,我国自主研发出长定子直线电机和悬浮电磁铁,并成功应用于我国600公里时速磁悬浮列车样机,截至目前运行良好。这意味着,我国高速磁悬浮列车关键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据介绍,高速磁悬浮列车与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对电机驱动的需求不同,研发出的长定于直线电机既能满足车辆高速运行的高功率要求,还能同时提供车辆所需的悬浮力和牵引力,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答案】关键信息:①我国自主研发长定子直线电机和悬浮电磁铁,并成功运用;②该技术走在世界前列;③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中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语句压缩题,首先通读题目所给的语段,找出陈述对象。然后看发生了什么事,利用其中关键词句进行概话。最后压缩概括成一个完整意思。本题要求对新闻报道进行压缩。新闻主体是我国自主研发长定子直线电机和悬浮电磁铁,并成功运用,该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600公里时速磁悬浮列车样机,截至目前运行良好。这意味着,我国高速磁悬浮列车关键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研发出的长定于直线电机既能满足车辆高速运行的高功率要求,还能同时提供车辆所需的悬浮力和牵引力,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济意义”,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注意字数不超过50。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分析学生在校刷饭卡数据,找出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顿饭消费低于平均值5元的学生,直接把资助费用打入学生饭卡。这样的“隐形资助”并非个例。早在大数据技术尚未成熟的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运用数据技术首创“隐形资助”。目的在于让贫国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中国矿业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等都以这种方式默默资助学生。而有些高校的贫困资助方式简单、粗糙:提交材料、当众演讲、校园公示等等,不仅效率不高,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学校运用大数据,兼顾资助的公平和学生的自尊,是技术的温度,也是制度的善意;受到资助的学生也将会用这份温暖和善意回馈社会。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答案】例文: 技术暖人心,制度传善意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来未有的大变革之中。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制度,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引发世人的惊叹。而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运用新技术造福人民,值得人们深思。唯有以技术温暖世道人心,以制度传递绵绵善意,方能润泽社会和谐运转,为国家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西安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平台,独树一帜地开辟了学生资助新途径,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维护了贫困学生可贵的自尊心,为全社会树立了典范。所以,每个集体、个体都应向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学校学习,积极探索新技术的无限可能,以技术温暖人心,用制度传递善意。 以技术暖人心,润泽社会和谐有序运转。 从共享单车带动共享雨露润泽社会,到人脸识别推进办事效率极大提升;从飞驰的高铁连通祖国大地,到新时代的5G技术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新技术、新科技,已成为人世间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社会和谐有序运转。我们要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标杆,探索技术的新应用,提升技术的温度,为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磅礴力量。 以制度传善意,涓涓细流浸润世道人心。 制度法规约束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巍巍长城。醉驾入刑,推动“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蔚然成风;以法规强制垃圾分类,促使节约资源日渐成为时尚;以法治破解高铁“霸座”,让无赖行为受到严惩……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那样,以制度资助学生,以制度传递善意,方能凝聚起全社会众志成城的向心力、勠力同心的凝聚力、团结一致的战斗力,不断浸润世道人心,传递绵绵善意。 以技术暖人心,以制度传善意,在万顷洪流中书写时代荣光。 “流水是有浸润作用的,但必须汇入万顷洪流之中。”技术与制度所体现的力量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精神滋养。以技术探索资助新路,以制度呵护学生自尊,西安科大等高校向世人传递了善意的力量,既温暖了世道人心,更诠释了新时代、新技术的深层含义。以技术温暖人心,用制度传递善意,必将在时代画卷上不断书写新的宏伟篇章。 学校利用大数据,体现技术的温度和制度的善意,学生以此回馈社会,更体现了不忘初心、饮水思源的高尚情怀。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新中国的建设者,每个人都应彰显技术的温暖,传递制度的善意,以温暖和善良回馈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提供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向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把圆梦的辉煌写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谱就俯仰无愧的时代华章! 为“隐形资助”点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根据学生刷饭卡的数据,判定学生生活条件的好坏。对于生活条件差的学生,直接把自助费用打入学生饭卡。这种做法很好,为这种“隐形资助”点赞。 随着我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发展,国家对学生的资助力度也越来越大,资助的规模在扩大,资助的数额在增加,在高中求学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获得了国家的资助。怎样才能把这件好事办好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的 “隐形资助”的办法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好的途径。 “隐形资助”促进了资助的公平。曾几何时,由于人为的因素,资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够满意的现象,个别学生有的和学校老师、学校领导有关系,吃喝用度的条件相对于其他同学并不差,却获得了资助,而家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困难的学生却没有获得资助。因为在资助时,并没有明确的量化的标准,很难把握。而通过大数据搜集的数据是客观公正地,把学生的消费水平进行了量化,这样以来就促进了资助的公平。 “隐形资助”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些学校的贫困资助方式简单、粗糙,让学生来进行演讲或者在学校进行公示,来比一比谁更贫困,以便确定受助对象。这种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贫困学生感到没有尊严。有的学生即使生活贫困也不愿意去接受资助。这种做法也违背了资助制度本身的初心和善意。没有把好事做好,带来了副作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而这种默默的“隐形资助”能够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自助,体现了制度的本意和初心,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隐形资助”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种默默资助的方式必定会影响一个又一个受资助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受资助的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些学生将会怀着感恩之心走向社会,将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帮助别人、资助别人,蔓延开来,扩展出去,我们的整个社会就会暖流涌动,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隐形资助”兼顾了资助的公平和学生的自尊,有温度,有善意,好事做好,带来了好的影响,为“隐形资助”点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所给的这则材料共有两段。第一段讲了两种资助方式:一种是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的隐形资助;一种是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的公示资助。第二段表明了对这个事件的倾向性,肯定了学校运用大数据进行隐形自助的好处。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围绕一些高校运用大数据技术资助贫困学生这一事件而展开。材料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段介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运用大数据隐形资助贫困学生的现象,紧接着给出国内其他高校运用这一方式资助贫困学生的例子,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而有的高校“贫困资助方式简单、粗糙”,其不良效果也较明显,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褒贬扬抑,态度不言自明。 第二段是对材料的简要分析和评价,体现了本次写作的导向和命题者的意图。大数据让资助更公平,隐性资助让技术有了温度,让受助学生有尊严。材料涉及学校制度、科技温度、受助学生三个方面,对概念间关系的判断能够体现考生思辨能力的差异。 (一)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所给的真实情境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运用数据技术隐形资助贫困学生,目的在于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这种方式兼顾了资助的公平和学生的自尊,体现了学校对贫困学子的关爱,透出教育的温情,让技术不但有精度,而且有温度。写作时应注意由此情境出发。材料第二段是命题人对这一做法的评价,考生应注意“是技术的温度,也是制度的善意”这句话所蕴含的价值判断和立意指向,这是命题人引导考生思考的大方向。 2.典型任务的限制。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现象发表看法。所给材料的中心事件是高校运用数据技术隐形资助贫困学生,核心词语是“技术的温度”和“制度的善意”。所以,考生应针对高校这一做法展开思考,“受到资助的学生也将会用这份温暖和善意回馈社会”是制度善意可能产生的结果。材料涉及学校制度、科技、受助学生三个方面,无论从任一角度立意,都不可忽略“技术的温度”和“制度的善意”这个核心。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次写作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材料既从正面介绍了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隐形资助贫困学生的做法,也从反面介绍了一些高校简单、粗糙的做法。从材料表述和“有尊严地”“简单、粗糙”等词来看,褒贬态度不言自明。高校运用数据技术“隐形资助”,兼顾资助的公平和学生的自尊,值得学习和借鉴,写作时应肯定“隐形资助”的做法,提倡“技术的温度”“制度的善意”并让这种“温暖和善意”流动,而反对一些高校简单、粗糙的做法。写作时需遵循这一价值取向。 (二)开放性 1.写作的角度是多元的。材料的中心是高校运用数据技术隐形资助贫困学生,既给出了正面的事例,也给出了反面的例子。写作时可以肯定高校“隐形资助”这一极具温情和善意的做法进行立论,也可以否定一些高校简单、粗糙的做法进行驳论。可以评述事件,也可以延伸拓展。 2. 素材的选用是开放的。材料的立意应落脚到学校教育的温情,科技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受助学生感受善意、回馈社会等方面,写作时要由材料出发展开论述,而素材的选择是开放的。可以列举彰显教育温情的事例以拓展,可以引用技术制度有温情善意的事例以深化,也可以联系社会现实中爱心传递的事例以升华,开放性较大。 3.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写作要求“明确文体”,但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从“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的要求可以看出,本次作文具有鲜明的任务驱动性质,写作文体适合议论说理,以议论文或抒情性较强的散文文体为佳,也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信给相关方,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既可以感性陈述,也可以理性表达,但若就体现思考的深度来说,选择议论文文体为好。 参考立意: ①技术有温度,制度传善意; ②我为“隐形资助”点赞; ③ “隐形资助”透出教育温情; ④让科技传递制度善意; ⑤技术改变资助方式,制度善意温暖人间; ⑥制度展善意,温暖满人间; ⑦“隐形资助”有温情,有善意; ⑧让技术充满温度,让善意双向流淌;等等。 行文结构安排: 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技术暖人心,制度传善意”,由题目所给的材料引出中心论点——是技术的温度,也是制度的善意。然后采用“以技术暖人心,润泽社会和谐有序运转”“以制度传善意,涓涓细流浸润世道人心”“以技术暖人心,以制度传善意,在万顷洪流中书写时代荣光”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层次分明地论证中心论点技术暖人心,制度传善意。结尾自然过渡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巧妙升华主旨。 相关素材积累: 1. 隐形资助困难生透出教育温情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分析学生在校刷饭卡数据,比对困难生库,并结合学生综合表现,找出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低于平均值8元的学生进行隐形资助。而有些同学在刚开始收到资助短信时,还险些以为是诈骗,知道真相后十分感动。(9月22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对困难生进行资助,无疑是一桩好事。但是,如果高校在开展资助困难生活动过程中,大张旗鼓地调查困难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其个人在校生活状况,大张旗鼓地公示困难生相关信息,弄得困难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及个人在校生活状况“人所尽知”,甚至进行“高调慈善”,不让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感动到流泪不会罢休,那么这样的资助就变了味,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一些学校为提供助学金而设定的考核标准也不尽科学合理。比如有高校规定,学生餐费高了几块钱,学生便会失去参评国家励志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的资格;还有高校认定贫困生的标准,居然是学生本人的手机消费情况,每月话费高的学生,就将取消贫困生资格。 其实,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属于学生的个人隐私范围,未经学生本人同意,任何机构与个人无权公开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如果高校在开展资助困难生活动过程中,在未经困难生同意的情形下,公开其家庭经济情况,即便初衷良善,亦涉嫌侵犯困难生的隐私权。 而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样通过分析学生在校刷饭卡数据,比对困难生库,并结合学生综合表现,找出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低于平均值8元的学生进行隐形资助,偷偷给困难生打钱的做法,则既能使对困难生的资助变得更加精准,令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资助,还能避免困难生自尊心受损,体现出对于学生隐私权的尊重,无疑是十分暖心的举措。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精准识别贫困生还应当避免单一的考量办法,要注意指标的科学性,比如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既要保护贫困生隐私,维护贫困生自尊,又要“精准扶贫”,这样才能让助学金这块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发放助学金的初衷。 2. 贫困生资助,就是一项非常能体现人文关怀且需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工作。因为资助的对象,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对此可能更加敏感乃至自卑,他们有较强烈的保护自己隐私的要求,此时,学校如何既能实现公平公正、精准资助,又不伤及贫困生自尊,体现学校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善意,对学校的学生工作水平提出了挑战。 9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新生陆续到校报到。今年人大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推出“一折机票”、网络提前注册等服务,在绿色通道方面,则更强调“隐形资助”“暖心资助”“发展资助”等理念,突出了资助的温度,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对贫困生来说,经济资助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资助的方式简单粗暴,就很有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导致资助的作用大打折扣。人大以隐形资助的方式帮助贫困生,注重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工作方式,也可谓为贫困生上了一堂出色的“入学第一课”。 3. 早些年,一些高校在开展贫困生助学金发放工作前,让贫困学生上台演讲“比惨”,以此种方式甄别贫困生,这引起了贫困生的反感和舆论的批评。此外,一些学校资助贫困新生生活用品时,都是统一发放棉被床单等,这种统一的款式也成了一种“贫困生”标签,不利于保护学生隐私。也许这种疏忽是无心的,但这些做法确实让人很受伤。 鉴于此,教育部门近年来专门发文要求,加强和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体现人文关怀,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有尊严的资助。此次大学生开学季,人大把对贫困生的资助材料都统一折叠到一个信封里,包括校内超市购物券、校内购书卡、饭补卡、健身卡、电话卡、体检卡等,满足学生入学时多方面的需求。这种隐形资助、精准资助的方式和理念,的确有利于让贫困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更有尊严,值得肯定。 4. 人文关怀,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高校应有的教育理念。它的本质,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完善人。其中,首要的尊重,就是要重视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及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和个性要求。贫困生资助,就是一项非常能体现人文关怀且需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工作。因为资助的对象,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对此可能更加敏感乃至自卑,他们有较强烈的保护自己隐私的要求,此时,学校如何既能实现公平公正、精准资助,又不伤及贫困生自尊,体现学校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善意,对学校的学生工作水平提出了挑战。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社会对贫困生资助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高校在尝试改进贫困生资助工作方式方法,更加注重尊重资助对象,保护其隐私,比如利用大数据和校园智慧系统对贫困生进行甄别,保护受资助学生的个人信息不受泄露,再将助学金“悄悄打卡”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这些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高校对贫困新生的人性化资助方式,既体现了高校的人文关怀理念,也体现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种行为本身,不但意味着学校出色完成了对新生的资助工作,也意味着高校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关于人文关怀和人格尊严的生动课程,这堂“开学第一课”,必将对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5. 又是开学迎新季。在迎新工作中,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更加强调“隐形资助”“暖心资助”“发展资助”的理念。早些年,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各高校都是统一发放棉被、床单等,但款式统一的资助物品成了一种标签,不利于保护学生隐私。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将资助材料统一装在一个信封里,其中有校内超市购物券、校内购书卡、饭补卡、健身卡、电话卡、体检卡等,以满足学生入学时多方面的生活需求。隐形资助让贫困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更有尊严——资助隐形,大爱凸显。 6. 隐形资助”点亮希望之光 先用大数据分析做好前期调研,然后补助直接打进饭卡,附带一条短信通知。如此低调而温暖的贫困生资助模式,既充满人性,又精准高效,极大减轻了受资助者的心理负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这个举动,在舆论场引发广泛好评。事实上,在2017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之后,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积极摸索适当的“隐形资助”模式,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让温暖的善意释放于无声之中。 学生资助工作,向来是各学期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如何将学生资助工作安排地顺当又妥帖,让家境贫寒的学子也能感受到教育者的情怀与温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以往为了保证助学金发放的公平与公正,一些高校制定了严格的贫困生识别程序,采取了一系列强调公开透明的措施。不仅要求贫困生提交申请表、证明材料等等,详述家庭状况、贫困原因,还会安排公开演讲、审核公示等环节。这样的做法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暗箱操作,确保助学金不会“所托非人”,但却显然会给贫困生带去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 “隐形资助”采取的大数据筛选机制,颇有些互联网思维的味道,称得上是先进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典范。而在技术背后,最为可贵的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不仅要帮助寒门学子解决生活上的难题,更用这种低调的方式照亮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可以更自信、更平等地与他人交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心灵、健全人格,这正是教育的真意所在。“隐形资助”传递的是自信、自尊、自强的生活态度,更彰显着人性的温度。 一个有着近十四亿人口的庞大国家,一个曾经在几十年前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的国家,如今已经有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坚强实力,并有与之相配的将这一政策贯彻执行到底的坚定决心,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骄傲自豪的客观事实。期待有更多的高校参与其中,用“隐形资助”的方式照亮贫寒学子的前程,点燃每一个追梦者希望的火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